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這個問題提得挺有意思的,經濟學教授、經濟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這四個角色是和經濟理論和實踐最緊密的四種人,我們也經常能夠挺高他們對經濟的分析言論,那麼這四種人群對經濟分析誰更加靠譜?

1、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教授無疑是掌握經濟學理論最精深和豐富的人群,基本都是科班出身,很早就接受了經濟學思維的訓練,並且能夠以此為教,他們雖然也經濟有自己的見解,但是未必會成為公眾人物,其實現實生活當中真正的大學經濟學教授是很少對外發布自己的看法的。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筆者恰好是經濟金融專業,學生時代的老師就是經濟學教授,畢業以後基本就很難見到這個群體體,他們大多在學校的象牙塔裡面,很少在社會露面,工作後會參加一些短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老師大多是學校的教授。

個人感覺,在學生時代的經濟學老師其實也會是對一件經濟事件或者政策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理解,因為在經濟學界也是有派別的,大家學習的都是自己的那個學派的理論體系,都可以自圓其說,對另一個學派的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觀點。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這種事情並不少見,即便在我們作為學生學習的時候也能體會到不同老師之間的觀點差異,有些還非常明顯,印象最深的是有兩個老師,一個是教金融工程的,一個是教證券學的,說白了一個是教你怎麼炒股, 另一個是教你怎麼做金融衍生品,但是這個兩個領域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不用數學的,一個是對數學極其的重視,高等數學學不深根本就學不來金融工程的課程,聽都聽不懂,他們是相互看不起的那種狀態。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這些老師大多是在學校的象牙塔,很多是從學校中來到學校中去,理論很熟練,對現實環境未必就很清楚,經濟學是社會科學,是研究人群性的。他能給人以方向。早期改革的時候,很多的經濟政策當時都是有這些人的參與的,比如厲以寧教授,比如吳敬璉教授,比如周其仁教授,這些人後來也都是經濟學大家了。他們也可以說是最出名的經濟學教授了。他們不僅掌握了經濟學理論,還參與社會調研和實踐,然後給國家獻計獻策,做參謀。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對“下”的,他們的服務對象是政府高層,而非普通百姓,對百姓基本是對牛彈琴。更往下一點的普通經濟學的教授,他們服務的就是學生,就是把這套理論思想教會給學生,傳承下去。

2、財經評論員

這個就很廣泛了,財經評論元可以有經濟學背景,也可以沒有經濟學背景,只要你能夠對財經事件發表意見,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其實就可以算是財經評論元,這個全體自古以來就很多,沒事就喜歡對經濟事實發表自己的觀點,評論一番。

從天涯論壇、到博客時代、到微博時代、到公眾號時代、到現在的頭條時代,每個時代都層出不窮,現在財經評論員的數量遠遠多於以前,比如現在做自媒體財經領域的創作者,基本都可以算是財經評論員。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筆者也算是其中一員,自從做上了財經自媒體,發表的觀點遠遠多過從前,剛開始想做股權專業領域的,最後慢慢的變成了泛財經領域,基本就是一個財經評論員的角色。

我們這樣的人有什麼用呢?筆者想了想,其實沒什麼用,我們真的沒什麼用,理論遠不如經濟學教授,上不能為過建言獻策,下不能像企業家一樣以社會實踐創造社會財富,踐行經濟學理論。所以我們真的沒什麼用。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如果真的要說有點用的話,那麼筆者頂多就是就樊登和羅胖這樣的,屬於拾人牙慧,為太子讀書,把那些高深莫測的經濟事件通過一種通俗的語言傳播給普通人聽,這個就是我們的作用了,其實這樣的人很多,比如中國有四大名著,原作者是很牛逼的,相當於是我們的厲以寧教授和吳敬璉教授,然後還有一些作者寫不出這麼有名的著作,但是也能寫寫一般的文學作品,這樣的就相當於是大學裡面的普通的經濟學老師。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而那些在後世不斷的把名著翻譯給普通老百姓聽的人就相當於是財經評論員,于丹、易中天大概就是屬於這個歷史文化領域的佼佼者。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3、財經作家

財經作家的本質也是財經評論員,只不過是財經評論員中的佼佼者,一般人只能寫一些短評和長文,但是他們能夠用自己強大的邏輯能力,重新梳理和組合經濟學理論知識,再結合一些實踐的東西那就形成自己的一套東西了,可以持續的輸出內容。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吳曉波和葉檀就是此種的佼佼者,他們這些人為經濟學的傳名是功不可沒,有多少人知道經濟學是從吳曉波、葉檀、黃生看金融開始的?有多少人對金融知識的理解是來自於《貨幣戰爭》中的宋鴻兵?而又有多少90後的年輕人喜歡上經濟學是因為薛兆豐老師?人長得好看,說話的觀點還這麼 有道理!

這個群體其實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為經濟學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好比我們普通人99.99%都不會去看《三國志》,但是有5%的人會看《三國演義》,但是有20%的人會看《易中天品三國》,財經作家就相當於寫《三國演義》的人,財經評論員就相當於是易中天。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4、企業家

99.99%的企業家都不是經濟學背景出身的,在經濟學這個領域他們的理論知識幾乎為零,但是他們有很好的經濟學直覺,他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

他們能夠通過社會資源的配置,解決用戶的問題,創造價值,並且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產品化、服務化,最後就成為了持續輸出這種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這個樣的就是企業家。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企業家是著眼於解決用戶的痛點,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他們的落腳點一定是點狀的,是單一的,並非是一個社會整體性的。企業家對本行業的感知是很強的,但是跳出這個行業,他們也是普通人,見識並不比一般人強多少。

總結:對經濟發展的分析是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教授乾的事情,他們是對國家獻策,對後輩傳學,財經評論員是面向普通人的,為他們提供通俗易懂的解說;企業家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的一個群體。理論和實踐總是差了很多條河流,涇渭分明,自古以來就難以有人能夠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做到了,他就成為了聖賢,曾國藩做到了,他就成為了不朽。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人只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才更可能有正確的見解,換一個領域基本都是傻逼,這個就是為什麼你以為的很多的名人,最後人設都坍塌的原因,演藝明星對國家政策發表看法,基本都是這個下場,因為不懂,你們讀書的時候連個數學都搞不明白,你對這種專業的事情發表看法,提供建議?比如姚晨、比如袁立,最後的下場一定是人設坍塌。

經濟學教授、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誰的經濟分析更對?

我們作為財經評論員其實就是拾人牙慧,因為有很多的專業大家已經把他們思想和實踐都寫成著作傳給我們了,亞當斯密是經濟學鼻祖,他們的分工理論現在還管用(在沒有被新的理論推翻之前,我們一直可以用),所以我們很多時候說的東西都是前人的,就好比是學會了九九乘法表,然後算一下菜市場買菜的賬,什麼樣的搭配都能算得不錯。這個並非是我們肚子裡有貨,而是拾人牙慧而已,記住了一個乘法表就到處套。

但是我們也經常有套不會的地方,因為我們學得不夠深,能力不夠,說到底,其實啥也不是。現實生活當中的事業才是本質,這個發表觀點的平臺也就是一個發聲的地方。背後的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和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你讓我去談論機械設計、音樂譜曲,我馬上就變成了一個傻逼,現代社會的分工太細了,術業有專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