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須有的特質:果決

顧全大局、謹慎而穩重,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習慣,而另一方面,謹慎小心也可能會發展為猶豫和遲疑,甚至成為一種負擔和危害。作為管理者,面臨一些複雜的情況,面對一些重大事件時,有必要作出果斷、迅速的決定,使自己能夠奪取先機,取得優勢

北宋是史上相對貧弱的一個朝代,開國皇帝趙匡胤以軍人身份發動政變,取得政權。建立北宋之後,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在自己的朝代發生,而用文人、擯棄武人。領兵的將領無法進入權力中心,不能對重大的決定發表意見。相反,決定重要政策的官員都是文官,他們思維縝密,長於辯論,使一些政策制定得細緻完美,同時也使重要抉擇的出臺變得遲疑、緩慢。這形成了北宋權力運轉的致命弱點,北宋時期外患眾多,戰爭綿延,遼、金、西夏、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虎視眈眈,而一旦邊境有事,北宋政府往往無法迅速作出反應,無法決定是戰是和,反覆斟酌,遲疑不決,於是經常在戰場上失去先機,導致落敗。後人嘲弄這種猶豫不決的情況說:“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作為管理者,這種猶疑不定、反覆徘徊的情況是必須避免的。

成大事者須有的特質:果決

宋太祖 趙匡胤 劇照

面臨重大問題,甚至生死抉擇時,果斷往往是一種最重要的素質,成為獲勝的關鍵。風雲詭秘的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武德九年。這一年,大的戰爭基本結束,來自北方的突厥的侵擾也被擊敗。新建立的大唐政權正逐步進入正軌。隨著征伐生涯的完結,李建成、李世民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殘也到了千鈞一髮的階段。雖然貞觀時代的史臣們對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作了種種掩蓋和修飾,但是人們依然能從各種資料中得到一些蛛絲馬跡。在這場以驚心動魄為基本特徵的宮廷陰謀當中,雙方勢均力敵,“果斷”、“決絕”、“先下手為強”的一方,最終才能取得勝利。

應該說,李世民並不具備繼承帝位的客觀條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李建成繼承帝位都合理而且合法。一方面,他是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所生長子,從倫理和傳統上來說,擁有皇位合法繼承權。另一方面,李建成也並非後來貞觀史家所記錄的庸碌和無能之輩,而是才華過人,具有相當氣魄,能力出眾的人物。史料顯示,李建成為人豁達,禮賢下士,身邊人才濟濟,聚攏了文臣魏徵、猛將薛萬徹兄弟等大批人才。而且由於機巧、從容的個性,他得到了許多大臣的支持,甚至贏得了李淵身邊寵妃張婕妤、尹德妃的好感。作為太子,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後的南征北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弟弟李元吉堅定地站在他的一邊,他的實力龐大,儲君的地位也非常穩固。

而作為和李建成爭奪儲君的對手,李世民聰明英武,具有很強的領導和統御才能,由於戰功,以及在戰爭中不斷瘋長的野心,也使他成為王儲的有力競爭者。為了表示對他的激勵和寵愛,以至於設立王儲之前,高祖李淵不得不經常含糊其辭地表示:“大事成功之後,則立你為太子。”出於對倫理秩序的尊重和敬畏,李世民不得不拒絕父親的主張,不過他奪取帝位的野心也逐漸膨脹。史書記載,早在太原起兵的時候,李世民就延攬人才,整備實力,有“籌備四方”的野心。在攻城掠地的殘酷戰爭中,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等大批人才聚集到其麾下。攻克洛陽之後,李世民建立天策府,成立文學館,和臣僚們縱論天下大勢,儼然是君主的姿態。同時,他爭奪儲位的行動也如箭在弦上,步驟緊迫。在反覆的衡量和策劃中,李世民和他的臣僚都意識到,以太子現在的地位和勢力,要想將太子扳倒並不那麼容易,除非得到出奇制勝的機會。

成大事者須有的特質:果決

太子 李建成 劇照

李建成並非庸才,以他的敏銳和才智,已經處處感受到李世民帶來的巨大威脅。他對李世民勢力的瓦解、削弱工作也一步步展開。攻克長安之後,李建成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向李淵說:“秦王府兵將眾多,聚集在一起難免會發生一些事情,因此還是把他們分散,打發他們到各地做官才是。這樣既能發揮他們的才幹,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任何君王都無法接受身邊有非常龐大的勢力存在,於是李建成很輕易地說服了李淵。李淵隨即頒下詔書,讓李世民麾下的一些臣僚離開長安,派遣他們到各地做官。

李世民不得不接受這個命令,於是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臣僚們紛紛離開,這使他分外不安,如坐針氈。尤其使他難過的是,他的主要謀士杜如晦也被迫離開,去擔任陝州總管府長史。史書記載,房玄齡對他的朋友兼知己杜如晦的離去深感憂慮,向李世民說:“杜如晦是輔佐帝王之才。如果您的志向只是做一個藩王的話,杜如晦這樣的人沒有什麼用處。如果您的想法不僅僅限於此的話,那麼您不能少了杜如晦的幫助。”李世民非常贊同,於是想了各種辦法,試圖把杜如晦調回身邊,但是這個要求始終沒有得到李淵的同意。李世民只好作罷。這是玄武門之變的前奏。李建成的計劃穩妥而有效,幾乎立於不敗之地。第一回合以李建成的完勝而告終,李世民甚至沒有得到反擊的機會。隨即,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叛亂,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兵將出徵,雖然擊潰了劉黑闥,但是並沒有把他們完全消滅。不久劉黑闥再次起事,這次李建成沒有給李世民機會,在魏徵的建議下,李建成協同弟弟李元吉率東宮將士出征,順利撲滅劉黑闥。劉黑闥逃往突厥路上被唐軍殺害。第二個回合,李建成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幹,向李淵以及世人展示了自己並不輸於李世民。在儲位的爭奪上,李世民輸了第二個回合。

隨後李建成展開更銳利的攻擊,試圖一舉消除李世民的威脅。武德九年,突厥大舉進犯。這次李建成沒有給李世民統兵出征的機會,他建議李淵派齊王李元吉率軍北征,並且要求徵調秦王府大將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等人。這是一次徹底的釜底抽薪,李世民可能從此永遠失去他的左膀右臂,丟掉和李建成爭奪儲位的資本。而李建成的出兵計劃又非常完美,李淵幾乎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隨即下了調兵和調人的詔書。在激烈的儲位爭奪中,李建成採取的是比較溫和、正常的方式,曾經有人建議他埋伏甲士,用武力的手段拿下李世民,但是被他斷然拒絕。為人豁達、從容,對親弟弟保留著一份親情和寬容,這是李建成的優點,同時也是他致命的缺陷。在儲位爭奪戰中,李建成佔盡優勢,李世民則處處被動,這種立於不敗之地的狀態使李建成對自己可能面臨的威脅麻痺大意,尤其在關鍵時候不能作出果斷的決定,依然希望用正常手段來解決問題,這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劇。

成大事者須有的特質:果決

唐太宗 李世民 劇照

這是決定雙方命運的前夜。史書記載,面對生死抉擇,李世民連夜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商議對策,在外做官的杜如晦等人扮做道人,秘密潛回秦王府。在秦王府的秘密會議上,臣僚們提出了武力解決問題的方案。不過李世民顧及骨肉之情,不想揹負弒兄的罪名,因此遲遲無法作出決斷。臣僚們苦苦說服,他的心腹猛將尉遲敬德甚至跪下說:“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請您允許我回家種地,免得死在荒郊野外。”權衡利害之後,李世民終於下了動手的決心

到了這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衝突已經趨於白熱化。雙方都感到了對方帶來的巨大壓力,率先採取行動的人將會取得勝利,但是李建成依然沒有下最後的決心。隨後發生的事情光怪陸離,這時正值六月間,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現。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於是李建成的親信,熟悉天文的大臣傅奕向李淵密奏:“太白星白天出現,預示著秦王可能得到天下”。李淵大怒,認為上天示警,李世民將要謀反篡位,隨即召李世民問話。應該說,這是一種很有效的陷害,足以進一步削弱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地位,但是在已經察覺到情勢非常嚴峻的背景下,李建成依然寄希望於“溫和”的手段,這是不可原諒的。在和李淵的辯白當中,李世民努力申辯,說這是建成、元吉兄弟陷害他的謠言,作為報復,李世民又編出了建成、元吉和後宮妃子有染的謊話。李淵無法分辨真假,對於兄弟相殘也深感痛心,於是決定第二天把三兄弟召集到一起對話。

此時此刻,李建成仍然認為擁有足夠的優勢,用緩和、漸進的手段足以擊敗李世民。六月初四,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宮城,準備接受李淵的詢問。經過玄武門時,遭到了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兵將伏擊。史載,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埋伏在玄武門,看到建成、元吉,即率人衝出。他們有備而來,箭矢早已上弦,羽箭射中了建成、元吉身邊的武士和馬匹,猝不及防的隨從們紛紛倒地。李建成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優柔寡斷是多麼愚蠢,他回身想跑,秦王府兵將則在後追趕。臣僚們不敢對太子動手,於是李世民親手放箭,射殺了自己的哥哥。隨後,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殺死李元吉。李建成的才略和個人魅力在這時候還在起作用——太子府中的二千精銳在李建成屬下的率領下,猛攻玄武門,李世民等一度陷入困境,直到秦王府大隊人馬趕來才擺脫危險。既然已經弒兄,李世民乾脆作了逼宮的決定。於是尉遲敬德全身甲冑,攜帶武器進入後宮,逼迫李淵傳位給李世民。驚愕和恐懼之中的李淵不得不接受了這個要求,於是被迫寫下詔書,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宣佈建成、元吉謀反,下詔書殺盡建成、元吉的十個兒子。兩個月後,李世民登上帝位。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

在這場血腥殘酷的兄弟之爭中,雙方生死相搏,都使出了全力,誰果斷下手誰就取得勝利。但是出於自身性格原因,以及對大局的錯誤判斷,擁有優勢的李建成遲遲沒有作出果斷迅速的決定,於是身敗名裂,這讓讀史者不得不扼腕嘆息。

民間俗語稱:快刀斬亂麻,這是解決複雜問題時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強調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快和不顧一切。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則稱: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作為管理者,面臨複雜的情況,或者面對重大抉擇時,應該作出迅速、堅決的決定。我們應該有果敢、堅韌的心理素質,不受不必要的情緒的困擾,也不為毫無意義的個人情感所纏繞,這樣才有可能奪得先機,取得優勢,反之,則可能功虧一簣,甚至一敗塗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