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

用户58618113532


看到这个题目,我默默的掏出了一本汉语词典,将这版汉语字典翻到最后几页,有一张朝代表,朝代表上面写的清清楚楚,从唐代灭亡之后,进入到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结束后进入到了宋朝,宋朝完了之后,是元朝,元朝完了之后,是明朝,明朝结束后,是清朝。

我们会很惊讶的发现在唐朝之后,一共只有四个主要的大一统王朝,如果将这四个大统王朝当中的两个有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刨除掉——因为少数民族王朝,真心对长安没有特殊的偏好。定都北京,离老家近啊,时不时还能回去吹吹风吧,没事儿时候回去祭个祖也蛮方便。

那么,加上宋朝也不过只有两个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这两个重要王朝都没有选择在长安建都,这确实很奇怪吗?我们先说宋朝,确定真的要在长安建都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宋朝面临的是什么情况?北宋时期,曾经还绕长安的所谓泾渭分明的长安九水早就干了,没有了水,对于封建王朝,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王朝,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就没有足够的水来浇灌农田,没有足够的水浇灌农田又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会缺少足够的粮食,若只是作为普通的一座城市,人口不算太过于集中,那么这个问题并不会很严重,要是成了都城,你作为都城,必然要维持足够多的人口,可你哪来的那么多粮食来供养那么多人口?有人说,可以从全国各地调粮食过去呀。很好,当有人提到这个想法之后,你就会发现调粮食过去这个成本将会非常的巨大——水不够多,没办法走漕运,那你就只能走陆运,陆运粮食所需要的成本,那将是天文数字。

并且由于宋朝时候的长安靠近前线,来自西北两边威胁非常大——仁宗庆历年间延州、秦州等一片地域简直就成为了人间炼狱,确定要把首都设在这个地方?这简直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

想象一下,把首都设在长安,由于长安那糟糕的边防局势,必然要在长安设重兵防范,那就对本来就已经日益窘迫的粮食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苦来哉?

至于明朝,明朝太祖开始起家就把都城定在南京城,后来一统天下之后,的确派过太子去长安考察,因为明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蒙古人,所以定都北京或者长安,从战略上来看区别并不大。

但是事实上,自打唐代灭亡之后,因为连续不断的乱世,使得中原包括关中的人口资源一直在大幅度的南迁,而一次次南迁的结果就是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的向南方移动,再加上上文所分析的,由于粮食输送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解决,所以最后关于迁都长安的想法不得不搁置,而北京可以通过漕运运输来解决粮食运输这一问题,成本大幅度削减,所以后来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直接上结论——因为长安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原因并不复杂,归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中国经济的南移;二是长安由于日益贫瘠的土地已经无法承担一个都城所需要的人口,而从全国各地输送粮食的成本又过于庞大,因此唐朝之后的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拒绝将都城定在长安。


无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是因为关中地区的衰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还是沃野千里的地区,水源充足,耕地众多。

尤其是郑国渠修建后,这里已经不受降雨的太多限制,几乎年年都是丰收。

当年关中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高于中原地区传统农耕区黄河流域。

秦国占据关中,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粮食来源。

这是秦国军队能够顺利征服其他几个国家,并且常年征战的重要原因。

同样道理,刘邦也是利用关中地区的大量粮食,维持了楚汉争霸的军粮。

在当年来看,关中地区就是一块大肥肉,是国家最重要的兵员、粮食和其他物资来源。

然而,关中的地区的衰退是很快的。

早在东汉时期,关中地区就已经迅速衰败了。主要的表现,是自然条件的恶化,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简而言之不适合粮食种植了。

为什么会这样?历史学家有很多解释,比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等。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隋唐的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大家注意,隋炀帝建设的隋唐大运河,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差了接近一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隋炀帝刻意将洛阳以及西安,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中间枢纽。

而京杭大运河,直接不走洛阳和西安,而是从北京直接到杭州,距离要近的多。

隋炀帝绕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安当时已经出现严重的粮食困难,必须依靠全国各地调拨粮食才能够维持。

为此,隋炀帝不惜血本修建隋唐大运河,最终导致民变,国家灭亡。

到了唐代,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隋唐大运河存在三门峡危险河道,导致运输难以持续。

武则天时代开始,唐朝皇帝干脆就去洛阳办公,因为西安地区粮食困难。

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放弃关中地区了。

宋代首都定在河南和浙江,西安已经沦落为西部边陲,人口日益稀少,经济落后。

到了元代,干脆直接将大运河改道,不再经过西安,由此西安彻底衰落下去。

到了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带着大唐盛世的憧憬去西安游玩,回来都深深失望。

这个城市破烂不堪,人民穷困,人口不过一二十万人而已,古迹所剩无几。

当时西安,沦落为二三流城市。

1948年的数据,当时的上海市人口为430万,天津170万,北京167万,武汉170万,长春在121万,沈阳109万,南京103万,重庆为100.8万),广州约100万。

时至今日,西安和沿海大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人的观点问题。

萨沙接触过不少西安同事,感觉他们的观念同江浙一代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萨沙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中国吉林网


有人说,一个大唐,耗尽了西安的王气。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都曾经在此建都。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经过安史之乱的兵荒,唐末黄巢的动乱,长安再也不复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一个原因是,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随着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关中沃野,“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逐渐变得贫瘠,再也无法支撑起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处于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在过去“固守崤函”的地理优势反而成了经济商业发展上的劣势。

归咎于人类活动的污染,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甚至不在同一个位置。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北移。

华夏中国(中华)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

永嘉之乱后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统治者和士大夫衣冠南渡,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烟花三月下扬州”,安史之乱也没有破碎江南的繁华。

而历史上中国外部的威胁一直比较多且大,主要威胁来自于长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犬戎人,匈奴,突厥的方向是西北,而辽国、蒙古、建州的方向则相对在东方,这导致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倾向。

大运河修通以后,南方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成为了沟通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的桥梁。

到了目前,国际贸易总量中的2/3以上、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沿海的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却只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望洋兴叹,令人感慨。


石瑛鐘



1、从政治国防来看,国都应居于天下政治中心,以便管理全国,政治中心有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防,之前朝代之外敌主要在西北,故定都关中以便指挥。


2、长安地处西北,土地相对贫瘠,降雨量少,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很有限,无法支撑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长安水路畅通,还能通过河道运输,输入外地的粮食,但是冬季河道冰冻后,长安就可能陷入粮荒;唐朝以后关中地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凋零,经济重心的地位不在了。而且由于唐朝过度开发,关中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很受影响,不可能供应一个国家首都地区的需要,再加上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关中离长安很近,不利于建都于此。


3、都城是个不事农业生产、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等生活物资。宋、明都想过要迁都长安,但是一算经济帐(主要是运粮),都只能作罢。隋文帝就曾经因为长安粮荒,带着长安全城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去洛阳找吃的。


4、隋朝就已经意识到长安不适合作为都城,隋炀帝兴建了洛阳准备作为新都。到了唐朝,虽然依然定都长安,但是很多皇帝(武则天等),都长期驻跸洛阳,长安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存在。




生活360x


一个国家选择首都要看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政治因素。即统治集团的基本盘。从汉到唐关陇政治集团一直都是统治集团的基本盘,定都在基本盘中即安全又能确保皇帝在政治决斗中占据主动。

第二,经济因素。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都必须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满足其基本的资源消耗。如果国都处在不发达地区,其供给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输,且不说成本巨大,一旦天下有变,运输线被切断,国都就乱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完蛋了。

第三,军事因素。国都为了确保安全,应该处于易守难攻之处,四处无遮无拦的地方并不适合做国都。

将西安作为国都也要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首先,唐朝之后,崛起的各种势力,乃至宋 、明等等,其政治基本盘与关陇毫无关系,因此政治上条件不成熟。

其次,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平原已经不足以养活整个关中地区了,往往需要从东方、南方运粮、运资源。武则天长时间定都洛阳,就是考虑到洛阳获得补给更加方面。

最后,唐后期开始,中原王朝基本上丧失了对西域的实际统治,西方的敌人可以直接进入河西走廊,给关中平原带来巨大的军事威胁。因此,此地定都并不安全。

综上,唐朝之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国都


李任之


我国古代建立都城的因素有很多,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是否便利,还有经济因素等。

西安古代称为长安,其居关中之地,地形易首难攻,自唐以后没有朝代在此建都,跟关中地区地理条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粮食生产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林木茂盛,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安史之乱使长安的经济和人口受到重创,粮食产量减少,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渐渐丧失了建都的条件。与此同时,经济重心南移,隋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方便了江南一带的粮食运往洛阳一带,在此方面长安则不具有优势,使得政治中心东移。


霏羽16


第一个原因:定都西安的王朝,都很有进取心,文治武功都很强,除了五胡乱华时期的几个政权,都属于扩展型的。而定都洛阳的除了东汉实力强一些,其他的实力都比较小。当时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安全考虑。

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的改革,和绿林赤眉军的起义对长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繁荣一时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这对刚成立的东汉政府来说,建都洛阳原比西安要好。

第三个就是交通;隋唐时期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居长安的大一统国家,隋唐虽然定都长安,但是一直在修建东都洛阳,特别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区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动洛阳,但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而且隋唐时期西安地区农业生产也不行了,看下史书,经常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百姓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载,连皇帝大人都要带入去洛阳吃饭,何况普通人。所以唐朝很多时期,帝王是居住在洛阳的。

第四就是中原政权的主要危险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外族入侵都是从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后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压制北宋,最后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定都西安的都比较强势,定都洛阳的保守,定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定都北京的武力强盛。


黑柴


唐朝的长安自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衰落,因为安史之乱以后叛军和吐蕃先后多次攻入,长安被破坏的非常严重,虽然收复以后略有恢复,但再也恢复不到开元盛世时期的繁华了,关中地区也经过多年战乱,导致一片凋敝,很多关中人口开始向南迁移,为南方的政治,经济地位崛起奠定了基础。


唐朝末期来的战乱频繁,毁灭了举世闻名的长安城,也使往日富庶的关中地区变得千疮百孔。

这样一来,长安已不如洛阳、开封,关中也不如中原。五代时期更是多事之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长安城既已毁灭,关中又如此残破,当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阳或开封建都。正因为如此,五代时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五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部地区成为历代关心的重点。另一方面,关中地区恢复的速度很慢,到宋元时,依然是残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关中之民「畜产荡尽」、「十室九空」。可见北宋时关中地区尚未复苏。以及金人占据关中,长安一带再遭受兵祸。


长安失去国都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长城的毁坏使得防守屏障被破坏。因为长安离边境很近,后来建国者不得不考虑国都要离游牧民族较远的地方,好有个缓冲区,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骚扰。因后来的朝代再也没有,秦、汉、唐那样对外强势。


键盘侠终结者


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汉民族大一统时期的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唐之后慢慢退出退出国家政治中心的舞台,与之相似的还故都洛阳。究其原因我认为以下几点:

首先,政治原因,唐之后,除了宋明两代,金,元,清都是来自北方异族统治,这三朝都随时防范汉人武装反抗,和平时坐拥北京控制中原,战乱时可逃回北方草原故地,唯独金先失了故地逃到蔡州而亡。再说宋明两代,北宋称不上大一统时代,且宋太祖也有心迁都洛阳的想法,再荡平西夏,稳定河西走廊后再入关中,然而太祖皇帝驾崩后宋太宗搁置此事,也为靖康之耻埋下祸根。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也有意还都长安,派太子朱标经营长安,却不幸而薨,太祖认为此为不详之兆,后来成祖靖难之役夺得皇位迁都北京,原因一是北京作为自己封地,作为夺权的大本营,反对的声音较少,其二,当时国家的安全不在内部,正是退出中原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也是为了震慑蒙古,后来有天子守国门的美誉!

其次,经济原因,有唐一朝,中国人口发展迅猛,关中平原的承载力有限,曾出现统治者就食于洛阳的说法。在经过唐末中原战乱,长安洛阳东西二京毁于一旦,反倒战火较少的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隋炀帝的大运河方便南北漕运,因漕运之利,经济逐渐向东向南倾移,北宋时期开封因漕运方便发展成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后来元代运河取直山东,开封也慢慢退出了政治舞台。

作为创造辉煌的关中河洛之地,孕育出长安,洛阳两大故都,基本上繁荣与落寞的时间轨迹相同,原因也大相径庭,令人遗憾唏嘘。时光的车轮走到今天能否再续汉唐荣光,随中华民族复兴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