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

君笺雅侃红楼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女主,林黛玉得到了作者颇多的着墨与馈赠,曹公笔下的她不仅姿容风流且极具才情,出身虽不如四大家族这般富贵显赫却也是世代书宦,加上"绛珠还泪"这个亦幻亦真的传说,更为其笼上了一层浪漫空灵的神秘色彩,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但是,这样一位咏絮佳人的一生,却着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笔者将林黛玉一生的重大悲剧简单归纳为身世悲剧、时代悲剧以及性格悲剧三个层次,而这其中,使这一人物饱受困厄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本身的性格悲剧。

一、身世悲剧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则是荣府幺女,贾母最为宠爱的孩子,生于这样一个家境富足的书香门第,按理说黛玉应该比同时代的女子拥有更多的物质基础与人生主动权,奈何事实并非如此,黛玉的身世正是其人生的一大悲剧。

先说物质基础,盐官虽为肥差,但林如海却非朝堂硕鼠之辈,因此林家并不像四大家族一样家财万贯,黛玉又为家中独女,并无同胞兄弟,因此在双亲离世后,家产并无至亲经营,恐怕不消几年便会散尽,再加上林如海有意托孤贾府,其中既少不了主动的银钱打点,又少不了被动的财产侵吞,因此,当黛玉在贾母身边成长起来的时候,林府家产已然寥寥。

一无家产傍身,二无双亲做主,这样的身世背景无疑使黛玉在生活与婚姻上丧失了极大的主动权。她寄人篱下,家产全无,又向来体弱,只能按月从外祖母家领取份例,还得打点下人,吃药看病更是全凭贾府照料,只这几点便使得林黛玉陷于被动,既怕遭到嫌弃,日子更是举步维艰,也恐行差踏错,落下个忘恩负义的名声。至于婚嫁之事,她与宝玉的纯真爱情并无胞生姐妹听她一诉衷肠,又无父母兄长为其操持主事,常年待字闺中不知几时才有人过问,甚至连嫁妆薄厚都只能默默等待贾母的馈赠,此般身世,早已注定了黛玉的婚姻乃至人生都将悲剧收场。


二、时代悲剧

提及《红楼梦》中的时代悲剧,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封建礼教对于纯情爱侣的婚姻迫害,但我认为,这仅仅是黛玉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悲剧的一个侧面,在黛玉的悲苦人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男权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以下,我们便一一进行拆解。

相较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我们可以发现,黛玉的身上不时会流露出一些超前于时代的特性。首先便是婚恋观,不同于"三春"(除去惜春看破红尘而出家)毫无话语权的盲婚哑嫁,也不同于宝钗为了家族利益而选择了选妃与联姻的道路,更不同于袭人平儿早已认同了男尊女卑从而甘为妾室,黛玉始终对"愿得一人心"抱有无限希冀,她渴望两情相悦,甚至有些渴望一夫一妻, 但是她所向往的自由爱情显然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

除此之外,黛玉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所观甚是通透,她不屑于八股取士这种对于能力与才华的评判准则,也不耻于官宦子弟 "捐官"所得的诸多头衔,她的这一观念与身负厚望却"不务正业"的宝玉不谋而合,甚至对其有所助长,但正是她的这番通透,让她背离了封建家长眼中的"贤妻"标准,最终也不幸被剔除出了宝二奶奶的候选名单。

虽然黛玉并不喜欢那些"禄蠹"之书,但其才情与气节丝毫不逊色于须眉男儿,海棠诗社中,黛玉的才情时常艳惊四座,《五美吟》不落窠臼,可见其对历史与时事都有独到见解,特别是《虞姬》中将虞姬乌骓与黥越二人鲜明对照,可见这个柔弱女子在大义当前之时也有着宁折不弯的非凡气度,然而在男权时代中,无论是她的才情还是节气都毫无意义,只有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才是女人们永恒的宿命。

三、性格悲剧

如果说一切命运悲剧,归根结底都是性格悲剧,那这无疑是对黛玉一生凄苦的最佳诠释。其实,《红楼梦》中,身世坎坷、无依无靠的痴男怨女并不在少数,但在贾府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到这般的,却恐怕只有黛玉一人,这首先源于她的清高孤傲,黛玉心思剔透,世事洞明,但却并不玩弄手段,不是她不会,而是她不屑,宝钗展现着自己的八面玲珑,周全处事从而获得宽厚的美誉,凤姐炫耀着自己的威风凛凛、强硬手腕,从而牢牢掌握着一定权力,平儿袭人运用着她们的伶俐乖顺,能屈能伸稳坐准妾之位,邢岫烟等外戚女孩儿则凭借她们的隐忍顺从一个个觅得归宿,这一切黛玉皆冷眼旁观却并不效仿,不止如此,在人情复杂的贾府,她不抱大腿,不受笼络,由此可见她在贾府中的无所依傍,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清高使然。

其次,黛玉的自卑心窄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大原因,初入贾府,她便处处察言观色,唯恐被人笑话了去,姐妹谈笑,只不过说她与小伶神貌相似,她便因被比作戏子而不堪凌辱哭哭啼啼,一朵宫花,人家送来本是好意,她却道是别人不挑剩下也不会给我,

林黛玉对于尊严的极度重视源于她的自卑与心窄,更直接导致了她的敏感、促狭。这样"带刺"的性格特征,也使得众多姐妹始终与她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难以倾心,她不时生发的种种小性儿,也弄得宝玉不知所措,时常将心爱之人越推越远。

黛玉的思想前卫可却并未完全觉醒,她向往婚恋自由,可却囿于矜持不敢前进。对于命运,她心有主张却不敢主动争取,总希望有人替自己伸张,无人做主便空余嗟叹,在情感上,她心有良人却不坦率确承认,总希望男人可以心领神会并主动出击,宝玉揣摩不透,她便感怀伤时,由此可见,黛玉的性格虽较之其他女性显得超前、开放,但仍然存有封建保守的部分,她已经看到了当时女性悲剧的深刻原因可却并未努力反抗,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男人的拯救,这也是真正造成其情感悲剧乃至人生悲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一往文学


林黛玉一生最大的悲剧,是她的病。



敏感多疑是因病而起。


光是看电视剧而未看过原著的人很容易对林妹妹产生很大的误解,觉得她敏感多疑,小家子气,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哀哀愁愁。看了原著的人应该知道,黛玉的这种敏感多疑,伤春悲秋,其实是她的病造成的。


我们回到自身经历,是不是生病的时候,内心会变得敏感脆弱。身心本是相联结,相互影响的。再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那王大夫便向紫鹃道:“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不知是否?”



与宝玉的爱情也是因病而终。


最开始贾母心中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肯定是林黛玉,但是后来,这黛玉的病不见起色,越来越弱。眼看她就是个“不长寿的人儿”。所以考虑了宝钗。


王夫人也更不可能让自己儿子娶个病秧子。于是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也就因病而终了,最后得知调换真相的黛玉,含泪而死。



不过是都是命定,黛玉的悲剧根源还是在于来还宝玉当年的浇灌之情。泪尽而终。可谓是命由天定不由己。


李知月


林黛玉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遇见了贾宝玉。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书里一开始的时候,林黛玉就说过,有两个赖头和尚要渡她出家,她父母不舍,如此,这两个和尚就说,要想她以后平平安安的,就不要她见外姓的男子。而贾宝玉恰好就是她的这个大劫难。

林黛玉是个真性情的人,感情很丰富,对待爱情也很执着和真诚,贾宝玉是她一生最爱的人,也是伤她最深的人。贾宝玉对女孩儿天生有一种爱恋,他成天在女孩儿堆里混,虽然他也把真正意义上的爱情都给了林黛玉一个人,但他身边的花朵太多了,林黛玉在他这里没有安全感。

林黛玉和贾宝玉在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大观园里萌生了最美丽的爱情,然而这场爱情让林黛玉耗干了元气,熬枯了心神。贾宝玉的人生他自己做不了主,王夫人又不喜欢林黛玉,横在他们中间的还有一个深得人心的薛宝钗,这一切都让林黛玉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然而她的爱已然给出去了,无法收回,她抑制不住自己的伤心,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她的爱像爆发的岩浆一样,烫伤了周围的人,也烫伤了她自己。无数个夜里她孤枕难眠,一年里她只能睡十几个安稳觉,她本就柔弱的身心被这份爱伤的体无完肤。

虽然贾宝玉无数次向她表露过真心,然而贾宝玉连他自己和他屋里的人都保护不了,又怎会保护一个不能明着表露感情的她。林黛玉相信贾宝玉对她的爱,却不相信他们之间会有未来,尤其越往后,贾母一天天的变老,王夫人权力一天天的膨胀,而她自己的身体又一天天的被各种病痛折磨,她已经对未来没有了一点希望。

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了一生的眼泪,她如果遇到一个没有让她付出爱情的人,或许她会有另一种的人生,而偏偏她和贾宝玉两个情种在这样一种局面中相遇了,留给彼此的就只有爱情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了。





大白话红楼


红楼中黛玉的悲剧是黛玉的病。先说说黛玉的来龙去脉,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子是怎样修成人形?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由上可知:绛珠仙子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得到了神瑛侍者浇灌而修成人体。为了表达还恩情,她到凡间的使命就是为神瑛侍者即宝玉还泪说,泪尽重返离恨天。

为了完成这一还泪情节,曹雪芹把绛珠仙子安排在一个江南的书香之家林如海家出生,即黛玉。神英侍者下世投胎于钟鸣鼎食的贾府,即宝玉。 黛玉自小父母双亡,体弱多病,贾母特别特爱她,自己亲自如照顾宝玉一样照顾她。

而黛玉一个孤女寄人篱下,再加上黛玉又是个极灵气而极敏感的女孩。对于自己的爱情无能为力,贾母最终也没能一锤定音于宝黛的爱情,心中郁结无从诉说,以泪洗面。黛玉还完泪债后魂归离恨天,一缕香魂返故乡。

再回过头来说,黛玉能不能逃离这一被施了魔咒的人生,她的病是有药可医的。我们来看看书中第三回描写黛玉病的这一段。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甲戌侧批: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甲戌侧批:人生自当自养荣卫。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

黛玉的病癞头和尚指出了两条出路:第一出家,斩断一切情缘,但父母舍不得被否定。第二,退而求其次不见生人,其实指的是不见宝玉,斩断和宝玉的情缘,这也没做到:原因是黛玉的母亲去世得早,而贾母因疼爱黛玉母亲贾敏,极力收养黛玉,好疼爱照顾外孙女黛玉。

那么有没有第三条道路,是有的,宝黛的爱情就是黛玉的药,得到宝玉,得到爱情,黛玉的病就能治好。这里面有个黛玉爱情和病的死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黛玉的病正是宝黛爱情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再来看看兴儿和尤氏姐妹说宝黛的婚姻:

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从上可知贾母在等黛玉的病好,病若不好,更要不得是病若再加重,就是再喜欢黛玉,也不会让自己最宠爱的孙子娶一个病人,这让她两头为难。

所以尽管贾母半公开支持宝黛的爱情,说了那句经典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也没有把宝黛的婚事定下来,以至于有了后来对于宝琴的想法。

而正是因为黛玉的病,给反对宝黛婚事的王夫人最好的借口,最终推翻贾母暗暗指定木石姻缘,促成了自己的内侄女薛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

那么对于黛玉的病王夫人是怎么做好这一文章呢?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读出:一开始给黛玉治病的医生,是贾母指定的,贾母亲自为医治黛玉的病操心,可见贾母也希望黛玉赶快好,好成全木石姻缘。

奇怪的是,通过原文王夫人和林黛玉的一次对话,我们知道:给黛玉的配药的王太医后来被换掉了,而这次换医,很有可能是王夫人的主张。幸亏贾母特别关心黛玉治病这件事情,所以她才能及时发现了不正常,及时的纠正了这一次的换医风波,这也让我们深深的为黛玉产生各种担心!

而这种担心很可能成为了事实!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书中第三回: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

脂砚斋在贾母谈话到配药时批道:“为后菖、菱伏脉。”那么原稿八十回后围绕“配药”,贾菖、贾菱会有所活动,以与前面“伏脉”相呼应。那么前面王夫人已经在黛玉配药做过文章,而后来的贾菖、贾菱活动很有可能会是给黛玉的配药换方,或者更为厉害的是下毒,而这活动的背后的主使者很有可能是王夫人,而配药换方可能给黛玉病弱的身体致命的一击,彻底的断送了宝黛的爱情,也就断送了黛玉的性命。

所以说黛玉的病是林黛玉人生的最大的悲剧!而根源却是三生石畔上,灵河岸边一段要还泪的甘露灌溉恩情。绛珠草因宝玉的前世之情成仙,也自愿因宝玉的情殉情,成就宝黛的爱情悲剧。


陈说红楼


不懂惜身,善财易舍,林妹妹活得太自我太随性了。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知书达理,但是遇到关于宝玉的事就管不住自己,让别人误会她爱使小性子。她聪明伶俐,有时候嘴上不饶人,这不过是她的一层保护色,黛玉是通情达理的。

黛玉对于钱财是不在意的,她的父亲去世了,贾链接她回贾府,没有提过林家的任何财产。

宝钗叫婆子送燕窝给黛玉,刚好分了例银,黛玉随手抓了一把钱给婆子。黛玉不是重利的人。

湘云说她像个戏子,黛玉没有生气,但是宝玉给湘云使眼色她记在心里了。宝玉也真是憋屈,出于好心怕伤了黛玉,又怕湘云得罪黛玉,结果两头不讨好。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乎,在乎心上人的感受,在乎心上人心里的自己。



黛玉的性格是最大的悲剧,多愁善感不知养生。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好好活着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惜,黛玉听不进去旁人的劝解,哪怕是最亲爱的宝玉也只是抚慰一时。她沉浸在那个氛围里,越陷越深,越病越重,最终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清心一栈


《红楼梦》里的诸芳们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论地位,她们是官家千金,生活上,她们锦衣玉食,出有车食有鱼。更不要说每天有一大堆丫鬟婆子伺候她们,每天只需要绣绣花写写诗,多么惬意,多么舒服的小生活啊!

但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金丝雀生活真的幸福吗?

我们首先来说说林妹妹。

我们先不说林妹妹之前生活是如何的幸福,只说说她在贾府的生活。

林妹妹在贾府有得到任何亏待吗?

没有。

原书这样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t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林黛玉很得贾母宠爱,在贾府的待遇和宝玉是一样的,比起贾府里亲孙女的待遇还好。宝玉对黛玉比贾母对黛玉更好,宝玉有的,黛玉就有;宝玉有的,黛玉没有的,黛玉还没反应过来呢,宝玉主动洗白白送过来了。

那其他人姐妹们有为难过黛玉吗?

没有。姐妹们日常一起玩,都很和气的。

\t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大姐儿、香菱与众丫鬟们,都在园里玩耍,独不见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难道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等我去闹了他来。”

王夫人前文说过了,她对林黛玉面上是很和气的。凤姐看贾母眼色待人,对黛玉自然也是好的。

那代表黛玉的生活是幸福吗?

第一、黛玉的生活中,亲情缺失,贾府生活环境险恶。

\t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 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 ,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林妹妹父母双亡,也没有亲兄弟姐妹。孤身一人投奔贾家,别人家再好,到底不如自己家舒服自在。大家有住校或者出外工作的大概颇有几分理解。而黛玉又是投奔,黛玉又很重情。

\t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贾母虽然疼爱黛玉,到底精力有限。林妹妹能获得到的亲情有限,而林妹妹是渴望亲情的。请不要告诉我,只有我一个人看第五十九回 林黛玉喊薛姨妈为妈的时候,心酸的眼泪都流下来了。贾府的婆子丫鬟们都不是吃素的(参考http://toutiao.com/item/6675209485776060940/)。虽然物质上没有短缺,然而亲情的缺失和精神上的压力也够林妹妹伤心的了。

第二、爱情不能自主

\t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虽然宝黛二人心心相印,但是因为”金玉良缘“的存在,宝黛二人以后能不能结为夫妻成为悬案。那个时候男女结合,讲究的是父母之命。但是林妹妹父母双亡,她的心事不能和王夫人贾政说。贾政是舅舅,男上人不合适。王夫人是支持”金玉“论的。贾母又一直不开口,林妹妹作为淑女也不能自己开口和贾母说亲事。而且林妹妹身体不好,她也很担心自己真的早逝(还是没有父母,否则宝玉说的海上方,贾敏林如海要在,十年也寻摸出来了。。)

第三、自己的命运自己也做不了主

\t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咀,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加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要象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林妹妹的婚姻大权并不在自己手上。如果贾母在,且做主嫁给宝玉,林妹妹有宝玉疼爱加上从小在贾府长大,日子还好过一点。如果贾母不在了,就只能听王夫人安排嫁人。王夫人为人,多给点银子就是自己有良心了。至于真心疼爱?参见迎春出嫁后王夫人的反应,万一嫁出去过得不好,不过洒两滴泪就是心善了。而那时对男子要求极低,尤其是道德这块。如果贾母不在了,林妹妹的终身又没安排妥当,很难说,林妹妹会落到怎样的境地。

PS:紫鹃说得句句是实,然而林妹妹如何能开口求贾母做主呢?

第四、即使是林妹妹的心上人贾宝玉,也并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只不说贾宝玉在书中一无功名二无事业。只说贾府不倾覆他能守住基业吗?

\t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 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

林妹妹说:”宝玉,我们是该省点。你家资金链断了。“贾宝玉说:”管他呢?咱们有的用就可以了呗。“

你说贾宝玉适合守家业吗?他也就只能当个没断奶的孩子,做个富贵闲人。

宝玉你坐下!敢开口?揍你!看见你就气不打一处来!

说到这里,你觉得林妹妹可怜吗?

我们再看看林妹妹进贾府之前的生活。

\t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奈何之事。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t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林黛玉是林如海贾敏的独女,爱如珍宝,身份尊贵。父母爱她,舍得为她请个大学生做家庭教师给她启蒙。

林家光袭官就袭了五代,林如海自己又是巡盐御史,有实官有收入的。家境不差,林妹妹衣食不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呐!

然而前面有多幸福,后面林妹妹的生活就越显得艰难、可怜。如何能不为她一哭?


春秋随话


林妹妹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她生不逢时。

她被那个封建专制制度枷锁束缚下,也像许多的女性,终究会在这种残酷催残女性规制下衍生出的许多社会和家庭乱象,因而过早地随落花凋谢而去的人生最大悲剧。

林黛玉虽然出生在高官豪门贵族之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接受了封建礼教,遵从妇女的三从四德,瑾守三纲五常,妻以夫随,母以子贵等的戒规训导。

林妹妹父母过早的亡故,导至她小小年龄就失去了双亲的羽翼呵护。虽然她带着巨额家产和贴身丫环下人前来投奔至亲豪门外祖母家。但林妹妹心里仍就好似乳燕离却旧时巢,离开了那温暖至爱至亲的父母怀抱,却孤苦伶仃的生活在这举目似亲非亲的复杂生疏环境中,使她原本就清纯懦弱的身体更因慎行慎言的自律下,就更容易多愁善感而抑郁成疾。

林妹妹个性要强耿直,不会对长辈曲意奉承,无法对潇湘馆以外的众人做好人情世故的表现,她居有个性叛逆的心理。

她傲骨刚达,但却怜花惜月,自怜自爱。她诗文具佳,但却要强拔猷,永不言败。她看不惯大观园中的各种乱象,但却无法逃避人为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摧花风雨霜雪‘’。

林黛玉有爱有恨。可在这封建统治礼教制度下,她的爱也是不被规制认可的,因为那时代能让男女有自由恋爱吗?所以注定她和宝二爷的爱是没有结果的。

一个无父无母的弱女子,林妹妹纵然就是有才德具备身体健康,但在那女子地位低下,让封建礼教束缚住心灵手脚的情况下,你能独立自主,有和男人一样同等的权利吗?

在这封建大家族里,子女婚姻都是父母作主,而且还会以此搞政治联姻,资产利益联姻等等。

王夫人她们因此而选中薛宝钗也正是资产联姻,还有个是王夫人考虑的是她娘家亲。薛宝钗是她妹妹的女儿,这从中国女人的心理上来说,王夫人心偏的肯定是自已娘家人,而且宝钗性格温顺,在人情世故上会来事,而从管家的利益角度上,王夫人也好操纵些。

而林黛玉一则无父母,二则性格刚强,身体却薄弱多愁多病,三是她是姑表亲,大凡家庭中掌权媳妇多不喜欢姑娘,也和姑亲有二心。

所以林妹妹的最大悲剧,这婚姻问题也是一大原因之一。似想,这宝玉爱的是林妹妹,而黛玉却从心里至始至终地想和表哥结为连李。这贾府宣布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不是在林黛玉的弱体心灵上刺上一刀吗?

这种事就是摊在现代的高智‘’林妹妹‘’身上,不要说和黛玉一样的病弱身子,就是个坚强体壮的人也受不了如此打击而也会发生悲剧的。

所以林黛玉的最大人生悲剧是该归结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衍生出的违背人性的许多害人束缚理教条条。











方秉潮



在《红楼梦》中,曹公为我们呈现了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下和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被毁灭了的各种各样的年轻女性的形象,林黛玉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

她作为天上一株以泪报恩的绛珠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间。貌美才馥、孤傲清高的她,一生敏感多疑,悲观伤情,最后在泪尽绝望中郁郁而终,成为了《红楼梦》中悲剧式人物的代表。

林黛玉一生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不逢时。黛玉天生就有稀世的容貌和才学,还有官宦世家的身份背景。如果生在现代,她的高颜值能使她靠“脸”吃饭,她的咏絮才能使她靠实力掌控人生,她的好家世更能为她人生锦上添花,使她登的更高、走得更远。

然而,她却生在了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即使贵为官宦小姐,她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社会规范,仍然是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的枷锁。

即便是才貌双全,像探春般有才干,有魄力,但最终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像男子一样去建功立业,但身为女儿,却只能禁于闺中。对于才情与美貌并重的黛玉来说,生不逢时是多么的无奈。


二是生性悲观。黛玉很小的时候来到贾府,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受到了盛情的接待,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宝玉对她一见如故,姐妹们也是热情友好。 面对长辈的疼惜、宝玉的知心、姐妹们的关爱,却无法真正地捂热她那颗天生悲观敏感的心,经常生“闲气”。

在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黛玉的敏感:“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敏感她竟把这样的小事与身份的高低贵贱联系起来,自寻烦恼地生起“闲气”来,“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对宝玉生的“闲气”更多了。 遇到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她用雪雁含沙射影宝玉和宝钗;听到清虚观老道为宝玉说媒,她使小性子不理宝玉;疑心宝玉把她送的礼物拱手他人,怒剪荷包穗子,泪流满面。 这样的“闲气”日积月累,使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她变得更加孱弱单薄,为早亡埋下了伏笔。


三是生活无依。黛玉自小丧母,不得已才寄居在外祖母家。不久又丧父,使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在物质生活上,黛玉是衣食无忧的。她的无依靠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无疑她是极度缺爱的女孩。

她曾对宝钗倾诉“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看到宝钗在妈妈怀中撒娇,她流露出无比的羡慕和无尽的伤感,“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经过善解人意的薛姨妈的抚慰,她才转忧为喜,便要认薛姨妈为干娘。

看到宝琴与宝钗姐妹情深时,她无比羡慕,心中闷闷不乐。她与宝玉两情相悦、心灵相通,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双,无奈却波折丛生,最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假如黛玉父母健在,在黛玉和宝玉的婚配上肯定能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也不至于两人空劳牵挂、阴阳两隔。

林黛玉的这三大人生悲剧,对她来说,既无法选择,不可避免,也不能回避,似乎是注定的,她只有去面对,这也注定了她一生在泪水中度过,最终泪尽而逝的结局。


少读红楼


@头条@认为:影视连续长剧→红楼梦中!林黛玉外貌柔美@叹息的是林黛玉的性情是太柔弱!抑郁闷在心头@不敢言!不敢爱敢恨!心病难医积成疾…人未老心病未解!…可惜身亡己枯终!至于历史人物!林黛玉的这种性情不大多喜欢!人活着敞亮点@好坏分明真透彻@亲如是~


温心紫檀


如果她的父母不早逝,她会有怎样的后台背景?如果她投奔的是有话语权的姨母家,而不是舅母家,这内亲外戚的亲疏又会如何转化?如果她有一个自由身,能主宰自己命运,不寄人篱下,不任人宰割,凭她才貌双全,会失败吗?

其实,在我看,她的人生未必是失败的人生。只是有寿短了些的不幸。

她二建桃花社,魁夺菊花诗。才华压倒群芳,风靡大观园,誉满红楼,连鹦鹉都能风雅的诵读诗词。她的美貌与哭声,感染花魂和鸟魂。

她留下的情感占据了宝玉全部心灵。宝玉为她付出一生,为她病,为她疯,为她弃官,为她出家,为她潦倒,为她讴歌,为她诉尽人间不平。

人生本来就短暂,能留下如此的刻骨铭心,何必再议成败。

真爱从来都不会缺席,却总是不尽人意,珊珊来迟。所以总有让人有死不冥目的遗憾。这就是黛玉的悲剧所在。

宝钗即使算成功人土,可曾笑得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