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背诗经,还是唐诗宋词?

喜欢文学的小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立”,这是夫子对于读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六经之一,经,乃常道也,凡是称为经的能量都非常高,除《三字经》外。

读书就要读最高能量的经典,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因为经典是瑰宝,是经过了2000多年沉淀历久弥新的圣贤的智慧。

1.从时间年份来说,首先读年代更久远的经《诗经》——因为经是其他典籍的根源,四书五经应该是五经四书,经是母亲,诗是孩子。

2.从创作人员的角度说 经一般是圣贤编写,而诗词是诗人所写,根本称不上圣贤!

3.从文化的影响力来说 经更璀璨恒久,对社会和人影响更深。而诗词除了添才气和雅韵外,对于社会发展,民俗人情没有《诗经》的影响力大。

学武要学更高级的武功,再学其他功法就易如反掌了。同样,读《经典》首先就要读能量更大的圣贤写的,所以读经典首先读六经——《诗经》《易经》《道德经》《孝经》《黄帝内经》,这才是真经宝典,也是类似于大树的根部和躯干,唐宋的诗词包括后期的学问已经是枝叶了。


心易学


的确,古诗词浩如烟海,经典篇目不可胜数,应该先背什么呢?我也喜欢古诗词,能背的至少有一千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1、先背《诗经》,后背唐诗宋词,只是表面看起来有道理

文化是有传承的,尤其是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这就造成了古人作诗时,会用典,会引用、化用前人的诗句,会用前人约定俗成的意象。例如,“摇落”意思是秋天草木凋残,出自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之后,使用“摇落”的诗人和作品比比皆是,曹丕的《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初唐陈子昂的《感遇》有“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盛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北宋初年林逋的《山园小梅》有“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可见,假如我们背诗能按照作品的时间顺序背下来,比如先背《诗经》后背唐诗宋词,对理解诗词是大有好处的。但是这只是假如。毕竟诗词的存量太大了,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去背的又太少了。所以不用太纠结于先背什么,后背什么。那么只背《诗经》和唐诗宋词就可以了吗?

2、只背《诗经》和唐诗宋词就可以了吗?不可以!

从先秦到民国,古诗词里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值得背诵。《诗经》背了,《古诗十九首》就不背了吗?唐诗宋词背了,唐词宋诗就不背了吗?明清诗词背吗?《中国诗词大会》这两年很火,大家可以留心出题范围,假如你只背《诗经》和唐诗宋词,肯定很快被淘汰,你选的那组题都答不完。

所以,背诗词范围要扩大,从先秦到民国,选其中的精华来背。何况,《诗经》再好,也不是每篇都需要背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既没有也不可能囊括唐诗宋词的全部精华。那么,我们背什么?

3、海量古诗词,我们背什么?

我只说我怎么的、背的什么。我原来能背的古诗词可能有二三百首,后来看到一档节目叫《中华好诗词》,唤起了我对古诗词的兴趣。2015年7月开始,我从第一季重新开始看,节目上出现过我又不会背的,或者专家强调的,或者其他途径看到了我喜欢的,都记下来用工作之余去背。这样整整背了两年,背过了大约九百首。我还记得背的第一组诗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因为这是当之无愧的唐人七律之冠。

我记下来的都背完了吗?没有。17年8月到现在,我就很少背了,把原来背诗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了。所以,我背的诗词哪个朝代都有。《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有了以后,我发现上边的题目并不难,很难碰到不会的。这应该就是背诗的效果。

这样背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怎么背呢?

4、我这样背诗

背诗毕竟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下功夫的事。怎么背效率高一些呢?我是这样做的:

a、对于短的,比如律诗、绝句,优先背自己熟悉的,或者知道其中名句的。比如,我本来就知道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就先背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一首七律有八句,这样我只背过其他六句就好了。

b、对于长的,比如吴梅村的《圆圆曲》,分几部分,每天背一部分,第二天背完当天的任务还要复习前边的,从头开始和当天的放一起复习。

c、要坚持下来。背诗这件事,不存在一口吃个胖子。时间长了才会收到效果。

d、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找志同道合的一起背。17年我们有一个群,大家总在一起玩飞花令,是个很好的促进。

e、好脑子不如碎嘴子。背过的诗要经常叨叨,这样才会记牢靠,一旦大脑短路了,想不起来了,马上查。手机办这事很方便。

那么除了背诗,我们还做什么?

5、再给点建议

背诗的时候要读书。既然背诗,我们就肯定会去查与诗和诗人相关的各种资料。假如我们背过了一千首诗,我们的收获绝不只是背过了这一千首诗,还有与它们相关的很多。所以,建议大家背诗的时候要多读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书。我推荐叶嘉莹先生的书,叶先生讲得很正。她讲得有多好,这里就再不多说了。

用好的方法读诗,我推荐叶嘉莹先生的读诗方法。大家可以去找叶先生的视频音频来听,学习她的读诗方法。这样时间长了就能形成语感,不但对背诗有好处,对识别入声字、识别平仄两读字、认识格律、认识平水韵、体会诗词的美感以及学写诗都有莫大的好处。希望大家试试。

以上是我背诗的体会,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我会选择先背唐诗,再背诗经,最后背宋词。

虽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但是《诗经》收录的内容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时期的诗歌。内容多是反映日常劳动,爱情、徭役、风俗、等方面,距离如今的生活太久远,有些诗句不太能理解。

为什么首选先背唐诗,是因为唐诗朗朗上口,便于背诵记忆。我最喜欢的诗人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诗歌写尽了离愁别绪。分享一首: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再来说说宋词,是宋代最高的文学表现形式,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我最喜欢的词人是柳永,摘选一段最有名的《雨霖铃》片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后总结一下背诵顺序:

  • 先唐诗,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诗人开始,也可以先背《古诗十九首》。
  • 再《诗经》,诗经中的句子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情趣,可以从自己感兴趣,易理解的诗句开始。比如《硕鼠》、《将仲子》等。
  • 后《宋词》,也是从自己喜欢的词人开始背,李清照也是我喜欢的词人之一。

背诵不用拘泥于形式,自己怎么喜欢怎么来,只要能记住就好。不知我的回答,能否给你启发。


雪凝时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唐诗宋词都是根据其历史的发展背景诞生的,真的难分名次。那么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1、如果你是想学习作诗造词的技巧,我建议可以先易后难。个人认为先唐诗,再宋词,最后是诗经。

因为,唐诗里有最基础的五、七言古诗,语句大多通畅简明。当然后来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律诗由于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因此,宋词是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

至于诗经,则是由于它离我们现代生活最为遥远,其中有很多的生僻字和比兴手法,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之后再去学习比较好。

2、如果你想切身感受一下时代的发展变迁,我国的文化瑰宝又是如何发展的,那么就可以按照历史进程来。先诗经,再唐诗,最后宋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

宋词则是诗经及魏之乐府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

3、如果你是个历史爱好者,就可以根据你对各个朝代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先后。

俗话说:“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也就是说,你如果更喜欢唐朝的太平盛世,富贵华韵,那就先看唐诗;如果你偏爱宋代的百花齐放,纷繁多变,那就先看宋词,又或者你喜欢西周到春秋的淳朴含蓄,那就先看诗经。

唐帝国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的文化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养料和素材;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诗经》内容及其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

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最后,我想说,其实也不必一定要遵循什么先后次序了,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因时因地,随缘而安。

你可以在看诗经的同时,也读读唐诗宋词。我觉得这样不仅可以让你比较出他们的不同,也可以同时领略慷慨激昂、缠绵婉转、又或者英雄气概、儿女情长。

诗经和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有所长。每学一首都要把它学深,学透,那么必然受益匪浅。


蓉仙儿


学习古典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去读作品。没有作品的支撑,学习再多的理论最终都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形成自己的框架。

但是,作品顺序如何选择是一个大学问,选对了事半功倍,选错了事倍功半,所付出的辛劳和获得的效果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介绍两种学习方法,会对古典文化的学习大有裨益。

古典文学阅读顺序,讲究“上溯下延”

或许很多人会告诉你,《诗经》是我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想要认真学习古典文化,《诗经》是必须要读的。

这句话没错,但你要正确理解。

《诗经》是古典文学的源头,也是必须要读的经典。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角就是“诗文”,《诗经》作为“诗言志”的发源,怎么能不读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在最开始就去读《诗经》,因为很难读得懂,即使有很详尽的注释。

所以,读诗,需要从唐朝开始读起,然后进行上溯或者下延,不断拓展其他朝代的优秀作品,这时候再读《诗经》,必然会有更深的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 第一,语言系统是不断变迁的,需要一定的适应能力。

如果对比一下各个朝代的典籍就能发现,不同朝代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我们现在所自以为很简单的文言文基本都是来自于明清两朝,尤其是明朝,很多内容都会被选入初高中课本。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文言文最接近现代,比较好懂,稍微增加一点知识储备,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但是,再往上看,唐宋的文字明显就比明清更为晦涩一点。宋朝比较追求理趣,所以语言往往较为难懂;唐朝追求富丽,骈文用典较多,散文有时候比较干硬。

总之与明清两朝有很大差别,这在阅读时感受得很明显。

我们再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论语》与《周易》。

《论语》距今约两千年,《周易》距今约三千年,这就导致了《论语》我们今天虽然争议还存在,但很多涵义都能读得懂,只不过是理解的问题。但是,《周易》的解读就五花八门了,就是因为语言太过久远,后人难以读懂。

所以,从稍有难度的唐朝开始积累、适应,阅读之后朝代的典籍会比较轻松,阅读之前的典籍也有一定的积累,不至于感觉太过晦涩。

  • 第二,古人的注释要比今人更完善,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

有一个现实不得不承认,古人对于古籍的很多注书是要好于现代学者的,可能也和古典文化的氛围有关。

尤其是汉代人的注解、唐代人的注解和宋代人的注解,都是研究古典文学不可不读的经典。

就比如说我们读《诗经》,不仅要读原文,更要去看汉代人对其进行的政治解读,要知道宋代人对其进行的著述,清代方玉润等人对其进行的新解。

这一类的文化真正的精髓不在原文上,而在于各朝各代对这些经典的注释与争论上。从中可以看到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碰撞,对后人的学习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所以,上溯下延地阅读,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大量的知识储备。有了这些基础,再去看原文,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与想法。

另外,唐诗和《诗经》非常重要,其他朝代的诗也很出色,之前有汉乐府、魏晋、六朝,之后有宋诗、清诗,都是比较出色的。

但是相对比来说,“词”的研究价值就稍低一些,也更容易一些。

毕竟作为游戏文体,创作的价值和意义都无法与诗文相比较,在审美上也要逊色得多。对这一文体的研究多数都会流于对情绪、情感的探索,私人感性成分很大,这也导致了门槛非常低。

很多学者对此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比如南开大学抛弃了之前非常著名的兵制研究,很多教授都是词学出身。

然而,虽然历来研究词的学者人数众多,但真正有成果的人却极少,国内比较出名的大概就是叶嘉莹先生等人了,与其研究者数量不成比例。

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讲究逐渐“蔓延”

古典文学的学习需要在一个领域中深耕,然后才能去做贯通的事情。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处处都是学问,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很多领域都和自己研究的内容相关,有很多“蔓延”出去的机会。

举个例子,我听一位很厉害的学者讲过自己研究的过程,非常有趣。

他最初在文学院教书的时候,因为很多著名的老先生都在,自然没有他的位置。

避免打广告的嫌疑,人名和学校就不说了,但负责任地讲,时间倒退二十年,这座学校的文学院当时有非常多的著名学者,都是国内顶尖的教授,每一位在学术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现在很多顶尖高校的学者都是他们的弟子,以至于这个学校的文学院实力排进国内前三毫无问题。他们的著述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很多都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必读书目,绕不开的。

这位年轻的学者最终被安排去教授“秘书学”。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秘书学”是什么东西,其实这也是文学院开设秘书学非常早的一个学校了,用以培养实用人才。

但他学的是古典文学,教授“秘书学”这样的学科有点专业不对口,也有点屈才。但没办法,谁让学力深厚的老先生多呢。

这位学者的方法就非常值得称赞,他将现代的秘书学与古代绍兴师爷的研究联系在了一起,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让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增加了很多知识性与趣味性。

其实这样的交界点有很多,比如研究一个作者的诗歌,像清代的赵翼,有很多以诗歌形式论述古代人物、作品的内容,完全可以和古代的文论联系,也可以与其他朝代的作者联系,更可以与其他人对同一作者的评价联系起来。

这样就把自己的领域慢慢拓展、蔓延到相近的领域中。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会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变得更为丰富。

不仅文科如此,华罗庚当年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数学领域里不断拓宽研究范围。

所以,花费时间,深耕在一个领域里,然后再蔓延出去,这样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从唐诗出发,然后逐渐蔓延到宋诗、清诗、六朝诗、魏晋诗,直到《诗经》领域,就会发现之前很多看不到的天地,原来如此精彩。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这个取决于你背诗的目的。

我觉得背诗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感受诗词的意境,丰富生活趣味,一是学习诗词的技巧,提升创作水平。

若是喜欢诗词所营造的浪漫意境,那就无需在意它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只要你觉得美,就可以背诵。《诗经》里藏有美好的田园和浪漫的爱情,是人类最纯粹的情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美好,也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惬意。唐诗宋词中的情感更为丰富,它是那时的人们七情六欲的载体,诗人用它寄托理想,歌颂山川,美化爱情,送别友人。唐诗宋词记录在册的数量实在太多,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美好而背诗,可以在失意的时候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以在阳光明媚的三月浅吟"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在湖光潋滟的西湖边上感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在爱人的耳畔细语"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粗茶淡饭之时,可以笑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朋友离别时,可以安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热爱诗词的人,总让人觉得多几分玲珑雅致,就好像武亦姝,一眼看上去便觉得诗情画意,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人的气质里,已经融入了诗词的意境。

感受诗词的美好,并不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它的韵律,就像对待一幅画,只要自己觉得美就行了。可以是诗词描绘的画面,也可以是诗词背后的故事,只要打动你的心,就可以收藏在自己心中。

如果想要学习古诗词的艺术形式,从而提升创作水平,那就不一样了。感受一首诗的美很容易,但要让自己创作的美,也能被他人感知,就需要深厚的诗词功底,需要研究诗词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格式韵律等等。

提升创作水平的话,建议从《诗经》背起。《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远古人类最早对语言美的认识。它的语言简洁,韵律优美,多加入感叹词来抒发感情,且喜欢用叠字做拟声词,读起来淳朴自然,朗朗上口,可以作为研究诗词艺术的基础。

唐诗继承了诗经的部分表现手法,但韵律更为讲究,没有了语气助词和拟声叠词的繁复,让人读起来更加清脆响亮。唐诗由于字数有限,用词更加精准有力,往往是其中的一两个字,就让整首诗变得生动,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又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令人惊艳的诗词太多,往往就是其中反复斟酌的一个字,使一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宋词在格律上更为自由,本质上就是一首可以吟唱的曲子。宋词没有唐诗的凝练,但是更具画面感,那份用文字营造出来的意境,是唐诗所没有的。比如秦观那首"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让人读了以后,仿佛身临其境,那盈盈绿水和满园花香,忽地跃然纸上,实在太美。

读诗词,不仅能提升美感,还可以了解古代的风土人情。诗词里面的故事比史册记载的更为生动,更加贴近生活。不管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它们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只要是经典,都值得我们背诵传唱。


书野


国学,像一颗熣燦的明珠,照耀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人的思想精髓在这里沉淀,它的一字一句都含着巨大的力量。

《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朴实无华,不仅能帮助儿童学习汉字,还能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决、文化和礼节。

《千字文》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文辞优美。用一千个汉字讲述的知识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修身、读书、饮食等内容。

国学诗经博大精深,值得后人品读传颂。


刘楚云817


一般来说先背《诗经》,然后再背唐诗宋词。

主要是因为《诗经》是诗词的鼻祖和缘源,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诗词,都是在学习《诗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它们和《诗经》有基本的共同之处,比如贴近生活,用字用词讲究,韵味十足,朗朗上口。

当然学习诗词光靠背诵还是不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不过是强调背和读对学诗的重要性而已 ,学习诗词远不是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就是说学诗词不仅要背,还有弄懂字句的意思,弄懂意象和意境,以及修辞等等,不当之处别见怪,可以探讨。

只要把《诗经》学好、学透、学熟,再学唐诗宋词就简单多了,你们说呢?





扯史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暨现场学术顾问方笑一教授的建议是,家长可以先从唐诗宋词开始教孩子,之后从汉魏六朝上溯到《诗经》,然后是元、明、清的一些名篇。

因为唐宋时期诗词成就最高,名篇较多;好奇心和兴趣会让孩子去追究一些来龙去脉,回溯巅峰之前的内容;而宋以后的成就没有前人高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篇背诵即可。

背唐诗可以先背一些简单的五言绝句,然后选一些七律,有助于孩子体会诗歌的格律和句法,以及中国诗歌的造句习惯,可以更为完整地领略“对仗”的特色;熟悉七律之后再背诵五言诗,就会变得相对简单。

江湖夜雨是首届《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他从六七岁开始背诗词,“没有人对我进行系统、严格的要求。自己会背一些了,父母就鼓励一下,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慢慢对诗词有了爱好。”

他给家长一个忠告: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兴趣,“不要强求,不要定任务,不要让孩子觉得背古诗是一种负担”。

作家、中国计量大学青年教师余闲,这几年,做了大量的儿童诗词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起因是女儿5岁时把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里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背成了“无敌人”。

“这两个字太相近了。我当时听了哈哈一笑,事后想想,如果对诗词不理解,的确会闹出这样的笑话。”正因如此,余闲写了一部《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第五册刚出版不久。在这部儿童诗词小说里,小朋友可以跟着故事的主人公小米多一起,走进诗词王国,“遇见”名垂千古的大诗人,也卷入重重危机。

他的建议是:“学习诗词应该按照孩子成长的心智发展循序渐进:1、童趣浪漫;2、山水田园;3、亲情友情;4、人生感悟;5、怀古讽喻;6、军旅边塞;7、爱情闺怨。”

他还有一个建议是:读懂诗人更能读懂诗,家长应该尽可能想办法让孩子理解诗词,然后再背诵。“如果我们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就更能体会《春望》的沉痛。如果我们知道李白蒙冤入狱,流放夜郎而中途遇赦,就会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喜感同身受。”

方笑一也认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方笑一说自己小时候对许多诗歌都很感兴趣,但唯独对“边塞诗”不太感冒,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生在江南,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类充满边塞肃杀感的诗句,没有感受也很难想象。

因此,他建议家长在引导孩子背诵过不同题材的诗词后,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继续阅读、背诵同类诗作,以拓展诗词的积累量,作为诗词学习的切入点。“等你的孩子长大了,要表达他对爱侣缠绵的情意时,如果只能说——我爱你,我恨你,我讨厌你!太单一了。当他说出‘相见时难别亦难’时,我想每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个有情意的人,也是有着丰厚内蕴的人。”


跑步超哥


我是先背诗经,还是唐诗宋词?

是先背诗经好,还是先背唐诗宋词好,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但有个问题,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功底和自身的偏爱有所认识了解。还需要看到和想到另一个关健问题,就是自已的吸收能力如何,是否能将所学用于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下面作以下分解说明:

一、若是初次“遇见”诗经和唐诗宋词,不妨先对诗经和唐诗宋词作一下基本了解。

1.什么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①《诗经》描述的年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②《诗经》作者,多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偏订。

③《诗经》中主要在内容上分

《风》:周代的歌谣。

《雅》:周人的正声雅乐。

《颂》:周王朝和贵族宗庙祭祀乐歌。

2.唐诗与宋词含义

(1)唐诗:

①唐诗即唐代诗人写的诗。

②唐诗反映的内容: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如政治、文化、民情、风俗等。

③唐诗描写的内容形式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等。

④唐诗表达方式有: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借古抒怀……等。

⑤唐诗按格律分有:古体诗、近体诗。

⑥唐诗按语言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2)宋词

①宋词,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样式。

②宋词按四种分类方式:按长短规模分、按音乐性质分、按拍节分、按词牌来源划分。

③宋词主要派别有:婉约派、豪放派。

唐诗宋词,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能耳熟能详,就连两三岁的小朋友,也能背诵几首唐诗。所以这里不做详细解答,毕竟相关唐诗宋词的著作,浩如烟海。

二、了解自己处在怎样的一个中文阶段水平。

1.如果中文很好,不存在阅读的障碍。

①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进程来看,先背《诗经》较好。在背诵《诗经》的同时,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自然而然中,对当时的历史也有了一番了解,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也有了了解。

②文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诗经》的背诵,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对以后背诵唐诗宋词,做好很好的铺垫学习。

比如,《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的手法,通过触景生情,运用形象的思维的比兴,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让人们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渲染中,达到审美的境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学习,提供了有力的艺术借鉴。并对当代中国文学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2.如果中文不是很好,易采取先易后难的背诵方法,即先背唐诗宋词,后背诗经。

这是因为:

①《诗经》距我们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若想真确把握和读通《诗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必然要理清句读,也不能单纯的借助古汉语词典翻译解读,还需参照一些文献资料、以及大家注疏,翻阅一些相关的历史,对那个年代有所了解,才能较真实读通《诗经》。

②无论是唐(618年—907年)诗,还是宋(960年—1279年)词,虽然离我们也较远,但里边有不少词句,浅显易读,平白如话。

三、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只要自己有所偏爱,就按自己偏爱去做,这样易学易懂,还利于学以致用。

1.如果是自己偏爱,即使学习起来再有难度,自己也不会感觉辛苦。往往自己通过这些学习中的辛苦,反面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乐趣。

2.自己有所偏爱,就会不辞辛劳地深入下去,就像挖金矿一样。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起色。

3.无论是对诗经还是唐诗宋词的学习,都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用于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从上面不全面的描述中,也不难看出,究竟是先背诗经,还是先背唐宋诗词,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达到学以致用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