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雲計算、雲經濟,下一個時代的“鐵三角”關係

是的,雲經濟火了。

疫情突如其來,好在有云經濟。雲教育,雲辦公,雲醫療,雲遊戲甚至還有云蹦迪輪流上陣,雲經濟將疫情帶來的不便最小化。

最近的一次公共衛生黑天鵝事件要追溯到2003年的SARS,與之相比,2020年代大批熟練使用數字化工具的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把生活與工作無縫遷移到雲端,雲經濟一炮而紅。

雲經濟何時而起,大概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雲時代之所以沒有被命名為一個有標誌意義的分割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涉及到雲的商業和技術一直處於動態進化進程,難以精準界定。喬·韋曼在《雲經濟學——企業雲計算戰略與佈局》一書中提出——“靈活的雲計算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商業價值”,目前看來雲經濟的含義已經大大延展。

疫情之前,雲經濟聲名不顯,就像魚兒遊於海中,疫情之後,雲經濟迎來爆發奇點。

雲經濟的“臨門一腳”

以雲計算為主要技術支撐的經濟形態,稱為雲經濟(Cloud Economy)。

狹義角度上,雲經濟是與雲技術直接相關的經濟總量,如直接運用雲技術的私有云、公有云等服務產業。廣義角度上,雲經濟可以理解為以雲技術為支撐的社會經濟形式,包括社會生活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本文所討論的更多是後者。

報告顯示,2020年一月中國手遊規模達47.7億元,同比增長49.5%,環比增長37.5%。據QuestMobile數據,在線視頻行業用戶規模較平日上漲17.4%,日人均使用時長超過1.5小時,頭部視頻平臺的日人均使用時長增長最高超過40%,諸多知名平臺都出現了流量過載導致應用崩潰問題。

疫情也讓在線教育進一步普及,毫無疑問這是在線教育行業的歷史流量高峰,連帶電腦和平板設備迎來一波小陽春。疫情期間,專業在線教育平臺全天上線免費校內同步直播課, 教育部也開通國家網絡雲課堂,實現“停課不停學”。

此外,在家辦公模式直接推動辦公類應用產品下載量飆升,在蘋果App Store排行中,釘釘和騰訊會議下載量分別佔據了應用商店免費下載排行榜第一名和第二名。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難以估量,雲經濟倖免於難,關鍵在於其不受地理空間限制的業務模式,實際上隨著雲計算技術的普及,雲經濟一直在穩步上揚。

雲計算不僅僅是技術創新,而且是一場產業整體變革,技術、組織、商業話語權重新分佈,協作規則重新定製。很多企業把雲計算看作是企業信息化需求的創新,難以適應公有云等大規模、超大規模用戶的新需求模式,也就錯過了最先開始的雲經濟變革機會。

疫情沒有催生雲經濟,但卻加速了行業內外對雲經濟的認知和深化,疫情“臨門一腳”將雲經濟送入高速路。

雲與經濟

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螺旋交替相互促進,雲計算是當下最具”明星相“的前沿技術之一。

業界公認,隨著技術理論體系的完全,單一技術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小,也幾乎不可能出現蒸汽機、電力這樣的劃時代產品,雲計算的魅力恰恰在於它是新興技術的底座與平臺,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都可以在雲平臺上生根發芽,產生倍增效應。

著名經濟學家卡蘿塔·佩雷斯認為,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經歷了五次產業週期變革,每個週期大致50-60年,前30年為基礎技術的發明階段,後30年為技術加速應用階段。當前,世界正處於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ICT產業發展週期後30年,信息新技術在各領域加速落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應用不斷深化,數字經濟逐漸興起並快速發展。

上世紀初,部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額當中,科技進步所作出的貢獻比重僅為10-15%,而到了上世紀中期,科技進步貢獻比重已經接近80%。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4.8%,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經濟競爭就是技術競爭,作為新興技術的底座與平臺,全球主要國家對雲計算的重視程度也水漲船高。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出版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美國2011年頒佈了《聯邦政府雲戰略》,鼓勵美國各主要產業上雲、用雲,並提出美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在高新產業中佔比的目標,即力爭到2020年此比例至少達到30%;英國“政府雲計算戰略”指出,到2020年,英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在該國高新產業中的佔比要超過50%,帶動數字經濟產業實現30-50%的複合增長率;德國“雲計算行動計劃”鼓勵聯邦和各州政府在電子政務中採用雲計算技術,力爭到2021年藉助雲計算產業推動數字經濟總產值大幅增加;日本“智能雲計算戰略”則建議促進政府部門的雲計算應用,力爭2020年雲計算產值突破400萬億日元,並通過雲計算應用帶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各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雲計算不只是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和簡化管理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豐富的服 務 ——即基於雲平臺整合的各類生產和市場資源, 能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對接與協同創新,大幅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門檻, 加速數字經濟發展 。

雲經濟的二番戰

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19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54.2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增速穩健,同比增長72.2%,PaaS市場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長92.6%。

無論是IaaS市場,還是IaaS+PaaS市場,排名前10的廠商目前已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馬太效應漸現,顯示出中國雲計算市場才剛剛迎來成熟期。

中國雲計算市場走過這段時間用了十年,美國雲計算市場起步早了數年,AWS、微軟、谷歌和IBM等一批美國企業也最早嚐到雲經濟的甜頭,此外還有Salesforce、Adobe等雲計算標杆企業,國內市場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等廠商正在奮起直追。

美國和中國目前佔有75%以上的雲計算市場,後發並不一定後至,典型雲計算市場分為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也可以按照上中下游來劃分,下游包括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遊戲等方向,中游主要是雲計算廠商、IDC數據中心,上游主要是元器件光模塊、服務器、交換機等,但其實大眾卻忽略了一家在新舊IT之間一直在主航道的廠商——英特爾。

傳統IT離不開英特爾,某種程度上,雲經濟也起航於英特爾。雲服務提供商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中, 絕大多數設備的芯片來自於英特爾,而且隨著雲經濟的發展,英特爾自身也在順應技術時代潮流完成進化。

從另一個視角觀測雲計算,雲計算最基礎的能力是計算、存儲和傳輸,一切圍繞數據,而更高階的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核心要義都是最大化釋放數據價值,這和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願景不謀而合。移動互聯網時代,英特爾一騎絕塵,雲經濟時代,英特爾更進一步拿出了以數據為中心的“全明星”組合產品,全方位推動技術創新,加持企業多雲戰略,賦能智慧的物聯世界。

以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為核心,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全棧產品同時包含傲騰數據中心級內存和存儲解決方案、軟件以及平臺技術等,支持從雲到端適用廣泛的應用場景,涵蓋雲計算、網絡基礎架構及智能邊緣應用,並支持人工智能和5G在內的多種高成長性的工作負載。基於此,英特爾還支撐著全球600多家雲服務提供商,25000多家渠道合作伙伴,30多家原始設備製造商雲生態系統的穩定靈活運行,如此龐大的一個雲生態最終導向智慧雲,英特爾則是其背後技術基石的奠定者。

越是基礎,變革後影響範圍越大。行業沉澱時間和用戶數量越多的行業,變革往往越難以發生,無論從哪個維度看,雲計算作為新時代的數字基礎設施,都面臨著觀念、產品、組織等一系列挑戰。雲經濟是產業重構的序曲,英特爾打好地基,雲經濟在其上生長。

當你上一節網課、在電商APP下一筆訂單、玩手遊時指尖一劃,數據通過電磁波傳播至百十公里外的雲數據中心,無數轟鳴的機器組合共同完成了一次雲計算的奏鳴曲。

雲經濟還會更火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