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於書與人的連結,我心中的未來或許就是這樣

時遷物換,革故鼎新。時隔12年重新回到國權路的志達書店,和曾經的自己、和其他大學書店,都太不一樣了。

它很現代,甚至帶著未來感;它又很傳統,執著於成為書與人的連結。

疫情來臨前,校園周邊的街道清靜下來,可志達書店裡還熱鬧著。“原來圖書是這樣分類上架的”“這本書我家也有”“這些書都打折嗎”“我們能看會兒書嗎”,幾位小學生正在接受培訓。他們來自復旦附小,也是志達書店“小小店長體驗日”的志願者。

執著於書與人的連結,我心中的未來或許就是這樣 | 志達書店

圖說:寒假裡的小小店長體驗活動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

在志達書店,活動從來不停。特殊時期,書店用直播方式繼續“正本讀經典”的公益直播課,還針對疫情策劃“學習抗疫”活動,邀請復旦大學的教授分別從心理學、新聞傳播學、哲學、文學等角度講解疫情。

重新開業近兩年的時間裡,每週3-4場的讀者見面、新書發佈、名師名作家沙龍等活動和大家見面,吸引了周邊社區、全上海甚至長三角遠道而來的大小讀者,以各種方式走進這間實體書店。

執著於書與人的連結,我心中的未來或許就是這樣 | 志達書店

圖說:志達書店的近期直播活動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志達書店的沙龍空間就像一個小型演播室,所有講座沙龍都會進行直播和錄製,免費讓無法來到現場的讀者觀看。“幾乎所有活動都是和書相關的,我們希望利用書這個節點,在碎片化信息的時代進行縱深的嘗試,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學習方式,慢慢營造一種文化生態。”創始人羅紅說。

除了攝像頭、二維碼,“無人化”之餘,志達依然是書店,或者說,兩間書店。如同書店外觀猶如一本打開的書,書店大門隔開兩個不同的空間——親子類、休閒類的通識書鋪滿四壁的白色書架,開放而包容;另一邊的書架,則在深色空間裡曲徑通幽,引領大家在文史哲學書中探尋深深秘境。

這樣的設計也藏著羅紅的心思——希望不同人群都能夠在書店或書店的活動裡找到興趣點,鼓勵親子之間、師生之間、朋友之間,甚至陌生人之間能夠因為書,或書裡的知識,找到共同的話題和心靈的共鳴。

“我心中的未來是什麼樣?或許就是這樣。”羅紅說。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