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结了错题,做了针对训练和刷题反思考试依然差?

堵慊ZatS4627


首先你要清楚,考试的含义

考试的重要不在于最后的几个阿拉伯数字,而是通过考试检测你阶段性对知识点的掌握,运用贯通情况。

如果你考完试只是盯着那几个阿拉伯数字,而不是去分析这张试卷所丢的分是什么原因,那么,考试将毫无意义。

其次,做了针对性训练,依然考的差,是因为同类型题目做错了,还是因为其他的题做错了导致总体成绩差呢?

如果是总结了的题型做错,那么,是否是你总结的方法不对,总结错题,你要把他进行归类。

以数学举例,总结错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概念不清

因为对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的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做错,那么相对应的就要去把概念理清并学会运用

2答题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步骤去答题,以自己的想法进行解答。相对的把规范的标准答案抄到错题本,两天一看,直至把步骤潜意识化

3计算错误

因为计算错误,这个只能靠自己再细心一些

4无思路

因为没有思路没答或者乱答的题型,分析3-5道同类型答题思路,自己进行思路,方法总结

如果是其他题目做错导致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努力是有用的。同样总结分析自己是因为什么导致的失分,然后再进行针对性训练。

最后给你一条小寄语:阶段测失利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自己有不足的而不去弥补,得过且过


小杨趣艺阁


我们通过二十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学霸基本都有一个整理错题的习惯。错题本比笔记更有价值。

但是什么是错题本,怎么整理错题本是有大学问的。

首先什么是错题本?

有的同学认为把错题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重新抄一次,做一次,在重大考试之前拿出来复习一次就可以了。

这只是形式比较简陋的错题本,这样的错题本是没有灵魂的。

那么该怎么整理错题本呢?我这里介绍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那就是错因。就是这个题目你是为什么错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有的同学是因为粗心错的,有的同学是因为不会错的,有的同学是因为不自信或者情绪受了影响错的。这些原因需要归类,不去归类的话,错题本基本等于白做。所以,请参考以下的错因归类标准。

一、学习习惯。有很多学霸平时成绩非常不错,但是一到大考就出问题。他们因为粗心审题失误导致大量丢分,甚至很多同学都不这当回事,不自觉地把这些分数算进去,发现每次都是班里前几名。这是很大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对程度范围副词不感冒,比如“大都”看成“都”。这样的审题失误,每次考试之后都要梳理,考前都要强化暗示自己,不要再犯这么愚蠢的错误。

二、学习方法。有些题目是可以归类的,比如双曲线的伴随函数问题,三角函数的不等式问题,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类专题,英语的首字母填空专题。将这些题目归类之后,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一类问题。所以,在整理错题本的时候,思考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整理了一本又一本的错题,就是不去找方法,这样效率就低了。

三、能力层级。常见的能力层级也就是认知层次,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创造。很多同学不愿意背诵和记忆,导致考试的时候眼高手低。这就是浅层次的识记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后续能力的提升。这个题目要起你去分析的,结果你去赏析,按照同样的套路得分是不一样的。尤其在中高考中分析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仅仅刷题是很难梳理出分析常见的角度的。所以在整理错题本的时候,哪些是分析能力不到位,哪些是运用能力出了问题,哪些是探究能力不足都要有对策。

四、知识点图谱。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题目,这次考试错了,通过老师讲解,整理错题之后,下次考试换了个数据还是丢分。这就要看看这个题目绑定的知识点前置知识点是不是有问题。比如一个学生两次考试二项式相乘出了问题,就看看前置知识点单项式乘以二项式会不会。知道了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这样错题本的价值就提升了。

总而言之,错题本不要流于形式。基于错因的分析,了解我们上述四个角度的建议,才赋予错题本更大的价值。希望对你有帮助。


骄傲的七零后


有一部分学生确实是这样的。作为从教20多年的我,一直有一种自己的看法。

错题做了很多遍还是错?你给他讲一遍,他会了,隔两天他又错了。实际上并不是他做题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问题。这样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学习习惯不好。一般我们给家长做培训的时候,我们都会告诉家长。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他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才能决定学习成绩。孩子从小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最后孩子在学习中做习题上是否认真谨慎跟习惯息息相关。有的孩子做一遍,这辈子都能记住。有的孩子做很多遍,他不往心里去,习惯不好。

我的家长可能会说这样的孩子是不是笨呐?是不是傻呀?这个绝不是。这样的孩子对于非常有趣儿的,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说一遍。比谁记得都好。别人说话他旁听她都能记住。

所以最后我想说这样的孩子家长要从习惯上对他进行改进。是不是东西到处乱放。任何事情都大大咧咧。做家务的能力也很差。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就是这个道理。



渔洋


我是幼师类高校教师,中高考阅读与作文培训教师,分享关于中小学及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解答你幼儿培养、学习语文及中高考的问题。

这说明:

1.你有可能总结错了;

2.你没有真正总结明白。

正常情况,如果知识点掌握扎实,知识系统归纳合理,题目归类正确,思路理解清晰,有针对地训练后会突破难点,完全学会的。(注意我说的每一个步骤要点!)

如果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很可能你没有真正搞明白错题的原因,只是有了总结的行为。

我以前的学生,有的在自习课上,把小阅读选择题的题目剪下来,粘在错题本上,美其名曰总结错题。

原文她都扔了,还谈什么总结错题?!这样的总结方法,说轻了,是浪费时间!说重了,是自欺欺人!!

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梳理知识体系,认真回溯做题思路与步骤,认真地把题目、考点与课本知识体系联系起来,都是骗老师、骗家长、骗自己!!

用心吧,心在哪里,题目是知道的!


中高考满分阅读与作文


做了并不一定得高分,不做一定得不了高分!

首先:能够做,能够总结绝对是值得表扬!

其次:我们需要活学活用。现在的考试都比较灵活,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原题!要么数字变了,要么选项变了,要么问题点变了。不能固步自封!通过在学习以及练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才能够应对考试的标准!

最后:跟平常的思维有很大关系!现在的考试一方面是对于指示点的考察,一方面是对人才的选拔!考试是有仪式感的!以及在考试的过程中是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借助工具的,是有时间限制的等等,而平常的练习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一样的做题,最后区别很大!


小小文说


就是因为学死了,没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题目稍微变一下你就不会。还有就是练的不够,孰能生巧,你不能生巧,就是不熟。


老催宝宝


针对性训练强化训练,要加上基础性讲解与自我的理解与消化知识的能力,反思及解剖错题的速度,才能达到有效的针对性练习


兔耳袋狸3101


理论实际,不要死记硬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