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有哪些?(二)

“上醫”有哪些?(二)


周漢晉名醫


扁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

據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扁鵲是他的綽號。這是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


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年輕時喜鑽研醫術,拜公孫光為師,學習古典醫籍和治病經驗。公孫光又將他推薦給臨淄的公乘陽慶。當時公乘陽慶已年過六十,收下淳于意為徒,並將自己珍藏的黃帝、扁鵲脈書,根據五色診斷疾病、判斷病人預後的方法傳授給他。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人。

張仲景的祖籍自來眾說紛雲,陳邦賢氏定為南陽郡涅陽,範行準氏定為南陽蔡陽。


華佗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亳州)人。

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

專志於醫藥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


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漢未至西晉期間高平人,其籍貫一說山東鉅野,一說山西高平。

唐·甘伯宗《名醫錄》謂其“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攝養之道,深曉療病之說”。


皇甫謐

皇甫謐,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一作靈臺)人,後隨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澠池縣附近)。

其曾祖是漢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謐時,家境已清貧,而他幼時也不好讀書,直到二十歲以後,才發憤讀書,竟至廢寢忘食,終於成為當時著名文人。


涪翁與郭玉

郭玉(公元1~2世紀),東漢廣漢郡(今四川新都縣,一說廣漢縣)人,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學家。

郭玉的師祖是一位隱士醫學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釣魚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稱為“涪翁”。

史志記載:“涪翁避王莽亂隱居於涪,以漁釣老,工醫,亡姓氏。”(《直隸綿州志隱逸》卷41)。


葛洪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採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魏晉南北朝名醫


雷斆

南朝宋時藥學家。

曾著《炮炙論》三卷,記載藥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種製藥法。原書已佚,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所收錄,得以保存,其中有些製藥法,至今仍被採用。現傳《雷公炮炙論》,為近人張驥輯佚本。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一帶)人。

陶氏生活於南朝,歷經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


全元起

全元起(生卒年不詳)為南朝時齊梁間人。

史籍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併為訛字,據《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在注《黃帝內經·素問》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訪王僧儒。

他的《注黃帝素問》,為我國最早對《素問》之註解。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時,尚得見其書,並引錄《內經·素問》篇名秩序。


徐之才

徐之才是南北朝時期一代名醫,出身世醫家庭,其先祖為徐熙,南朝丹陽人,人稱“東海徐氏”。

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響,皆以醫著名。

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醫名。後徐謇因故為北朝所俘,終於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孫,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稱徐六,也為北朝所俘。


許胤宗

許胤宗,一作引宗,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於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餘歲。

許氏乃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曾事南朝陳,初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義興太守;陳亡後入仕隋,歷尚藥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

許氏以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


甄權

甄權,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於唐貞觀十七年(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

甄權對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藥治。

一生行醫,活人眾多:隋開皇初(581)曾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病辭職。甄權通頤養有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


隋唐名醫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

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581~682年。

人們尊稱他為“藥王”。

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


張寶藏

張寶藏,字澹,唐櫟陽(今陝西臨潼)人,約生活於公元六世紀。

唐貞觀年間(627~649),寶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長,時太京李世民患氣痢,諸醫屢治無效,於是下詔徵醫方,寶藏曾患此疾,服乳煎蓽茇方而愈,他具疏此方。太宗服藥後,痢即痊癒。寶藏因此授三品文官為鴻臚卿,是我國醫學史上官爵最高者。


崔知悌

崔知悌,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公元615~685年。

崔氏出身宦族,歷任洛州(今河南)司馬、度支郎中、戶部員外郎,唐高宗時升殿中少監,後任中書侍郎,公元670~674年為尚書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戶部尚書。


張文仲

張文仲,約公元620~700年。唐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後至尚藥奉御。

文仲通醫理,尤工風與氣之研究。他認為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若不能區分,會延誤病機而致死亡。


王燾

王燾,今陝西縣人,約生於公元670~755年,其曾祖父王珪為唐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時,王燾為次子。

王燾幼年多病,年長喜好醫術,有感於不明醫者,不得為孝子,遂立志學醫。


鑑真

鑑真,俗姓淳于,鑑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唐代佛學大師,公元688~764年。

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雲寺(後改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


王冰

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籍貫不詳,約公元710~805年,公元762~763年為太僕令,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講求攝生,究心於醫學,尤嗜《黃帝內經》。


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約公元797~859年。

昝氏精醫理,擅長產科,通曉藥物學,唐大中年間(847~852),他將前人有關經、帶、胎、產及產後諸症的經驗效方及自己臨症驗方共378首,編成《經效產寶》一書,共三卷。


李珣

李珣,字德潤,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臺)人,生活於九、十世紀。

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隨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


韓保升

韓保升,五代後蜀(今四川)人,約生活於公元十世紀,生平籍貫史書無載。

後蜀主孟昶在位時(934~965),他任翰林學士,曾奉詔主修《本草》。他與諸醫詳察藥品形態,精究藥物功效,以《新修本草》為藍本,參考了多種本草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