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爆紅背景下要警惕教育領域的"技術殖民"和"數據腐敗"

為抗疫情,各地開展"停課不停學"活動,在線教育一夜爆紅。雲課堂、空中課堂、在線直播等等在線教學形式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在線教育是國家推進"互聯網+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特殊時期也確確實實發揮了實際作用。但是,伴隨著在線教育的強勢推進,"技術殖民"現象又開始在教育領域抬頭,而且還產生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數據腐敗"。

在線教育爆紅背景下要警惕教育領域的

一、"技術殖民"現象再抬頭

"技術殖民"不是新鮮事物,每當一種新的教育技術出現的時候在教育領域就會或強或弱的出現一次"技術殖民"言論或行動。所謂"技術殖民"就是指人們過於強調教育技術的作用,想通過教育技術實現教育的根本性變革,通過教育技術解決教育中所有問題,結果導致教育技術嚴重侵犯日常教學活動,異化了教學本質,影響了教學行為,最後損害教學質量!

當電視出現的時候,就有學者宣稱,電視將徹底改變現代教學形式,呼籲學校趕快安裝電視,開展依託電視的教學改革。90年代電腦和互聯網出現時,這種呼聲更是高起;而2012年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出現時,許多學者專家更是喊出了"學校將死"的口號,認為在線教育將取代學校教育。可是我們發現,電視、互聯網都沒能根本性改變教育形態,最後都只不過成為教育的輔助手段。在線教育也不例外,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當初呼喊在線教育將代替現代學校教育的聲音越來越弱,甚至消失了。

在線教育爆紅背景下要警惕教育領域的

但是,教育技術伴隨每一次的呼喊,都在教育領域留下了妄圖"殖民"的痕跡。比如,PPT剛產生時,很多學校就將教學中是不是用PPT作為課程好不好的重要依據,有的甚至是一票否決,沒用PPT就不是好課。很多年後我們發現,那些整天讀著PPT的課程根本就比不上很多老教師依靠3根粉筆1塊黑板教出來的效果。那蒼勁有力的粉筆字,那整潔清楚的板書排版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人們最終認識到PPT不是好課的必然要求,反而導致照本宣科,於是很多學校又紛紛修改教學評價指標,刪除以前大書特書的PPT條款。

同樣現在很多學校出臺政策,將是不是錄製了相應的在線課程作為某門課程質量考核的重要依據。甚至有的地方藉著教育部推出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在自己學校也搞每位教師錄課行動,不錄在線課程的教師就不能評優課和優秀。本次"停課不停學"活動中,在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得強制教師錄課,直播的情況下,很多地方仍然"我行我素"強行組織教師錄課,這其實就是技術殖民理念的又一次集中體現。

這可能會步PPT後塵的現象,需要教育管理者高度警惕,不要錯了再回頭。

二、"數據腐敗"問題的新誕生


在線教育爆紅背景下要警惕教育領域的

大數據為分析"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手段。但是現實應用中卻恰恰相反,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將它拿來考核"教"。很多地方在優秀課程評比中,需要教師提供線上教學材料和線上教學數據。要必須有多少多少學生學,有多少多少學生參與談論,有多少多少教師答疑等等,數據多就是課程好,就是優課。以至於很多教師為了評上優課,不得不錄製視頻,然後將本可以面對面教學的內容搬到網上,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在線學習。把本可以當面討論的話題搬到網上,讓學生網絡討論。為了獲得更多的數據,要求學生多參與,按時"打卡"等等。教學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而且勞動量又是增加了很多倍。

不僅如此,有很多教育管理部門或校長等為了彰顯政績或者評優課,經常要求區域或者學校所有學生全部選學某門課程,產生大量數據。然後大勢宣傳,某某地區幾萬、幾十萬甚至幾千萬學生參與了什麼課程的學習。或者是申報國家級、省級課程時展現自己課程吸引了多少學生。行政命令下產生的數據,在線數可能是真的,可是學習是不是真的,就打一個問號了?

不僅如此,有些行為是帶有明確的商業利益的,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金錢。很多時候,教育管理部門或者管理者行政要求學生註冊觀看的課程並不是學生需要的。事實上是為某些商業課程或平臺引流,就是商業活動。這和以前管理者要求某門課程必須訂購指定教材的性質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原來是直接付出金錢,是"經濟腐敗"。現在看似免費,其實是付出個人信息和學習時間幫助別人掙錢,是一種"數據腐敗"。

這種現象不遏制,將來必然會愈演愈烈!

三、結語

在線教育爆紅背景下要警惕教育領域的

在線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它將是日常教學的高效輔助手段;用不好,將可能給日常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就現階段講,在線教育只能作為日常教育的輔助手段,要"補位"而絕不能"越位",否則必然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