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多吃幾口肉,你就不想了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就如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最近,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疫情也出現了拐點。街上行人多了,汽車多了,彷彿一切恢復了正常。在這整整兩個月禁足在家的時間,不得不說,除了柴米油鹽的基本生存開支,其他娛樂服飾類的開銷幾乎沒有。這確實省下了一筆錢。於是有人提問:疫情過後,人們會報復性的消費嗎?

“好想念抹茶奶綠,孜然烤雞腿”,把之前該吃的美味吃了,沒買的東西買了,沒玩的地方玩了,是憋在家中人們的共同願望。那麼一些人的報復性消費,主要就是報復性的吃喝玩樂,吃得比以前更多,玩比以前更貴。

根據03年非典經驗,餐飲業,娛樂業,旅遊業的確會有較大的反彈。根據餐飲行業協會數據,03年全國餐飲市場較02年同比增長11.3%;按摩店,KTV等娛樂場所也出現爆滿的狀態。所以,吃喝玩樂是我們原始的衝動,夜晚出去燒烤配啤酒,麻將搓牌鬥地主,這種報復性的消費,頂多多吃幾個雞腿,多點幾瓶啤酒。

今年,有些人已經開始行動了,網上有個大哥聽說喜茶開始接單,得知因為爆單而無法購買,於是去買了2大杯星巴克,完全喝不完;也有人在一家烤串店復工後,直接擼了40串,差不多2斤羊肉。這是最直接的食慾,雖然聽起來可怕,但是吃幾次就滿足了。

報復性消費?多吃幾口肉,你就不想了

報復性消費是什麼?

其實“報復性消費”一詞是最近在網絡上流行的一個詞,而在權威的經濟學理論中,並沒有“報復性消費”這個概念。這種說法可以理解為“人們的消費需求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的壓抑之後的釋放”,通俗來說,就是緊閉太久,沒花錢,現在自由,就要買買買來彌補自己的空虛。

那麼,被壓抑的消費需求都有哪些呢?

這些被壓抑的需求,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吃喝玩樂,孩子的興趣班,二人蜜月等。這些已經跳出經濟學理論中的彈性消費”“必需品”之類的概念。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四象限法,按金額和必要性來劃分,如圖:

報復性消費?多吃幾口肉,你就不想了

今日所流行的報復性消費,其實也主要集中在第三象限(奶茶,火鍋,KTV),是人最原始的渴望。吃喝玩樂,一旦得到滿足,渴望消費的慾望很快就會冷淡下來。

至於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那些必需品,是不管有沒有疫情,都照樣需要的。對於這些必需品,人本身的慾望就不會那麼強烈。

沒錢哪來的報復性消費

疫情後,像奶茶,火鍋等這些非必須的,又不太貴的消費都會有一定的反彈,畢竟被壓抑了幾個月的社交和娛樂需求,終於可以得到釋放。比如5 號晚李嘉琪節後第一天覆播,幾乎每個產品都是秒空,堪比雙十一、年貨節期間。但是這些護膚品化妝品買多了也是屯著。消費一時爽,東西到家就想退貨。

我有個姐們,購物狂,宅家這段時間嚷嚷著等她出去,一定要去買個名牌包。前幾天,她的確去買了,但是這玩意著實沒有鼓鼓的錢包更讓人有安全感啊。她又把包掛二手平臺了。

2020的年頭,經濟絕對不是欣欣向榮,許多小老闆倒在了寒冬中,許多打工的面臨失業,還有工作的人到手的薪水減半。大部分企業財政赤字,開源節流。個人也是,賺的錢就那麼多,花錢的地方樣樣不少,畢竟沒有錢,怎麼去買買買。充其量也就是跟網友們一起吶喊,釋放自己想要購買的情緒罷了。

報復性消費?多吃幾口肉,你就不想了

報復性消費不過是補償性消費

根本不存在報復性消費,每個人的可支配金額就那麼多,少數土豪除外。大多數人掙得錢少了,自然花得也更少了。如果說有些人突然喝了兩大杯星巴克,他也只能吃那麼多。想吃火鍋的人,最多也就吃個三到四次,天天吃,也會厭。

有些奶茶店的小老闆已經開始發現,開業第一天,爆單,但到了第五天營業額持續下滑,一個月前沒賣掉的奶茶,現在怎麼賣也補不回那些錯過的量。

因為人們狂吃狂喝的現象,就如曇花一現,吃飽後,就沒有了食慾。一次性買了很多吃的不過是為了補償自己。沒有人真的將錢花得得一乾二淨,去買很多自己平時不買的東西。

報復性消費?多吃幾口肉,你就不想了

​結語

報復性消費是一個口號,喊一喊,心裡爽,朋友圈裡發一發,感覺很有面子。出去搓幾頓,吃得飽飽的,滿足感就回來了。買奢侈品的,買的時候,滿足感上來了,回家後後悔了。其實,此次疫情後,我們更會審視自己的消費,自己儲蓄是否經受得住危機的考驗,是否可以抵擋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報復性消費只是一些人對疫情後經濟的預測,是否正確,就讓時間揭曉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