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說話嗎:說話要“真誠”,但更要有“依據”

前幾天,我去城中的河邊公園散步。

公園人挺多,幾個20出頭的妹子走在我前面,我不經意地聽到戴黃帽子的女孩對另一個戴圍巾的女孩說:“你的圍巾和你的髮型不匹配。”

“圍巾妹”就問怎麼不匹配,但“黃帽妹”又不說話了,而她越不越說話,“圍巾妹”就越是追問,最後“黃帽妹”冒出一句:“你有完沒完呀,我就隨口一說,你何必這麼計較!”

“圍巾妹”氣乎乎地說:“我哪兒斤斤計較了?我就問你哪兒不匹配呀!”

“黃帽妹”也氣乎乎地說:“行了行了,好看好看,你什麼東西都好看,行了吧……”

“圍巾妹”似乎很受打擊,紅著眼圈說有事先走了。

她扭頭離開後,“黃帽妹”就對另一個女孩抱怨說:“她真是好笑,一定要說她好話才行……”


你會說話嗎:說話要“真誠”,但更要有“依據”

這個“黃帽妹”永遠也不會意識到,“圍巾妹”問她“哪兒不匹配”並不是生氣或牴觸,她只是想知道原因而已,就像我們聽到有人說“一下雨就想哭”也會問“為什麼”是一樣的。

我們常說“說話要有依據”,這句話似乎通常都在對別人的某種指責表示不滿的時候才用的,但它並不僅僅是那種特定環境下才用的,從更大的程度上來說,“說話要有依據”是一種溝通中的語言規範,特別是當我們在表達某種觀點或看法的時候,更應該要作出有“依據”的完整表達。

大概很多人都在生活中遇到那種“只說感受,不說依據”的人,表達任何觀點都不喜歡說“原因”。

比如有的人說“我不喜歡吃麻辣火鍋”,別人就一定會問“為什麼”。假設他不喜歡吃麻辣火鍋的原因是“容易上火”,那麼這句話的完整說法應該是“我不喜歡吃麻辣火鍋,吃麻辣火鍋容易上火”。


你會說話嗎:說話要“真誠”,但更要有“依據”


所以不要怪別人“喜歡問為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提高自己完整表達的意識和能力”。

就像那個“黃帽妹”,她說“你的圍巾和你的髮型不匹配”,很可能是指“這條圍巾的質地很粘發,會破壞髮型”,那麼她如果把“感受”和“依據”完整地表達出來,“圍巾妹”自然就不會一遍遍地問“為什麼”了,她們也就不會鬧口角了。

很顯然,“黃帽妹”卻以為是別人聽不得半句不好聽的話。

當然,所謂的“感受”或“看法”,除了“提意見”之外,還包括“讚美”。

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在給別人“提意見”的時候需要“依據”,就是“讚美別人”的時候也需要“依據”。


你會說話嗎:說話要“真誠”,但更要有“依據”

20多年以前,我應聘到杭州的一家公司上班,沒想到裡面還有一個我的前同事。那同事和我的關係頂多也就算是“認識”而已,見了我之後,他對經理說:“這人以前是我同事,很聰明的!”

我嘴上說著“哪裡哪裡”,心裡也期待著他說出我“哪裡”聰明,但他始終沒說,這使我心裡很不舒服。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聰明”算得上是一個雙性詞,可以是讚美的意思,但也可以是排斥的意思,所以我猜不准他到底是在讚美我還是在排斥我。

直到半個月以後,有一次經理把我叫進了辦公室,說要和我一起商量解決一個難題,他在這過程中才告訴我,說我的前同事誇我很會動腦筋想辦法,以前也完美地處理過同類事情,所以才向經理推薦找我這個“新人”來商量對策。

我這才意識到,這個前同事說我“聰明”是真正的讚美。


你會說話嗎:說話要“真誠”,但更要有“依據”

我之前為什麼會拿不準呢?因為他沒有說出“依據”,而沒有依據的讚美,往往會被人認為是言不由衷或者敷衍了事——即便你是真誠的!

當然,在讚美別人的時候,內在的真誠是很重要的,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說出一個讓對方覺得可信的“依據”。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因為場合或禮貌而說一些“違心的讚美”,即便是違心的讚美,我們也要儘可能地找出一些“依據”以便支撐起我們對別人的“讚美”。

比如你要誇某個人的衣服買好看,如果你只是簡簡單單地說“這件衣服真好看”,就會被人認為是“言不由衷的敷衍”,但如果加上一句“依據”說“這衣服的顏色使你特別顯白”,或是“這衣服的款式特別襯托你的氣質”,那麼對方就會認為你是在真誠地讚美他——即便你內心裡是覺得那件衣服挺難看的!

回到文章開頭的“黃帽妹”,她和“圍巾妹”引發不快並不是因為“圍巾妹”問得太多,而是“黃帽妹”表達得太少。


你會說話嗎:說話要“真誠”,但更要有“依據”

她缺少的就是“說話的依據”,有“依據”的語言才是有生命力和說服力的。“黃帽妹”應該反思的是自己在語言表達上的完整性問題,而不是責怪“圍巾妹”老是問“為什麼”。

事實上,很多時候別人問“為什麼”也是對你所說的話的一種尊重,你總不希望你說每一句話都只能得到一個“呵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