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说话吗:说话要“真诚”,但更要有“依据”

前几天,我去城中的河边公园散步。

公园人挺多,几个20出头的妹子走在我前面,我不经意地听到戴黄帽子的女孩对另一个戴围巾的女孩说:“你的围巾和你的发型不匹配。”

“围巾妹”就问怎么不匹配,但“黄帽妹”又不说话了,而她越不越说话,“围巾妹”就越是追问,最后“黄帽妹”冒出一句:“你有完没完呀,我就随口一说,你何必这么计较!”

“围巾妹”气乎乎地说:“我哪儿斤斤计较了?我就问你哪儿不匹配呀!”

“黄帽妹”也气乎乎地说:“行了行了,好看好看,你什么东西都好看,行了吧……”

“围巾妹”似乎很受打击,红着眼圈说有事先走了。

她扭头离开后,“黄帽妹”就对另一个女孩抱怨说:“她真是好笑,一定要说她好话才行……”


你会说话吗:说话要“真诚”,但更要有“依据”

这个“黄帽妹”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围巾妹”问她“哪儿不匹配”并不是生气或抵触,她只是想知道原因而已,就像我们听到有人说“一下雨就想哭”也会问“为什么”是一样的。

我们常说“说话要有依据”,这句话似乎通常都在对别人的某种指责表示不满的时候才用的,但它并不仅仅是那种特定环境下才用的,从更大的程度上来说,“说话要有依据”是一种沟通中的语言规范,特别是当我们在表达某种观点或看法的时候,更应该要作出有“依据”的完整表达。

大概很多人都在生活中遇到那种“只说感受,不说依据”的人,表达任何观点都不喜欢说“原因”。

比如有的人说“我不喜欢吃麻辣火锅”,别人就一定会问“为什么”。假设他不喜欢吃麻辣火锅的原因是“容易上火”,那么这句话的完整说法应该是“我不喜欢吃麻辣火锅,吃麻辣火锅容易上火”。


你会说话吗:说话要“真诚”,但更要有“依据”


所以不要怪别人“喜欢问为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自己完整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就像那个“黄帽妹”,她说“你的围巾和你的发型不匹配”,很可能是指“这条围巾的质地很粘发,会破坏发型”,那么她如果把“感受”和“依据”完整地表达出来,“围巾妹”自然就不会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了,她们也就不会闹口角了。

很显然,“黄帽妹”却以为是别人听不得半句不好听的话。

当然,所谓的“感受”或“看法”,除了“提意见”之外,还包括“赞美”。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在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需要“依据”,就是“赞美别人”的时候也需要“依据”。


你会说话吗:说话要“真诚”,但更要有“依据”

20多年以前,我应聘到杭州的一家公司上班,没想到里面还有一个我的前同事。那同事和我的关系顶多也就算是“认识”而已,见了我之后,他对经理说:“这人以前是我同事,很聪明的!”

我嘴上说着“哪里哪里”,心里也期待着他说出我“哪里”聪明,但他始终没说,这使我心里很不舒服。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聪明”算得上是一个双性词,可以是赞美的意思,但也可以是排斥的意思,所以我猜不准他到底是在赞美我还是在排斥我。

直到半个月以后,有一次经理把我叫进了办公室,说要和我一起商量解决一个难题,他在这过程中才告诉我,说我的前同事夸我很会动脑筋想办法,以前也完美地处理过同类事情,所以才向经理推荐找我这个“新人”来商量对策。

我这才意识到,这个前同事说我“聪明”是真正的赞美。


你会说话吗:说话要“真诚”,但更要有“依据”

我之前为什么会拿不准呢?因为他没有说出“依据”,而没有依据的赞美,往往会被人认为是言不由衷或者敷衍了事——即便你是真诚的!

当然,在赞美别人的时候,内在的真诚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说出一个让对方觉得可信的“依据”。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因为场合或礼貌而说一些“违心的赞美”,即便是违心的赞美,我们也要尽可能地找出一些“依据”以便支撑起我们对别人的“赞美”。

比如你要夸某个人的衣服买好看,如果你只是简简单单地说“这件衣服真好看”,就会被人认为是“言不由衷的敷衍”,但如果加上一句“依据”说“这衣服的颜色使你特别显白”,或是“这衣服的款式特别衬托你的气质”,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真诚地赞美他——即便你内心里是觉得那件衣服挺难看的!

回到文章开头的“黄帽妹”,她和“围巾妹”引发不快并不是因为“围巾妹”问得太多,而是“黄帽妹”表达得太少。


你会说话吗:说话要“真诚”,但更要有“依据”

她缺少的就是“说话的依据”,有“依据”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黄帽妹”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完整性问题,而不是责怪“围巾妹”老是问“为什么”。

事实上,很多时候别人问“为什么”也是对你所说的话的一种尊重,你总不希望你说每一句话都只能得到一个“呵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