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丨2020年開放銀行的未來和“另一面”

文/許小青、李林鴻、周軼凡;來源:九卦金融圈;本文首發:經濟觀察報出品《未來金融的樣子·2018-2019年度科技金融案例年度報告》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金融嚴監管“新常態”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商業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受到較大沖擊,與此同時,以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方興未艾,正在深刻改變和重塑著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流程、經營模式和風險理念,推動著商業銀行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的BANK4.0演進。開放銀行作為一種金融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適應了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發展趨勢,成為商業銀行連接合作夥伴、構建合作共贏的金融生態圈、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


九卦丨2020年開放銀行的未來和“另一面”

開放銀行的理念也受到了學術界、金融界和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業內的“百家爭鳴”推動著開放銀行從理論走向實踐。2018年被視為我國開放銀行的元年,而到了2019年,開放銀行則進入到快速落地生根的新階段,不論是國有大行,還是中小銀行,都在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技術實力和業務重點等,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開放融合之路,形成了風格迥異、爭奇鬥豔的開放新局面。

一、開放銀行的未來

開放銀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發展和銀行業經營環境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業態,隨著5G時代的到來,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開放銀行將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也會吸引更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非銀金融機構等參與進來,共同推動開放銀行進入更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九卦丨2020年開放銀行的未來和“另一面”

此外,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監管部門對於開放銀行等金融科技的領域的創新也不斷重視

1月30日,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19年金融科技工作,研究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會議認為,2019年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贏”原則,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推動金融科技工作開創新局面。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指導,出臺《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

會議強調,2020年要堅持發展與監管“兩手抓”,持續推動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一是跟蹤發展規劃實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數字化轉型,進一步發揮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助力紓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二是加強金融數據治理,加快推動涉企信息的安全共享,促進數據資源有效整合和規範利用,提升金融惠民服務能力。

三是加大金融科技監管力度,出臺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系列監管規則,發揮標準規則、檢測認證作用,構建涵蓋行業監管、社會監督、協會自律、機構自治的金融科技創新管理“四道防線”。

四是加強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健全多層次、系統化的金融科技風險治理體系,增強風險的態勢感知、分析評估和預警處置水平。

五是推動金融APP備案全覆蓋,規範開放應用程序接口管理,提升線上金融服務渠道安全應用水平。

六是推動金融與科技產用對接,加強金融業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和成果轉化,提升金融業先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活力和科技動力。

而根據央行發佈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提出:要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豐富服務渠道、完善產品供給、降低服務成本、優化融資服務,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效率,使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推動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藉助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將金融業務整合解構和模塊封裝,支持合作方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自行組合與應用,藉助各行業優質渠道資源打造新型商業範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

相信未來有關開放銀行的監管標準,如開放數據的範圍、法律權屬等明晰後,開放銀行將迎來規範化、標準化發展的新階段。當然,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開放銀行可能也是銀行業創新發展的一個階段,未來的金融服務只會更加簡單、便捷、無界、無感。我們有理由相信,開放銀行的未來,是無限可能。

二、開放銀行是一種生態

開放銀行是在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數字化轉型提速的背景下,傳統商業銀行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金融脫媒、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等的衝擊,而主動做出的自我變革;也是伴隨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商業銀行為更好的融於產業生態、服務實體經濟,而主動做出的關鍵抉擇;同時也是商業銀行利用互聯網技術,更好發揮金融供需平臺價值,構建生活與金融場景,搭建平臺生態的重要舉措。

簡而言之,開放銀行,是根據客戶需求,連接合作夥伴,融於場景,打造集生活服務和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生態平臺。連接合作夥伴,可以“引進來”,吸引合作伙伴入駐銀行平臺,“築巢引鳳棲”,也可以“走出去”,主動融入合作伙伴的生態,“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總之,開放銀行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生態,是場景金融和平臺經濟深入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金融科技和網絡金融發展的更高階段。商業銀行不再如過去般“坐商”,而是主動去“行商”,主動去把握客戶需求,融入產業生態,在生態體系中彰顯金融服務的獨特價值,用主動開放、主動融入的積極姿態,為服務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活水”。

回顧銀行業務發展歷程,從封閉的櫃檯網點,到自助的ATM、電子銀行,再到拓展行外客戶的直銷銀行、互聯網銀行,再到今天服務線上線下、行內行外、公司零售等全網用戶的開放銀行,銀行業經歷了從渠道向平臺,再到開放銀行新生態的跨越。

銀行業本身是服務性行業,各商業銀行也一直致力於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論是傳統的網點、ATM機,亦或是電子渠道的手機銀行、直銷銀行,都是為了更方便的為客戶提供存貸匯等金融服務。開放銀行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業態,通過API\\SDK等技術手段,打破過去銀行之間、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壁壘隔閡,使得金融服務能夠跨越時間、空間、行業等多重因素,在客戶需要時,主動觸達客戶,無需客戶到網點櫃面或者下載手機銀行等APP,因而

開放銀行的形式是接口的開放、數據的開放、用戶的開放,但究其本質,是開放服務,特別是賬戶服務、用戶服務等的全網開放。開放銀行的使命,是打破原有的金融服務壁壘,開放服務能力,為用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們所講的開放銀行,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均與過去的“接口銀行”、銀企直聯等有著顯著的區別。開放銀行是銀行業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所做出的的戰略選擇,包括業務的開放、數據的開放、能力的開放、用戶的開放等等,其範圍和廣度,已經遠遠超越了早期的“接口銀行”,而銀企直聯更像是開放銀行業務實踐中的一個“點”。

通過開放銀行使得金融的覆蓋客群更加多樣、範圍更加全面、金融服務更加綜合,客戶(特別是長尾客戶)的金融服務(特別是綜合金融服務)可獲得感進一步增強,某種意義上,開放銀行也在推動著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開放銀行的路徑

既然開放銀行的使命是開放服務,而銀行業本身又是產品和服務高度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行業,各家銀行都在千方百計築牢自身的“護城河”,特別是想盡辦法來創新產品、讓利於客,以求能夠留住客戶、增強粘性。那麼開放銀行時代,該開放哪些方面?如何開放?開放的路徑何在?

從國有銀行的開放銀行探索,到城商行的開放銀行實踐路徑各不相同,他們都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技術實力、業務重點等走出了一條具有本行特色的開放融合之路。

如浦發銀行在2017年就投產了API平臺,並進行了運營,2018年又提出了數字生態銀行的戰略。浦發銀行認為,API Bank不簡單的是一個產品和服務創新,不簡單的是1+1,而是會產生化學反應,是一次變革,是戰略級的任務,而不是戰術級的任務。浦發銀行希望API Bank能夠秉承開放、連接、共享的精神,成為全行金融科技創新的平臺,通過這扇開放之門,與生態夥伴連接,與互聯網上的各行各業連接,實現能力、數據和功能的共享,實現價值重塑,為數以千萬計的B端用戶和數以億計的C端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服務。

而新網銀行作為互聯網銀行的重要代表,則提出開放銀行推動著銀行服務無處不在,未來的銀行不是消失了,而是如空氣般無處不在了。新網銀行從籌建之初就把“開放連接”作為戰略定位,堅定不移地打造金融開放平臺,已經服務了超過2500萬用戶,累計放款超過2700億元。銀行的開放有很多類型,如產品的開放、渠道的開放等等,新網銀行則開放了自身獨特的風控能力,通過開放基於數字化風險能力,將金融服務下沉到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等金融不發達地區,有效滿足“長尾客群”的資金需求,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半徑。

儘管各家銀行都在尋求一條獨具特色的開放之路,但通過橫向對比和縱深穿透後,筆者也發現商業銀行的開放之路其實也具備一些共性的特徵,就是抓住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機遇,主動求變,敢於探索。

九卦丨2020年開放銀行的未來和“另一面”

筆者將這種共性的特徵歸納為兩點,即當風借力與厚積薄發

所謂當風借力,一方面是順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浪潮,互聯網本身追求開放式、無邊界、融合化,銀行業順應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抓住機遇,乘風破浪,開放是時間問題,早準備、早開放、早融入、早受益;

另一方面也是銀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銀行業金融機構已達4000餘家,供給比較飽和,服務高度同質化,同時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金融脫媒日益加劇,不跟隨大趨勢,不進行自我革命,閉門造車、抱殘守缺,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所謂厚積薄發,主要是銀行內部的積累與聚變。打造開放銀行,需要戰略、組織、架構、文化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既要有完善的頂層設計,謀全局、謀大勢;也要有適配的組織保障,執行有序,獎罰分明;還要有堅實的系統架構支撐,金融科技時代,技術架構的作用愈發重要,打造開放銀行,必須有柔性開放的系統架構;此外,還要具備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員工敢於創新,公司鼓勵試錯,建立容錯機制和獎勵機制,鼓勵全員微創新,營造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

四、開放銀行的“另一面”:開放風險

開放銀行是銀行業發展的一種業態,銀行業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不論業務形態如何改變,經營風險的本質不會變化,敬畏風險的初心不能忘卻。

九卦丨2020年開放銀行的未來和“另一面”

開放銀行的“另一面”,是開放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目前監管層尚未出臺開放銀行的有關監管規則,業內對數據的開放範圍、數據的安全性、客戶信息的保密性、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以及開放接口的標準化等還沒有規範,對於如何開放、開放什麼等均沒有標準的定義;特別是對於客戶信息的保密、數據採集的合規性和傳輸的安全性等問題,格外需要重視。

近期的大數據行業整肅正是上述問題的集中體現,我們也看到監管部門在個人金融數據保護中所做出的努力,據悉《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初稿)》已經出爐,央行已經下發到各家銀行,目前正在徵求意見中。文件規定:“(金融機構)不得從非法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的第三方獲取個人金融信息。”“金融機構不得以“概括授權”的方式取得信息主體對收集、處理、使用和對外提供其個人金融信息的同意。”待到《辦法》正式出臺後,銀行將根據該辦法的要求,對提供業務數據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摸排。對於不能保證數據來源合法的數據供應商,要停止合作。

相信隨著《辦法》的出臺,數據供應商、商業銀行等各相關主體都將明確業務邊界和職責範圍,有關個人金融數據的保護也將不斷加強。

九卦丨2020年開放銀行的未來和“另一面”

第二是開放銀行下,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交融,金融是強調風險管控的,非金融是強調客戶體驗的,需要尋找體驗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點,同時風險容易在金融系統內以及系統外交叉傳染,影響範圍大,且環節較多,參與主體較多,流程比較難以控制;

第三是金融業務本身同質化

,開放銀行後,銀行的個性化特色、品牌優勢等均面臨挑戰,特別是對中小銀行而言,開放銀行後,自己的護城河在哪裡?特色化服務如何體現?品牌知名度如何破局?核心優勢如何凸顯?

因而對於開放銀行所存在的潛在風險,要高度重視,開放不可怕,關鍵是開放後可能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風險、新挑戰,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既需要監管部門儘快制定相關標準,也需要各家銀行統籌規劃,分清主次,權衡利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