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菩萨我想对你说


樊哙是刘邦身边最为勇猛的武将,他在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就因为卖狗肉与食客刘邦相识。后来刘邦斩白蛇起事,樊哙就忠心耿耿地一直追随刘邦,成为刘邦最信任的护卫。



樊哙在战场上也很出彩。他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勇猛无比,从胡陵打到沛县,无一败绩。在砀东之战时,樊哙冲锋陷阵,怒斩十五首级,敌人士气大落,溃败而逃,樊哙因此军功晋国大夫。后来又在与章邯作战时,斩杀二十三人首级,又加封列大夫。

此后,樊哙一路高歌,所向披靡,打败了李斯的儿子李由、赵贲、杨熊等军队,先后得以封上间爵、五大夫、贤成君等爵位和封号。

樊哙最为出彩的一笔是在鸿门宴上忠心护主。当时项羽设宴于鸿门,亚父范增授意项庄在舞剑之际刺死刘邦,以除后患。当席间的张良看出苗头不对,出帐告知樊哙后,樊哙忠肝义胆,闯入宴席,怒视项羽,并直斥项羽听信小人挑拨,离间与刘邦的关系。项羽非常赞许樊哙的一身豪气,对樊哙的指责也无言以对。


席间的刘邦推脱去厕所,由樊哙护驾,乘机逃走,脱离了险境。刘邦对樊哙的救命之恩也没齿难忘,在刘邦当上汉王后,樊哙进列侯,升郎中。

在楚汉争雄中,樊哙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诸多战功,拜郎中骑将、将军,增食邑二千户。

刘邦称帝后,樊哙又成为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的主将,先后平定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等叛乱。因樊哙战功卓著,其食邑增加到了一千五百户,还被升为了左丞相。后来樊哙平定燕王卢绾,他的食邑增至了五千四百户。从樊哙受封的这些高官厚禄可以看出,刘邦对樊哙是非常厚爱的。但公元前195年,刘邦临终之前为何又对这开国元勋痛下杀手,派陈平去斩杀樊哙呢?


原来此事和吕后吕稚有关。樊哙是刘邦信任的爱将,于是刘邦就是吕稚的妹妹、自己的小姨子吕媭嫁给了樊哙。刘邦对吕后的干政早已不满,这时又有近臣提醒刘邦,樊哙是吕稚的妹夫,此时又手握重兵,在刘邦百年之后恐怕吕稚会联合樊哙谋反。

刘邦于是决定先除掉樊哙,砍去吕后的一支臂膀。他委派陈平和周勃到樊哙军营,以传诏为名立斩樊哙,由周勃按管军队。

可精明的陈平明知刘邦来日无多,日后吕后掌权,如果将樊哙砍了,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他变通了一下,没有将樊哙就地斩杀,而是把他关在牢车里,押送长安。


在回长安的途中,刘邦驾崩。由于陈平的精明权宜,樊哙也因此捡了条性命。

樊哙为西汉的开国元勋,与刘邦患难与共,为忠心护主,可以说是万死不辞。但晚年的刘邦在樊哙并无反叛迹象的情况下,不念旧情,对昔日救命恩人痛下杀手,可见帝王之心,只有利益,毫无情义。


岁月是一条河流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铁杆兄弟,为了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刘邦那是忠心无二。

那为何刘邦临死之前,还要杀了樊哙呢?

根本原因在于,刘邦已经感觉到吕后专权的企图,可能会影响刘氏的朝廷。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自然避免不了嫌疑。

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此时,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征讨。

樊哙走后,有人就对高祖说:”樊哙与吕后串通一气,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

高祖刘邦对于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感觉此事非常严重。于是就采纳陈平的计谋,斩杀樊哙,让周勃替代他。

但陈平、周勃没有立马斩杀樊哙,而是把他囚禁起来,想交给刘邦处理。

他们还没有回来,刘邦就驾崩了,樊哙逃过一劫。

这件事没有啥复杂,刘邦就是为了刘氏的基业,无论是谁,只要有一点嫌疑,就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但是,刘邦大限已近,鞭长莫及啦。最终还是落入了陈平等人的圈套之中。

由此看来,纵然是帝王也不能杀尽天下之人。


豹眼看历史


如果樊哙真被杀了,还真有点冤,因为樊哙对刘邦最忠诚,就在刘邦临死前,樊哙还领兵在外面平叛。另外,二人的关系还很特殊,因为樊哙不但是刘邦的同乡,还是连襟,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之妹吕媭。

樊哙早年是个狗屠,以杀狗卖肉为业。刘邦喜欢吃狗肉,又没钱,但刘邦的特长就是脸皮厚,饭店都欠一屁股债,吃樊哙的狗肉更不会给钱了。最后还把樊哙吃急眼了,每次出来卖肉先躲开刘邦。后来刘邦心里过意不去,就把小姨子吕媭介绍给了樊哙。

据说吕媭很风骚,没过几天就和樊哙好上了,二人经常在柴禾垛里滚来滚去,弄的满身都是柴草。刘邦与吕雉一商量,就让他俩成亲了,毕竟樊哙还是个个体老板,跟了他也日子也过的凑合。

刘邦放了囚犯之后就躲进了芒砀山,近两年之后,陈胜和吴广就起义了。很快各地郡县的老百姓诛杀当地县令,纷纷响应。沛县县令挺识时务,当曹参和萧何找他商量的时候,县令答应举旗反秦。后来,众人商量请刘邦回到做头领,就派樊哙去芒砀山送信儿。为什么非让樊哙去呢?因为两个人是亲戚,刘邦相信。


刘邦起义之后,樊哙就追随了刘邦。概括总结樊哙为刘邦立下的功劳有以下几点:

  1. 每次攻城,樊哙冲在最前面,基本都是第一个杀上城楼。
  2. 刘邦进入咸阳皇宫,想在秦始皇床上享乐,被樊哙制止。
  3. 鸿门宴上及时闯入,与项羽据理力争,救了刘邦
  4.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樊哙统领全军。
  5. 刘邦称帝后,异姓王相继造反,樊哙每次随刘邦前往平叛。
  6. 英布造反,刘邦病重下令不见任何人,樊哙径直闯入,激起刘邦的斗志。
  7. 刘邦病危,卢绾造反,樊哙前去平叛。此时刘邦对樊哙起了杀心。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为自己抛头洒血的樊哙呢?

为了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

刘邦晚年想把太子由刘盈改立为赵王刘如意,一来赵王聪慧机智很有刘邦的个性,二来避免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被吕雉杀害,但几次三番都没有成功。原因主要是吕雉把大臣们都拉拢到自己身边,就连张良也支持了吕雉。后来刘邦也就接受了现实,但是刘邦认为敢于伤害戚夫人母子的只有樊哙,没有樊哙为吕后撑腰,母子二人可能会幸免于难。于是为了老婆孩子的安全,刘邦只好向为他拼了一辈子命的樊哙下手了。



不过,幸亏刘邦派去的是陈平和周勃,如果换了别人,樊哙真就没命了。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刘邦和樊哙,算得上是发小了,后来改成了连襟,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

刘邦要杀樊哙的时候,正值他们另一个发小燕王卢绾叛乱,樊哙实际上是带兵出去的。



但刘邦顾不得这么多,因为他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怕自己百年之后,樊哙成为吕氏外戚的最大助力,祸乱他刘氏江山。

这是一个悲剧,三个一起玩到大的儿时伙伴,前方刀兵相见,后方暗藏杀机。

樊哙应该算是刘邦的恩人了,历史记载中至少救过刘邦两次。


第一次是刘邦入了咸阳,看到皇后里的美人佳丽,就想逗留在宫中享受,这时樊哙直言:你是要在这里享受呢还是要继续征服天下?秦国灭亡,不就是因为这奢靡的生活吗?

刘邦被樊哙一番话惊醒,不过还是逗留了几日才离开咸阳,但樊哙的格局比自己大,刘邦深深地记住了这一点。

第二次是鸿门宴,樊哙不仅在宴席上解围,在刘邦尿遁准备逃跑的时候问樊哙,要不要告辞一下再走?樊哙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然后刘邦幡然醒悟,逃离了项羽大营。

所以樊哙并非大家印象中的莽夫,他在关键时刻有着比刘邦更冷静的头脑。

这也许也是刘邦临死前要带走樊哙的原因吧,他怕留着樊哙,这冷静的头脑被他人所用。


但好在有陈平,怕得罪了吕氏家族,前线的樊哙没有被当场处决,而是押解到京城,此时的刘邦已经驾崩,自然樊哙被吕后保全下来,樊哙得以善终。刘邦还是看错了樊哙,他最终也没有做吕氏家族的爪牙,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对刘氏皇族不利的事情。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自秦朝以后第一个大统一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为强大的地区之一,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更是做出了极大贡献、开创了文景之治。刘邦在秦末大乱的时候,带领军队在楚汉之争中获得胜利,刘邦军事能力出众,为人心机、奸诈狡猾,鸿门宴全身而退、韩信真假齐王之事,都能体现出刘邦作为一国之主的特殊性。

刘邦在临死前,特意密诏大臣指派杀死樊哙之事。樊哙作为汉朝的左丞相,皇后吕雉的妹夫,汉朝廷军力最强的大将军,刘邦临终前一定要杀死樊哙,这是为何?

曾有后世评价刘邦的此举做法十分糊涂,竟将保卫汉朝的大将军杀死,然而以狡猾著称的刘邦,怎可犯如此低级错误。刘邦去世前曾交代了很多后事,比如曹参作为下一个丞相、陈平作为下下任丞相,这些都是他为汉朝天下精心策划的计划,杀害樊哙也是他精心的安排。刘邦在世时最宠爱的妃子是戚夫人,最喜爱的皇子也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甚至一度想让刘如意替代刘盈的太子之位。恰巧是这种宠爱导致皇后吕雉与戚夫人向来不和,然而在他临终之际他却听闻樊哙联合吕雉要将戚夫人母子杀害。刘邦在世前重点保护戚夫人母子,在他死后自然也要给戚夫人母子一条安全的道路,所以将樊哙杀害是他反复思考后万全的办法,少了樊哙的助力、吕雉的权力自然会减少。

刘邦将樊哙处死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守住刘氏一族打下的天下。随着刘邦的年岁渐渐变高,已经没有能力掌管朝廷的要事,太子刘盈的年纪尚小,这样一来朝廷中的权力自然落到了吕雉的手中,时日一久这天下迟早会落在吕氏一族的手中。刘邦此时很多朝廷要事都要依赖于吕雉,一旦没了吕雉的控制朝廷自然会发生动乱,所以减吕雉身边的势力才是万全之计。樊哙不仅仅是当今皇后的妹夫,同时也是汉朝廷军力最强的将军,他手中掌握的兵力足以帮助吕雉发起动乱。这样一来将吕雉身边最信任的势力樊哙杀害,自然能保全刘邦想要保护的天下雨戚夫人母子,所以无论从每一个角度来说刘邦杀害樊哙都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然而刘邦的此种计谋并未成功,他指派的官员面对刘邦即将去世、吕雉掌权的局面,没有胆量将樊哙杀死,而是准备将樊哙带至刘邦面前,然而刘邦在樊哙回京的路上就去世了,樊哙免于一死。最终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母子惨死,吕雉一族果然发动了叛乱,所以从长远上来看,刘邦的此种做法是明智之举。


历史云顶


想要了解刘邦为什么想要杀樊哙,就必须了解刘邦晚年的所想:

立刘如意,废太子刘盈,这是刘邦最大的心愿。

但刘邦的这个心愿,在萧何、张良、樊哙、吕泽、吕后、叔孙通、四皓等强力反对下难以实现。甚至就连派遣太子刘盈替代生病的自己去攻打英布,也被大臣们以刘盈不知兵无威望为名,强要刘邦抱病出征。

刘邦因为废太子不得而作歌一首: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歌的意思:鸿鹄高飞,羽翼已成,虽然我有弓箭在手,但能奈它何!


刘邦死前对自己儿子的安排:

长子刘肥,齐王;次子太子刘盈,汉惠帝;三子刘如意,赵王;四子刘桓,代王;五子,刘恢,梁王;六子刘友,淮阳王;七子刘长,淮南王;八子刘建,燕王;弟弟刘交,楚王;侄子刘濞,吴王。

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设置了9个刘氏王,又进行白马盟誓,都是为了在自己死后制约吕后的措施。但刘邦最大的错误是:对于自小长大的卢绾,没有在自己病死前赦免,让卢绾继续任燕王。否则卢绾,吕后就算能杀刘如意,也不敢临朝称制。

外有刘姓9王,还有卢绾可以借助匈奴,内有非刘氏不王的盟誓,吕后的压力会非常大。


樊哙是并非一个有勇无谋之人

我们受到鸿门宴中樊哙中的行为所影响,基本上都认为樊哙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鸿门宴上的樊哙,是拿命去博,并日常正常行为。

下面的事情都能说明樊哙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1、第一个阻止刘邦入住秦宫的人

《高祖本纪》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留侯列传》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史记集解》徐广提供的第二个版本:

““一本‘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邪?将欲为富家翁邪?”沛公曰:“吾欲有天下。”哙曰:“今臣从入秦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锺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极,入其後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原沛公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

2、鸿门宴的急计,转移项羽的注意力

《樊哙列传》: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饹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直闯刘邦寝宫,以赵高事责备刘邦。

《樊哙列传》: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这件事情,虽然樊哙是一心为刘邦着想,但也让刘邦对樊哙提防——他刘邦还活着,樊哙就敢带着大臣冲入寝宫,刘邦若死了,还有谁能压制樊哙!

刘邦要杀樊哙的原因

1、樊哙战功高,杀樊哙以削弱吕后势力。樊哙、卢绾都是和刘邦从小长大的。虽然樊哙和刘邦的关系,没有卢绾那么好。但樊哙胜在战功比卢绾高。卢绾不反,汉惠帝时吕后即便有樊哙的支持,但外面的诸侯王有卢绾在,加上刘邦所封的几个刘氏王,足以平衡吕后的势力。吕后也难以专横独断。

2、为汉惠帝清除强臣威胁。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不顾刘邦诏令,带着大臣强行闯入寝宫。樊哙既是汉惠帝的叔父(刘邦辈),又是汉惠帝的姨父(吕后妹夫)。这样双重身份的樊哙,会不会让自己成为第二个独揽大权的赵高,而让汉惠帝变成秦二世呢?

刘邦即便不喜欢汉惠帝刘盈,但为刘氏江山计,必杀樊哙,清楚日后隐患。

3、直接原因:杀樊哙,存刘如意。《樊哙列传》:

“其後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若非陈平、周勃这两个两面派,樊哙当时就人头落地。吕后失去了樊哙这个战功赫赫的大臣支持,就不敢过于胡来。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公元前195年,卧病在床的刘邦给周勃和陈平两人下了一道死命令,到达樊哙营,见人就杀,取首复命。

谁知,在半路上素以奸滑著称的陈平便和老实厚道的周勃商议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不杀樊哙,由陈平押送,听凭刘邦处置。周勃留下统领军队。

押运樊哙的返回途中,刘邦病死。陈平扔下队伍独自返回长安,一番辩解后,获得吕后谅解。当装着樊哙的囚车到达长安,樊哙立刻被释放,领兵在外的周勃也没有得到惩罚,此事就这么平平淡淡的结束了。

以知人善任见长的刘邦为什么会下达一个可能得不到结果的命令?难道他不了解陈平的为人吗?他为什么不派遣樊哙军营附近的藩王出手?

刘邦在对阵魏王豹时,与“兵仙”韩信相继说出了同样的一番话。

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佗。"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韩信亦问郦生:"魏得无用周叔为大将乎?"郦生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

从此话内容可以看出,刘邦在对阵时,早已将对方的将领和谋士的性格和才能了解的相当彻底。

所以,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周勃、陈平、樊哙包括吕后及太子刘盈,刘邦也是相当了解。

在公元前196年,刘邦在见到侍奉在太子刘盈身边的“商山四皓”后,认为太子刘盈的势力已成,吕后位置不可动摇,遂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鉴于戚姬以往的做法和刘邦自己在此事表现出的冷酷和决绝,刘邦为了保护戚姬母子,做了两手准备。

一、遣送戚姬母子就国,远离吕后。

二、任命与吕后有恩的周昌为赵国的相国,保护戚姬母子。

那么此事如果完全按照刘邦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话,就只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戚姬母子成功存活下来。

那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即,戚姬母子的存活,对于一位已经掌控大权的吕后意味着什么?心中的仇恨会积攒到何种程度?这股满腔仇恨会移向何方?如何进行有效的消除?

更大的问题是,刘邦是不是该动手将吕后杀掉?杀掉吕后之后,柔弱的刘盈怎么办?大汉帝国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所以,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而吕后又不能杀,那么相应的有些军权的吕氏兄弟也不能杀。一是没有借口,二是吕后也会报复。

应该怎么做?

朝政的关键在于平衡。

当时的朝堂中主要存在有四种势力。

第一,功勋势力。(以周勃陈平灌婴樊哙为主)

第二,外戚势力。(以吕后及吕氏子弟为首)

第三,刚刚有些规模的文官势力。(以王陵叔孙通为代表)

第四,各地的刘氏藩王和异姓王。(以刘肥为大)

当然,还有一个核心的存在,即太子刘盈。虽然他是重中之重,可是过于软弱,不“类我”,只有倚仗吕氏外戚。

那么外戚势力会积聚膨胀,会使得第三第四以及第一种势力的减弱,甚至会倒向外戚势力。刘姓王朝也随时有可能会断送。

如果在其中种下一个仇恨的种子,那么双方不能相融,刘盈处在核心,就会安稳许多。

至于这颗种子究竟如何种下。这取决于,能够引起双方的关注,但又不能严重危及各方的根本利益。

也就是说,第三第四种势力可以排除在外。(第四种势力的出现本就是为了巩固帝国的稳定。)

而能让剩余两方势力进入矛盾的方法,莫过于引起纷争。

这个纷争的“源头”只有一个人最为合适,即樊哙。

无论奸滑似鬼的陈平和忠厚老实的周勃杀不杀樊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仇恨和猜忌已经在双方心中种下。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听到有人告发樊哙,刘邦立即“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杀樊哙。

在陈平独自奔赴长安,于吕后面前表忠心后,吕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诸)吕馋,乃不得行。”

至于戚姬母子,刘邦其实还做了第三个安排。

周昌之所以成为赵王刘如意的丞相,是由符玺御史赵尧举荐的。周昌在吕后谋害戚姬母子时,尽力阻拦,但碍于人微言轻以及吕后的不放弃,致使功败垂成。

举荐周昌的赵尧,因为了解刘邦的心意,被火速提拔为御使大夫。事后证明,赵尧根基薄弱,也是未能阻止吕后的一再出手。


唐代丹药


樊哙,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官拜大将军、左丞相,他跟随刘邦的时间很早,在刘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立下很多战功,同时他对刘邦非常的忠心,也是刘邦账下的一员猛将,而樊哙的夫人是吕雉之妹,因此樊哙和刘邦吕雉还是亲戚关系,樊哙后因功被封为舞阳侯,樊哙后来在汉惠帝刘盈时期去世,谥号为武侯。


其实刘邦在后来病重之时还要杀了樊哙,那刘邦为什么杀樊哙呢?

其实就是因为樊为吕雉的妹夫,因为当时吕雉有干政的情况,而樊哙又是手握重兵的将军,刘邦本来就对吕雉干政有所不满,更加担心他去世后,樊哙会和吕雉联手,那时将会给大汉江山带来危害,所以刘邦才要杀樊哙。

当时刘邦虽然平定英布反叛,但他自己也病重了,而那时和他关系非常好、他最信任的燕王卢绾又反叛,刘邦大怒之下就让樊哙去带军队征讨卢绾。

而樊哙带兵离开后,就有人向刘邦进言,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将来手握重兵的樊哙要和吕后联手图谋不轨的话,那将是很危险的,又劝刘邦要早做防备。


吕后在刘邦生前已经开始干政,刘邦本对吕后干政多有不满,只不过因为吕后曾为刘邦受了不少苦的原因,刘邦出于感动愧疚之心才没有表现出来,这时又听说吕后和樊哙串通,他为了防患于未然,所以决定杀了樊哙,用周勃代替樊哙。

因此刘邦就让陈平和周勃前去樊哙那里,尽快把樊哙杀了,并且还是检验人头。

陈平是个聪明之人,他知道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之前也很信任樊哙,只不过是因为吕后的原因刘邦才要杀樊哙。然而樊哙又是吕后的妹夫,吕后又在干政,最主要的是刘邦当时已经病重。

如果真的杀了樊哙,而刘邦又后悔杀樊哙了,那陈平和周勃就肯定会被处罚。同时吕后也会在刘邦面前说些陈平周勃的是非,到时陈平周勃还是会受到惩罚。若刘邦病重而亡,刘盈登基为帝,那吕雉就是皇太后,手握大权,肯定更不会放过他们的。

所以陈平和周勃那时只是抓住樊哙而没有杀,而是把樊哙押送到京城,让刘邦自己处置,但走到半路时,陈平就听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知道朝中这时一定是吕后主事,幸亏他没有杀了樊哙。



吕后和她的妹妹知道樊哙没死的消息,这才放心,陈平此举不仅是救了樊哙,也是救了他自己。


中孚鉴


首先根据这个问题先给出答案:刘邦要杀樊哙的原因就是因为刘邦快要死了,而樊哙还是壮年又握有兵权,又娶了吕后的亲妹妹,害怕在他死后樊哙会帮助吕后乱政,所以要在死之前杀掉樊哙。从后面的历史记载来看,刘邦的做法还是很正确的,虽然樊哙没有直接的帮助吕后,但是他的妻子却借助樊哙的势力帮助了吕氏乱政。

刘邦自建立汉朝当皇帝以后,除了干掉异姓王之外,还真的没有杀死几个开国功臣,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终,可见刘邦并不是一个猜忌心很重而滥杀的皇帝。

樊哙和刘邦的关系可以说是很亲密的,抛却亲戚关系,就个人关系来讲,樊哙从刘邦开始起事的时候就跟随刘邦。由于樊哙作战勇猛,一直都是刘邦手下的头号黄金打手,就拿鸿门宴来说,刘邦赴宴只带了张良和樊哙,可见刘邦对樊哙是十分信任的。

到了刘邦病危的时候,卢绾谋反,刘邦就让樊哙带兵去攻打卢绾,这个时候刘邦对樊哙还是很信任的,让他独自带兵在外。但是这个时候有人给刘邦告密说樊哙跟吕后有勾结,等你死了以后樊哙会对付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刘邦对戚夫人和赵王如意那是相当的喜爱,可以说都是偏袒了,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要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是大臣们的反对才没有成功,可见刘邦是多么的在乎这个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当听到自己最信任的大将竟然密谋在自己死后要去对付自己最喜欢的人,能不生气么?就下令让陈平和周勃去捉拿樊哙,而且是当场杀死,把人头带回来就行了。

这也就是樊哙命大,这个陈平因为畏惧吕后,没有当场杀死樊哙,要把人带回去。在带回去的途中刘邦就死了,所以回来后,吕后赦免了樊哙,让他得了善终。

总体来说,刘邦要杀樊哙只不过是听信小人谗言,再加上害怕樊哙和吕后勾结要对付自己最喜欢的人,所以不顾昔日情谊,下令要杀死樊哙。


历史野趣


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樊哙不仅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还是之前一起喝酒吃肉的好朋友,除了这些,樊哙还娶了吕雉的妹妹为妻,可谓是真正的皇亲国戚。从吕雉这说刘邦还得叫樊哙一声妹夫,樊哙集团和吕后集团关系紧密,刘邦最反感的就是外戚干涉政治,特别是刘邦到了晚年之后更是多疑。樊哙曾经想要杀死戚夫人,这让刘邦很不满,并且晚年的吕后和刘邦关系并不好,杀掉樊哙还可以以此威慑吕后,另一方面还可以除掉吕后的左膀右臂,用来确保刘家的皇权稳固,之后樊哙也是死里逃生躲过一劫,但他觉得自己没有了主公,最后抑郁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