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故事」渭南朝邑


「渭南故事」渭南朝邑


「渭南故事」渭南朝邑

严安政

黄河自河套沿今秦、晋接壤处滚滚南流至秦、晋、豫三省交汇处,汇洛水和渭水后掉头向东,直奔大海。黄河和洛水汇合处之西,原有一古县,名曰朝邑(今属大荔)。

从南流的黄河河道向西,是黄河西滚冲积形成的大片河滩地,当地人称“黄河滩”。黄河滩随黄河由北而南,边缘形成一道高崖,如一条巨龙,直到洛河,崖尽处即名“龙尾”。将到洛河时的高崖,地势略高于他处,人称紫阳山。清顺治时进士、邑人刘玺曾有《紫阳夜饮》诗云:“今宵天不寐,知我在山阿。树老归鸦静,台高受月多。酒声狂士鼓,花气美人歌。莫负烟霞意,得闲日一过。”诗中所谓“山阿”,即指此山弯曲处。“龙尾”公社时期曾有紫阳大队,亦因此山得名。朝邑县城故址即在距洛河二里许,紧依高崖之下。县境东隔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西与原大荔县接壤,南与华阴、华州区相邻,北与合阳、澄城两县连境。境内最高的山为镰山,因山形似铁镰得名,故俗称铁镰山。刘玺诗集名《镰山集》,即因此。

朝邑得名于县治所在地朝坂。“坂”音板,亦作“阪”,山坡、斜坡之意,当因其地势东低西高得名。邑即城。至于为何冠以“朝”字,或以为清晨日出山西中条山,此地即沐浴于朝阳灿烂的光辉之中,故名“朝邑”,意即“早晨的城”,颇富诗意。果如此,朝邑之“朝”则原音可能与“昭”同音。朝邑东隔黄河邻近中条山,南望华岳,又有“洛岸桃花”和沙苑柳荫盛景,故清国子监学正、同州人杨树椿曾有《朝坂》一诗咏起其地云:“朝坂南来第几湾,一滩桃柳破愁颜。太华中条青未了,黄河三折出潼关。”1958年朝邑县并入大荔县后,朝邑降为镇。原县城废弃,后为农垦三团团部。镇址迁至崖上三里许,人称“新朝邑”。

朝邑名胜,原地处县城内的随原县城毁弃而毁弃。现存者以分别在县城故治西高崖之上的南寨子和大寨子内的丰图义仓、岱祠岑楼和金龙高塔最为有名。丰图义仓在南寨子,是一个仿照苏州丰备义仓“官督绅办”的民间自救性质的粮仓,为清代陕西东府“入阁三相国”之一的光绪时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居家时倡修。该仓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始建于1887年)。1885年竣工后,绘图呈献清廷,慈禧朱批“天下第一仓”,现仍为国家重要储粮仓库。其堡垒式建筑,亦具军事作用。仓西原为阎敬铭府第,府第与粮仓之间为阎氏祠堂。此地慈禧墨迹颇多,最有名的是高一人许的“龙”“虎”两个大字,原在阎氏府第(后为南寨子小学),现移至粮仓顶部阁楼上。岱祠岑楼位于大寨子原东岳庙内,该庙1949年以后曾用作棉站,后因棉站迁移拆毁。该塔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鉴定,系宋代纯木结构的层楼式戏楼建筑,国内稀见。金龙高塔原属金龙寺,寺毁塔存,在岱祠岑楼北约200米稍偏东处,为清代建筑。这三处名胜仅一沟之隔,登高一望,尽收眼底,气势极为壮观,与“洛岸桃花”等共同构成“朝邑八景”。大寨子北还有北寨子,隋代曾建有长春宫,今仅存遗址。唐代大诗人杜甫《题华县亭子》一诗言“天晴宫柳暗长春”,意思是每当晴日,从20多公里外的华州区西溪亭北望,柳树浓荫中的长春宫迷茫不清,可见隋唐时此宫之壮丽。据说隋末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西渡黄河后即屯兵于此,故此处有北、大、南三个“寨子”。北寨子和大寨子中间曾有城墙连接,故名“连城”。连城与大寨子相接处东边下部有一土坡,人行其上,即有“嗡嗡”之声发自地下,这就是朝邑的有名奇观——地琴。县北部村名多以“营”名,如胡家营、唐张营等,则据说与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驻军相关。

朝邑物产,以小麦和棉花为主,兼及其他杂粮。洛河以南,则主要种植蔬菜,其中辣子和葱久负盛名。其他地方的辣子油烫过调入饭菜之中,如沙入水中,二者仍是分离状态,俗云“不染饭”,仅味辣而已;而此地的辣子则饭菜尽染,油光红亮,香味浓郁,所以古时曾长期作为贡品。其葱经油炒后入饭菜,葱花或翠绿,或晶白,皆漂浮饭菜羹汤表面,与其他地方所产之葱同样炮制后则与饭菜混为一体大异其趣。洛河和渭河之间冲积形成的大片沙地,沙丘起伏,随风移动,名曰“沙苑”,草木繁盛,汉时属上林苑,唐王朝则曾于此地置牧马监,养御马。杜甫《沙苑行》即言“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余里。……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大胜高欢于此地之渭曲,命将士“人栽一树”记功,故此地自古以来多柳。沙苑盛产黄花菜、大枣和花生,人称“108”,名扬省内外。另外,此地野草多蒺藜,蒺藜子有滋补作用,可供药用,亦为该地特产。

朝邑自古文风甚盛,人才辈出。据说科举时代,朝邑的秀才名额不够用,而邻县大荔的名额用不完,朝邑只好向大荔借名额。明代陕西著名诤臣、学者、诗人“朝邑二韩”韩邦奇、韩邦靖就是县南南阳洪人。韩邦靖所著《朝邑县志》,因韩邦靖号五泉,俗称“五泉志”,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收入四库全书。清代则有“救时宰相”之称的光绪时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电视剧《走向共和》第一集即有其和慈禧廷争的场景,邑人颇引以为自豪。现代则有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和国歌确定提出重要建议的著名政治家、学者张奚若。1948年9月3日,朝邑地下党曾在该县发动了有名的“九三起义”,受到彭德怀的高度评价。谓朝邑地灵人杰,斯言不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