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袭人大胆与贾宝玉有了“夫妻之实”。虽说贾家少爷年纪大了房中要放两个人伺候,但袭人是贾母名下大丫头,不可以随便和贾宝玉“偷试”。袭人敢于不计清白,不顾羞耻,冒险与贾宝玉“偷试”是为什么呢?此事第十九回被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给揭了底。


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第十九回)只见李嬷嬷拄着拐棍,在当地骂袭人:“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

李嬷嬷人老成精,对袭人笼络贾宝玉的心理和手段把握准确。她不但说出袭人不惜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的原因,心理,甚至袭人这份心思的出处也说了出来。

袭人最怕什么?最怕“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她不是贾家家生子,不像鸳鸯等人祖祖辈辈都是奴才。贾家丫头的未来三种。

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一,做少爷通房丫头。

平儿是典型例子。而赵姨娘和迎春母亲都是丫头出身(邢夫人语),虽说来源可能是夫人陪嫁,也可能是贾家家生子。但她们都是丫头翻身成为主人侍妾,生儿育女做主人,是丫头们最好结果。

二,被主子开恩放出去。

周瑞家的女儿,嫁给古董经理冷子兴,自组小家庭。她是丫头中的侥幸者,能够自行婚配,不再是奴才。虽说冷子兴地位不高,毕竟是自由人。柳五儿想入贾宝玉房中做丫头,就是贪图贾宝玉给丫头们开的空头支票,长大了要放她们出去。

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第六十回)春燕笑道:“妈,你若安分守己,在这屋里长久了,自有许多的好处。我且告诉你句话:宝玉常说,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你只说这一件可好不好?”他娘听说,喜的忙问:“这话果真?”春燕道:“谁可扯这谎做什么?”婆子听了,便念佛不绝。

三,年纪到了配小厮。

贾家奴才待遇非常高,生老病死,娶妻生子安排工作贾家全包。小厮年纪到了要婚配,最大的来源是家里的丫头。年纪到了,每年都会派出去一批成家立业。这伙人生了孩子就是贾家家生子,祖祖辈辈都是奴才。

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第七十回)又有林之孝开了一个人名单子来,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们好求指配。凤姐看了,先来问贾母和王夫人。大家商议,虽有几个应该发配的,奈各人皆有原故:第一个鸳鸯发誓不去。自那日之后,一向未和宝玉说话,也不盛妆浓饰。众人见他志坚,也不好相强。第二个琥珀,又有病,这次不能了。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

贾家丫头每年都有年纪到了要指配给小厮做媳妇。如果没有主子恩典,或者特殊情况,身份高如鸳鸯、琥珀和彩云(彩霞)都要被放出去配小厮。袭人当然也不例外。

袭人年纪渐长忧心自己未来,这些心思她无人能说也说不出口。她是贾家外面买来的丫头,没有老子娘做靠山,主人的宠信不足以让她能决定自己命运。她不自救没人帮的了她。鸳鸯后来的结果,就是力证。

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袭人正是害怕面临鸳鸯或者彩霞面临的问题,才不得不未雨绸缪。她本是好人家的女儿,骨子里不甘心做一辈子奴才。她能做的,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得像个人样。

用现在的角度,审视袭人与贾宝玉“偷试”,很难会有人理解她,都觉得她心机太深。可在袭人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她不为自己搏一把,将只能蝇营狗苟过一生。或者像晴雯那样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真的好么?

袭人想尽一切办法成为贾宝玉的侍妾,是唯一翻身机会。为了达成目的她献出自己的清白,至少在那个时代,或许也被看不起,但却是她拴捞贾宝玉的唯一办法。毕竟宝二爷喜新厌旧并不值得信任,看他后来对晴雯那么用心,袭人保证不了贾宝玉对她“不变心”。

袭人为什么不顾羞,不计清白与贾宝玉“偷试”?真正原因说不出口


李嬷嬷是过来人,“偷试”这事瞒不住。贾宝玉是她奶儿子,被袭人“算计”,当然心生不满。尤其贾宝玉对袭人言听计从更令她生气。她骂袭人“小娼妇,狐媚子”就是揭穿袭人设计“偷试”的事实。袭人献身这种手段并不高明,每一代都有丫头们前赴后继。老一辈都看不上新一代。袭人算计到贾宝玉头上,更被李嬷嬷看不惯。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