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凶險

359年(1661年)前三月的一天,在金門的料羅灣,那裡出現了幾百年不曾一見的熱鬧場面,沒錯,一場隆重的誓師大會在這裡轟轟烈烈地進行著。一邊是慷慨激昂的熱烈動員,一邊是氣宇軒昂的高漲士氣,將士們個個都摩拳擦掌,只等著那一重要的時刻到來。果然隨著一聲令下,百餘艘戰船載著2.5萬名將士浩浩蕩蕩地向著海峽對岸開去,在經過近一年的征程與艱苦鏖戰的圍城中,終於於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殖民者頭目揆一無條件投降。這一年鄭成功正好38歲,而這一年距離荷蘭殖民者佔據臺灣也已經過了整整38年,而這一光輝的事蹟也載入了中華千年史冊。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我們不難想一想此時的僅過中年的鄭成功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氣宇軒昂,何等的風光與體面。但現實中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一切還需從當時的環境和鄭成功本人說起。

回顧明末清初的那段紛繁複雜的歷史歲月,鄭成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耀眼的存在。鄭成功這個名字裡的成功二字足以渲染了他的一生功績,而這其中,收復臺灣就是他的光輝頂點。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明天啟四年出生於日本九州,6歲時一家返回福建泉州府。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15歲的鄭成功考中了秀才,六年之後的1644年,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師從江南大儒錢謙益。但此時全國的形勢已經異常嚴峻,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進而向東進攻佔京師,大明滅亡。接著山海關一戰,清軍大破李自成的農民軍,南下佔據了北方的大片土地,次年,在南京建立僅僅一年的弘光政權亦被清軍攻滅。在危急形勢之下,在他的父親鄭芝龍和叔叔鄭鴻奎的擁戴下,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監國稱帝,因年號隆武,是為隆武帝。可不多久,這位本想有一番作為的隆武皇帝就被他的老爸鄭芝龍掣肘架空,但是,年紀輕輕的鄭成功卻受到了隆武帝的賞識和器重,把皇家國姓朱賜姓給他。後來當父親鄭芝龍鐵了心背叛隆武帝背叛大明朝降清時,鄭成功卻承擔起了抗擊清軍的重任,在鄭家軍分崩離析的情況下,帶領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開始了艱難征程。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在此後的十幾年裡,鄭成功領導的的鄭家軍繼續奉大明(主要是南明永曆政權)為正朔,實力不斷壯大並與清軍展開艱難的拉鋸戰,在互有勝負的拉鋸戰中最終於1659年率領17萬水陸大軍與閩南抗清英雄張煌言組成聯軍一道聯合北上,直指金陵(南京),天下震動,可以想象如果此次能夠順利地攻克南京,則會收復江南各處失地,反清復明的大業將會是另外的一種局面。但是由於準備不足,指揮協調不力,加之受到對方緩兵之計的蠱惑,最終這場轟轟烈烈的攻取南京之戰以慘敗而告終。這一慘敗不要緊,清軍不久隨即南下,直撲廈門,雖然之後打退了清軍的進犯,取得了廈門大捷,但是鄭成功隨即在前荷蘭主事何斌的建議下卻做出了收復臺灣的重大決定。也就有了我們開頭說的跨越海峽收復臺灣的那“風光”的一幕。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其實這或許僅僅是表面的“風光”,亦或是後人解讀的“風光”。當時的形勢不僅不是那麼“風光”,更是充滿著危機,甚至是相當的兇險。

首先,南京之戰後當時鄭成功所處的小環境相當兇險,鄭成功的實力也由頂峰瞬間走向敗落。

從人員來看,這一戰鄭家軍陣亡數萬人馬,一大批跟隨鄭成功多年的優秀將領如甘輝、張英等悉數陣亡,另外還有大量樹倒猢猻散的逃亡者、勢窮力竭的降清者,加之崇明島一戰再次損失慘重,士氣一時無比低落。從形勢來看,先前不僅奪取的瓜州、鎮江等十數府縣得而復失,之後清軍繼續進佔福建大部分地區,此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僅剩下了金門、廈門等極少數據點,雖然抵擋了達素4萬大軍對廈門的進攻。但是此時的鄭家軍如果不另闢天地,將隨時有被消滅的風險,如果我們再看看1663年金廈失守就能得以明見,原因很簡單,彈丸之地失敗一次等待的就是毀滅,更何況清軍早已加上了遷界禁海,從人員到物資完全阻隔把鄭成功集團完全孤立。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第二,從當時全國大環境來看,各地抗清勢力逐漸走向沒落,南明永曆政權基本已無東山再起的可能。此時,全國基本上只剩下這幾股抗清力量:在滇邊有永曆政權的中央朝廷(已流亡緬甸)及晉王李定國帶領的滇邊抗清明軍殘部;在夔東(今湖北西部)有李自成餘部及當地地主組裝組成的十三家軍;在浙江沿海有張煌言領導的抗清餘部;在廣東及廣西最南端有鄧耀、楊彥迪、陳上川等人領導的為數不多的抗清武裝;最後就是在福建沿海的鄭成功抗清大軍。可是仔細分析當時的態勢,這些力量都不足以成氣候。永曆流亡小朝廷寄人籬下,連起碼的生存與尊嚴都成了問題,只剩下了最後的招牌,李定國領導的抗清明軍僅有中央軍之名,實際上連強大都談不上,零零散散,各自為戰,已趨於瓦解。十三家軍生存環境惡劣,會攻重慶後損失慘重的他們更是人心不齊,再無進取之實力,只能勉強暫時自保。而浙江沿海的張煌言南京之戰後輾轉千里,歷經千辛萬苦才僅以身免,雖重新聚攏部分人馬,但力量過於薄弱。而廣東南端的鄧耀、楊彥迪、陳上川等抗清武裝,由於清軍圍剿,隨時做好亡命入海,歸去南洋的準備。

也就是說這幾路抗清勢力不僅相互阻隔,難以形成合力,更要命的是都在不同程度地走向了敗亡的邊緣。鄭成功的外部環境也相當地不樂觀,形勢岌岌可危。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那麼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後就是那麼風光得意嗎?非也,相信此時的鄭成功仍然是緊鎖眉頭。這幾個方面的擔憂就不能不讓他迅速地忘掉暫時的勝利喜悅。

第一,鄭成功當時收復的只是臺灣西南的一小塊沿海地帶,不是我們今天想象的整個寶島臺灣,也就是說鄭成功的戰略縱深依然不是很大。而且這種地方很多都是沒有怎麼開發的處女地帶,而開發需要大量時間大量精力及大批人力進行屯墾,因此並不能立即解決諸如補充各類奇缺物資及安置家屬將士的這樣的燃眉之急。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第二,再次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荷蘭殖民者,加上宿敵清軍,使得鄭成功的壓力徒然增大。而這也在之後出現了更為糟糕的局面,那就是清荷雙方夾擊鄭軍,從此鄭軍處境更為艱難。

第三,鄭成功遷移臺灣,改造臺灣,搶佔更多的資源空間,必然會觸犯原住民的很多利益。果不其然,佔據臺灣後便與當地的土著政權大肚王國發生了多次衝突。

第四,鄭成功雖然光復了臺灣,但是政治上大失人心。鄭成功此舉在許多尚在大陸對匡復社稷抱有一絲希望的抗清志士和大明遺民來說希望更加渺茫,更有甚者會認為這是鄭成功有意的徹頭徹尾地逃避責任甚至是背叛,這對凝聚本來就像一盤散沙的人心更加不利。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鄭成功收復臺灣並不是帶著任何的得意,更沒有一絲的風光可言,更多的是一種心酸與無奈。面對無險可守、無糧可收、無錢可用的悲慘局面,即便收復了臺灣可能獲得的只是暫時的滿足與喜悅,但是緊接著現實形勢的嚴峻性足以領這位馳騁十數年的大英雄感到無比的悲涼壓抑。

收復臺灣前後的鄭成功其實並不快樂,他面對的形勢相當兇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