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的形象?

小菜一地


鲁迅先生的小说无不与当时残酷黑暗的旧社会紧紧联系着.通过分析《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中的孔乙己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到三千字篇幅,以“我”的见闻为线索,摄取孔乙己几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的生活画面来构成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它写于1918年冬,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注(1),这样就在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孔乙己》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那时的科举制度如何?那时的读书人读些什么呢?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须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那时的读书人, “‘四书’熟,秀才足”.他们就在上述那些书本上作功夫.因而孔乙己讲话,满口“之乎者也”,什么“君子固穷”,什么“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都是“四书”上面的话.在科举制度下,考中了秀才,才好去考举人,再考上去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就会有钱有势.但要考取秀才、举人容易吗?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一百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1%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所以,科举制度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致使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

孔乙己考不上秀才,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自然养成一种坏脾气,就是“好喝懒做”.幸而写得一手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口饭吃.可是坐不了几天,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在他看来,抄书哪有前途?哪能解决自己贫困的生活?连这唯一的生活来源也丢失之后,便免不了做些偷窃之事.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之后,先写“服辩”,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科举制度就是那样,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致使社会对这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世态炎凉,人心势利.在那个社会里,可谓等级森严.小说提到的咸亨酒店里,在曲尺形的大柜台上划分得很清楚:靠柜外站着喝酒的是做工的短衣帮,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其思想意识和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试想像孔乙己那样身份独特的社会畸形人,如何能有生存之地?首先,他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深受封建文化糟粕毒害,使他成“才”则已,不成“才”则沦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其次,封建统治阶级(如丁举人)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他;再次,就连同一阶层的短衣帮以致不谙世事的小伙计,也同样深受封建等级制度影响而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来轻视他、嘲笑他,把他往死路上推.总之,他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物.有他,只是增添人们的谈资、笑料;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唯一能使人提起他的,只是掌柜说起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

当然,孔乙己还有善良、令人同情的一面.文中提到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写帐要用的“茴”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些细节都体现他心地善良的一面.但是,我们在同情、可怜他的同时却又看不出丝毫希望,我们寄予的也只能是绝望的同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被打断了腿也宁可说是“跌断”,如何能指望他有所觉悟呢?

看来,小说是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地启示人们,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在相信读经、轻视劳动的封建思想毒害下,知识分子是没有出路的.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是富有战斗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呢?首先,是“事实与诗”(周作人语)的结合.据考查,《呐喊》、《彷徨》中各篇小说,其题材和人物都各有所本,只是经过艺术的加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注(2)诚如他自己所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注(3)他所写的人物,大都有几个原型,但又不受原型局限,以求对生活作出更高的概括.他“杂取”各种人物作为素材,加以缀合,拼凑,使之典型化,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就是通过“孟夫子”、“亦然先生”和鲁迅的本家周子京塑造加工而成的.“孟夫子”虽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而偷,被抓住硬说“窃”书不能算偷……其行径与孔乙己尤为相似.“亦然先生”是当时绍兴城内一个为谋生而卖烧饼油条的人;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只好跟在别人后面叫“亦然”;他喝酒时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口中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周子京又名“四七”,他喜欢喝酒和抽鸦片,但能写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四处游荡,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这些人物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孔乙己了.第二,鲁迅巧妙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讽刺在我国古典小说、笔记及小品文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它对鲁迅的小说有着不少的影响.《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分明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们的命运际遇虽然不同,但都有是作者用含泪的讽刺之笔勾勒出来的形象.第三,是在于悲剧气氛的渲染.《孔乙己》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孔乙己的悲哀是他在人们的笑声里永远消逝了.总之,鲁迅先生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形象地再现历史舞台上知识分子这一类人物的思想言行,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诲,召示人们赶紧起来谋改革、寻出路


浔阳一客


  • 塑造孔已的形象,主要是讽刺了一个没落的社会,对一个贫苦的书生在封建制度的科考连一个秀才没有捞着。成了一个“半懂不懂”“满口之乎者也”的穷书生。
  • 小说对人物的迂腐、可笑的性格、嘲弄、及致到点,同时也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还有在第一次进洒店喝酒,摸出了九文大钱,要柜主温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别人奚落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已以书生清高气节地说出了一句经典回答:“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第二次进店喝酒,别人又戏弄他,“孔乙已,你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但这次没有争辨,只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喝完一碗酒,摸出了四文大钱,交到柜台,摆出满是泥的手慢慢的走了。
  • 文章以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穿着长年不补的长衫,又穷、又脏又破、很懒的穷酸样子。反映了当时孔乙已的社会地位,揭示出所受的教育、思想灵魂十分深刻。流露出孔乙已内心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是不得己偶尔为之。塑造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书生,受尽折磨、苟延残喘的悲惨故事。

红色一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而穿长衫,则说明他思想上羡慕上层社会。

正是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使孔乙己成为一个不伦不类、可笑可悲的人物形象。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

一句话,就是为了揭露和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正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使孔乙己成了一个死要面子、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迂腐可笑的悲剧角色。

首先,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

孔乙己“读过书,但没有进学”,说明他是读书人,但“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又不会营生,弄到将要讨饭了”。这就是封建的教育,使孔乙己变成了连自己也养活不了的废物。但是,孔乙己却麻木不仁,始终以读书识字为荣,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始终舍不得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因此,他成了人们取消的对象。

另外,封建制度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

因为孔乙己只会读书却没有谋生的能力,又好喝懒做,为了生存,他会“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可是,有一次竟然“发昏”,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结果,尽管写了“服辨”,还是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一个靠科举制度的阶梯爬上去的丁举人,竟然打断了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的腿!

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对孔乙己周围的人则完全持批判态度。孔乙己是可悲的,苦读一生,贫困潦倒,风烛残年竟被打折了腿,但他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的悲惨命运是怎么造成的。对于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周围的人对他没有同情,只有取笑,这是孔乙己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孔乙己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既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又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鲁迅先生就是想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来揭露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Sm一树花开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孔乙己,那个被黑暗势力所压倒的一个人,被势利的冷漠人群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样同属压迫阶层的成员也嘲笑他。掌柜的通过笑话他来招揽顾客,连十一、二岁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个读过书的小偷,好喝懒做,“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不拖欠钱,而且他很善良,只有他会给孩子们吃茴香豆。鲁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又可笑的模样,但同时又赋予他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如写他喜欢孩子。

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


哲学智慧


通过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揭露旧社会的旧思想文人的颓废、迷茫、穷酸、衰弱,同时揭露旧社会机制破败、人情冷酷; 旧时文人抱残守缺、彷徨无助、找不到出路、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最终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时至今日,孔乙己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提到“孔乙己”,人们就会联想起那个可怜又可悲的老头,从而“以人为镜”,警醒自己:不要迂腐、不要抱着落后的思想; 社会要进步、要革新; 人民要醒觉、要想出路、要有爱……



郁浓


木子答题:鲁迅先生为啥塑造孔乙己形象呢?我认为他想通过孔乙己那种迂腐穷秀才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人物形象,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腐朽思想的毒害。孔乙己的形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穷迂夫子形象。


木子5064112120410


要想读懂《孔乙己》,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是可以对他所塑造的人物有更深入的研究,绝大多数,作者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时,会赋予它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孔乙己》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也是一个革命家,他处于近代中国一个动荡的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是现代文学领域的奠基人,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悄然拉开序幕,五四运动也即将展开。虽然封建帝制被推翻,但是封建文化依然很重,已牢牢的在当时的国人的思维里面扎根,国民麻木愚昧,深受封建思想残害。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鲁迅创作了《孔乙己》。
  •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满嘴之乎者也,整天长衫,生活上穷困潦倒,精神上迂腐麻木,整日在别人的嘲笑讥讽中度日,他有着封建教育制度下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还摆着一副读书人的臭架子。孔乙己是统治阶级下的一个悲剧的人物,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 鲁迅刻画这样一个被封建制度深深毒害的人人物,是对封建制度的猛烈抨击,对封建文化制度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可是这样的人太多了,就连小店里的吃客,他们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跟孔乙己一样在社会的底层,只是自己浑然不知,浑身透露着冷漠、无知、自私,人与人之间毫无同情心可谈,他们同样的可悲。孔乙己不是一个个例,他代表了一批这样的在封建社会统治下被残害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下,封建教育制度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孔乙己这样的人还会层出不穷的产生。
  • 孔乙己代表封建制度下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另一方面个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冷漠麻木,鲁迅通过这样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为了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国人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他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激起读者对封建社会的愤恨!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飞姐酷写


孔乙己是我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塑造的一个非常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说到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我就从孔乙己的“形象”入手逐条进行略析:



一,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他的穿着本身就非常矛盾: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就是穷苦的劳动人民;穿长衫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到里屋坐着喝酒。而他呢,他是清朝末期的落魄读书人,没有功名,没有正当职业,还养成了旧社会读书人自我清高的坏毛病——鄙视劳动,四体不勤,不能自食其力,丰衣足食,导致自己穷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他又很想讲体面,放不下臭架子,只能穿一件破旧的长衫来装点门面。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封建社会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多深,都把人的灵魂扭曲了!简直可怕至极!

二,说话满口的“之乎者也”。



对别人的取笑,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地进行回答或者反驳。尤其是那句“窃不是偷”的“名言”,您一定也记忆犹新吧!他的话也会不断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为什么呢?都民国时代了,都说大白话了,他还满口文言文,活生生一个中旧时代的毒太深的人,他的迂腐,他的穷酸,都是对旧社会最有力的讽刺。

三,因偷窃,最终被打成残废,丧失了劳动能力,落魄而死。




自己不想劳动,却又要生活,就搞小偷小摸这一套。落的个被丁举人打残,落魄而死的可悲下场。他的这种行为虽然不合法,但也不应该被打致残,致死。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旧社会的法制不健全,有钱就是权,强权大于公理的黑暗现状。

四,作为底层人的善良朴实。



孔乙己能给孩子们发茴香豆,能教小孩子写字,能说明他的良心没有泯灭,还有一般人的朴实和善良。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描绘的孔乙己形象,一方面是在深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另一方面是在警示他人——一定要和旧社会一切腐朽的,落后的东西决裂,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与时俱进的新人(尤其是对年轻人)。



闲话到此,!请多指教!


登攀


痴迷一世恋浮名,

莫若躬身去打工。

犹胜遗尸荒野处,

一杯浊酒债未清。








费玉山905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