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第四等爱情

love story


题记


1919年,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29岁的未婚青年陈寅恪发表了他对爱情的言论:“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作为一个久居国外的大龄青年,其貌不扬,身体孱弱,陈寅恪也不知道自己将邂逅哪一等爱情。9年之后,他走进了婚姻殿堂。此后几十年,与妻子唐筼之间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缠绵悱恻,眼里只看得到对方的脉脉温情,一起走过那些或恬淡宁静或炮火纷飞或颠沛流离的岁月。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1


清华才子


没著作、没博士头衔

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1925年,清华大学新开设国学研究院,急需延揽人才。当时选定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分别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导师不够,一位教授向校长推荐了陈寅恪。


按照惯例,校长问起陈寅恪的学历和著作。结果发现他既非博士,也非硕士,更没有叫得响的专著。校长很失望,准备放弃这个人选。梁启超在旁边听到,忙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于是成为清华教授。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陈寅恪到底有多厉害,竟让梁启超如此敬佩?


我们先看看他的家世。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深得时任两湖总督曾国藩赏识,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父亲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为“维新四公子”,官至吏部主事,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诗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可想而知。12岁那年,他东渡日本求学。后来又先后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8年,他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陈寅恪好读书却不读死书,在他的眼里,学历不过一纸文凭,只有学到真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他在外游学多年,最终只取得了三个本科学士学位,却精通22种语言。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上多年游学的开阔眼界,使他的见识远超他人,被称为“活字典”,在学界深受推崇。


2


名门之后


琴棋书画精通

却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1898年,唐筼出生在广西唐氏家族。其祖父唐景崧曾经甲午战争时的台湾巡抚。母亲因难产而去世,唐筼便由伯母养大。养母是苏州人,两人在苏州没呆多久,因养母受聘于北洋女师范学堂教授女红,唐筼也因此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


唐筼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优异,弹琴唱歌无所不通,她的钢笔画也独具特色。


为了贴补家用,她毕业后留在学校教授小学生。


彼时,体育教育刚刚兴起,唐筼对此十分感兴趣,便一直留意着这方面的机会。


1917年,唐筼争取到公费上学名额,来到上海体育学校就读,两年后专科毕业,她回到天津母校任教。为了取得更高的学历,她又来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体育专业读本科,毕业后被北京女高师聘为体育老师。


学习—工作—学习—工作,对于唐筼来说,她的人生就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除了学习和工作,眼里再无其他。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28年,“北漂”姑娘唐筼已经站到了30岁的门槛上。而她的感情经历还是一片空白,成了一名大龄剩女。


3


初次见面


她被他的坦诚打动

他为她的温婉倾倒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1928年初春,在北京中央公园的一处长廊里,坐着一个眉目清秀、气质淡雅的女子。她手里捧着一本书,心里却有点惴惴不安。既有些羞涩,又有些期盼。她的目光不时从书本上移开,望向长廊的尽头。


这名女子便是唐筼。之前,陈寅恪在清华的好友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找到她,要为她介绍一名“有学识”的男子。考虑到自己的年龄也不小了,她便答应了。


在焦灼的心情中,唐筼终于看到长廊的尽头走来一名男子,仔细一看,还有些许跛脚。男子便是唐筼相亲的对象——陈寅恪。


此次相亲,唐筼是知情人,陈寅恪却是被“骗”来的。原来,担心陈寅恪接受不了相亲,杨步伟特意设下一计。她向陈寅恪“无意”间提起,在一名女教师家中看到一幅字迹苍劲的题字,落款是“南注生”。她假装不懂,问“南注生”是何许人也。陈寅恪想了想,说道:“此人定是灌阳唐公景崧的后人,南注生便是他的别名。”


唐景崧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深受陈寅恪景仰,便有了结识其后人的心意。于是,才有了上面“长廊相会”这一幕。


见面后,唐筼问起陈寅恪的脚,他没有丝毫隐瞒,告之自己常年在国外游学,皮鞋太硬又不合脚,脚上磨出多处鸡眼和胼胝,所以走路才会有些跛。这个坦诚的答案令唐筼十分欣赏,她想,如此诚实的男子,大抵也不会有什么弯弯肠子来骗人。


而得知唐筼是唐景崧的孙女,本就令陈寅恪心生好感。虽然相貌谈不上惊艳,但她的温婉和娴雅让他一见倾心。


从未被爱情浇灌过,两颗寂寞的心,在初春的暖阳里慢慢靠近。


4


许下誓言


她为他洗手做羹汤

他为她擎起一片天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爱情的种子一经发了芽,便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


从相识、相知到热恋,半年之后,陈寅恪和唐筼已经分不开了。


1928年8月底,38岁的陈寅恪和30岁的唐筼,终于告别了单身,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一年后,两人的第一个爱情结晶出生,产房中,唐筼原先的心膜炎诱发为心脏病,几乎撒手人世。为了调理身体,也为了更好地照顾陈寅恪,唐筼职去了工作,开始做起家庭“煮妇”。


盘起秀发,她为他洗手做羹汤。为了照顾丈夫的口味,她学起了湖南菜。


陈寅恪一个人的工资虽然很高,但每个月要拿出一半供养父亲,所以唐筼要精打细算,才能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日子虽然清苦,但每天与爱人生活在一起,心情总是甜的。在温馨而又甜蜜的涓涓细流中,两个女儿陆续出生了。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平静的日子被打破,此时又雪上加霜,陈寅恪的右眼视网膜脱落,需要在北京做手术并静养一段时间。敌人来犯,国难当头,陈寅恪如何能安心治眼睛?他放弃了治疗,举家南迁,准备赴西南联大任教。


然而,时局混乱不堪,偌大的中国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了。此后一段时间,陈寅恪和唐筼颠沛流离,一度被困在香港两年多。直到1942年,一家五口才在成都落下了脚。


本以为可以过上一段安静的时光,不想命运又砸来一块巨石。陈寅恪的左眼视力开始急剧下降。为了给丈夫补充营养,唐筼把自己最心爱的旗袍当掉,买来一头母羊,成为一名“农妇”,每天亲自给丈夫挤奶喝。


5


一生相随


他双目失明做学问

她甘愿做他的眼睛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唐筼尽心尽力的照顾,并没有换来老天的怜悯。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左眼也看不清了。抗战结束后,牛津大学力邀陈寅恪任教,并为他找来了英国最好的眼科医生,但经过两次手术,他的眼睛并未复明。


“没关系,你看不见了,我就是你的眼。”唐筼安慰道。


于是,陈寅恪口述,唐筼记录整理,一部部书稿和一篇篇诗文,便是在这样的合作下完成的。


此后的岁月里,陈寅恪遭受了政治风暴的洗礼,唐筼痛在心里,却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这一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陪他共同经历风雨。


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两个人大多在苦难中度过,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因此而蒙上一点灰尘。


1955年8月31日,是两人27周年结婚纪念日。陈寅恪吟了一首诗:“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


同样这一年,为陈寅恪庆祝生日时,唐筼赋诗一首:“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郊外肴蔬无异味,斋中脂墨助高才。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


妻子的爱,陈寅恪看在眼里,捧在手上,放在心上。他要求女儿们必须听妈妈的话,必须尊重妈妈,“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病去世。唐筼没有表现出太过伤心,因为她早已做好打算,要追随丈夫的脚步,一起奔赴天堂。45天后的11月21日,唐筼也因病离世。


他把爱情分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却让世人羡慕不已……


写在最后


一声承诺,一生践约。



如果按照陈寅恪的说法,他的爱情当属第四等。等级虽然不高,但他们的一心一意、心心相印,比起前三等的可望不可即,却显然高级太多。


从不言悔,生死相随。

这不就是我们最羡慕的爱情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