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北李氏祠堂記

汶北李氏祠堂,初建於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先祖諱錫純公高中乾隆朝癸酉科(公元1753年)鄉試舉人,甲戌年(公元1754年)進京會試,欽賜國子監學正一職。根據清朝律令之規定,凡考取舉人及以上者,方可在祠堂前樹立一對鐵旗杆,上懸大清龍旗,李氏祠堂大門左右兩根旗杆因此而立。恩賜刻有【聖旨國子監太學正祠】字樣的牌匾,高懸祠堂大門之上。後於咸豐三年(1853年)被太平軍焚燬。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距今已一百五十餘年。己亥年春,李氏合族共議修祠續譜,族人獻資獻策不遺餘力,終於歲末告成。盛世修祠,奉先思孝,整續族譜,惠及後世。特將清乾隆十五年先祖諱士熔公所作李氏祠堂記抄錄公之。

汶北李氏祠堂記

李氏祠堂記

竊聞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所以辨宗族序昭穆上以妥先人之靈下以聯子孫之氣甚盛事也故魯僖以修廟而致頌王珪以無廟而貽譏雖廟制尊嚴非士庶所得立而朱文公之於家禮則首列祠堂之設焉吾家遷自隴西族人散處東汶者所在多有其支派則不可祥矣以熔所逮聞則自弘淵祖始嘗考商周皆帝嚳之裔由契至成湯已十四世由稷至文王寧僅十五王乎雖王侯相傳尚難備載況士庶之家譜牒殘缺安得以世次不祥遂使享獻之無地乎於是再從兄士毅首倡其事因墓田所積治辨磚石木料及祭器等物惜乎未及興工竟齊志以歿從伯炳謙楠燦禎熔父勳復會再從兄文魁再從侄枚深同心協力始成厥工為堂三楹儉不及陋華不為靡然祠堂成於乾隆十一年三月而奉祖入祠未舉行未幾而從伯禎等熔父勳及再從兄文魁又相繼而歿今又十五年矣熔同再兄士銳再從侄枚深從侄湛共議於二月清明奉祖入祠以始祖居中自弘淵祖而下以世而降按昭穆而列之是日也少長鹹集駿奔走執豆籩鼓樂之音馨香之氣靄然於春風和氣之中盎然於楹桷几筵之際祖宗在天之靈喜可知也已後之人入廟而思敬撫幾而增哀春露秋霜倍伸其怵惕悽愴之思族姓兄弟共知為分形聯氣之人端於是乎賴焉妥述為志

五代孫士熔謹記

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二月已卯二十九日壬寅

吉旦

汶北李氏祠堂記

為方便閱讀,用標點符號斷句,加以註釋。

李氏祠堂記

竊聞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所以辨宗族序昭穆,上以妥先人之靈,下以聯子孫之氣,甚盛事也。故魯僖以修廟而致頌,王珪以無廟而貽譏。雖廟制尊嚴非士庶所得立,而朱文公之於家禮則首列祠堂之設焉。吾家遷自隴西,族人散處東汶者,所在多有其支派,則不可祥矣。以熔所逮聞,則自弘淵祖始,嘗考商周皆帝嚳之裔,由契至成湯已十四世,由稷至文王寧僅十五王乎。雖王侯相傳尚難備載,況士庶之家譜牒殘缺,安得以世次不祥,遂使享獻之無地乎。於是再從兄士毅首倡其事,因墓田所積治辨磚石木料及祭器等物,惜乎,未及興工竟齊志以歿。從伯炳謙楠燦禎熔父勳復會,再從兄文魁再從侄枚深同心協力始成厥工,為堂三楹,儉不及陋華不為靡。然祠堂成於乾隆十一年三月,而奉祖入祠未舉行,未幾,而從伯禎等熔父勳及再從兄文魁又相繼而歿,今又十五年矣。熔同再兄士銳再從侄枚深從侄湛共議,於二月清明奉祖入祠,以始祖居中,自弘淵祖而下以世而降,按昭穆而列之。是日也,少長鹹集,駿奔走,執豆籩,鼓樂之音,馨香之氣,靄然於春風和氣之中,盎然於楹桷几筵之際,祖宗在天之靈喜可知也。已後之人,入廟而思敬,撫幾而增哀,春露秋霜,倍伸其怵惕悽愴之思,族姓兄弟共知為分形聯氣之人端,於是乎,賴焉妥述為志。

五代孫士熔謹記

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二月已卯二十九日壬寅

吉旦


註釋

1、昭穆:昭穆是宗法制度對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規則和次序。

2、聯子孫之氣:族內團結和睦相處。

3、魯僖: 魯僖公,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八任君主,《詩經》有《魯頌》篇目讚揚其德行。

4、王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因不立家廟,四時祭於寢室而為世人詬病。

5、家禮:南宋朱熹的禮學著作,常作為家族內的禮制規範。

6、世次:世系相承的先後。

7、駿奔走,執豆籩:急速奔走,手捧祭器。出自《尚書·周書》。豆,木製祭器。籩,竹製祭器。

8、楹桷:楹,屋廊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

9、春露秋霜:意思是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出自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

10、怵惕悽愴:戒懼警惕而又悲傷。

11、分行聯氣: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12、人端:人的根本。

汶北李氏祠堂記


汶北李氏祠堂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