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為實體書店續命1秒

記者 | 張子怡

“儘管書店已經復工,但看上去還是像一座孤島。人們的焦慮和陰影還沒有散去”,淘寶直播間裡,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頗為焦慮的對許知遠說。

在全國復工復產的背景下,戴著口罩的人們已在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然而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散去,無論是商場還是零售店,門庭冷落的景象仍在持續。

作為售賣文化消費產品的實體書店,更是受到嚴重衝擊。2月24日,杭州曉風書屋開業,第一天只有15個客人;重慶精典書店1月25日閉店後,幾乎顆粒無收;烏托邦書店開店四年後,選擇結業;深圳的誠品生活也不斷調整開業時間,停業時間表從2月2日推遲到3月8日。

本就處於掙扎中的實體書店迎來了這個行業凜冬,也踏上了自救之路。

保衛書店

3月9日晚,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在淘寶開啟名為”保衛書店“的直播,他連線五位獨立書店創始人,對話獨立書店現狀的同時,在直播間上架了六家書店的盲袋。

這緣起於一封求助信,2月24日,原本計劃15週歲生日活動的“單向空間”發佈了一封求助信,“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啟動了“書店互助計劃”,這次的淘寶直播是其中之一。

在這場被網友戲稱為“十三邀live”的直播中,書店創始人們都表示:這是書店最困難的時期,即便是非典都沒有這麼難過。

盲袋、充值會員卡、淘寶直播售書、售賣書店周邊產品,成為實體書店們疫情期間的主要自救方式。

2月中旬,1200bookshop在公眾號推送了一則自救推文,讀者可以選擇購買儲值卡、文創產品(帆布包)或盲選禮包,為1200“續費”。在這場自救行動中,1200bookshop微店銷售額近50萬元。

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自救行動讓書店回了一些現金流,現在撐3個月應該沒有問題。”

在疫情時期,先鋒書店也發起了很多活動,比如“寄給2020某一天的你/TA”、“先鋒氣味盲選”等等。錢小華表示,書店鼓勵員工自主創業,跟顧客多交流、多溝通,爭取讓讀者買會員卡、買盲袋,有的員工一天賣了1萬,效果不錯。

回到許知遠的淘寶直播間,這場時長一個半鐘的直播最多觀看人數達14.5萬,曉風書屋的盲袋兩度售罄;截止下播,單向空間的盲袋銷量達861個;先鋒書店的盲袋銷量達634個,儘管數量寥寥,但兩家書店的盲袋銷量還是佔據了淘寶店中此類產品的前兩位。

淘寶直播中,有網友說,“這是知識向流量低頭”。

許知遠卻說:“為什麼不說是流量向知識低頭呢?”

流量變現

在這次疫情影響下,不少書店都被逼著嘗試做直播,但實際取得的效果並不如許知遠這場“保衛書店”。

不可否認的是,來自於許知遠身上的“名人效應”,不僅能在關鍵時刻“保衛書店”,也能為單向空間實現流量變現。

同樣的案例也發生在1200bookshop身上,這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在廣州馳名已久,在小紅書的書店打卡清單中亦是榜上有名。

1200bookshop自救信曾在朋友圈中迅速傳播開來,閱讀量10萬+,不少讀者在自救信下留言,希望1200bookshop能夠撐住。自救信帶來的流量已轉化成1200bookshop的微店銷售,讓書店暫時度過現金流危機。

“1200bookshop在2015年開公號,之後堅持日更,對我們來說,公眾號不僅能做書店的品牌營銷,也能輸出聲音、輸出屬於書店的觀點。這次自救行動,我們自媒體的優勢顯現了出來”,劉二囍說。

以線上經營為主的南京象甲書店,靠書店讀者的支持和公眾號累計的粉絲,線上銷售情況一直不錯。疫情期間在書籍售賣寥寥的情況,象甲書店嘗試推出的包子售賣效果倒非常不錯。

象甲書店創始人朱福林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疫情發生後,書店的讀者都很關心我們,對我們的文創產品、食品都付出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書店對於自身品牌的塑造在特殊時期無疑能讓“流量向知識低頭”,拯救書店於水火中。

而現在“賣書”賺不了錢已是多數書店人的共識,書店的咖啡、文創產品才是真正的利潤來源,“書店+x”現在是書店主要的盈利模式,書店只是線下的場景,線上線下的流量變現為書店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已經有書店要打算這麼做了。劉二囍說,“疫情之後計劃能夠研發更多的原創文創產品,鋪貨到電商渠道。”

朱福林則認為中國很多書店是傳統意義上商品交換的地方,不是文化交流的地方,“我希望把書店變成交流的平臺,而不是賣書的地方,書店能夠舉行文化交流、音樂會、話劇等,還能夠引進文化培訓。如果有商業機構覺得這類策劃好,我也能打包成產品出售,這要比賣書的利潤更多,也能體現書店真正的價值。”

近幾年,“書店+x”的趨勢發展非常迅猛,範圍已經不僅僅包括文創和飲品。

例如成都方所除了圖書和咖啡以外,還引進了服飾、植物、創意設計產品等方面的60多個設計師品牌。

2019年底開業的十點書店廈門中華城店吸引了護膚、手錶、紅酒等生活方式品牌的入駐。在十點書店的《文化公園散佈指南》當中,實體圖書只佔據了35頁中的兩頁而已。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執筆人徐智明表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出兩個基本態勢:一個是連鎖書店的規模繼續擴張,二是不同規模的書店普遍在各種業務上做出多元的嘗試。比如在“書店+x”的框架下增加各種商品的零售和服務,的確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是“沒有帶來真正的百億級規模的變化”。

傳統書店前途堪憂

兩組數據,或許能折射中國實體書店的現狀與命運。

來自書萌的數據顯示,只有79.04%書店的現金流可以支持3個月。假定停業時間接近1個月,或者恢復營業後營收上升不快,三分之一左右的中小實體書店就將面臨直接的現金流問題。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應該是世界上書店總量最多的國家。

2019年中國書店總量達7萬多家,印度達2.2萬家,美國達1.4萬家,德國達6000家。相比較中國的新開店數量,過去一年,美國只有99家新書店,小於樊登書店一年新開書店數量。英國只有15家,小於中信書店一年新開書店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新開店數量增多的同時,關店數量也在上升,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書店。

疫情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高速增長;疫情後,長時間的關店將可能讓不少書店資金鍊斷裂。

“在先鋒書店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長時間的關門,疫情不會是短期性,如果人們形成了網上消費買書的習慣,那書店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人流如織。”錢小華憂慮的說。

錢小華的擔憂不無道理,實體書店的危機早在疫情前就已埋下。

《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實體書店則繼續呈現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

朱福林認為:“書店淘汰是個很複雜的過程,疫情不關門未來也會關門。這取決於認知的改變,全民娛樂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2018年度“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較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0本。若是每年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就能夠在成年國民中“名列前茅”。

在“打卡”文化流行的當下,看書五分鐘,拍照兩小時,網紅書店這種情形屢見不鮮,人均紙質書閱讀量並未有明顯增長。疫情爆發後,這一情況變得更加殘酷。

“現在很多書店在拓展書店邊界,但是快把書店玩壞了,我們開始利用書店做其他事情,把書店當成背景、裝飾,或者拼設計,書甚至成了背景板,當大家認為這種就是所謂的書店,你去到那種空間是沒有感覺的,會覺得這種書店很爛,當人對書店開始失望時,這才是真正的危機。”劉二囍說。

徐智明表示,實體書店已經失去了對消費者明確的獨有價值,即賣書給讀者,如今,這個獨有價值已經歸網上書店所有。在今天,書店應該成為消費者的“學習場”,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於讀者的終身學習。

即便沒有這場疫情的衝擊,實體書店也到了要正視前途命運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