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敦煌蓋勳:拒絕乘人之危 義勇留名隴右

有不少成語和甘肅有關。如司馬遷評價李廣,留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趙充國回覆皇帝詢問留下“百聞不如一見”;漢代一位敦煌人,不願藉機報仇則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這個人就是漢代敦煌廣至人蓋勳!


A義正辭嚴,絕不乘人之危


1800多年前,東漢末年的一個深夜,涼州刺史梁鵠找到蓋勳,和他商議一件大事。原因是梁鵠要殺一個人,而且不是一般人,他要殺“從事武都人蘇正和”。一個涼州刺史,為何要處心積慮殺一個從事呢?

原來,涼州刺史梁鵠是個文人,性格有些優柔寡斷。當時,武威太守依仗權勢橫行霸道、大肆貪汙。可梁鵠又不敢得罪豪強,老百姓對梁鵠的不作為有些不滿,都說他無能。梁鵠想,惹不起武威太守,我處理個“從事”總可以吧,順便洗脫一下老百姓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於是,梁鵠悄悄去找蓋勳,商議如何殺蘇正和。蓋勳字元固,是敦煌廣至人。敦煌郡廣至縣,縣治在今瓜州縣踏實鄉破城子村邊,此地有古城,俗名破城子。蓋勳出身官宦世家,他第一次出仕,被舉孝廉,推薦任漢陽郡長史。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梁鵠找蓋勳是有目的的:蓋勳家世背景強大,人又能幹,年紀輕輕就是漢陽郡長史,更為重要的是,蓋勳和蘇正和有仇。藉著蓋勳的手殺掉蘇正和,可謂是一舉數得。誰知,蓋勳當即拒絕,他義正辭嚴地說:“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這就是成語乘人之危的來歷。然後,蓋勳又給梁鵠講了一番道理,讓梁鵠好好使用蘇正和。梁鵠聽了蓋勳的話,就把蘇正和赦免了。蘇正和知道後,對蓋勳很感激,滿懷謝意地去找蓋勳。誰知,蓋勳不見他,僅僅讓人回覆說,他是為刺史謀劃,而不是為蘇正和。儘管沒見,此後兩人的關係就和好如初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隴右地區混亂不堪,在這樣的背景下,涼州一帶的豪強勢力逐漸崛起。他們成為穩定地方的中堅力量,出身敦煌的蓋勳,自然承擔起了這樣的責任。不過,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在此危難之時,蓋勳就遇到了一個豬隊友。這個人就是新任涼州刺史左昌。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勢力聯合起來寇亂隴右。這時,蓋勳給刺史左昌提了幾個建議,可是刺史不僅不聽,反而惱羞成怒,把蓋勳支到了外地,讓駐守阿陽以防範亂軍。


B羌人歎服,義勇聞名隴右


很快,局勢再次惡化。這次左昌葬送了金城郡。其時,邊章等勢力聚眾圍攻金城郡,蓋勳建議派軍前去救援,可惜左昌不聽建議。最後,坐視金城被圍攻,太守中計被殺,金城郡失守。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攻佔金城之後,亂軍勢力更為強大,進一步向關中逼近,試圖奪取隴山以東各個郡縣。亂軍聯合起來將左昌圍在冀縣。這時,左昌才想起蓋勳,可惜有些晚了。當時,蓋勳和從事辛曾、孔常都在阿陽,收到左昌要求前去救援的檄文後,面臨兩難境地。亂軍勢大,救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人就建議找個藉口,說懷疑這個軍令是亂軍偽造的,然後就不去救援了。

危難時顯出了蓋勳的人品。蓋勳當場發怒,大聲說:“昔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於古之監軍哉!”於是,大家只好趕緊行動,率兵救援左昌。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身為刺史,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守土安民。左昌無法守土,也做不到安民,可謂是身犯重罪。解圍後不久左昌就被撤職調走了。改用扶風人宋梟任涼州刺史。這個宋梟卻是個紙上談兵之輩。他覺得涼州境內之所以多次發生叛亂,是因為涼州的老百姓缺乏教化。他建議安排涼州的老百姓每家抄寫幾遍《孝經》,這樣老百姓就知道禮儀了。

可是,光知道禮儀而吃不上飯,又有啥用呢?涼州的當務之急是安撫百姓,發動百姓開展生產。蓋勳說,當年“昔太公封齊,崔杼殺君;伯禽侯魯,慶父篡位”。難道是這兩個地方沒有教化和禮儀嗎?

這話讓宋梟非常不滿。他剛到涼州推行的第一項政令,就被下屬給否定了,今後還怎麼混。宋梟自然不從,下令強制推行,還作為政績向朝廷彙報。結果,成了朝堂上的笑話,而涼州的老百姓也嘲笑他不通時務,最後宋梟的政策在涼州也推行不下去了。

涼州先後三任刺史都迂腐不通實務,局勢日益混亂,危急時刻,蓋勳前往救援,結果遭圍,命懸一線。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原來,叛亂的羌人圍攻護羌校尉夏育,蓋勳和幾個州郡的兵合在一起前往救夏育。臨時拼湊起來的郡兵,哪有什麼戰鬥力,剛一接觸就被羌人衝散了。蓋勳能控制的兵力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羌人圍攻了上來,蓋勳怎麼辦呢?


C警告董卓,賀者在門,吊者在廬


全軍面臨生死存亡。蓋勳整集百餘殘軍,擺出魚鱗陣,和羌人拼死一戰。魚鱗陣是專門對付羌人精銳騎兵的陣法,人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非常有效。可是,蓋勳人數實在太少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羌人的圍攻之下,士卒戰損不少,蓋勳也三次負傷。當時,他已經抱定必死的決心。他指著軍前立著的木表說:我的屍體就在這個位置。就在這時,蓋勳曾經厚待過的羌人認出了他。羌人說:蓋長史是賢人,我們殺了他一定會遭到上天的報復。

最終,蓋勳為眾羌人所抓。然而,羌人佩服他的義勇,把他送返回了漢陽。新任涼州刺史楊雍上表朝廷,任命他為漢陽太守。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多年戰亂,再加上氣候異常,漢陽一帶民不聊生,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蓋勳拿出家裡的糧食救助災民。後來蓋勳到京城任討虜校尉,算是朝堂中知兵之人,出謀劃策,訓練將士。皇帝對他非常信任,每次遇到難以決斷的軍國大事,皇帝就親自寫詔書向他詢問。對他的信任程度在其他大臣之上。

蓋勳的最後人生時光是在朝堂上對抗董卓度過的。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後,蓋勳就警告董卓,他寫信說:“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這還不算,蓋勳曾經籌劃和左將軍皇甫嵩的三萬精兵聯合討伐董卓,可惜被董卓用釜底抽薪之計給破了。董卓藉機調走了皇甫嵩。此後,董卓對蓋勳就非常忌憚。

一次,董卓問王允,誰可以為任司隸校尉(主管京城及周邊地區防務治安的官員),王允說蓋勳可以。結果董卓卻安排了其他人。董卓又怕蓋勳在軍中的號召力,就不斷調整他的職務,讓他四處奔波。比如先任命他為陳留太守,結果沒到就把他召回來了。

蓋勳強直不屈,終日奔波,志向無法實現,51歲就死了。他留下遺令,不讓後人接受董卓的饋贈,死後陪葬於安陵之側。

如今,人們說起“乘人之危”這個成語時,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一個甘肅人之口。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上司威逼他藉機報仇,這甘肅人當場拒絕!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語


請關注 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