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張恨水先生的名著《金粉世家》中,女主角冷清秋嫁入豪門、最終卻黯然出走,常常引發人們“齊大非偶”的感嘆。

然而翻看《金粉世家》原著卻發現,成婚之初,冷清秋在金家的處境其實相當樂觀。

可惜後來,豪門生活高開低走,人際關係諸多誤解;究其根源,更多的是因她自己的“執念”造成的。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01 最悽惶的落差,莫過於從交口稱讚到有口難辯

在《金粉世家》故事背景下,冷清秋幸運地遇到了一個相對開明的“豪門”。

金家,不僅世代簪纓,且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男女當家人金銓、金太太,對於階級與貧富並不執著。

關於子女的婚姻,他們都有明確的表態:

“向來中國做官的人,講求門第,……多少惡姻緣由此造成,多少好姻緣由此打破,說起來令人惋惜之至!——金銓(《金粉世家》第54回)”

“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裡窮得沒飯吃呢,那也沒有關係。我們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門第。——金太太(《金粉世家》第51回)”

有這樣的觀念作為基礎,再加上冷清秋容貌清麗、舉止端莊,又腹有詩書,使得金銓與金太太對這個兒媳婦的第一印象頗佳。

公公金銓看過冷清秋的詩作之後,讚揚“這孩子有才調”;在看到冷清秋真人之後,更是對其氣質十分滿意,“

這樣一房媳婦,就算肚子裡沒有什麼學問,已經可以滿意了,何況還很不錯呢?

婆婆金太太,也是從冷清秋一進門就“加以充分注意,這就有信任清秋的意思表現出來了”,“覺得她總是在忠厚一邊”。

公公婆婆的雙雙好評堪稱豪門媳婦冷清秋的定盤星,為未來的生活打開了大好局面。

再加上金燕西的幾個姐姐、尤其是四姐金道之的鼎力支持,縱然三嫂玉芬因私人感情而心有不滿,終究不成氣候。總體看,冷清秋的未來一片光明。

誰知世事難料。僅僅大半年的時間,冷清秋的風評卻急轉直下。

金太太眼裡,她“有點假惺惺”;大哥金鳳舉眼裡,她“城府極深”;下人眼裡,她是“書呆子”。三嫂玉芬更不用提,早給她貼上了“有手腕”“會巴結”的標籤。

而冷清秋明明一直小心謹慎、謙虛低調,為什麼卻招來各種誤解呢?

02 一念執著、瞻前顧後,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爛了

有人說,冷清秋婚後處境的日益艱難,都源於三嫂王玉芬的挑撥與造謠。

這話說對一半。縱觀全書可以發現,正是清秋自己言行的多次錯漏,才給別人留下了挑撥離間的口實。

而頻繁貽人口實的根因,卻是她心底裡對自己“家境貧寒”這一事實的執著與糾結。

即便公公金銓在婚禮致辭中明確表示“我對於燕西夫婦能看破階級這一點,是相當贊同的”,然而冷清秋自己卻總是過不去“家貧”這道坎。

越想著自己的“家貧”,就越怕被別人嘲笑;越怕被別人嘲笑,就越想在言談舉止中進行找補。

結果事與願違,過分的敏感與卑微,反而亂了方寸,動輒得咎。

2.1 用“隱忍”來表達自己的安分守己、隨和大度,結果越忍越委屈。

冷清秋婚後不久,三嫂玉芬為了替失戀的表妹白秀珠打抱不平,故意在金燕西面前造謠,說冷清秋瞧不起她們這幾個嫂子。

金燕西半信半疑,將這話向冷清秋質詢。

冷清秋此時只需要解釋幾句,便能真相大白;但她顧忌自己出身低,怕別人說自己“小人得志便顛狂”,於是選擇忍住不說。

然而她越不解釋,燕西越以為她理虧;她越默默流淚,燕西越心煩,說她“不通情理”。

那一夜,冷清秋哭溼了枕頭,哭腫了眼睛,卻並無一人感激她的息事寧人。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2.2 不敢大大方方提出合理請求,結果偷偷行事反而招來猜疑。

公公金銓去世後,金家兄弟有意分家,又沒人敢率先提出,一時暗潮湧動。

不巧此時冷清秋的母親生病,她想回家探望,卻擔心在公公熱孝期間出門,會引起婆婆和家人的不滿。

豬隊友燕西提了個餿主意,讓冷清秋偷偷溜回去看望,再偷偷溜回來。急於回家探病的清秋依計而行。結果冤家路窄,被三嫂看到。

原本冷清秋只是探望母病,卻在三嫂玉芬的口中變成“跑回孃家,商量分家的事”。

沒多久,閒言碎語便滿天飛。大哥金鳳舉感慨“清秋這孩子,你別瞧她不言語,她的城府極深。”

金太太也十分失望。“她雖不全信,可是清秋回家去了一趟,這總是事實。覺得這孩子,未免有點假惺惺。”

清秋此事百口莫辯,卻也算咎由自取。

“回家探病”本是人之常情,正大光明,與孃家貧富並無關係。但是心態上的卑微感,讓她連大大方方提合理要求的勇氣都丟失了。

可嘆飽讀詩書、熟知禮儀的才女,卻因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自毀長城。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2.3. 只顧自謙貧窮,卻沒考慮到聽者的感受,平白又得罪了人。

大嫂吳佩芳的妹妹吳藹芳,是冷清秋結婚時的女儐相。

婚後某天,藹芳到金家與清秋閒聊,誇讚她的藍布長袍很有特點。清秋連忙解釋“我是個窮孩子,家裡沒什麼可以陪嫁的,只有幾件衣服”。

藹芳又看見清秋用的茶杯是博古紫泥茶杯,稱讚“古雅得很”。清秋又連忙自謙“你說我古雅得很,在另一方面看起來,也可以說我是鄉下人呢”。

讀書至此,真覺得可笑又可嘆。

一個人要謙卑到什麼地步,才需要在面對別人誇獎時都不忘把“窮孩子”“鄉下人”的身份掛在嘴邊?

更可悲的是,清秋只顧著用自謙來表達自己的“不忘本”,卻不料這些話被傭人傳到三嫂玉芬和大嫂佩芳耳朵裡,變了味道。

大嫂佩芳原本態度中立,結果被這些話引起了疑心,覺得清秋正話反說,嘲諷嫂子們“繡花枕頭”。

三嫂更是添油加醋,認為清秋藉此汙衊嫂子們勢利眼,有損嫂子們的人格。

也難怪。妯娌們所站立場不同、看法也不一樣。清秋盯著貧富不放,嫂子們卻更在乎學識、人品方面的名聲。

好端端的,又把自己搞得裡外不是人。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冷清秋所遭受的委屈和誤會,根源在於她被自己“家貧”的心病所累。所以許多讀者紛紛評論:“別想那麼多,勇敢做自己就好了”。

然而世間太多的道理,都逃不過“知易行難”。不僅是冷清秋,也包括我們自己。

明明知道應該“放下執念,勇敢做自己”,但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沒那麼簡單。越想擺脫或戰勝一種情緒,卻往往越陷越深。

03 三個實戰步驟,幫我們跳出“內耗”、直面生活

有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方法,能幫助人們擺脫執念的困擾呢?

最近閱讀到《幸福的陷阱》一書,恰好對解決這個問題有所幫助。

《幸福的陷阱》(The Happiness Trap)是澳大利亞的路斯·哈里斯博士所著。

該書認為,很多時候人們感覺不幸福,甚至感覺悲傷、焦慮,是因為過分沉溺於自己的一些想法中(諸如“生活太難了”“我真笨”“我是個無用的全職媽媽”等等)。

人們越想回避或消除這些想法,反而越深陷其中。

而寶貴的時間與精力,都在這無效的糾纏與對抗中被消耗,沒能被用到真正可以改善我們生活、提升幸福感的事情上。

為了幫助人們從“陷阱”中解脫出來,《幸福的陷阱》一書提供了“接納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ACT可以簡單理解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A=接納你的內部體驗(注意,不是忍受它或者屈從它)。

步驟二:C=選擇一個有價值的行動方向。

步驟三:T=採取行動。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3.1 A:“接納”,是單純承認它的存在,以“置身事外”的態度從容審視它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有些想法一旦被我們重視、當真,就會在頭腦中揮之不去。嚴重時還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與決策。

例如《列子》“疑鄰偷斧”的故事:某人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斧子,於是看鄰居的任何行動都像個小偷。幾天後這人在自家谷堆裡找到了斧子,再看鄰居的行為,怎麼看都不像小偷了。

為了消除這些惱人的情緒或想法,我們竭力去否定它們、迴避它們;但《幸福的陷阱》卻建議我們承認它們的存在——不是承認它們的對或錯,而是單純承認“它是一個故事”。

而我們都知道,“故事”並不等於“真相”。

這樣,我們既不必繼續費時費力從頭腦中驅逐它們,還能讓自己從情緒或想法中抽身,換一個視角,從容面對。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中後退一步,以“置身事外”的態度去審視,正是從“陷阱”中解脫出來的重要一步。

《幸福的陷阱》提供了幾個具有實操性的小辦法,幫助人們“抽身”。比如,當我們被“我是個沒用的人”困擾時,可以嘗試:

  • 在你想要表達的情緒前面加一句“我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我是個沒用的人”。
  • 給你的想法或故事取個名字。——“那個‘我是個沒用的人’的故事又跑到我腦子裡了”。
  • 給你的想法配上背景音樂。——試試用《最炫民族風》或者《野狼disco》的旋律唱“我是個沒用的人”,場面是不是變得很歡樂?類似的,還可以用搞笑的聲音為你的想法配音。
  • 謝謝大腦。——當腦海裡蹦出“我是個沒用的人”時,索性說一句“謝謝你,大腦”。就像收一個快遞或外賣一樣雲淡風輕。

經過這些處理,當我們像看戲或者收快遞一樣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距離感”就產生了。

雖然它們依然在那裡,但存在感已大大降低。我們的時間與精力,可以投入對我們有實質性幫助的行動了。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3.2 C:選擇你真正在乎的、對提升幸福感有“價值”的事情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眼中的“價值”也不同。

《幸福的陷阱》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幫助人們找到心中最有價值的事情——假設現在我們80歲。

想象我們80歲了,填補下面三個句子:

  • 我花費了太多時間去擔心……
  • 我花費了太少時間去做……
  • 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將會……

認真思考上述這幾個問題,也許會對眼下的生活與選擇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在任何情況下,人都可以自主決定以何種態度去面對,並且選擇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

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更容易讓我們找到目標感與價值感。這也將成為我們不懈前行的恆久動力。

3.3 T:“行動”允許有挫折,但一定要“持續前進”

《幸福的陷阱》強調,ACT所說的“行動”有兩個特點:

第一,行動聚焦於你能控制的部分,比如你的行為,你的注意力。對於你無法控制的事情,則不必浪費時間過分關注。

第二,允許犯錯誤。行動的結果未必都能達到最初的目的,但是整個行動的過程同樣值得享受。即便行動偏離軌道,也可以核准方向之後,再次出發。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悲觀者在每一次機會中看到困難,而樂觀者在每一次困難中看到機會。

ACT正是一種樂觀的方法。它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你都可以從中學習和成長;無論處境多麼悲慘,你總可以在價值行動中獲得滿足。

以前,我們經常在苦惱時糾結於“我如何才能感覺好一些”。而讀完《幸福的陷阱》卻恍然大悟:跳出情緒,思考“我現在能做點什麼真正有裨益的事情”,才更有用。

04 看似無解的困局,往往藏著其他更好的選擇

回到冷清秋的遭遇。這個原本蘭心蕙質的少女,陷入“家貧”所帶來的焦慮與自卑,心態患得患失,行動亂了章法。

倘若她能夠坦然接納自己“家貧”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少一點對過往的緬懷、對未來的擔憂,而將時間與精力用於經營“眼下的生活”,也許結局會很不一樣。

冷清秋至少有兩個價值方向可以選擇。

第一種,堅持做自己,將知書達理的才女路線進行到底。

冷清秋的才情,從公婆到丈夫,以及金家幾位姐姐,都有目共睹。公公金銓還曾在婚禮致辭中明言:“冷女士原是書香人家,而且自己也很肯讀書,照實際說起來,燕西是高攀了。

冷清秋的“不愛熱鬧”,婚前婆家也有所瞭解,還專門按她的喜好為她安排了清淨的院落。

既然如此,冷清秋若選擇聽從本心、繼續保持“知書達理、孤芳自賞”的才女人設,既不顯得生硬,也可以被家人們接受。

若如此,她只需做好不卑不亢、有理有節的自己就好了。想為自己辯白就直接說,想回家探病就大方提出;只要事事以禮自持,自然落得安心坦蕩。

旁人議論?隨便!連公公婆婆認可了這樣的兒媳婦,旁人的言語又何足道哉?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第二種,入鄉隨俗,融入圈子。

既然決定嫁入豪門,如果冷清秋選擇將“在豪門站穩腳跟”作為價值取向,也無可厚非。

若如此,她應該採取的有效行動就是改變自己、入鄉隨俗。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過年時,家中眾人看戲的看戲,打牌的打牌;冷清秋不妨放下身段、參與其中。即使是象徵性地應付一下場面,也總比獨自一人回房看書更有人緣。

否則,既想享受豪門的尊榮與舒適,又想完全保持個性與喜好,還想受到家人的接納與好評,這未免太過理想化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適當地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是應當付出的代價。

除了以上兩種,也許冷清秋還可以有其他選擇,能讓她婚後的生活舒服一些。

但前提都需要她從縈繞心頭的“自傷自憐”中跳出來,以理智現實的眼光看待“家貧”這一不爭的事實。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任何選擇都有得有失。關鍵是,確認自己到底要什麼。

否則,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想放,只能讓自己“擰巴”,讓別人“彆扭”。

《金粉世家》冷清秋:過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冷清秋的豪門婚姻令人唏噓,卻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

當我們一味沉溺在自己的焦慮、煩惱、悲傷等情緒中顧影自憐、不可自拔,後果往往是越陷越深、越做越錯。

當我們以一種開放、善意和接納的態度面對問題、處理問題,則很有可能柳暗花明。

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退一步,跳出來,也許我們將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收穫意想不到的回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