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一到春節,可真是忙得熱火朝天。但對於北京來說,春節卻可能是一年中最為“冷清”的時候。馬路空了,地鐵空了,寫字樓也空了……

可你又是否知道,時光倒退六十年,北京的春節並不是這樣的。

50年代的春節:解放味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生於五十年代”的北京人,對於春節最大的記憶,是困窘的日子裡難得的幾日豐足。作為首都,每年春節,都有大批豬牛羊肉運入京城。

有農民趁著過節,早早地揹著自家的鮮魚到市場上兜售。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

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已經夠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但即使這樣並不高的要求,有時也得憑緊緊巴巴攢下來的票證,到供銷合作社去購買。

至於糖果、零食,也是過年才見得到,捨得吃的東西。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

當時過春節,除了吃好的,最大的樂子就是逛廟會。廟會上吃的多,玩的也多,對於孩子們來說,大人給買個風車或者一串糖葫蘆,他們就舉著到處瘋跑。

條件好點的,做一身新棉襖,買上一條圍巾,春節是說服自己置辦新衣最好的時機了。

至於麵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

60年代的春節:革命味兒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兒”的,老北京過的是“集體年”。單位發票看電影、操辦遊藝會、團拜會。街道統一發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生。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不少“生於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聽到過自己的哥哥、姐姐這樣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連年夜飯,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決的。平日裡粗糧細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餡餃子就顯得分外香。

對於孩子來說,春節永遠是快樂的。糊個紙燈籠,紅色小鞭炮拆開來單個兒放,都能讓快樂延續一年。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70年代的春節:改革味兒

風起雲湧的70年代,從“上山下鄉受教育”到“恢復高考”,從“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從“文革”到改革開放,在時代鉅變的浪潮中,北京的春節越過越充滿了“改革味兒”。70年代初期,物質還不夠豐富,買個年貨甚至要批條子。春節置新衣,好容易扯到布了,還要在自己或者鄰居的縫紉機上連夜趕出來,在初一那天穿上,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娛樂節目遠沒有今天豐富,能夠買臺收音機,年三十圍著一起聽就很幸福了……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排隊給遠方的親人打電話也成了過年一景,那個年代號召知識青年下鄉,城裡的家庭難得相聚,因此這個電話尤為珍貴。

到了70年代後期,吃的東西越來越豐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產,蛋香餅乾、香酥餅乾、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產品安排生產供應。人們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這些傳統習俗沒有丟。

80年代的春節:開放味兒

進入80年代,北京幾乎改變了一個國家慶祝春節的方式。1983年,央視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後來《難忘今宵》幾乎成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過年看春晚,幾乎成了全國人民的“春節標配”,生產了無數人們耳熟能詳的“大腕”。

一度停辦的廟會恢復了,許多傳統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80年代,年禮的文化味兒漸濃,明信片、賀卡、掛曆流行起來。曾經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問津者日少。同時,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年的時候,人們紛紛置辦大件。

京城也颳起了一股“彩色旋風”,街頭出現了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單調的黑灰藍被打破。

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與新時代對話。

90年代的春節:小康味兒

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春晚也辦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春晚一夜爆紅。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揹簍》唱紅中國,此後連續24年登上春晚舞臺。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國的還有趙本山。他和黃小娟的小品《相親》給大家帶來無數歡樂。

倪萍和趙忠祥的經典搭檔,成了無數人對春晚的記憶。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90年代中期,人們不滿足於在家過春節,開始把春節當成黃金週。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廈門、武夷山等國內熱門路線就已經爆滿。那年北京春節旅遊過年的人數在10萬人上下。從這個時候開始,春節,不僅有成億的人往家趕著團圓,卻又有成億的人往外跑。進入2000年,北京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

春節是北京最“冷清”的時候,但六十年前並不是這樣……


北京近郊地區甚至經歷了人口爆炸式增長,有媒體統計,過去十年原本人煙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區,人口年增長率超過10%。一到年關,大大小小的車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上演著“空城記”的北京,彷彿進入了冬眠,抖落一身的浮塵,享受片刻的寧靜,等待來年的喧囂。今年,你的春節,又是什麼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