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

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

魏蜀戰爭若從曹操、劉備集團相爭算起,持續近七十年,大小戰役數十場,對時局影響很大,雙方在戰爭中的戰略更是值得研究,對於魏蜀兩國戰爭戰略的研究,找出雙方戰略的共同與不同特點很有意義。

剖析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

1.魏蜀兩國戰爭戰略的共性

魏蜀兩國戰爭戰略的第一個共性是其延續性,不僅是在同一統治者時期的延續性,更是不會在更換統治者之後就將之前的戰略摒棄不用。王夫之認為魏國在諸葛亮、姜維北伐時期奉行的防守反擊戰略是延續了曹魏太和元年(227 年)孫資對魏明帝的建議:"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敝。"王夫之認為:"(孫)資片言定之於前,而拒諸葛、挫姜維,收效於數十年之後,司馬懿終始所守者此謀也。"在魏國防守諸葛亮、姜維北伐的數十年,實際上都是延續了孫資所提出的這種防守戰略。而孫資所提出的戰略又是延續了曹操後期的防守戰略:"(曹操)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仇,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認為有必勝把握才應該主動出戰。若無把握,就應該穩固防守,積蓄力量,尋找時機進攻,曹丕時期對蜀國不動兵,對吳國幾次表面用兵實際卻是鎮壓青徐豪霸的戰略都是來源於曹操後期的防守戰略。

蜀漢戰略的延續性就更為突出,自諸葛亮確立"隆中對"戰略以後,就一直堅決執行"隆中對"聯吳、和戎、北伐等一系列戰略部署,而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雖有提出自己的戰略,也將"隆中對"的聯吳、北伐、和戎大方針也延續了下來,維持吳蜀聯盟,積極聯合隴西羌、胡,並積極北伐。蔣琬欲改"隆中對"出秦川北伐線路,想以舟師乘漢、沔東下,襲魏興、上庸,不但得不到當時蜀漢將領的支持,後世對此非議也不少,王夫之就認為蔣琬此舉"如蛾赴燄,十撲而九亡矣。"也正因為蔣琬認識到自己戰略的不足,再後來又提出任姜維為涼州刺史,想要聯合涼州羌胡,從而吞併涼州,這表明他又重新回到了"隆中對"戰略,在此後的費禕、姜維北伐時期,這一戰略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姜維更是連續出兵隴西,將這一戰略一直延續到了蜀漢滅亡。

剖析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

魏蜀兩國戰爭戰略的第二個共性是其時效性,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戰略執行。從曹操、劉備集團爭奪中原以降,兩大集團的戰略就有其時效性,曹操奉行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戰略,而劉備此時並未有系統戰略,只是寄人籬下以圖後起。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戰略就很明顯的具有時效性,在戰略執行初期效果很好,以漢帝的名義或討伐其他諸侯,或徵召人才,幾乎是無往而不利;但在建安五年(200 年)董承受漢獻帝密詔殺曹操事件之後,這一戰略的作用就隨著減弱,袁紹、馬騰、孫權、劉備等割據勢力不會服從曹操,反而以此為理由來討伐曹操,官渡之戰前袁紹就以"(操)孤弱漢室,除忠害善,專為梟雄"為說辭,將自己放在漢朝忠臣的位置上,取得道義上的優勢。而此後的劉備也認為"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內外形勢,曹操後期雖然"挾天子"可再也令不了諸侯了,只能尋求其他戰略。而魏國在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時代對蜀漢北伐的防守反擊戰略也具有時效性,魏國並非一直消極防守,而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防守策略,曹真、曹爽就有過伐蜀舉動,曹真在防守諸葛亮北伐時,也有過主動防守的表現,曹真認為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在對方出兵之前預判對方的出兵目標,將被動防守改為主動防守,效果很好。而對於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中的積極求戰,魏軍主帥司馬懿又是根據不同的形勢採取了最為保守卻最穩妥的死守不出策略,最終獲得了在魏蜀戰爭的勝利,戰略的時效性盡顯無遺。

蜀漢在魏蜀戰爭中的戰略也有時效性,雖然從最高戰略上來說,執行的一直是"隆中對"戰略,但在不同的時期中,蜀漢北伐執行者執行的具體戰略也不相同,如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其具體戰略執行都有所區別,在奉行"隆中對"戰略的同時,一伐涼州,二伐陳倉,三伐武都、陰平,四伐上邽,五伐五丈原,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都不一樣,而且在不同時期採取的作戰方式也有所區別,這也是諸葛亮對於不同時期的戰略時效性的不同考慮。蔣琬、費禕對戰略時效性的考慮更為詳細,蔣琬欲從漢、沔水出兵,就是認為諸葛亮數出秦川道險運艱,已經不符合時效;費禕則認為他能力不如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不能成功,自己更不會成功,不如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治理內政等待時機。姜維的戰略選擇則有所不同,姜維充分發揮戰略的時效性,一改蔣琬、費禕時期的戰略選擇,積極進取,認為"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進攻隴西的時機已到,所以在此後數年的北伐中,將戰略目標放在了隴西一帶,就是這種戰略時效性的延續發展。

魏蜀兩國戰爭戰略的第三個共性是都重視拉攏其他勢力,從而達到壯大自己軍事力量的目的。早在曹操、劉備爭奪中原之時,劉備就先後與呂布、袁紹、劉表等勢力聯合對抗曹操,並最終在赤壁之戰聯合孫權勢力擊敗了已經統一北方、實力大增的曹操。而在劉備集團攻下荊州、益州,軍事實力到達頂峰之時,曹操同樣聯合孫權勢力,唆使孫權偷襲荊州,使得曹操集團最終在荊襄之戰中取得勝利。蜀漢諸葛亮、姜維的北伐也很重視拉攏其他勢力,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中,就有"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一系列拉攏其他勢力的戰略決策。在諸葛亮的北伐執行中,這些部署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蜀漢後方南中叛亂被平息,孫權集團與蜀漢重新修好共同北伐曹操,這些都為諸葛亮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諸葛亮的北伐過程中,更是重視拉攏少數民族,在第四次北伐在就拉攏鮮卑的軻比能進兵響應自己。姜維繼承並發展了諸葛亮這一戰略決策,認為可以"誘諸羌、胡以為羽翼。"在北伐中多次與羌胡勢力聯合對抗魏國軍隊。魏國在對抗諸葛亮、姜維北伐中,也很重視對第三方勢力的拉攏,對於強大的鮮卑勢力,採取分化拉攏的戰略,將不同部族的首領都封為王,挑起他們的內鬥,從而減輕自己受到的軍事壓力。魏蜀兩國這一戰略的共性都在於拉攏一切力量強化自己,削弱對方的軍事實力,減少自己雙面作戰的壓力,從而能將全部力量投入到正面戰場上去,是非常關鍵的戰略決策。

剖析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

2.魏蜀兩國戰爭戰略的特性

魏蜀兩國戰爭戰略也各有自己的特性,魏國的戰爭戰略相對蜀國的戰爭戰略來說,其特性在於魏國政局對戰爭戰略的影響非常大,而蜀國由於政治變動較少,政局對戰爭戰略的影響很小。自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確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戰略到曹魏景元四年(263 年)滅蜀近七十年的時間內,曹操集團和魏國政局的變動一直對曹魏的戰略變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聽從荀彧、毛玠的建議,迎漢獻帝至許,曹操集團政局為之一變,自此開始執行"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雖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如可以借漢王朝的名義進行人才徵辟和軍事征討等,但實際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真正起的最大作用是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之中,實際上就是政局變動影響曹操集團的戰爭戰略變化,有了漢獻帝作為後盾,就可以以王師的名義進行征討,王夫之就認為曹操之所以能戰勝袁紹,就是因為曹操在名義上的優勢:"名在操,故操可以制紹,而紹不能勝操,操之勝也,名而已矣。"曹操集團政局變動對其戰略的影響遠不只有這一影響,漢獻帝想要奪回權力,下密詔誅殺曹操這一政局大事就對曹操集團的戰爭戰略選擇有重大影響,"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這種口號也成為了其他諸侯進攻曹操所依託的"大義",《禮記·檀弓下》雲:"師必有名。"曹操以漢帝名義出師順利統一北方,劉備、孫權等人則以討伐漢賊的名義擊敗曹操,政局對戰爭的影響可見一斑。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漢獻帝禪讓給曹丕,漢王朝被曹魏政權取代,此時的曹魏政權外有劉備、孫權等敵對勢力,內有洛陽兵變、青徐豪霸割據等不穩定因素,政局的變化對曹丕戰略有很大影響,在因為內部政局不穩,在吳蜀夷陵交戰之時,曹丕未能及時反應,出兵遲緩;而在曹丕統治期間,雖有幾次伐吳,卻都是草草了事,黃初五年(224 年)更是以伐吳為名,改易青徐守將,意圖解決豪霸割據問題,對蜀國更是沒有任何軍事行動,直至曹魏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意圖征討漢中被孫資所諫止。曹魏正始五年(244 年)曹爽伐蜀行動更是典型的魏國政局對其戰爭戰略的影響,曹爽伐蜀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了"立威名於天下"與司馬懿爭權,也正因為如此草率決策,曹爽伐蜀無功而返。 曹魏甘露五年(260 年)魏國內部發生政治鬥爭,司馬氏集團殺死魏國名義統治者曹髦,扶持曹奐繼位,即高平陵事件和誅殺李豐、夏侯玄後再次獲得政治鬥爭的勝利,基本獲得了魏國政治大權,司馬氏為了能取代曹魏政權,必然增加自己的聲望,故司馬昭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改變在魏蜀戰爭中的戰略,將防守轉為進攻,並於曹魏景元四年(263 年)伐蜀取得勝利,最終結束了魏蜀戰爭。可以看出,魏國及魏國前身曹操集團的關鍵性戰略選擇與其政局變動是息息相關的。

蜀漢在魏蜀戰爭中的戰略特性主要在於其戰略的演變性,具體來說則是在戰略決策和執行上發生了發展和變化,而戰略的根本目的沒有改變。從建安十二年(207 年)諸葛亮為劉備集團確立"隆中對"戰略以來,劉備集團堅持執行此戰略,在魏蜀戰爭中自然也是奉行"隆中對"戰略,且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政局多變不同,其政局較為穩定,戰略延續性也較長,從赤壁之戰到姜維北伐,可以說基本上都在"隆中對"戰略的指導之下。然而"隆中對"戰略的延續並不代表戰略的一成不變。比起魏國政局對戰略變化的影響,蜀國戰略的演變性更具有特色,總體戰略並未做根本改變,如聯吳、和戎、北伐幾大方針的不變,又有在戰略決策、戰略執行上的根本性變化,如蔣琬欲沿漢、沔水東下進攻魏國,就是對"隆中對"戰略出秦川的根本性改變,姜維數次北伐目標直指隴西羌胡漢雜居一地更是對"隆中對"戰略的大演變,就連諸葛亮自己在數次北伐中對自己戰略目標的選擇也是多做改變。從戰局實際情況出發,不拘泥於既定戰略是蜀漢戰爭戰略的特色,也正基於此,蜀漢戰爭戰略從諸葛亮到姜維時期,發生了演變,戰略路線、作戰方式、戰場選擇等戰略決策、執行方面發生了鉅變,而"隆中對"戰略的根本目的:北伐曹魏,興復漢室則是一直堅定執行。

剖析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

魏蜀戰爭戰略的影響

1.魏蜀戰爭戰略對當時的影響

魏蜀戰爭戰略是魏蜀兩國在軍事方面的立國之本,也是兩國為謀求統一的作戰戰略,兩國戰略對當時的時局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魏蜀兩國立國之前,魏國前身曹操集團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即被運用到曹操統一北方的作戰之中,以正統地位取得作戰中的實際利益,在官渡之戰前,割據南陽的張繡就因"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率眾投曹,傅幹以"曹公奉天子誅暴亂"之言成功說服與袁紹聯合的馬騰轉而與曹操聯合,最終在此戰略的影響下,曹操順利的擊敗劉備、呂布,並收服張繡勢力,最終在官渡之戰中擊敗爭奪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並很快攻下袁紹集團所佔領的冀、青、幽、並四州,曹操這一戰略的成功加速了他統一北方的歷史進程。

而在曹操之後劉備也很快確立自己的集團戰略,即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戰略中指出曹操勢力強大,當前不能與之正面抗衡;在東吳的孫權勢力也是實力強大,不能圖謀只能與之聯合;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益州又是天府之國,若想成就大業,必然要佔據二州之地;在獲得二州之地後,則可以分二路軍隊分別從宛洛和秦川之地北伐曹操,最終達到興復漢室的最高目的。劉備遵循此戰略,聯合孫權於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赤壁之戰中成功擊敗曹操,隨即又攻下荊南四郡,"荊、吳之勢疆,鼎足之形成矣。""隆中對"戰略成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魏蜀建國之後,兩國的戰爭戰略的最高目的就成了統一天下,為此蜀漢自諸葛亮始,堅持對魏國進行北伐。無論此時蜀漢的北伐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吞併涼州還是隻是"保蜀之計",其對當時時局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國朝野恐懼","關中響震。"三郡響應,諸葛亮險些拿下天水等三郡,改變魏蜀兩國格局。而在此後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北伐中,雖然沒有造成諸葛亮首次北伐那樣的震撼效應,但對當時時局的影響也依然很大,魏國的主要兵力被牽制在魏蜀戰場,減緩了東線孫吳政權的壓力,並激化了魏國的內部矛盾,曹爽就意圖通過伐蜀建功立業,"宣王止之不能禁。"激化了司馬氏集團與曹魏集團的矛盾,加速了司馬氏集團奪取曹魏政權的進度,也正因為司馬氏集團想要獲得正統地位,改魏國防守戰略為進攻戰略,積極伐蜀,並最終消滅蜀國,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歷史進程。

剖析魏蜀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

2.魏蜀戰爭戰略對後世的影響

魏蜀戰爭戰略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是魏蜀兩國為了統一天下所採取的作戰戰略,兩國戰略加速了當時的統一進程,也對後世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曹操、諸葛亮是兩國最初戰爭戰略的制定人,他們的戰略思想、戰術戰法都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唐朝李靖就很推崇諸葛亮的戰略戰術,認為"諸葛亮七擒孟獲,無他道,正兵而已矣。"唐太宗李世民也很推崇曹操的《曹公(孟德)新書》,與李靖問對時,多次提起此書。蜀漢北伐中強調"興復漢室"的正統觀對後世也有很深的影響,在東晉之時,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和巴蜀一地,但其謀臣王猛仍告誡苻堅不要伐晉,原因之一就是"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而這一正統觀與習鑿齒帝蜀偽魏的《漢晉春秋》關係很大,蜀漢政權通過血統關係延續漢室正統,東晉政權也是西晉正統血統的延續,若是蜀漢沒有通過連續的北伐來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習鑿齒的正統理論也就沒有了基礎。諸葛亮在北伐中的戰略執行也給後世留下了精神財富,宋洪邁認為諸葛亮北伐"魏盡據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後,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宋陸游感嘆諸葛亮北伐所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也是千古絕句。而在當代日常生活中,已經用不上曹操、諸葛亮、姜維等人的戰爭戰略,但他們在戰略決策中的睿智,戰略執行中的果斷和堅持,都是值得我們銘記與學習的。魏蜀戰爭戰略的影響不僅僅存在於對後世軍事方面的影響,這些戰略和戰略人物事蹟都是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