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单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准备?

到了我这个年纪,单身与结婚从选择题成为简答题。

十几时相信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公主和王子结婚,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婚姻也成为幸福的代名词。

二十几岁时相信童话故事的结局只是第一季的结束,第二季该是婚后的菜米油盐,平衡工作与生活,教育孩子,处理好家庭关系。婚姻成为平淡生活的代名词。

三十岁了,相信童话故事只有开放性结局,无论灰姑娘还是白雪公主都只能自己续写自己的故事,和王子结婚只是世俗给他们的结局与她们无关。

也就是说,婚姻从来不是必选项,单身不是约束而是解放。

精致单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准备?

还记得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开心的说,我们是她最后一届学生,几个月后和我们一起“毕业”。她已经买做好攻略买好机票,静待退休后带着父母去她的母校UCLA游玩。

教授曾有过一段婚姻,那时她27岁,对方是她UCLA的同学。结婚一年,和平分手,那之后她回国任教,对方留在大洋彼岸。如今的教授和徐静蕾有点像,有相爱的男友,两人都觉得不需要那一纸结婚证来保障爱情。

聊到婚姻教授给的建议是,想清楚,单身也好结婚也好,最重要的是想清楚。

想清楚你想要怎样的一生,无关他人只是你想要的。想清楚,如果有一天你后悔了,该当如何。

在我们表示羡慕时教授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退而结网时我发现美国作家丽贝卡·特雷斯特的《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以下简称《单身》)可以作为范例。

《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采访了近百位单身女性并从中选取了30位最具代表性的,从历史、文化、居住地、关系、自我等方面加以阐述。丽贝卡记者出身,深知大众的阅读偏好,因而这本包含大量统计数据的书籍,很好读。

精致单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准备?

一、单身的女性的生活环境

过年你愿意回家吗?愿意的吧,不太确定因为回家过年绕不开一个话题,催婚。三线小城市与北上广文化差异还是蛮大的。

北上广等大城市包容性比较强,身边的朋友至少三观相合,不会在乎你选择结婚还是选择不婚。

我生活在北京,老家是内蒙某三线小城市,老家的同学朋友早已结婚生子,有些已经有了2胎。北京的朋友们大多未婚。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聊天时,北京的朋友们比较关注旅行看展享受多彩的单身生活,老家的朋友们比较关注结婚时要多少彩礼,公婆给了孩子多大的红包。

《单身》中有一组数据,2010年,2010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数量占到了纽约市所有女性人口数的41.7%,超过了2006年的38.7%。

这意味着,在纽约的5个区中每10位女性中就有4位从未踏入过婚姻。在波士顿有55%的适龄女性没有登记结婚。

可见,不是大城市造成了女性单身,而是单身女性更愿意选择大城市。

大城市带给女性工作机会,便利的生活,包容的环境,以及安全感。

生活在北京不用担心凌晨没有车回家,不用纠结于不会做饭只能吃不健康的外卖,不用害怕周末无聊了无处可去。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少数,就被划入不正常。

精致单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准备?

“在大都市里的女性,在爱情和性方面,可能会有更加深刻、多样的体验,同时她们可以隐匿姓名地去做一些事,不再受制于几个世纪以来社会施加在她们身上的行为规范。”

前两天看到一位网友坦言,他并不想谈恋爱,只是馋了对方的身子。

我一方面感慨他的坦诚与开放,一方面在想他生活在米兰,如果是我的三线小城市,他必将被视作渣男,万人骂。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爱与性并无关系。

只要双方都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的女性可以可以坦然的去享受性,还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基因要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孩子。在北京非婚生子女可以随母亲落户。不结婚,同样有做母亲的权利。

闺蜜曾坦言,于她“房租稳定”比“嫁给我吧”更加让人心潮澎湃。

《欲望都市》凯莉对琼·迪迪翁说,如果“人一生只有一个挚爱,那纽约大概就是我的那一个”。

二、单身与孤独

美剧《欲望都市》中有一个情节,生活在洛杉矶的安喜欢参加各种派对,一次派对后不小心把胳膊弄骨折了。朋友将她送去急诊,医院要求她只能自己进入诊疗室,当时安很痛苦,一方面她是自由作家没有医保骨折会让她花掉一大笔钱,另一方面她独自一人。

安开始哭,她说:“我其实不怎么哭,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也不是自尊心的问题,我只是不会那样表达感情。但是那天我真的哭得很凶,我当时就在急诊中心,还穿着脏兮兮的舞会裙子。”

朋友送安回家后就离开了。这时安才意识到,他的裙子是从背后扣起来的。半夜三更她没办法去打扰任何人。她只能穿着裙子睡觉。一直享受单身的安在那一刻崩溃了。那是单身那么久以来唯一一次感到那么无助,那么孤独。

如果她结婚了,“丈夫可能会不在家,可能会因为被吵醒而发脾气,也可能不理不睬或笑话她。单身的安那天晚上也可以随便勾搭一个人回家,这个人也许会比一些当丈夫的更加细心地照顾她。而她的朋友,要不是还得去奥哈伊,也是可以送她回家帮她换下衣服的。”

害怕孤独是很多人步入婚姻的原因。

如果你打算单身,那么一定要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事实上孤独是一种情绪,与一个人是否与伴侣没有直接关系。

精致单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准备?

美国记者朱迪斯·舒拉维茨(JudithShulevitz)指出,研究显示“长期孤独是生物学层面和细胞层面发生的一种身体状况。这种状况至少有一部分是遗传性的,还有一部分与我们还是新生儿和儿童时期的经历有关,也就是在我们想要寻找伴侣、怯于寻找伴侣之前早已存在的。”

“当代的心理学家“确定孤独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状态”。总而言之,舒拉维茨认为,孤独“是一种亲密感的缺失”。而亲密感的缺失不一定能够通过婚姻得到缓解。”

《单身》中指出“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孤独,而这些人并非都是单身”。

我们知道,亲密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恋人之间的亲密感往往会随着时间渐渐消退,且不会因为做爱而突然产生。“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近的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孤独感无法消除,减缓孤独的方法是学会与孤独和谐共处。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心,培养多元兴趣,画画、社会、看展、交朋友。

三、单身女性婚与不婚

1563年,英格兰上议院(House of Lords)向女王请愿:“恳请女王陛下着手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包括举办婚礼的地点和结婚对象,请您尽快做出决定。”

这位女王是伊丽莎白·都铎(ElizabethTudor),她于1558年至1603年执掌政权,并终身未婚。身为王室婚姻从来不属于自己,联姻、传承、舆论是压在女王身上的三座大山。1558年众议院恳请她结婚时,伊丽莎白曾发表声明:“我早已选定了英格兰王国作为我的丈夫”,并在另一场合说明她想保持单身的愿望,“在我这里将只有女主人,不会有男主人”。传言,这位女王曾对一名外国密使说:“倘若可以遵照我自己的意愿,我宁为单身的乞丐,也不做已婚的女王。

她愿意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和人民,但不包括她的婚姻。

婚与不婚两个选项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

婚姻不是成就,不婚亦不是万恶之源。

精致单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准备?

婚姻从来都不是逃避风险的港湾,婚姻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不婚也同样存在幸或不幸两个结果。

心理学家泰·田代(Ty Tashiro)在其2014年出版的著作中说,只有十分之三的已婚者拥有幸福健康的婚姻,而不幸福的伴侣关系会使患病的几率提高35%。另一位研究人员约翰·戈德曼(John Gottman)发现,婚姻不幸福会使寿命缩短四年。

单身有着各种各种的弊端,婚姻的缺点也同样不一而足。恋爱容易,婚姻不易。

如果你暂时没有做好步入婚姻的准备,不妨先做好不婚的准备,学会了经营一个人的生活并不容易,未来经营两个一段关系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女性的生活该是千姿百态的。

如果你有相爱的另一半,不妨通过同居加深来了解,判断是否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你暂时不想要一段稳定的关系,去酒吧或APP尽情与帅哥调情作乐,不要伤害自己与他人就好。

可以结婚可以不结,可以喜欢异性也可以喜欢同性,可以要也孩子也可以不要,没有定法,出自本心就好。

有人问出“当你年龄渐长的时候你对未来的展望是什么?”

可以坦然的回答“自由”。“然后变老,带点坏脾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