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對英國人來說,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的名字無疑是如雷貫耳的,這位英國曆史上第一位獲得政府勳章的戰地女性,一生未婚,晚年還雙目失明的她,心中卻點亮了無數個健康生命的點點燭火。對於中國人來說,林巧稚,這個同樣終身未婚,卻幫助了近五萬個嬰兒健康出生的婦產科大夫,拯救了無數個婦女和家庭命運的女性,註定要載入史冊。

這位偉大的“母親”,到了她的彌留之際說的最後一句話仍是:

“快拿來,產鉗,產鉗,產鉗......”

“好了,好了,又一個胖娃娃生下來了!”

國際上稱呼這位身材瘦小的女性為:中國的南丁格爾”。

這位偉大的女性,用自己自強不息的精神,勤勞智慧的大腦,鼓舞著一代代的人,女性,也可以創造自己的價值,回饋社會。

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一、坎坷人生,是女性自強的溫床

巴爾扎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一塊墊腳石,對於強者是筆財富,對於弱者卻是萬丈深淵。”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每個人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磨難,強大的人會把坎坷當成自己的財富,就像《美麗人生》中的那位父親一樣,永遠保持熱愛和頑強。

1、來自鼓浪嶼的“女兒”

在福建廈門一個美麗小島上,林巧稚出生,父親林良英是一個受過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母親則是當地一個傳統的婦女,巧稚有一兄兩姐,母親在生下巧稚後的第五年,因患宮頸癌去世。

當時的社會,即使是在廈門這樣的海邊城市,女性的地位也是很低下的,母親在產下林巧稚後,曾經很遺憾地說了一句:“哎,又是一個女兒。”幸運的是,林巧稚的父親對她疼愛有加,父親是個基督徒,在新加坡的教會學校上過學的他,思想開明,常常帶著孩子們去海邊看落日,給他們講聖經故事。

巧稚出生的那一年,清政府剛剛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上一年,八國聯軍侵佔了北京,風景秀美的鼓浪嶼也淪為了外國的租界,洋人們把那綠草如茵的地上築起了圍牆,並攆走了所有的中國人,還在牆外掛著一塊牌子:“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在巧稚小小的內心裡,從小就立下了一個志願:要自立自強,不受人欺凌。

2、從鼓浪嶼到北京的漫漫求學路

人生的一大幸運,就是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環境。

林巧稚在五歲時進入當地一所教會學校上幼兒園,十歲進入廈門女子學校讀書。

在這所新式學堂裡,林巧稚遇到了英國的傳教士瑪麗·卡琳小姐。卡琳小姐身上謙卑而又優雅獨立的生活方式濡染著林巧稚,而林巧稚身上那股勤勞、聰慧、誠實和責任感等優秀的品質,也深深地打動了卡琳小姐。

林巧稚經常隨著卡琳小姐出去做義工,她向林巧稚推薦了《心靈小史》這本書,書裡的一些句子林巧稚甚至能夠背出來:“如果所有的花兒都爭著要做玫瑰,就不會有小花來點綴鄉野,大自然在春天就會失去燦爛的外衣。靈魂也是如此......”在卡琳小姐的影響下,林巧稚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志向。

林巧稚在這所學校讀完了小學、初中,那時候,她的同學們有的定了親或是已經結婚生子,巧稚渴望繼續進修,母親去世後,巧稚心裡常常想:為了死去的媽媽,也為了千千萬萬個忍受病痛的生命,我要學醫。

3、品德兼優,考進協和醫學院

高中畢業後,林巧稚在家人和卡琳小姐的鼓勵下,決定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

這是一所八年制的學校,淘汰制度十分嚴格,七十五分才算及格。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兩名主課不及格,除名。而且,這次面向全中國,只招收25個學生。

1921年7月,林巧稚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客輪,途中,有一位同鄉女友和她的對話:

“巧稚姐,聽說協和很難考,是嗎?”

“是啊!全國招30人,只有北京、上海兩個考場。”

“哎呀,那你怎麼敢去考啊!”

“怕什麼?既然招人,就總會有人要考上!再說,越有人競爭的事,越值得我們去做。”

“要是,要是萬一考不上呢?”

“我的衣、物都帶全了,考不上,我就不回去了,留在上海謀生。”

“那怎麼行呢?”

“為什麼不行,我有一雙手,餓不死!”


七月酷暑難耐的考場上,大家都在奮筆疾書,忽然主考官用英文喊了一句:“密斯林巧稚!”

林巧稚下意識冒出一句英語:“我還沒答完!”那美國考官又再次用英文說了一句:“密斯林,請出來一下!”林巧稚無奈只得走出了考場,原來,是她的女同伴中暑倒在了地上,林巧稚馬上對自己的同伴進行了救助,等到處理完這起突發事件,回到考場發現考試已經結束了。

林巧稚想著,自己估計是考不上了。沒想到,她卻意外地收到了協和的錄取通知書。當時的考官特意為她寫了一封推薦信:第一,英文表達流暢,符合醫學院的招生標準;第二,應對突發時間不慌不忙,有醫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她的各科成績加起來總分不低。

就這樣,林巧稚實現了自己考取醫學院的夢想!

曲折的求學經歷,讓林巧稚的內心更加充滿了力量,在協和醫學院她比其他同學都要刻苦和認真,最後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學校最高榮譽——海文獎學金,並進入了協和醫院成為了一名婦產科醫生。

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二、職業操守,是女性自立的基礎

我們常說醫者仁心,一個好的一生,不僅僅是懂得治病救人的方法,她還應該有一顆關愛病人的心,這一點,林巧稚做到了。

1、懷著非凡的愛做平凡的事

在舊社會,產婦的死亡率為1.76%,死因多是產褥熱等產科疾病,新生兒的死亡率更是高達27.5%,其中多數死於破傷風。

當時很多女性生產時、都是由不懂消毒的產婆接生,甚至自己接生。

在古代社會,即便是富貴如皇族,也無法避免高的可怕的夭折率。

有清一代,10 個皇帝一共生了146 個子女,15 歲以前即夭折的有74 人,比率超過50%。

因此從協和畢業後,林巧稚正式成為一名產科醫生。

2、對待病人,猶如對待自己的親人一般

北大人民醫院婦產醫生王世軍分享了一份特殊的病歷本:字跡娟秀工整、內容極其詳盡,並且還有中英文對照,落款:林巧稚。

林巧稚手寫病歷

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這樣認認真真的手寫病歷,林巧稚一共寫了70多年,數量都已經無法統計。

對於林巧稚而言,這不過是她無數個日夜的常態工作,而對於我們而言,這份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傾盡全力救助病人的醫者應該被銘記。

2、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1941年,協和醫院被日本人佔領了。醫生、護士、藥劑師都被趕出了協和醫院的大門。

有人給林巧稚送了一張機票,勸她出國,但是林巧稚選擇留下來,和患難的祖國共同進退。

擁有一顆普度眾生的慈悲心,更有兢兢業業的職業操守,林巧稚,在任何時候,都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三、奉獻社會,是女性自尊的前提

一個人活著有三重價值,第一重價值,不添亂,把自己照顧好,不成為他人的負擔,不給社會添亂。

第二重價值,幫朋友,把身邊人照顧好,把家人朋友照顧好,這也是古人說的五倫。

第三重價值,幫他人,為他人安危,奮不顧身,躬身入局,貢獻自己的智慧,金錢,甚至生命。

林巧稚,這位為他人鞠躬盡瘁的女性,做到了第三重。

1、林巧稚的私人診所

1941年,時局動盪中,林巧稚開了自己的私人診所,她時而被官僚富商請到深宅大院看病;時而走街串巷,到蹬三輪車、撿媒核的人家的大雜院去接生。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已經睡著了的林巧稚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門外傳來一個男子焦急的聲音:“林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家的,她難產,快要不行了!”林巧稚二話沒說拿起藥箱就跟著男人走了。

低矮潮溼的屋裡,產婦在痛苦地呻吟著....藉著昏暗的煤油燈,林巧稚看見產婦面色青紫,眼神呆滯,感覺快要奄奄一息了。經過檢查,巧稚發現胎兒是斜臥在母腹中,產婦盆腔生理性狹窄,再加上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現已面臨著險境。

巧稚忘記了自己,忘記了一切,她雙膝頂著炕沿,半彎著腰,小心謹慎地幫助產婦扶正了胎位,接著又用一雙時靈巧的手為她助產....一邊打氣一邊小心翼翼的艱難進行著。經過一晚上的努力,終於在天快要亮,孩子生下來了。

林巧稚藉著昏黃的燈光,仔細打量著母子倆:母親,頭髮蓬亂,骨瘦如柴,眼窩深陷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嬰兒瘦小孱弱,皮包骨頭。她想到了在協和醫院生產的產婦都有最好的產後服務,而普通的老百姓家的婦女連基本的醫療條件都沒有,這使她觸動很大。

2、她是老百姓的林大夫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那一天,林巧稚也收到了邀請,但她仍然留在醫院裡,給自己的病人檢查,聽取報告。

20世紀50年代,協和被新中國政府接管,老協和對女醫護職員的婚姻限制被廢除。很多人關心她的婚姻問題,希望她能找個伴侶。

但林巧稚說,“我的惟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它幫助我瞭解病人的情況和提出治療方案。”

她說:“我是24小時的值班醫生”。

林巧稚把自己全部的心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醫療事業,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不為名利,就是甘心做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為自然之美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四、卓越績效,是女性自信的保障

特蕾莎修女則說過這樣一句話:

“今日世界最嚴重的疾病並不是肺結核或麻風病,而是被討厭、被忽視、被遺棄的感覺。當代最大的罪惡是缺少愛與慈善,是對於街角正遭受痛苦、貧乏、疾病和傷害的人們可怕的冷漠。”


林巧稚用自己的愛,為這個世界送去了福音。

林巧稚說:“我們應該把預防婦女疾病問題放在首位,許多婦科疾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婦女和兒童的健康,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

子宮頸癌,是女性的多發病,早期診斷不易發現,到臨床發現時,大多已經是晚期,林巧稚提議做一個普查,先從北京試點,再推廣到全國。在20世紀50年代,很多婦女的觀念還是很保守,不願意接受這樣的檢查,於是林巧稚親自到群眾中去,給大家普及保健工作的意義,大家被她的真誠打動了,慢慢的,許多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檢查。

普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959年每十萬人口中,患病者為646.17人;二十年後,已經下降到90.46人。

在1962年,林巧稚還治好了新生兒溶血癥,這在當時,世界上都沒有過成功的先例,她填補了醫學界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從醫五十載,林巧稚不僅以高超的醫術,解決了廣大女性的病痛,還親手為這個世界迎來了千千萬萬個新生命,還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高尚的醫德、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醫學人才,開創了現代中國的婦產科事業。

女孩子讀那麼多書究竟有沒有用?林巧稚用她的一生告訴你這個答案。

從“萬嬰之母”林巧稚的人生經歷看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