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思想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思想有何不同?

柏罗湟女战神


百家争鸣的哲学注重人文伦理和君主统治,西方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想,平等公正!


海子11155520233


我齐新光给大家深度探讨下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各自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差异。

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也是自然哲学家。”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主要指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伊奥尼亚学派,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希腊哲学从探讨万物的本原开始。哲学家们在对“始基”的提出过程中,阐明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何为本原呢?“本原是万物的根源或元素”。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在古希腊,自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始基”观念便存留在先哲们的运思中。米利多学派作为西方最早的哲学派别,他们在寻求万物始基时,摆脱了宗教迷信的传说,依据对自然的直观猜测,首次提出世界的物质性始基思想。这表明了人类思维开始向神话阶段告别,开创了科学认识自然的新路。

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但他没有说出“无限者”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无限者”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它还不是事物某种共同属性的抽象,是一种感性具体物。阿那克西曼德没有从泰勒斯命题中思辨的水与感性的水内在的矛盾来把握思维发展规律使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将一切具体性、个别性、特殊性都否定和抽象掉了。在希腊哲学开始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西曼德,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泰勒斯从个别的水上升到一般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则从一般的水(也是个别的物质)上升到一般的物质。在人类思想抽象发展的过程中,后一阶段超越了前一阶段,这是人类从认识个别转向认识一般过程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了以“无定形”的“气”作为万物的始基,以一个确定的元素代替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的东西。并认为气有两种内在的动力,即稀散和浓聚。他说,当气“很稀的时候,就形成火;浓的时候,就形成风,然后形成云;再浓,就形成水、土、石头;别的东西都从这些东西产生出来的。” 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既坚持了阿那克西曼德作为始基所应具有的无限思想,又抛弃了他把一种不定形的东西作为万物始基的见解,而且“气”比泰勒斯的“水”有更大的存在范围和变化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作为万物的始基,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由数造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以数作为本原,在抽象思维程度上较米利多学派前进了一大步。“数”的概念已经抽掉了千差万别事物的具体的质,注重事物的量。这就比“水”、“气”之类更能说明万物的本质。但是,把数看作独立存在的万物的根源,这使其哲学带有极大的神秘性和唯心主义倾向。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数”,就寻求万物的本原说,是开辟了和米利都学派不同的途径,就寻求现象的本质说,也比米利都学派深入一层,这种无形体的数是比可感知的事物更为本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综合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并将二者扬弃以后保存在自己的新的形式中,从而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世界观方面作出了概括和发展,成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集大成者。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变”是火的基本性质,火的变化生成了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火。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变化、必然性、规律(“逻各斯”)和对立、统一等范畴,并用这些范畴来论证始基范畴,不仅如此,赫拉克利特在论述始基的辩证特性、阐述“一切皆流”的辩证法思想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这对范畴。从表面上看,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或“火”,和米利都学派的“水”、“气”等一样,都是感性具体物。从这一点上讲,赫拉克利特和米利都学派是有联系的。但从根本上说,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火”与“水”、“气”等完全不同。用现在的哲学语言来说,“水”、“气”等是物质,而“逻各斯”、“火”则是物质的运动。

存在与非存在这对范畴虽然是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的,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逻辑上对这对范畴进行论证。与赫拉克利特不同,爱利亚学派不仅从逻辑上论证了存在与非存在,而且把“存在”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不同意赫拉克利特“我们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他说:“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存在自身同一,存在就是存在。凡是可以思议的都是存在,凡是不可思议的都是不存在。爱利亚学派认为,存在的特征是无始无终、静而不动、永恒不变。从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爱利亚学派的“存在”比先哲们提出的本原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针对赫拉克利特运动、变化的始基观,爱利亚学派对存在范畴作了各种逻辑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即过去、现在、未来都永远存在;其次,这种永恒的存在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再次,这种无限的存在也就是惟一的存在;最后,这种永恒、无限、惟一的存在是不变的。爱利亚学派对“存在”的种种规定,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这对于赫拉克利特来说,是一种反动、倒退。但是,这是人类认识前进运动中的暂时倒退,正是由它演化出了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有限与无限、动与静等一系列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和殷周时期的《周易》提出的“阴阳” 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墨、道、法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 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孝、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仁”在这里实际上是人的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仅为“仁”找到了人性的根据,即人天生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的萌芽,经过一番“修身”、“养性”的培养,就可以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他进一步以这种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些“重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思想奠定了整个儒家学说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长期与儒家相抗衡的是道家,道家自先秦时期形成后, 历两千年而不衰,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先秦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观点。他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并从事物的矛盾性角度,提出了“不争”的处世与修养原则。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产生天地,天地和气产生万物,物生是气的“聚”,物灭是气的“散”。庄子哲学最有特点的是他的人生哲学,他认为,人要按自然本性生活,就要消除名利欲望,保持心灵的恬淡虚静。老子、庄子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自然主义先河,他们人生哲学中的反等级、宗法、 专制思想,以及崇尚自由的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

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双峰并峙的学派,同被称为“显学”,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他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就要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治国主张包括尚贤和尚同两个方面。尚贤即任贤使能,任人唯贤。尚同即由天子来“一同天下之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从哲学上看,支撑法家变法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有两个理论观点:一是性恶论。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并且从经验层面观察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实际行为,主张人性普遍好利恶害,贪婪自私,完全不能期望以礼乐化之。韩非子主张用赏罚两柄来对待,用严刑重罚来治国,并通过法势术的结合巩固专制统治。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二是历史进化论。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永远行得通的基本法则,人们就应根据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流浪诗人齐新光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还是一个谜,现在所说的古希腊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确实存在,不少人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所以,把传说中的古希腊哲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对比其实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的对比,是不那么合理的。

西方哲学的起点是所谓爱智,方法是辩证法,就是通过反复辩论和质疑来启发智慧,于是产生了所谓自然哲学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学问。最初只是点滴的片言只语,后来逐步形成条理乃至体系。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确凿证据表明,现在汇集的亚里士多德多达三百多万字的全集是十八十九世纪形成的,古希腊不存在产生的条件。现在存在的大量的古希腊时期的学术著作都存在这种问题,有待后人进行考证辨别。

诸子百家的著作则有不同的面貌。它们有同一过起源,即《易经》《诗经》和《尚书》等。中国哲学追求的是道,道可以包括智慧,但不限于智慧,它是决定宇宙社会人士的最根本的法则。中国古人的方法不是抽象的思辨,不是形式逻辑,而是《周易》的符号逻辑和辩证法。中国古人的辩证法不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而是类似于现代的辩证法,是重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法。

西方哲学倾向于用语言和逻辑来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生,中国古人则是用阴阳八卦六十四卦以及赋予的哲理来分析宇宙社会和人生。所以,西方产生的都是逻辑严密的大部头的书,而中国的经典著作都是对《周易》思想的引申和发展,往往都是短小精悍的美文。

西方人倾向于对每一个概念和名词都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大部头的哲学著作都是以几个重要概念为出发点推理出来的,结果大都是废话连篇。直到近代才有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际上是对形而上学的反抗。西方的哲学和经济学著作往往需要对词汇重新进行定义,或者自创一些新词,是很麻烦的。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模糊。一个汉字可以包含无数个意义,哲学家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甚至标点符号也不用,于是读者可以各按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而且,古人也不讲究语法,这里含糊的空间就更大了。这种特点对科学研究极为不利,因为科学需要精确,但对哲学和诗歌文学很有利,因为有利于想象。


血色舞台


虽然都是流派众多,但其实差别巨大: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的科技文明;百家争鸣却大都尘埃落定,坐在国学的宝座上供大家景仰。无用之学之中诞生了有用之学,倒也印证了老子‘无为无不为’的理论。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是由希腊文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慧’。西方的学术传统里,早就界定了哲学的作用:哲学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

古希腊哲学也有各种流派,但都出于对人生的洞见,对生活各种侧面的理解,是在‘爱智慧’这个路子上走的。

中国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实际上都是在给当时的社会问题开药方。谁的学说能够打动君主,谁的药方见效快,谁就能得到重用。孔子周游列国,终于无功而返,吊诡的是他的学说却在他身后影响中国两千年;苏秦张仪以纵横之术周旋于诸侯,位高权重,风头一时无两。混乱局势下,这些谋士才会得到重用。


太古水月


人类古代至少有诞生了600种以上的文明,但是狭义哲学仅见古希腊。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哲学。

因为,科学完全是哲学思维的延展产物。所以,我们并不具备基本的哲科思维。中国文化是技艺文化,产生技术和艺术。哲学思维是一脉很独特的思维模式,它是纯碎的务虚之学。

从1840年,我们才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但我们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应用的浅表层面,目的是“学以致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致使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入探究过科学的父亲——哲学。

哲学家和真正的基础科学家,他们都只关心认识世界的问题,绝不关心改造世界的问题。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全面的科学化,但是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科学的基础是哲学,科学是哲学思脉的分科化大信息量延展的结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哲学,就不能真正的理解科学是什么。

科学对我们来说几乎变成了一种叫做“科学教”的信仰,只要说是科学的,就代表真理,我们也就不再追究。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已经全面按照科学思路推广教育,我们的孩子参加各种物理、数学竞赛都能取得非常好的名次,但是我们在科学创新和发明上的贡献却一直很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科学的底层思脉——哲学,缺乏深刻的钻研。

哲学这个单词是希腊文爱和智慧这两个词拼合而成的,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被翻译成中文“哲学”,原意就是爱智。哲学的起点是我们把所看到的世界万物都当做是虚假的幻想,眼见绝不为实,但我们中国人常说“眼见为实”,就这么一个基本观念,就彻底的关闭了哲学的大门。我们只有超越和动物一样的直观思维,才可能展开哲学的探讨。

哲学家们首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紧接着还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对自己的思维如何运行都要加以审视和琢磨,对自然万物都始终抱有极大的好奇以及不停的追问,是哲学的起点。因此很多人们认为根本就不成问题的事情,恰恰确是哲学家们要深究的问题。可见哲学的智慧离我们普通人其实是很远的。

他们对于世界抱有的基本观念叫做不可知论,宇宙的表壳永远无法打开,我们只能在外猜测。他们创立了整个科学系统,却说世界是不可知的,对一切确定的知识永远保持怀疑。这与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把知识当做确定的不发生动摇的结论,把科学当做真理完全相反。

神学,哲学和科学是一脉相承的。古希腊人也认为世界的终极是神,但随后他们开始追问神是用什么方法操纵世界的?哲学由此展开。因此哲学一开始不过只是神学的女仆。但是要知道,对神学展开哲学追问的现象仅见于古希腊。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崛起,几乎灭掉整个欧洲,并且把古埃及遗留下来的古希腊文献全部翻译成了阿拉伯文,使得古罗马之后的希腊思绪就此中断。

后来所谓的文艺复兴,我们印象中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是文化上的复兴。但最主要的其实是找回古希腊文献和精神,只是因为文化艺术能影响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看到。

1000多年前,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西方步入黑暗之中世纪,可见信主文化对智慧的压抑和遮蔽。

第二个智慧调动方式叫做重德,最具代表性的就我们古代中国了。而诸子百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表达古代中国最典型的农业文明的产物。因为,农业使得单位土地上的能量产出大幅度的提升,直接带来人口暴涨,人际关系和资源关系过度紧张。导致中国先贤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处理人伦社会问题上。这样诸子百家,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络都是道德、伦理与社会关怀,这一脉思想称之为重德文化。

而一切超出重德思绪之外的讨论,都被当做异端思想,不被支持。孔子就曾说过:“功乎异端,斯害也已”,“子不语怪力乱神”,都在表达这个意思。这使得我们在自然学方面的智力调动受到堵塞。

第三种智慧调动方式就是我们要说的“爱智”。所谓“爱智”,就是只讨论智慧本身带出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不在讨论之列。像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智慧都是运行在实用层面的,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但是,古希腊人认为,凡是能够应用的,那都是工程师,是匠人的事情,不再是需要继续追问的课题。只有研究不能用的东西才叫学问,纯粹的无用之学才叫哲学。这和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正好恰恰相反。

我想以上几点,大体可以表达出古希腊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了。


超凡博弈


如果说相同点,那么,这个时代,正是人类文明开始思考世界与人类奥秘,世界与人类关系,人类社会规律的启蒙时代,全人类都在想类似问题。

如果说不同,那么,百家争鸣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且任务比较现实而且很着急——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礼崩乐坏的结果,也就是此前一切秩序井然,然后就是一片混乱,天下大乱,而且再往前看得越看越觉得不可收拾。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社会大讨论,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当前的混乱局面?

这个讨论的中心目标是清楚的,仁的思想也好,法的思想也好,兼爱非攻也好,无为而治也好,都是谈这一件事。

结果呢?既然目标是清楚的,那么怎么达成目标就怎么做。秦国就来了,用法来集中国力,打赢了统一战争。

所以,百家争鸣服务现实的实用目的很清楚,不是一般哲学意义的谈玄,谈就是为了用。


真相很简单


希腊哲学是纯粹哲学,也就是纯思想。

中国确切的说,不存在哲学。

哲学又叫做无用之学,在中国最接近哲学的是名家,也就是喜欢辩论的学派,提出“白马非马”,“子非鱼”等辩题。

百家争鸣,其他学术都是基于实用,例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是。

百家争鸣从源头上就与古希腊哲学不在一个纬度。古希腊是纯哲学,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是他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营造出的国家建设,其核心在讨论“什么是正义”,并无实用。


王庶文讲坛


古希腊哲学侧重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侧重于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是严格意义的哲学;

百家争鸣讨论的是社会伦理学。

古希腊哲学企及揭示人类终极问题;

百家争鸣探讨团体和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孕育了科学,为人类进步带来光明;

百家争鸣推动了政治,给社会发展设定规矩。

古希腊哲学弘扬苏格拉底精神,鼓励怀疑求真;

百家争鸣树立门派、推崇权威,提倡遵礼守道。


求真思哲


我认为该命题就存在问题!先秦时代有哲学思想吗?!要想回答此命题,就必须先要理解了解“哲学”本身的概念。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诸子百家两千多年后的十九世纪末、并且是从日文中引用过来的。日文中“哲学”词义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探索人与自然”的一种学问。英语的“哲学”来源于希腊语。它的原意是“爱智慧”。

哲学的体现形式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就是对一切问题的终极拷问。

我们只有了解理解了古希腊“哲学”的含义。再去研读体会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两者的区别也就不言自明了!


行走到何方啊lll


四千年中华文明中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但是在近代哲学基础上的先秦思想是多家,当然都是以人性,人心为主的思考,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思考,西方哲学体系中是以物为中心为思考,立意不一样,结果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