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秋踏梧桐2018


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儿子,不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有悖论理。但是在古代,或者说更远一些,近现代的人都觉得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不能让道德绑架了我们的认知。

那其实我们要说说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汉朝时期,耳熟能详的版本就是汉元帝后宫众多,很多妃子都见不到他,汉元帝就让画师毛延寿把后宫美女都画在布帛上,根据画像召幸女子侍寝。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结果画师心存怨恨,故意给王昭君在额头上多画了一个痣,结果汉元帝就没看上王昭君。王昭君就成为了一个待召女,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要求成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将王昭君赐给了单于。

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王昭君前往匈奴去和亲了。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去和亲的真实容貌,就想要王昭君留下,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后来汉元帝杀了毛延寿,以此来泄愤。

但是这不过是小说里的说法,其实真实的历史是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入宫,成为了一个宫女,后来呼韩邪拜见汉元帝,自请为婿,但是汉朝宫女虽然想要出嫁,但是却不想要去遥远的匈奴,昭君却并不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王昭君自告奋勇要去和亲,依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由此可见,王昭君出塞当时可能是出于自身原因,后来汉元帝还是允许了。

而王昭君可以青史留名,主要是因为她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牺牲了自己,换来了边塞的祥和。单于死后,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就是王昭君自己的儿子(当然不是亲生的),为了汉朝和匈奴的民族利益,这个女人不得不这样做,这可能就是后世能够铭记的原因。

而且,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传统就是“父死子继”,王昭君嫁给了单于,单于死后,新的单于可以继承所有的一切,其实从名义上说,他后来嫁给了新单于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王昭君不仅给匈奴和汉朝带去了和平,还促进了匈奴和汉朝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促进了两个民族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说起曹丕,那就不得不说曹操,这位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也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但是曹丕的上位之路也是艰难的。因为曹操其实最不喜欢这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他很中意自己的长子曹昂,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上,曹昂都是最佳人选,但是曹昂却在战争中去世。之后曹操将目光放在最小的儿子曹冲上,因为曹冲天赋异禀,从小就深得曹操的疼爱,但是曹冲13岁竟意外去世。

曹操只能从曹植和曹丕两人中选择一个,虽然曹植很有才情,但是曹植却一直放荡不羁,这绝对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性格,可能正是因为曹丕稳重冷静,所以曹操最后才会把皇位给曹丕吧。

曹丕自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曹丕也会心寒,登位后也做了很多报复曹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曹丕把他的庶母全部收入麾下,成为自己的女人。

曹操在位的时候,曾经对曹丕说:“如果他的庶母想要改嫁,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横加阻拦,如果不想,就好好对待她们,给她们一条活路”。

等待曹丕即位后,他也算是听父亲的话,好好对待了自己的庶母,只是把她们都收入囊中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曹丕还真是节省。

其实这不是曹丕第一次抢曹操的女人了。早在曹丕还没有上位的时候,曹丕就抢了曹操心仪的女人,那就是甄宓。甄宓一开始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无奈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曹操占领邺城。

这时听闻袁绍的儿媳妇甄宓是个美人,曹操早就想把甄宓据为己有,于是进入邺城后,曹操并不是关心粮食、财富、土地这些东西,而是先去寻找甄宓。奈何曹操的儿子曹丕先曹操一步进城,见到了甄宓便被深深吸引了,曹丕对曹操说想把甄宓纳为自己的妃子,曹操见势,恐怕不能夺了儿子的爱,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曹丕可能是习惯性的看上了父亲的女人,可能因为是父子俩,所以口味相同。

至于为什么曹丕为后世所诟病,有一下几点原因。

其一,究其根本,曹丕注重美色,而且曹操的后宫质量还是不错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曹丕也是不得不动心,于是曹丕索性都收下了这些庶母。当时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撞见了曹丕宠幸他的庶母,对曹丕说:“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就是说,老鼠和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却吃不够,看来亲生母亲都看不起曹丕的所作所为。

其二,曹丕不是曹操候选人的第一顺位,曹丕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失意和失望,于是曹丕上位后,将自己的庶母收入囊中,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曹操怄气的原因。

其三,曹丕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曹丕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汉朝自董仲舒开创的新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世人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曹丕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因此才会被人诟病。

所以说曹丕和昭君几乎做了相同的事,但是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目的不同,世人对其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史论纵横


曹丕和父亲曹操一样十分好色,而且曹家父子都喜欢少妇。曹操死前曾留下遗言,他的女人如果愿意改嫁,就让他们改嫁,如果不愿意就留在铜雀台,颐养天年。


虽然曹操允许妻子改嫁,她的女人也都是貌美如花,但是由于曹操身份特殊,他的女人没人敢要。在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去了铜雀台,将年轻貌美的都召入宫中服侍自己。

曹丕也因此被世人唾骂,不过历史上还有一个乱了伦理的女人,却名垂青史。

王昭君位居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嫁给了匈奴单于,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不过王昭君却因此被世人颂扬。

那么为什么曹丕和王昭君同样是乱了伦理,一人遗臭万年,一人却名垂青史呢?


曹丕娶母,天理难容。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

《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刚刚去世,曹丕就借着慰问庶母的名义去了铜雀台,他偷偷从铜雀台带出了数十位曾经服侍曹操的女人。后来由于纵欲过度,没多久曹丕就病了,他的生母太后来看他时,看到身边的女子大多是曹操曾经的女人,于是大骂曹丕畜生。

曹丕娶庶母,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违背伦理,竟然不自知,所以才会被后世唾骂。


王昭君嫁给庶子,汉朝皇帝竟然不闻不问,王昭君与儿子生有两个女儿。

在西汉时,匈奴等少数民族有一种叫收继婚的制度。收继婚其实就是在丈夫死后,如果丈夫有儿子,那么妻子就要嫁给儿子(非亲生儿子),如果没有儿子,就要嫁给丈夫的兄弟。

王昭君刚进宫时,正是汉元帝在位,汉元帝在选妃时让画师先给秀女画像,如果觉得画像好看,才会宠幸。当时宫里有个叫毛延寿的画师,由于王昭君没有行贿,所以他把王昭君画的不好看,汉元帝也没有宠幸王昭君。

后来匈奴派遣使者请求和亲,汉元帝在后宫找了王昭君,此时才发现王昭君是个大美人,不过一切已经迟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后,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为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单于死后,王昭君按照收继婚制度要嫁给单于的长子,王昭君上书请求汉朝皇帝帮助。为了两国的和平,汉朝皇帝并没有帮助王昭君,于是王昭君嫁给了庶子,生下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天下太平,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远嫁匈奴,又嫁给庶子,虽然有违伦理,但是那并不是她的本意,所以她才能够被后人传颂。


斯幽说历史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远嫁匈奴,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及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为其生育一子伊屠智牙师,后来成为匈奴右日逐王。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昭君就向汉廷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毕竟昭君已经算是圆满的完成了和亲任务;但是此时汉朝皇帝汉成帝下令昭君依照匈奴人风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昭君再次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一女。复株累单于在位期间,沿袭前任呼韩邪单于的遗志,继续改善与汉朝的关系,开放边塞贸易,首次以和平方式代替百年来匈奴人野蛮掠夺的时代。复株累单于去世后,由其弟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继续与汉朝保持和平关系。王昭君在两年后去世,在匈奴十六年,先后嫁给两任父子单于,但都是遵照匈奴人的风俗,并且都是汉朝皇帝下旨再嫁的,为汉朝创造了近半世纪的和平安宁环境,能够名垂青史那是理所当然了。



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但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更是将曹操的小妾照单全收,纳为己有。在魏晋时期,封建门阀士族势力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占据文化主流。曹丕的做法无疑违背了儒家道德伦理,其吃相难看甚至连自己母亲卞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出面进行指责。


当然曹丕在历史上名声如此不好,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得罪了儒家。首先,篡汉自立,在儒家文化之中就被打上了谋逆的标签。其次,曹丕称帝后,一生的作为与曹操相比相形见绌,就造成儒家士族的看不起。最后,将父亲的妻妾纳为己有,无疑更加实锤了曹丕的恶名。


安定郡小书生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相传,曹丕当上皇帝以后,把他父亲曹操的妃子们都悉数偷偷收入自己的后宫。这件事成了曹丕人生最大的短板,也让后人唾弃千年。

而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后来嫁给庶子,却名垂青史。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两个历史事件。

我们先来看一看曹丕是如何偷取庶母的。

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做了一篇有名的《述志令》,文中生动详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

他还说,等到他死之后,这些妻妾可以改嫁,也要宣扬自己的人生主张。这样自己就可以瞑目了。

到了曹操临死的时候,也还惦记着这件事,他把继承人曹丕叫到跟前说:“你的庶母们要是改嫁,你不要拦着。如果她们不想改嫁的话,让她们居住在铜雀台,你不要为难她们”。

没想到,曹操死后,曹丕就把这些庶母们悉数“笑纳”了。

他偷偷把父亲的这些庶妃们接到自己的宫中,并不敢对外声张。

在当时来说,虽然民风方面,对待寡妇再嫁这种事比较宽松。但毕竟这件事非同小可,与普通平民百姓妇女丧夫再嫁,有着本质的不同。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曹丕偷娶庶母这件事,还是让他的母后卞太后知道了。

卞太后因为来看患病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宫中看到了几位自己昔日的“姐妹”,这些女子,都是之前曹操的妾室。

于是她骂曹丕有悖常伦,“猪狗不如”。曹丕却说母亲大惊小怪。

其实当时曹丕作为一国之君,什么样的美女娶不到?却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娶了老爹的后宫佳丽。

连他的老妈也骂他,可见这件事在当时来说是很受道德谴责的。

有人说,曹丕这样做,一是有些变态地满足自己的好色之心与征服欲;二是为了报复当初曹操对自己的态度。

因为当初曹操看到曹丕对待父母及妻儿兄弟都冷酷无情,并不是很情愿让他当接班人。

而是在连失两个儿子之后,曹丕又是嫡长子,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传位给他。

对于这件事,曹丕应该是怀恨在心的。他或许想用这种有悖常伦的方式,让九泉之下的曹操蒙羞,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位嫁给庶子的女人——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生于西汉时期。她与貂婵、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生于平民之家,在当时通过选秀,成了一名宫女。

当时皇上选妃子,首先由朝廷中的画师给各备选宫女画一张画像,由皇上亲自过目,该宫女才有资格纳入后宫。

可是王昭君并不想贿赂画师,画师毛延寿就把她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王昭君也没能进入汉元帝的后宫。

五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到西汉,要求娶一名西汉的妻子。

当然呼韩邪也是想用联姻的方式,来表达与西汉和平共处的愿望。汉元帝当然不肯把自己的女眷嫁到千里之外。于是有人推荐了王昭君。

单于看到倾国倾城的王昭君,自然像是捡了一个宝。当即表示一定要永远与西汉友好共处,绝不再冒犯边境地区。

王昭君作为一个弱女子,只好服从皇上的安排,跟单于呼韩邪远走他乡。

王昭君和呼韩邪共同生活了3年,生下一个儿子。不幸的是,不久单于呼韩邪就去世了。

王昭君向西汉朝廷上书,要求回归故里。当时的汉成帝回复说“从胡令”,也就是说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婚姻制度来。

因为依照当时匈奴的“收继婚制”,老单于死后,除了生母之外,由年轻一代的单于继承所有的庶母。当然,这种婚姻制度是不受道德谴责的。

王昭君只好又嫁给了年轻的单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复株累,两人一共生活了11年。

婚后二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复株累去世2年后,王昭君也去世了。后王昭君的长女还曾返回中原生活数年。

可见,曹丕偷取庶母的行为,与王昭君嫁给庶子的做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

曹丕偷取庶母,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说明他色令智昏。

曹操后宫佳丽,肯定个顶个漂亮。可是曹丕只顾醉卧花丛,却不想想这些妃子好多都被他的老爹宠幸过。

但凡有一点人伦观念,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

再者,曹丕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父亲曹操的报复。

不管怎样,曹操最后还是把江山给了他,他就应该心怀感恩之心。他不但对父亲当初的做法耿耿于怀,甚至在父亲死后,他还用这种方式对父亲进行羞辱。

这更说明了曹丕这个人没有格局、心胸狭隘。作为帝王,这种胸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王昭君嫁给庶子,一是因为听从了西汉皇帝的安排。

丈夫死后,她曾上书给西汉皇帝,要求回到故里。但是皇帝要求她按照匈奴的规矩去做,她毫无怨言地去照办了。她的行为,是得到了当时朝廷认可的。

自然,她不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再者,她是“入乡随俗”,按当时匈奴的婚姻风俗行事。在与两代单于生活期间,她安分守己,尽了一个女人应该尽的职责。

最主要的是,王昭君一个弱女子,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以及亲人,远嫁匈奴。

她克服了语言、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等的障碍,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生活多年。

她牺牲了个人,却为稳定西汉的边疆与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她嫁给庶子,不但没有受到谴责,还受到后人的怀念,名垂千古。

同样的行为,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人们对曹丕偷娶庶母,与王昭君嫁庶子的评价当然也相去甚远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文化与习俗不同

曹丕与王昭君所处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曹丕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的儒家文化深入人心。不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布衣都非常遵从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他们甚至将“孝”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况且曹丕不是偷娶一两个、而是一大群,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年曹操并不看好嫡长子曹丕,甚至对他冷眼相待,后来传位给他是曹冲英年早逝,曹植又无心政事的无奈之举。对此,曹丕一直耿耿于怀,待曹操一死,立马“笑纳”曹操生前的女人以作报复。所以他“偷娶”庶母的出发点及其恶劣,故遗臭万年一点儿也不稀奇。这明摆着就是和他老子置气。这种罔顾人伦、大逆不道的行为乃世人所不容的。

虽然王昭君也处于儒家盛行的时代,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入乡随俗”,元帝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她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匈奴风俗是继承单于位的人同时也继承了前任单于所有的女人(亲生母亲除外),她顺应匈奴人的习俗,她所做一切是维护了汉匈两国安宁。


话历史谈道理





(曹丕)

曹丕是三国魏国的建立者,就是那个魏文帝。曹丕是个有才华的人,论诗文,和曹操、曹植并称“三曹”,作品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治国,曹丕也有一套,这算是个人杰。

曹丕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娶了一众小妈,受尽后人万千唾骂。但,有意思的是,曹丕之前的王昭君,嫁给了自己的后儿子,却没人骂王昭君,也没人骂她后儿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丕挨骂,王昭君名垂青史,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



古代的汉人王朝颇为讲究礼仪,汉朝在汉武大帝大力推行儒学后,全国对于三纲五常,各种礼仪非常注重。三国时,社会礼仪继承了汉朝,因此对于儿子娶后妈是严重鄙视的,而曹丕却恰恰干了这事,这能不招人骂吗?

就连曹丕生母卞太后,发现曹丕将自己一众小姐妹纳入了后宫后,大发雷霆,大骂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什么意思呢?说你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你死了,连狗和老鼠都不吃你的肉,嫌你臭!

这话够毒的,但曹丕愣是没退步,该占便宜就占便宜,对于这些小妈完全不含糊。于是,在后来,曹丕受尽万千指责,被骂得和孙子一样一样的。



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单于对王昭君不错,只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后不久,单于就病逝了,满打满算,两人才过了两年多甜蜜的日子。

王昭君死了老公,因此向汉朝皇帝申请回国,而汉朝的答复很干脆:拒绝,理由是尊重当地风俗,于是王昭君回不去了,更关键的是,根据草原上的习惯,王昭君必须嫁给新的单于,于是,王昭君成为了后儿子的老婆。

王昭君在担任两任单于老婆的时间内,给了匈奴和单于们很大的帮助,这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同时很好地调节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于是王昭君广受两国民众的喜欢。

所以说,是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而王昭君得享后人无数的赞扬

曹丕挨骂是贪得无厌,而王昭君嫁过去有助于政权延续



曹丕贵为皇帝,妻妾无数,如此情况,竟然还不放过自己的小妈们,这纯粹就是贪欲的力量,也真有点“畜牲不如”。也许曹丕曾经惦记小妈们很久了,等老爹一病逝,马上迫不及待地把老爹的女人们据为了己有。

曹丕的小妈们成了曹丕的女人后,也没什么实际“功能”,除了满足曹丕的欲望,再无其它。

而王昭君不一样,她是老单于的贤内助,当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根据风俗嫁给新单于,继续当贤内助,有时候在重大决策上还享有重要的辅助决定权,王昭君就像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被新单于完全继承。



王昭君的存在,可以让政权交接更为顺利,对于年轻的单于可以大力辅助,这哪里是娶了一个后妈,好像就是娶了一个“安国定邦”的人才。

所以说,曹丕娶小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王昭君嫁小单于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延续。



综合来说,曹丕娶小妈挨骂,而王昭君嫁继子却名留青史,原因是:两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王昭君不挨骂;曹丕娶后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而王昭君嫁继子有助于政权的延续。


蓝风破晓


曹丕王昭君二人所处的环境和出发点不同,主动与被动不同,两种评价非常合理。曹操临死前留下《遗令》,对他的后事及妾侍等人有所安排,因他生前大建铜雀台,里边收纳一些美女,以曹操好色的程度看,姿色应该不差。在遗令中便要求后来者要照顾好她们,让她们住在铜雀台里,又要求妾侍们要自力更生,制作手工品卖掉换钱,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要帐中奏乐,他在天之灵听了才安心。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大体权柄天下,就会产生错觉,以为天下人都敬他畏他,对他的话自必凛遵施行,而没有想到人家听话,是由于他在生时的权柄,不对称的实力使人不敢言不敢不服,人死如灯灭,人亡政息比比皆是。

曹操刚死,尸骨未寒,他的遗令便被人抛弃了,向他发起挑战的正是他的儿子曹丕,曹丕代汉称帝后,深感后宫寂寥,就把曹操放置在铜雀台的美女收进宫来当侍妾。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不巧,有一次曹丕病重,眼看喘不过气来要归西。其母卞夫人着急,心疼儿子,过来看望他。卞太后进入曹丕的卧室,见值侍都是昔日曹操所爱幸者。非常惊奇,问她们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人回答说,自从老主人死了,新主人就把我们全收了,住在这里。卞太后一听全明白了,病也不探了,骂曹丕说,你这个德性,连狗鼠都不想吃你的肉,太脏,该死。

从这些野史传说来看,曹丕确实无德无行,纳父妾犯了不遵父亲遗令和好色犯上等罪行,虽是皇帝也为天下人不耻,私德败坏严重,在以儒家一套指导人们的生活作息的环境下,自然不被人接受。而王昭君,本身具有悲剧色彩,因为入宫没有行贿画工毛延寿,而被幽囚多年,不能受到皇帝宠幸,万般无奈之下,自请和番,充当汉公主,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对两家邦交起到睦邻友好的作用,汉元帝因此把这一年的年号改名“竟宁”,边境安宁之意,昭君出塞和番,虽是个人感情所致,行为却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一直受到后人尊敬。

匈奴习俗与汉俗不同,他们没有遵从儒家教化和周公之礼,他们的婚姻制度是收继婚制,即是转房婚。王昭君嫁给呼韩邪之后,生下三个儿子,不久,单于逝世。留下孤儿寡母,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须转嫁给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的儿子、继任单于栾提雕陶莫皋,王昭君无法接受,上书汉朝廷要求回国,汉元帝不许,命从遵从胡俗。无奈的昭君,只得再嫁给名义上的儿子,婚后继续为汉匈和平作出贡献。从这些事看,曹丕王昭君,都是不遵古训,不讲礼义,但曹丕是美色驱使,利欲熏心,主动作出乱伦行为。王昭君身不由己,身负家国重任,迫于无奈,二人的作为有天壤之别。


南方鹏


古代的一些皇帝荒诞不会只曹丕一人吧。唐高宗李治和庶母武则天、唐玄宗睡儿媳杨贵妃、隋炀帝杨广也是同类等。象这种形为,在封建社会就是乱了纲常,是不道德的形为,就搁现在也是为人不耻。说曹丕睡庶母遗臭万年是不为过的。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体,换回了西汉边疆的安宁,她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英雄气概,维护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和解,说她名垂青史、女中豪杰、民族英雄也不为过。

这两位历史人物,用各自不同的作为书写自己的历史,给世人留下了不同的口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丑与美。也让后人评论有料。


XGC上善若水


曹丕娶庶母,王昭君嫁给庶子,表面看似相同,实则不然,因为后人在评价两者行为时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套准则,而且两者位置不同,评价当然完全不同。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各方面与曹操最接近,但曹操生前最喜欢的不是曹丕,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有过传位给曹植的想法。不过,曹操毕竟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植一些不成熟的表现让他放弃了传位给曹植的想法,最终传位给曹丕。

曹丕没有辉煌的功绩,还做了一件与当时的礼法非常不合的事情,那就是逼迫汉献帝禅位。虽然曹丕对待禅位后的汉献帝非常仁慈,让退位后的献帝安享天年,在一定程度上给他挽回了一些声誉,但曹丕的行为不管如何包装,事实上还是篡位。这就被当时的一些汉朝旧臣所鄙视,特别是在蜀汉一方,更是要善加利用了。刘备和诸葛亮所打的大旗,一直都是“克复中原,恢复汉室!”

单于死后,王昭君按照收继婚制度要嫁给单于的长子,王昭君上书请求汉朝皇帝帮助。为了两国的和平,汉朝皇帝并没有帮助王昭君,于是王昭君嫁给了庶子,生下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天下太平,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远嫁匈奴,又嫁给庶子,虽然有违伦理,但是那并不是她的本意,所以她才能够被后人传颂。





月夜luck


想知道为什么王昭君会嫁给儿子,最后又嫁给孙子,你就要了解匈奴的婚姻制度,就是“子继父妻,王昭君被迫要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当然不干了,在中原这么做的话可乱伦,母亲怎么可以嫁给儿子呢,(名义的儿子没有血缘关系)王昭君和第二任丈夫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了两个女儿,十一年的岁月,自然而然也就习惯了,又过了十几年复株累单于也死,王昭君的命也口苦的,两任丈夫先她而去,后面的事你们也应该猜到了,又嫁给复株累的儿子,也就是王昭君的孙子,人的忍耐和压力是有度的,王昭君最后还是绷不住,选择服毒自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