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魏征去世时,“废朝五日”至哀,后来为何又亲手砸魏征墓碑?

在花丛中打野


先说自己的答案:唐太宗这么做,既有当下感觉被魏征欺骗的愤怒,也是长期被魏征挑刺郁闷情绪的爆发,是多种复杂情绪的爆发。

下面铁锤分三个部分分析李世民这种罕见的行为。第一部分,被骗的新“仇”是导火索;第二部分,李世民、魏征这对CP的形成,有浓郁的功利色彩;第三部分,魏征常年唱反调,李世民早就一肚子火。

第一部分,被骗的新“仇”是导火索;

魏征刚死的时候,唐太宗的确是很伤心的,所谓“废朝五日”,一个星期没心思上班,可以想见魏征这个老臣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这个有点像狄仁杰死掉之后,武则天哀叹朝堂都空了一样。

而且,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到魏征家里面吊唁。一个皇帝到臣子家里面吊孝,这个待遇在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更加始料不及。

魏征临死之前曾经向李世民秘密推荐过两个政府要员,一个是中书侍郎杜正伦,一个是吏部尚书侯君集。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副总理和组织部长,这可都是进入权力中枢的重要官员。

但是后来李世民发现,魏征推荐的这两个官员,都和太子李承乾的叛乱有着密切关系。魏征说这两个人都有当宰相的才能,结果杜正伦因为犯罪下了大狱;侯君集则是证据确凿的参与了太子谋反案件,被砍了脑袋。

魏征你是什么意思?临死之前跟本皇帝推荐这么不靠谱的官员?到底是存心坑我,还是你自己有什么猫腻?

于是唐太宗开始调查魏征的过往轨迹,结果发现魏征让他不爽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事。魏征喜欢给李世民提意见大家都知道,这也给魏征博得了勇敢无畏铮铮铁骨的名望。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魏征居然把自己给李世民提的意见,拿去给褚遂良看。喜爱书法的朋友知道褚遂良的楷书写的特别好,是初唐的时候著名的楷书四大家。但是褚遂良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史官。魏征把意见书拿给褚遂良看,难免就有给自己名垂青史的私信。

要知道,褚遂良这个人可是一个硬骨头,当年李世民想要看当代历史记录的时候,褚遂良毫不客气的给顶了回去。魏征你把给我提的意见,拿到褚遂良那边显摆是什么意思呢?表示你很正直,我李世民很昏庸吗?而且褚遂良这老小子刚的很,又不让我看,谁知道他会在史书里面怎么写我?

李世民越想越恼火。原来说好了,要把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的,一怒之下也把婚约给撕毁。最后还不解气,直接让人把自己亲笔创作的,给魏征立的石碑推倒。算是彻底跟魏家恩断义绝。

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火大,除了上面几件事,跟魏征还有没有别的矛盾呢?

实际上李世民、魏征这对CP的形成,有浓郁的功利色彩;

第二部分,李世民、魏征这对CP的形成,有浓郁的功利色彩;

李世民和魏征这对CP,大家都觉得很完美。事实上,最初的时候,魏征是一门心思要干掉李世民的,因为,他最早属于太子李建成的阵营。

很多人不知道魏征的过往历史。魏征这个人是个穷苦出身,最早还当过道士,估计是想蹭免费的食宿。后来在隋朝一个官员手下干过书记官,隋朝末期天下大乱的时候,魏征又投奔到瓦岗寨大统领李密手下做文官,最后才投降到唐朝李家手下,长期没有受到重用,历经波折才在太子李建成麾下做了一名幕僚。而且魏征老早就建议太子向李世民下手,只是太子优柔寡断失去了时机。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把魏征抓到跟前质问魏征: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魏征这个人就是懒得说谎话的直男:

“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旧唐 书 ·魏征》 )

李建成要是听我魏征的话,哪里会有今天的灾祸。换句话讲,太子要是听我老魏的话,你李世民早就死的不能在死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好玩,魏征说了这番话,李世民非但不杀他,反倒重用了他。

这是为什么呢?求贤若渴,尊重人才,钦佩魏征的胆识,当然是一个非常正面阳光的理由。

铁锤再给大家算一算另外一笔账:

李世民扫除了政敌,江山在手,接下来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大唐政治经济建设中来。人才在哪里呢?除了自己李世民集团里面固有的人才存量资产,还必须得到更多的增量人才。

太子李建成集团,这可是曾经的储君集团,手底下的人才有的是。当初就等着跟着太子殿下接班之后再造乾坤呢。

现在太子没了,人才还在,怎样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心甘情愿的投入到李世民这宽广温暖的胸怀里去呢?

重用魏征,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活招牌!

你想,当初一门心思劝说太子弄死李世民的魏征,都可以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其他的人才还担心个啥啊!

快点到碗里去!

所以说,当初李世民重用魏征,甚至于联手打造了大唐最佳君臣CP,是有着精明的算计的。第一体现了李世民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真乃人主风范也;第二体现了李世民求贤若渴真乃国之栋梁也;

魏征呢,也许真的就是那种说话不拐弯的直肠子重臣;也许是知道李世民的算盘,全力以赴的配合表演。不管是哪种情况,两个人在有生之年还是配合的相当默契,大唐迎来了第一个贞观盛世,二人功不可没。

第三部分,魏征常年唱反调,李世民早就一肚子火。

有人说这是以小人知心度君子之腹。不要激动,李世民因为魏征say no而大发雷霆的事例不胜枚举,虽然最后一般都是接纳这正确的意见,但是对于九五之尊的皇帝来说,本来是一言九鼎的帝王,天天有个人在旁边挑刺,你觉得李世民是觉得爽还是不爽?

人不是圣贤,都是有脾气的。李世民这样的英民之主,只是理智压抑了情感,所以不会冲动的选择自己的错误路线,而是理智的选择了魏征等人指出的正确路线,这才会有后来的盛世唐朝。

但是,压抑的不爽,始终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爆发。

魏征举荐的人才有致命瑕疵,无疑就给了李世民最佳的理由和把柄。而且李世民大有把魏征之前所有的功劳归零的倾向。当年你给我挑刺,我认为是为我大唐好现在想想看,魏征这个家伙很有可能夹带私货呢。

所以才会有悔婚,推倒石碑之举。

总结:李世民推倒魏征死后的石碑,无论从李世民还是从魏征的角度,都证明了人无完人的千古真理。人都是复杂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还是要看主流,无论他们真实的个性如何,李世民的英明和魏征的忠谏,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这一点不容否认。


铁锤文史


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纠正题目

先纠正一点,李世民从来没有亲手砸魏征的墓碑,李世民是皇帝,这事儿让皇帝亲自动手,底下人别干了。而且,也没有砸墓碑,李世民没有那么恨魏征,《新唐书》说“仆所为碑”,《资治通鉴》说“踣所撰碑”,意思是命人推倒碑。此外,史书均明确强调,李世民推倒的这块碑,是当年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自己给魏征写了碑文的那块碑,“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

因此,按照史书记载,李世民是命人推倒了他自己给魏征写的那块碑。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用一个类比,就类似于现在的撤销悼词。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给了魏征一个评价,并将其刻在了碑文上。魏征去世后,被人揭发出一些情况,改变了李世民对魏征的看法,因此,李世民认为,魏征不能匹配的上那个评价了,因此下令推倒了自己给魏征写的那块碑。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对此事有一个比较平和的看法。此事确实是李世民对魏征的一个惩罚,但实质上是李世民撤回自己之前对魏征的评价,也就是撤回悼词。至于撤回以后,魏家想另立别的碑,亦即另写别的悼词,李世民并不禁止。

这和某些人想象的李世民抡着大锤跑到魏征的坟头,咬牙切齿的砸魏征墓碑的画风是不一样的。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呢?

二、推倒魏征墓碑的原因

据史书记载,魏征死后,他有两个行为被揭发出来了:

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旧唐书》)

据此看,魏征的问题主要是两条:

(一)疑似结党

魏征曾给太宗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有宰相之才,而且还是秘密推荐。结果,魏征去世后,这两个人都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侯君集是很明确的参与了谋反,而且经过大臣合议,反形已具;杜正伦也曾接受侯君集馈赠的金带,因此也脱不了干系。而魏征自贞观十六年(642)担任太子太师,也是太子官员。因此,魏征秘密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魏征也是李承乾一党。当然,从目前史料记载来看,魏征应该是没有卷入李承乾谋反案,但是,当时唐律针对谋反,专门有一条,叫做与谋反者交通,意思就是与谋反者交往过密。这一条,魏征是躲不过去的。

这种罪,如果魏征还活着,处罚一般是除名(免除官籍,不得叙用),比如贞观元年(627)李孝常谋反,刘弘基和长孙顺德都是这个处罚。

(二)私下给史官提供材料

魏征曾在没有告知李世民的情况下,给起居郎褚遂良提供了一些材料,什么材料呢?“前后谏诤言辞往复”,这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魏征和李世民吵架的详细记录。有人说,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吧?恰恰相反,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我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法律层面。

魏征这种行为叫做“漏泄禁中语”,就是把皇帝对自己说的话私下泄露出去。在唐代,漏泄禁中语,始终是一种罪,对此的处罚,从贬官、免官、到流放,甚至差点处死,都有实例。杜正伦就曾因为漏泄禁中语被流放。

第二,道德层面。

魏征这种行为,属于私下给自己立名。我看到不少人认为,魏征这是在帮助史官保存史料,这是不对的。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官方均有记录和存档。如果是上书,尚书省会留存其书稿;如果是当面劝谏,起居郎会进行现场记录(当然,记录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肯定与魏征自己写的不会完全一样)。因此,魏征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如果魏征公开把这事儿报告给李世民,我想李世民也不会不同意,但是,魏征是私下给褚遂良材料的,当时李世民并不知情,这就犯了李世民的大忌。李世民最强调的就是君臣之间必须坦诚,不能有所隐瞒。关于这一点,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读《魏郑公谏录》里的太宗移旧阁的故事,在这一事件里,魏征就是因为对李世民有所隐瞒,导致李世民大怒,差点要治魏征的罪。

因此,魏征以上两条,严格来说,都是犯罪行为,是要按照唐律治罪的。

三、李世民处罚是否严重

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以后,我们再来看李世民对魏征的处罚,就会发现,李世民对魏征已经是非常优容了。李世民对魏征的处罚一共就两个:一个是推倒自己写的那块碑,也就是撤销悼词;另一个是悔婚,原本答应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后来李世民反悔了。

这两条严重吗?要看和什么比。上面已经分析了,魏征的行为严格来说是罪行,那么,就按照《唐律》正常执行,魏征是什么结局?最低限度来看,魏征的郑国公爵位肯定是保不住了,他儿子魏叔玉的官也别想当了,搞不好给个“恶谥”(不好的谥号)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情况呢?

魏征的郑国公爵位,由他的长子魏叔玉正常继承了,“叔玉袭爵国公”。魏征的几个儿子,后来在官场上发展都挺好,“叔玉官至光禄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礼部侍郎”。而且,魏征死后定的谥号是“文贞”,李世民并未进行后续改动,这个评价相当正面。

就连魏征私下给褚遂良的那些材料,李世民也没有下令禁毁,后晋史官在编修《旧唐书》时,还能读到数十万字的《魏公故事》,而且里面的内容是:

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显然就是魏征给褚遂良的那批“前后谏诤言辞往复”的材料。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唐人王方庆编写的《魏郑公谏录》,应该也是来源于魏征的那批材料。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的举动,结合魏征的行为、以及唐律的规定,并不算严重,李世民此举,已经是非常优容魏征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该砸!而且已算手下留情!

唐太宗与魏征,被誉为虚心纳谏和敢于劝谏的千古君臣楷模。

例如;魏征多次给唐太宗讲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使唐太宗亲民爱民;讲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田,来年无兽”道理,使唐太宗做事兼顾长远,不急功近利。这些都是经典佳话。

但魏征对唐太宗的制约,有些事做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厚道的。例如;

长孙皇后早逝,入葬昭陵。唐太宗痛不欲生,常在宫殿高楼上眺望昭陵落泪。有一次,唐太宗落泪时询问魏征;你看见(昭陵)了吗?魏征漠然回答“没看见”!唐太宗惊讶的用手指“昭陵啊”,魏征却回答“我以为圣上是在哭献陵(李渊陵)”。这是在讽刺唐太宗儿女情长,忘了江山社稷。从此,唐太宗竟然不敢再眺望昭陵落泪。

——唐太宗与皇后情深意笃,皇后还对魏征有袒护之恩。魏征却如此麻木不仁,太不应该。

唐太宗在内宫(非朝堂)将一只他非常喜爱的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见魏征闯来了,知道他要说“玩物丧志”,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来了,就故意向唐太宗喋喋不休讲古代帝王贪图安逸而亡国的故事,直到那只鹞鹰在唐太宗怀里被捂死,魏征才肯罢休。

——作为臣子,如此剥夺帝王的一点闲暇之余爱好,是极不厚道的。

魏征死前,把他劝谏(驯服)唐太宗这些事,全部整理成册,交与史官记录在案,企图成就他一世逆龙鳞的英名,这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又极其自私。

——这是唐太宗得知后,砸魏征墓碑(泄愤)的直接原因。直面理由是魏征生前举谏了奸臣,败坏了朝纲。

但唐太宗毕竟是中国心胸最宽广帝王。他东征高丽失败后,又想起了魏征的好。他知道;若魏征还在,必定会阻止他这次东征。

——唐太宗很快(两年后)重新给魏征墓立了碑。

不能显得比皇帝聪明,这是清朝第一汉臣张廷玉在康雍乾三朝官运亨通的秘诀,也是所有朝代做臣子的忌讳。

魏征生前处处显示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能容忍,已属于不易。但魏征还要把他比皇帝聪明(反过来就是皇帝愚蠢)流传后世广为传播,唐太宗心眼再大,也会愤怒!砸其墓碑就是为一时的泄愤。


谌人


唐太宗李世民对去世的魏徵“翻脸”的动作有两个,一个是取消公主与魏徵之子的婚约,一个是下令放倒自己亲自撰写碑文的魏徵墓碑,这被称为“停婚仆碑”。

这样做的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侯君集与杜正伦,说他们有宰相之才,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意图谋反,侯君集因涉及此案被处死,杜正伦也牵扯在内被流放南方极边之地。;第二是魏徵曾经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等于意图将李世民曾经的错误记载在史册上来印证自己的正直敢言。

李世民一方面怀疑魏徵是否与侯君集等人本是一党,只是因为早死才没有牵涉到谋反之中;另一方面也厌恶魏徵踩皇帝抬高自己的做派;才有了“停婚仆碑”的行为。

魏徵在皇储之位的争夺战中支持太子李承乾,本身是出于李世民的安排,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出于遏制消除改立李泰为太子的流言蜚语,亲自敦请魏徵担任太子太师,魏徵因老病不肯接受,李世民以汉初的“商山四皓”做比恳请再三,魏徵才答应。

从维护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促进唐王朝稳定的角度,也是因为李世民本人的要求,魏徵才支持李承乾继续担任太子,也推荐了侯君集等人,就算后来李承乾被激谋反,侯君集等人也确实积极参与,也不能说就是魏徵的过错。

第二年李世民就后悔了,他亲自召见慰劳魏徵的妻子儿子,用少牢祭祀其墓,重新立碑,总之是恩礼有加。

李世民到底是因为远征战果不理想而想起当年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徵,还是觉得与魏徵配合了大半辈子的“君明臣直”因为自己的怒气而崩塌太可惜,也确实很难说——因为魏徵是被恢复了各种名誉待遇,但是李世民的公主毕竟没有嫁给魏徵的儿子。


谈古论金


说唐太宗与魏徵,不得不交代一下二人的背景故事,

魏徵在隋唐时期,起先曾向李密谨言,然李密并不采纳,后李密兵败于王世充,魏徵归唐,

归唐后,魏徵自荐安抚山东,不久窦建德攻打李神通,恰好魏徵在李神通处,便成了窦建德的俘虏,但窦建德都魏徵礼遇有加,可惜不久便被李世民打败,魏徵得以再次归唐,然而却并得李世民重用,反而太子李建成对他非常欣赏,魏徵被封为太子冼马,

李建成也算对魏徵有知遇之恩,魏徵自然全心效力,这时李世民功绩过大,魏徵就建议李建成请战平定战乱,李建成大胜,魏徵又建议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到远点的地方,未果,李世民便发布了玄武门之变。

而后魏徵被生擒,李世民问他为何离间他们兄弟(也就是说为什么让太子把他调走),魏徵直言,"若是太子听了我的,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看魏徵是有才学的人,便收为己用。

再谈李世民,说李世民以小人之计谋夺得天下,听信魏徵的谏言也不过是做做样子,我认为是片面之词,不能客观的评价李世民。

首先,李世民功绩最大,手下能人辈出,可以肯定他的能力,同时,李渊曾也对李世民许诺给他太子,却并为做到,其次,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是有些过分,然无毒不丈夫,皇家斗争亦无可厚非。

李世民不杀魏徵,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人心,但更多的是惜才之心,从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将领,不难发现他是个爱才之人,如若不然,连太子都杀了,还差一个魏徵么?

李世民登基后,魏徵日日觐见,李世民也欣然接受,或者在玄武门之前,李世民缺存小人之心,想的都是如何夺嫡,在他继位之后,想的必然是做一个好皇帝,开创太平盛世,并且他也做到了,难道开创盛世仅凭小人之心么?自古明君,也没有这样成就霸业的,况且,魏徵一生机谨,若李世民不是明君,他有怎么会一直冒死觐见呢?

魏徵的觐见自然有时候会让李世民感到厌烦,但李世民接受了谏言就足见他心胸的宽广,一代明君,必然先为天下谋福利,再谈自己的得失,显然李世民做到了,他对魏徵的称赞,足见魏徵在贞观盛世,功不可没,同时,魏徵死后。李世民罢朝五日,可以看出他对魏徵的怀念与感激,那为什么后来会推了魏徵的墓碑呢?

在魏徵死后,太子和侯君集谋反被灭,然而太子的老师正是魏徵。还是李世民请他做的老师,而侯君集,在魏徵生前极力推荐他,说他有宰相之才,而侯君集谋反,不禁使人怀疑,李世民心生怒火,一时激动,推倒了魏徵的碑。

但是后来太宗征伐高句丽,劳民伤财,随获得胜利,却也不太乐观,这时,他又想起了魏徵,如果魏徵在的话,一定会直言相劝,激起了对魏徵的怀念,李世民又为魏徵重新修建纪念碑。





寻径


【原创】”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逼父,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也深深地知道,这个皇位来路太不光彩。怎么改变自己在世人心中的形象?需要包装,把自己包装成一代明主,这需要一个包装大师,选谁呢,李世民就瞅准了一个人:魏征。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虽自幼家贫,但饱读诗书。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门下的一个谋士,在府中任太子洗马一职。忠于太子,性格耿直,敢于谏言。李世民在做秦王时,早就听说过魏征的大名。玄武门之变,太子被杀,魏征被擒,李世民亲自审问:”你天天为李建成出主意,与我作对,到底为了什么?“魏征淡然地说:”太子早听我的,就不会今天这样了。”李世民钦佩其忠义,便效仿古人,为魏松绑,并委以重任。

李世民曾私下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有人说魏征举止没礼数还傲慢,我看他却很好。大家注意了,妩媚二字那是形容女子的美好,用在了魏征身上,可见李世民对魏征那是多么的“心仪”啊。

魏征也不是书呆子,深知圣心:李世民需要粉饰自己,更想开创大唐盛世辉煌,那么就要听取各方面的声音,权衡利弊,以定国策。正因如此,魏征才敢大胆谏言,迎合圣意。魏征成就了李世民“明君圣主”;李世民成就了魏征“千古诤臣”。这“双簧”演的默契啊。

魏征逆龙鳞之时,李世民多次扬言要杀了魏征,可心平气和之后,可能李世民知道魏征也确实是为国家好。言听计从。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非常伤心,亲自到魏家吊唁,亲自书写碑文,寄托哀思。魏征身后极尽哀荣。

过了一年,朝廷发生了一起政治事件。宰相侯君集等人谋划太子造反,这些人正是魏征生前举荐的,给唐太宗留下了很大的阴影。通过深挖,发现了魏征生前把给唐太宗的条陈谏言,私下里全部给了史官褚遂良,记录在大唐史册中。唐太宗恼羞成怒:好你个魏征,你的谏言,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青史留名啊!我李世民却成了你的配角。那好吧,再给你定一个罪名:“结党营私”,让你名垂青史吧。盛怒下的唐太宗下令把魏征的墓碑砸了。

据史书记载,魏征一生为唐太宗上谏言200多次,为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其实,任何人都有一点那个,魏征想青史留名,这应该不算个事吧?



天中照心


放眼中华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能够让一个帝王在臣子去世后,致以“废朝五日”吊唁的,肯定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也只有明君会这样做。正因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君臣相处之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千古名言正是说的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道。

魏征最初是李世民死敌李建成的幕僚,早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就曾多次力谏李建成尽早动手(铲除李世民)。李世民夺得皇位后,开始清理建成余党,这时魏征被抓来带到李世民面前,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令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魏征竟直面回答: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李世民觉得魏征是个耿厚正直的人,而且在这种情况都敢于直言面圣。就说到,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以后就不要再提了。至此,魏征逐渐以敢于直面谏言而得以高升,这与太宗的英明和包容是密不可分的,要知道的是,在古代,皇帝权威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

魏征去世后,皇帝很伤心,下令五日不上朝以致哀。但没过多久,就下令将已入土为安的魏征墓碑砸毁,这是为什么呢?有当时,魏征去世之前,给太宗推荐了两位能臣,侯君集与杜正伦,没想到这俩人牵扯到了太子谋反案之中,皇帝大发雷霆,认为魏征是故意而为之,随即取消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加之后来被发现魏征私自将自己的谏言整理成册,并交给了记录的史官,这件事真正触动了皇帝,帝王肯定很在乎自己的功过是非,岂能让记录官写出自己不好的一面?随即下令将魏征的墓碑给砸了。


有点儿历史


唐太宗与魏征,被誉为虚心纳谏和敢于劝谏的千古君臣楷模。

例如;魏征多次给唐太宗讲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使唐太宗亲民爱民;讲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田,来年无兽”道理,使唐太宗做事兼顾长远,不急功近利。这些都是经典佳话。

但魏征对唐太宗的制约,有些事做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厚道的。例如;

长孙皇后早逝,入葬昭陵。唐太宗痛不欲生,常在宫殿高楼上眺望昭陵落泪。有一次,唐太宗落泪时询问魏征;你看见(昭陵)了吗?魏征漠然回答“没看见”!唐太宗惊讶的用手指“昭陵啊”,魏征却回答“我以为圣上是在哭献陵(李渊陵)”。这是在讽刺唐太宗儿女情长,忘了江山社稷。从此,唐太宗竟然不敢再眺望昭陵落泪。

——唐太宗与皇后情深意笃,皇后还对魏征有袒护之恩。魏征却如此麻木不仁,太不应该。

唐太宗在内宫(非朝堂)将一只他非常喜爱的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见魏征闯来了,知道他要说“玩物丧志”,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来了,就故意向唐太宗喋喋不休讲古代帝王贪图安逸而亡国的故事,直到那只鹞鹰在唐太宗怀里被捂死,魏征才肯罢休。

——作为臣子,如此剥夺帝王的一点闲暇之余爱好,是极不厚道的。

魏征死前,把他劝谏唐太宗这些事,全部整理成册,交与史官记录在案,这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又极其自私。

——这是唐太宗得知后,砸魏征墓碑(泄愤)的直接原因。直面理由是魏征生前举谏了奸臣,败坏了朝纲。

但唐太宗毕竟是中国心胸最宽广帝王。他东征高丽失败后,又想起了魏征的好。他知道;若魏征还在,必定会阻止他这次东征。

——唐太宗很快(两年后)重新给魏征墓立了碑。

魏征生前处处显示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能容忍,已属于不易。但魏征还要把他比皇帝聪明流传后世广为传播,唐太宗心眼再大,也会愤怒!砸其墓碑就是为一时的泄愤。


芜湖江北网


然而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在之后的一次的兵败中,突然想起如果魏征这时候还在的话,一定会劝他应该怎么做。就算不劝,至少也会跟他请清楚这场战事的利于幤。当他想到这里后,又后悔之前的冲动了,于是又把魏征的墓碑重新建造了起来。






郑好199312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好比人与虎的关系一样,就算英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我今天我们就来着重回答一下李世民为何魏征去世从"废朝五日"到亲手毁其墓碑的原因始果。

魏征原是废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门之变前参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斗法,魏征积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这期间让李世民吃了不少苦头以至于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被诛杀魏征被生擒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极其恼怒的: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这个人已向以敢说实话为人直爽著称当时就回了句:太子要是听我的话,怎有今日玄武门之祸。"这句话要是搁的皇帝早就给魏征拎出去砍了!可是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明君就是不一样。非但没有砍了魏征而且还许以重职重用了魏征。贞观年间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这就有了魏征发挥长处的机会了魏征直言敢谏前前后后共给太宗李世民进谏二百多次李世民每次都慎重考虑尽量采纳,为"大唐的贞观盛世"立下功劳,魏征死后太宗痛哭流涕废朝五日以比来纪念魏征,君臣之间也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话,按理说这魏征的待遇够高的了吧!可是后来发生的事确实够狗血的简直是大逆转。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而积极参与李承乾谋反案的两名大臣又恰恰是魏征临死前推荐让李世民重用的分别是侯君集、杜正伦,这俩爷也是够给力的,这让李世民异常恼火认为魏征也是李承乾谋反案的参与者,于是就下令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姻以示惩罚,紧接着又发生件神补刀的事,太史官褚遂良向李世民献上了魏征让自己记录的谏言谏书,李世民更加恼怒认为魏征这是有意让自己留下美名,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竟然亲手砸了自己曾经亲手撰写得碑文。这就是前因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