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魏徵去世時,“廢朝五日”至哀,後來為何又親手砸魏徵墓碑?

在花叢中打野


先說自己的答案:唐太宗這麼做,既有當下感覺被魏徵欺騙的憤怒,也是長期被魏徵挑刺鬱悶情緒的爆發,是多種複雜情緒的爆發。

下面鐵錘分三個部分分析李世民這種罕見的行為。第一部分,被騙的新“仇”是導火索;第二部分,李世民、魏徵這對CP的形成,有濃郁的功利色彩;第三部分,魏徵常年唱反調,李世民早就一肚子火。

第一部分,被騙的新“仇”是導火索;

魏徵剛死的時候,唐太宗的確是很傷心的,所謂“廢朝五日”,一個星期沒心思上班,可以想見魏徵這個老臣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這個有點像狄仁傑死掉之後,武則天哀嘆朝堂都空了一樣。

而且,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到魏徵家裡面弔唁。一個皇帝到臣子家裡面弔孝,這個待遇在歷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可是,後面發生的事情,更加始料不及。

魏徵臨死之前曾經向李世民秘密推薦過兩個政府要員,一個是中書侍郎杜正倫,一個是吏部尚書侯君集。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副總理和組織部長,這可都是進入權力中樞的重要官員。

但是後來李世民發現,魏徵推薦的這兩個官員,都和太子李承乾的叛亂有著密切關係。魏徵說這兩個人都有當宰相的才能,結果杜正倫因為犯罪下了大獄;侯君集則是證據確鑿的參與了太子謀反案件,被砍了腦袋。

魏徵你是什麼意思?臨死之前跟本皇帝推薦這麼不靠譜的官員?到底是存心坑我,還是你自己有什麼貓膩?

於是唐太宗開始調查魏徵的過往軌跡,結果發現魏徵讓他不爽的事情還不止這一件事。魏徵喜歡給李世民提意見大家都知道,這也給魏徵博得了勇敢無畏錚錚鐵骨的名望。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魏徵居然把自己給李世民提的意見,拿去給褚遂良看。喜愛書法的朋友知道褚遂良的楷書寫的特別好,是初唐的時候著名的楷書四大家。但是褚遂良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史官。魏徵把意見書拿給褚遂良看,難免就有給自己名垂青史的私信。

要知道,褚遂良這個人可是一個硬骨頭,當年李世民想要看當代歷史記錄的時候,褚遂良毫不客氣的給頂了回去。魏徵你把給我提的意見,拿到褚遂良那邊顯擺是什麼意思呢?表示你很正直,我李世民很昏庸嗎?而且褚遂良這老小子剛的很,又不讓我看,誰知道他會在史書裡面怎麼寫我?

李世民越想越惱火。原來說好了,要把自己的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的,一怒之下也把婚約給撕毀。最後還不解氣,直接讓人把自己親筆創作的,給魏徵立的石碑推倒。算是徹底跟魏家恩斷義絕。

那麼問題來了,唐太宗為什麼這麼火大,除了上面幾件事,跟魏徵還有沒有別的矛盾呢?

實際上李世民、魏徵這對CP的形成,有濃郁的功利色彩;

第二部分,李世民、魏徵這對CP的形成,有濃郁的功利色彩;

李世民和魏徵這對CP,大家都覺得很完美。事實上,最初的時候,魏徵是一門心思要幹掉李世民的,因為,他最早屬於太子李建成的陣營。

很多人不知道魏徵的過往歷史。魏徵這個人是個窮苦出身,最早還當過道士,估計是想蹭免費的食宿。後來在隋朝一個官員手下幹過書記官,隋朝末期天下大亂的時候,魏徵又投奔到瓦崗寨大統領李密手下做文官,最後才投降到唐朝李家手下,長期沒有受到重用,歷經波折才在太子李建成麾下做了一名幕僚。而且魏徵老早就建議太子向李世民下手,只是太子優柔寡斷失去了時機。

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把魏徵抓到跟前質問魏徵:

汝離間我兄弟,何也?

魏徵這個人就是懶得說謊話的直男:

“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舊唐 書 ·魏徵》 )

李建成要是聽我魏徵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的災禍。換句話講,太子要是聽我老魏的話,你李世民早就死的不能在死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麼好玩,魏徵說了這番話,李世民非但不殺他,反倒重用了他。

這是為什麼呢?求賢若渴,尊重人才,欽佩魏徵的膽識,當然是一個非常正面陽光的理由。

鐵錘再給大家算一算另外一筆賬:

李世民掃除了政敵,江山在手,接下來需要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投入到熱火朝天的大唐政治經濟建設中來。人才在哪裡呢?除了自己李世民集團裡面固有的人才存量資產,還必須得到更多的增量人才。

太子李建成集團,這可是曾經的儲君集團,手底下的人才有的是。當初就等著跟著太子殿下接班之後再造乾坤呢。

現在太子沒了,人才還在,怎樣讓這些優秀的人才心甘情願的投入到李世民這寬廣溫暖的胸懷裡去呢?

重用魏徵,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活招牌!

你想,當初一門心思勸說太子弄死李世民的魏徵,都可以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其他的人才還擔心個啥啊!

快點到碗裡去!

所以說,當初李世民重用魏徵,甚至於聯手打造了大唐最佳君臣CP,是有著精明的算計的。第一體現了李世民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真乃人主風範也;第二體現了李世民求賢若渴真乃國之棟樑也;

魏徵呢,也許真的就是那種說話不拐彎的直腸子重臣;也許是知道李世民的算盤,全力以赴的配合表演。不管是哪種情況,兩個人在有生之年還是配合的相當默契,大唐迎來了第一個貞觀盛世,二人功不可沒。

第三部分,魏徵常年唱反調,李世民早就一肚子火。

有人說這是以小人知心度君子之腹。不要激動,李世民因為魏徵say no而大發雷霆的事例不勝枚舉,雖然最後一般都是接納這正確的意見,但是對於九五之尊的皇帝來說,本來是一言九鼎的帝王,天天有個人在旁邊挑刺,你覺得李世民是覺得爽還是不爽?

人不是聖賢,都是有脾氣的。李世民這樣的英民之主,只是理智壓抑了情感,所以不會衝動的選擇自己的錯誤路線,而是理智的選擇了魏徵等人指出的正確路線,這才會有後來的盛世唐朝。

但是,壓抑的不爽,始終躲在一個無人的角落裡,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爆發。

魏徵舉薦的人才有致命瑕疵,無疑就給了李世民最佳的理由和把柄。而且李世民大有把魏徵之前所有的功勞歸零的傾向。當年你給我挑刺,我認為是為我大唐好現在想想看,魏徵這個傢伙很有可能夾帶私貨呢。

所以才會有悔婚,推倒石碑之舉。

總結:李世民推倒魏徵死後的石碑,無論從李世民還是從魏徵的角度,都證明了人無完人的千古真理。人都是複雜的,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還是要看主流,無論他們真實的個性如何,李世民的英明和魏徵的忠諫,成就了輝煌的大唐盛世,這一點不容否認。


鐵錘文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糾正題目

先糾正一點,李世民從來沒有親手砸魏徵的墓碑,李世民是皇帝,這事兒讓皇帝親自動手,底下人別幹了。而且,也沒有砸墓碑,李世民沒有那麼恨魏徵,《新唐書》說“僕所為碑”,《資治通鑑》說“踣所撰碑”,意思是命人推倒碑。此外,史書均明確強調,李世民推倒的這塊碑,是當年魏徵死的時候,李世民自己給魏徵寫了碑文的那塊碑,“帝親制碑文,併為書石”。

因此,按照史書記載,李世民是命人推倒了他自己給魏徵寫的那塊碑。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用一個類比,就類似於現在的撤銷悼詞。魏徵去世的時候,李世民給了魏徵一個評價,並將其刻在了碑文上。魏徵去世後,被人揭發出一些情況,改變了李世民對魏徵的看法,因此,李世民認為,魏徵不能匹配的上那個評價了,因此下令推倒了自己給魏徵寫的那塊碑。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對此事有一個比較平和的看法。此事確實是李世民對魏徵的一個懲罰,但實質上是李世民撤回自己之前對魏徵的評價,也就是撤回悼詞。至於撤回以後,魏家想另立別的碑,亦即另寫別的悼詞,李世民並不禁止。

這和某些人想象的李世民掄著大錘跑到魏徵的墳頭,咬牙切齒的砸魏徵墓碑的畫風是不一樣的。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要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呢?

二、推倒魏徵墓碑的原因

據史書記載,魏徵死後,他有兩個行為被揭發出來了:

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舊唐書》)

據此看,魏徵的問題主要是兩條:

(一)疑似結黨

魏徵曾給太宗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有宰相之才,而且還是秘密推薦。結果,魏徵去世後,這兩個人都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侯君集是很明確的參與了謀反,而且經過大臣合議,反形已具;杜正倫也曾接受侯君集饋贈的金帶,因此也脫不了干係。而魏徵自貞觀十六年(642)擔任太子太師,也是太子官員。因此,魏徵秘密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魏徵也是李承乾一黨。當然,從目前史料記載來看,魏徵應該是沒有捲入李承乾謀反案,但是,當時唐律針對謀反,專門有一條,叫做與謀反者交通,意思就是與謀反者交往過密。這一條,魏徵是躲不過去的。

這種罪,如果魏徵還活著,處罰一般是除名(免除官籍,不得敘用),比如貞觀元年(627)李孝常謀反,劉弘基和長孫順德都是這個處罰。

(二)私下給史官提供材料

魏徵曾在沒有告知李世民的情況下,給起居郎褚遂良提供了一些材料,什麼材料呢?“前後諫諍言辭往復”,這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魏徵和李世民吵架的詳細記錄。有人說,這算不上什麼大事兒吧?恰恰相反,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我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法律層面。

魏徵這種行為叫做“漏洩禁中語”,就是把皇帝對自己說的話私下洩露出去。在唐代,漏洩禁中語,始終是一種罪,對此的處罰,從貶官、免官、到流放,甚至差點處死,都有實例。杜正倫就曾因為漏洩禁中語被流放。

第二,道德層面。

魏徵這種行為,屬於私下給自己立名。我看到不少人認為,魏徵這是在幫助史官保存史料,這是不對的。魏徵對李世民的勸諫,官方均有記錄和存檔。如果是上書,尚書省會留存其書稿;如果是當面勸諫,起居郎會進行現場記錄(當然,記錄的詳細程度和側重點肯定與魏徵自己寫的不會完全一樣)。因此,魏徵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想給自己留個好名聲。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如果魏徵公開把這事兒報告給李世民,我想李世民也不會不同意,但是,魏徵是私下給褚遂良材料的,當時李世民並不知情,這就犯了李世民的大忌。李世民最強調的就是君臣之間必須坦誠,不能有所隱瞞。關於這一點,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讀《魏鄭公諫錄》裡的太宗移舊閣的故事,在這一事件裡,魏徵就是因為對李世民有所隱瞞,導致李世民大怒,差點要治魏徵的罪。

因此,魏徵以上兩條,嚴格來說,都是犯罪行為,是要按照唐律治罪的。

三、李世民處罰是否嚴重

在瞭解了事情的原委以後,我們再來看李世民對魏徵的處罰,就會發現,李世民對魏徵已經是非常優容了。李世民對魏徵的處罰一共就兩個:一個是推倒自己寫的那塊碑,也就是撤銷悼詞;另一個是悔婚,原本答應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後來李世民反悔了。

這兩條嚴重嗎?要看和什麼比。上面已經分析了,魏徵的行為嚴格來說是罪行,那麼,就按照《唐律》正常執行,魏徵是什麼結局?最低限度來看,魏徵的鄭國公爵位肯定是保不住了,他兒子魏叔玉的官也別想當了,搞不好給個“惡諡”(不好的諡號)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實際情況呢?

魏徵的鄭國公爵位,由他的長子魏叔玉正常繼承了,“叔玉襲爵國公”。魏徵的幾個兒子,後來在官場上發展都挺好,“叔玉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而且,魏徵死後定的諡號是“文貞”,李世民並未進行後續改動,這個評價相當正面。

就連魏徵私下給褚遂良的那些材料,李世民也沒有下令禁燬,後晉史官在編修《舊唐書》時,還能讀到數十萬字的《魏公故事》,而且裡面的內容是:

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萬言。

顯然就是魏徵給褚遂良的那批“前後諫諍言辭往復”的材料。

直到今天,我們還能讀到唐人王方慶編寫的《魏鄭公諫錄》,應該也是來源於魏徵的那批材料。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李世民推倒魏徵墓碑的舉動,結合魏徵的行為、以及唐律的規定,並不算嚴重,李世民此舉,已經是非常優容魏徵了。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該砸!而且已算手下留情!

唐太宗與魏徵,被譽為虛心納諫和敢於勸諫的千古君臣楷模。

例如;魏徵多次給唐太宗講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訓,使唐太宗親民愛民;講述“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田,來年無獸”道理,使唐太宗做事兼顧長遠,不急功近利。這些都是經典佳話。

但魏徵對唐太宗的制約,有些事做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厚道的。例如;

長孫皇后早逝,入葬昭陵。唐太宗痛不欲生,常在宮殿高樓上眺望昭陵落淚。有一次,唐太宗落淚時詢問魏徵;你看見(昭陵)了嗎?魏徵漠然回答“沒看見”!唐太宗驚訝的用手指“昭陵啊”,魏徵卻回答“我以為聖上是在哭獻陵(李淵陵)”。這是在諷刺唐太宗兒女情長,忘了江山社稷。從此,唐太宗竟然不敢再眺望昭陵落淚。

——唐太宗與皇后情深意篤,皇后還對魏徵有袒護之恩。魏徵卻如此麻木不仁,太不應該。

唐太宗在內宮(非朝堂)將一隻他非常喜愛的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見魏徵闖來了,知道他要說“玩物喪志”,就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看出來了,就故意向唐太宗喋喋不休講古代帝王貪圖安逸而亡國的故事,直到那隻鷂鷹在唐太宗懷裡被捂死,魏徵才肯罷休。

——作為臣子,如此剝奪帝王的一點閒暇之餘愛好,是極不厚道的。

魏徵死前,把他勸諫(馴服)唐太宗這些事,全部整理成冊,交與史官記錄在案,企圖成就他一世逆龍鱗的英名,這既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又極其自私。

——這是唐太宗得知後,砸魏徵墓碑(洩憤)的直接原因。直面理由是魏徵生前舉諫了奸臣,敗壞了朝綱。

但唐太宗畢竟是中國心胸最寬廣帝王。他東征高麗失敗後,又想起了魏徵的好。他知道;若魏徵還在,必定會阻止他這次東征。

——唐太宗很快(兩年後)重新給魏徵墓立了碑。

不能顯得比皇帝聰明,這是清朝第一漢臣張廷玉在康雍乾三朝官運亨通的秘訣,也是所有朝代做臣子的忌諱。

魏徵生前處處顯示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能容忍,已屬於不易。但魏徵還要把他比皇帝聰明(反過來就是皇帝愚蠢)流傳後世廣為傳播,唐太宗心眼再大,也會憤怒!砸其墓碑就是為一時的洩憤。


諶人


唐太宗李世民對去世的魏徵“翻臉”的動作有兩個,一個是取消公主與魏徵之子的婚約,一個是下令放倒自己親自撰寫碑文的魏徵墓碑,這被稱為“停婚僕碑”。

這樣做的原因也有兩個,第一是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侯君集與杜正倫,說他們有宰相之才,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侯君集因涉及此案被處死,杜正倫也牽扯在內被流放南方極邊之地。;第二是魏徵曾經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等於意圖將李世民曾經的錯誤記載在史冊上來印證自己的正直敢言。

李世民一方面懷疑魏徵是否與侯君集等人本是一黨,只是因為早死才沒有牽涉到謀反之中;另一方面也厭惡魏徵踩皇帝抬高自己的做派;才有了“停婚僕碑”的行為。

魏徵在皇儲之位的爭奪戰中支持太子李承乾,本身是出於李世民的安排,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出於遏制消除改立李泰為太子的流言蜚語,親自敦請魏徵擔任太子太師,魏徵因老病不肯接受,李世民以漢初的“商山四皓”做比懇請再三,魏徵才答應。

從維護嫡長子繼承的制度促進唐王朝穩定的角度,也是因為李世民本人的要求,魏徵才支持李承乾繼續擔任太子,也推薦了侯君集等人,就算後來李承乾被激謀反,侯君集等人也確實積極參與,也不能說就是魏徵的過錯。

第二年李世民就後悔了,他親自召見慰勞魏徵的妻子兒子,用少牢祭祀其墓,重新立碑,總之是恩禮有加。

李世民到底是因為遠征戰果不理想而想起當年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還是覺得與魏徵配合了大半輩子的“君明臣直”因為自己的怒氣而崩塌太可惜,也確實很難說——因為魏徵是被恢復了各種名譽待遇,但是李世民的公主畢竟沒有嫁給魏徵的兒子。


談古論金


說唐太宗與魏徵,不得不交代一下二人的背景故事,

魏徵在隋唐時期,起先曾向李密謹言,然李密並不採納,後李密兵敗於王世充,魏徵歸唐,

歸唐後,魏徵自薦安撫山東,不久竇建德攻打李神通,恰好魏徵在李神通處,便成了竇建德的俘虜,但竇建德都魏徵禮遇有加,可惜不久便被李世民打敗,魏徵得以再次歸唐,然而卻並得李世民重用,反而太子李建成對他非常欣賞,魏徵被封為太子冼馬,

李建成也算對魏徵有知遇之恩,魏徵自然全心效力,這時李世民功績過大,魏徵就建議李建成請戰平定戰亂,李建成大勝,魏徵又建議李建成將李世民調到遠點的地方,未果,李世民便發佈了玄武門之變。

而後魏徵被生擒,李世民問他為何離間他們兄弟(也就是說為什麼讓太子把他調走),魏徵直言,"若是太子聽了我的,也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李世民看魏徵是有才學的人,便收為己用。

再談李世民,說李世民以小人之計謀奪得天下,聽信魏徵的諫言也不過是做做樣子,我認為是片面之詞,不能客觀的評價李世民。

首先,李世民功績最大,手下能人輩出,可以肯定他的能力,同時,李淵曾也對李世民許諾給他太子,卻併為做到,其次,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做法是有些過分,然無毒不丈夫,皇家鬥爭亦無可厚非。

李世民不殺魏徵,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人心,但更多的是惜才之心,從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將領,不難發現他是個愛才之人,如若不然,連太子都殺了,還差一個魏徵麼?

李世民登基後,魏徵日日覲見,李世民也欣然接受,或者在玄武門之前,李世民缺存小人之心,想的都是如何奪嫡,在他繼位之後,想的必然是做一個好皇帝,開創太平盛世,並且他也做到了,難道開創盛世僅憑小人之心麼?自古明君,也沒有這樣成就霸業的,況且,魏徵一生機謹,若李世民不是明君,他有怎麼會一直冒死覲見呢?

魏徵的覲見自然有時候會讓李世民感到厭煩,但李世民接受了諫言就足見他心胸的寬廣,一代明君,必然先為天下謀福利,再談自己的得失,顯然李世民做到了,他對魏徵的稱讚,足見魏徵在貞觀盛世,功不可沒,同時,魏徵死後。李世民罷朝五日,可以看出他對魏徵的懷念與感激,那為什麼後來會推了魏徵的墓碑呢?

在魏徵死後,太子和侯君集謀反被滅,然而太子的老師正是魏徵。還是李世民請他做的老師,而侯君集,在魏徵生前極力推薦他,說他有宰相之才,而侯君集謀反,不禁使人懷疑,李世民心生怒火,一時激動,推倒了魏徵的碑。

但是後來太宗征伐高句麗,勞民傷財,隨獲得勝利,卻也不太樂觀,這時,他又想起了魏徵,如果魏徵在的話,一定會直言相勸,激起了對魏徵的懷念,李世民又為魏徵重新修建紀念碑。





尋徑


【原創】”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逼父,終於如願以償的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也深深地知道,這個皇位來路太不光彩。怎麼改變自己在世人心中的形象?需要包裝,把自己包裝成一代明主,這需要一個包裝大師,選誰呢,李世民就瞅準了一個人:魏徵。

魏徵,字玄成,河北鉅鹿人。雖自幼家貧,但飽讀詩書。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門下的一個謀士,在府中任太子洗馬一職。忠於太子,性格耿直,敢於諫言。李世民在做秦王時,早就聽說過魏徵的大名。玄武門之變,太子被殺,魏徵被擒,李世民親自審問:”你天天為李建成出主意,與我作對,到底為了什麼?“魏徵淡然地說:”太子早聽我的,就不會今天這樣了。”李世民欽佩其忠義,便效仿古人,為魏鬆綁,並委以重任。

李世民曾私下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有人說魏徵舉止沒禮數還傲慢,我看他卻很好。大家注意了,嫵媚二字那是形容女子的美好,用在了魏徵身上,可見李世民對魏徵那是多麼的“心儀”啊。

魏徵也不是書呆子,深知聖心:李世民需要粉飾自己,更想開創大唐盛世輝煌,那麼就要聽取各方面的聲音,權衡利弊,以定國策。正因如此,魏徵才敢大膽諫言,迎合聖意。魏徵成就了李世民“明君聖主”;李世民成就了魏徵“千古諍臣”。這“雙簧”演的默契啊。

魏徵逆龍鱗之時,李世民多次揚言要殺了魏徵,可心平氣和之後,可能李世民知道魏徵也確實是為國家好。言聽計從。

公元643年,魏徵因病去世,李世民非常傷心,親自到魏家弔唁,親自書寫碑文,寄託哀思。魏徵身後極盡哀榮。

過了一年,朝廷發生了一起政治事件。宰相侯君集等人謀劃太子造反,這些人正是魏徵生前舉薦的,給唐太宗留下了很大的陰影。通過深挖,發現了魏徵生前把給唐太宗的條陳諫言,私下裡全部給了史官褚遂良,記錄在大唐史冊中。唐太宗惱羞成怒:好你個魏徵,你的諫言,你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青史留名啊!我李世民卻成了你的配角。那好吧,再給你定一個罪名:“結黨營私”,讓你名垂青史吧。盛怒下的唐太宗下令把魏徵的墓碑砸了。

據史書記載,魏徵一生為唐太宗上諫言200多次,為貞觀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勳。

其實,任何人都有一點那個,魏徵想青史留名,這應該不算個事吧?



天中照心


放眼中華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能夠讓一個帝王在臣子去世後,致以“廢朝五日”弔唁的,肯定是絕無僅有的。當然,也只有明君會這樣做。正因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之間的君臣相處之道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千古名言正是說的太宗和魏徵的君臣之道。

魏徵最初是李世民死敵李建成的幕僚,早在玄武門事變之前,就曾多次力諫李建成儘早動手(剷除李世民)。李世民奪得皇位後,開始清理建成餘黨,這時魏徵被抓來帶到李世民面前,剛一見面,就質問魏徵:汝離間我兄弟,何也?令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魏徵竟直面回答: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其實,即使李建成先動手,歷史也未必改寫。李世民覺得魏徵是個耿厚正直的人,而且在這種情況都敢於直言面聖。就說到,這都是過去的事了,以後就不要再提了。至此,魏徵逐漸以敢於直面諫言而得以高升,這與太宗的英明和包容是密不可分的,要知道的是,在古代,皇帝權威是至高無上不容侵犯的。

魏徵去世後,皇帝很傷心,下令五日不上朝以致哀。但沒過多久,就下令將已入土為安的魏徵墓碑砸毀,這是為什麼呢?有當時,魏徵去世之前,給太宗推薦了兩位能臣,侯君集與杜正倫,沒想到這倆人牽扯到了太子謀反案之中,皇帝大發雷霆,認為魏徵是故意而為之,隨即取消了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加之後來被發現魏徵私自將自己的諫言整理成冊,並交給了記錄的史官,這件事真正觸動了皇帝,帝王肯定很在乎自己的功過是非,豈能讓記錄官寫出自己不好的一面?隨即下令將魏徵的墓碑給砸了。


有點兒歷史


唐太宗與魏徵,被譽為虛心納諫和敢於勸諫的千古君臣楷模。

例如;魏徵多次給唐太宗講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訓,使唐太宗親民愛民;講述“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田,來年無獸”道理,使唐太宗做事兼顧長遠,不急功近利。這些都是經典佳話。

但魏徵對唐太宗的制約,有些事做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厚道的。例如;

長孫皇后早逝,入葬昭陵。唐太宗痛不欲生,常在宮殿高樓上眺望昭陵落淚。有一次,唐太宗落淚時詢問魏徵;你看見(昭陵)了嗎?魏徵漠然回答“沒看見”!唐太宗驚訝的用手指“昭陵啊”,魏徵卻回答“我以為聖上是在哭獻陵(李淵陵)”。這是在諷刺唐太宗兒女情長,忘了江山社稷。從此,唐太宗竟然不敢再眺望昭陵落淚。

——唐太宗與皇后情深意篤,皇后還對魏徵有袒護之恩。魏徵卻如此麻木不仁,太不應該。

唐太宗在內宮(非朝堂)將一隻他非常喜愛的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見魏徵闖來了,知道他要說“玩物喪志”,就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看出來了,就故意向唐太宗喋喋不休講古代帝王貪圖安逸而亡國的故事,直到那隻鷂鷹在唐太宗懷裡被捂死,魏徵才肯罷休。

——作為臣子,如此剝奪帝王的一點閒暇之餘愛好,是極不厚道的。

魏徵死前,把他勸諫唐太宗這些事,全部整理成冊,交與史官記錄在案,這既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又極其自私。

——這是唐太宗得知後,砸魏徵墓碑(洩憤)的直接原因。直面理由是魏徵生前舉諫了奸臣,敗壞了朝綱。

但唐太宗畢竟是中國心胸最寬廣帝王。他東征高麗失敗後,又想起了魏徵的好。他知道;若魏徵還在,必定會阻止他這次東征。

——唐太宗很快(兩年後)重新給魏徵墓立了碑。

魏徵生前處處顯示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能容忍,已屬於不易。但魏徵還要把他比皇帝聰明流傳後世廣為傳播,唐太宗心眼再大,也會憤怒!砸其墓碑就是為一時的洩憤。


蕪湖江北網


然而在這之後不久,李世民在之後的一次的兵敗中,突然想起如果魏徵這時候還在的話,一定會勸他應該怎麼做。就算不勸,至少也會跟他請清楚這場戰事的利於幤。當他想到這裡後,又後悔之前的衝動了,於是又把魏徵的墓碑重新建造了起來。






鄭好199312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自古以來君與臣之間的關係好比人與虎的關係一樣,就算英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我今天我們就來著重回答一下李世民為何魏徵去世從"廢朝五日"到親手毀其墓碑的原因始果。

魏徵原是廢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門之變前參與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鬥法,魏徵積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這期間讓李世民吃了不少苦頭以至於玄武門之變後太子李建成被誅殺魏徵被生擒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極其惱怒的: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這個人已向以敢說實話為人直爽著稱當時就回了句:太子要是聽我的話,怎有今日玄武門之禍。"這句話要是擱的皇帝早就給魏徵拎出去砍了!可是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明君就是不一樣。非但沒有砍了魏徵而且還許以重職重用了魏徵。貞觀年間魏徵被任命為諫議大夫,這就有了魏徵發揮長處的機會了魏徵直言敢諫前前後後共給太宗李世民進諫二百多次李世民每次都慎重考慮儘量採納,為"大唐的貞觀盛世"立下功勞,魏徵死後太宗痛哭流涕廢朝五日以比來紀念魏徵,君臣之間也留下了千古流傳的佳話,按理說這魏徵的待遇夠高的了吧!可是後來發生的事確實夠狗血的簡直是大逆轉。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而積極參與李承乾謀反案的兩名大臣又恰恰是魏徵臨死前推薦讓李世民重用的分別是侯君集、杜正倫,這倆爺也是夠給力的,這讓李世民異常惱火認為魏徵也是李承乾謀反案的參與者,於是就下令解除自己女兒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姻以示懲罰,緊接著又發生件神補刀的事,太史官褚遂良向李世民獻上了魏徵讓自己記錄的諫言諫書,李世民更加惱怒認為魏徵這是有意讓自己留下美名,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竟然親手砸了自己曾經親手撰寫得碑文。這就是前因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