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选择自刎?

汉史趣闻


我又看了一遍《史记.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也没找到刘邦为临死何会明白项羽,我觉得刘邦是永远不会明白项羽的,他也不屑明白,他们本就是两路人。

项羽死时30岁,是现在90后的年纪,今天的90后面临各种焦虑,为了房子而发愁,坐困愁城,人家项羽在这个年纪已经创造了出不世的功业,在历史上狠狠的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抗秦朝时,24岁,项梁死后义帝派宋义接手项梁的军队,项羽不服,杀了宋义开始自己独自征伐天下,这年他25岁。

年轻有个好处,做事有冲劲,年轻有个坏处,做事太有冲劲。

项羽的成功来的太容易,他的一生很顺,30年的人生没有挫折,灭秦朝杀子英,杀义帝自封西楚霸王,秦末群雄在他面前没有一战之力,他的人生就像开挂。

但是垓下一战十面埋伏,他忽然遇到一个大坎,他本来可以逃走,但是他无法迈过自己心里的坎儿。

项羽的自杀很大原因是因为面子,因为他一直战无不胜,他不允许自己失败。

这就像去年早些时候的那个著名80后创业者,前半生一直很顺各种溢美,后来当事业遇到挫折时,他一直扛着,扛不动了只能一死相谢。

人生如果一直很顺,没有经历挫折,抗压能力往往会很差,挫折来时自己先想不开。

和项羽不同,刘邦前半生一直不顺。

他参加抗秦义军的时候已经四十多了。

刘邦的前半生过得咋样呢?

首先是穷。

他家里本就不富裕,刘邦还游手好闲,四处交朋友,请酒肉朋友来家里喝大酒。

据说有一次他领朋友回家吃饭,他大嫂看见刘邦领着一帮人往家里来,起身装作刷锅,勺子把锅边碰的很响,这帮人一看说:刘季你家吃过饭了,我们就不叨扰了。

刘邦他爹也经常敲打他,说:刘季啊,你哥哥兄弟都老实本分的种地养家,你看你整天四处游荡,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我看将来刘家发家致富得靠你二哥刘仲了,肯定指望不上你。

家人对他很不留情面。

刘邦在家里的状态用一个天津名小吃可以形容:狗不理。

正因为整天游手好闲,快四十了刘邦还没正经娶上媳妇,和村里曹寡妇勾搭生了个私生子刘肥,也算好歹有个后。

后来刘邦遇到来沛县避难的吕公,在吕公家蹭了顿饭,被吕公看中刘邦的厚脸皮,死活要把自己闺女许给他,快四十岁的时候刘邦才娶媳妇。

刘邦前半生过得不顺,一直在底层讨生活,见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后来他加入反秦大潮,在各路诸侯之中,刘邦算是很弱小的一支,但是他发展的很快,很快就能和项羽分庭抗礼了。

刘邦和项羽不同。

项羽一直杀气腾腾,一往无前,充满了朝气,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刘邦基本上算是个老人了,他和秦始皇只差一岁。

小孩子永远杀气腾腾,大人们只看利弊。

半生不顺的刘邦积累了丰富的底层生活经验,他懂得合纵连横,懂得靠分钱来收买人心。

他追求成功,不太在乎脸面,败了能跑就跑,项羽要把他老爹做成肉汤,他也能厚着脸皮说一句:做好了记着分我一杯羹啊。

项羽如果有刘邦一半的脸皮,也许早就成功了。

所以刘邦临终为何要懂项羽?他完全不必去懂项羽,本质上他们是两种人。

刘邦临终时回首自己的一生,大约应该无憾。

刘邦草莽出身,龙变星聚,数年时间打下了一份大大的家业,大约他觉得这一生圆满了。

弥留之际刘邦,刘邦从长乐宫的屋檩间望去,望见了苍穹,望见了十几年前的自己,他站在咸阳街头咬一口热乎的肉夹馍,肥肉的香在唇齿间弥散,忽然街上人声鼎沸,原来是始皇帝的车队经过,车辚辚马萧萧好不威风,看着车队刘邦不由感慨:大丈夫当如是。

忽然听到身后有人怒吼:彼将取而代之。

他一回头,见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腰悬宝剑,长得英武飒爽,此时他手按剑柄盯着秦始皇的车驾满脸怒容。

青年身边一个中年人对着刘邦露出一抹打扰了的微笑,拉着青年挤出了人群,消失在人海。



薛白袍


刘邦临死的时候才知道项羽把他坑了,而且坑的还很惨,项羽乌江自刎时对刘邦说:“我是死了,但我把全国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留给你了,把秦末天下大乱的烂摊子留给你了,把匃奴帝国主义侵略者留给你了,你自己好自为之,慢慢玩吧!”

刘邦听了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失败者的胡言乱语,但刘邦称帝建国后,项羽说的一件件,一装装都是扑面而来,成为了他到死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匈奴侵略者平城之围差点要了他的老命,不得已用屈辱的和亲外交政策与匈奴交往。大秦帝国的烂摊子逼得诸侯王一个一个的起来造反,刘邦也是在镇压诸侯王英布造反的时候中了一箭,最后不治身亡。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让刘邦牛逼不起来,不敢逞强,不敢装逼,不敢折腾,只能老老实实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甚至不惜向匈奴装孙子屈辱求和。这些都是刘邦在打败项羽时没有料到的,他觉得只要弄死了项羽自己就可以扬眉吐气了,谁知道项羽死后自己活得还是很窝囊。

匈奴侵略,诸侯造反,老百姓向他要吃要喝要穿要房要媳妇。刘邦这才知道项羽一死落了个痛快,自己活着却是受不了的罪。项羽真是英明。

项羽最聪明的是抓到刘邦的老婆吕雉,没有杀掉,而是把她放了回来。本来,刘邦很想借项羽的手,把自己这个又有野心又不省心的老婆除掉,可是项羽却把她放了回来,正是这个吕雉,后来杀了刘邦的爱妃爱子,还杀了刘邦的爱将韩信,差点篡夺汉朝的江山。

对于韩信,刘邦也不过是夺其兵权,削其王位,监管起来,吕后却趁刘邦不在杀掉了。跟着刘邦打仗的老人被吕后弄得死的死亡的亡,最后让吕后的势力一家做大,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刘邦后来为什么想要换太子杀樊哙,太子是吕后生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都是吕后的人,杀樊哙换太子无非想要削弱吕后的势力。吕后这个难题是项羽留给刘邦的,你说项羽聪明不聪明吧!项羽虽然失败了,可是他给刘邦留了一个女版的项羽,就是吕后,项羽的聪明之处,刘邦也是临死之时才明白的。


小杜笑看风云


关于刘邦是不是临终前才明白,项羽为何选择自刎?我认为不是临终前,而是刘邦早就明白项羽为何会自刎,甚至有可能项羽没有自刎前他就知道项羽会自刎。

因为虽然刘邦和项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刘邦太了解项羽了。他了解项羽的胆气和英勇、仁爱和义气、重信誉和有气节,这些是项羽的优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何况他本身又有一定的缺点,自负、暴躁。优点的致命,再加上本身的缺点,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因为他了解项羽的仁爱和义气,鸿门宴中他才会安然无恙,吕后和孩子在楚营才会安然无事,他的父亲刘老太公才会平安归来,但这一切刘邦却认为项羽有妇人之仁。如果有同样的机会,项羽早就死了好几次了。

他也了解项羽的英勇,肯定能料想到项羽能突破十面埋伏,到达乌江边,但刘邦也了解项羽的自尊、自负和气节,是不肯过江东的。

所以说,刘邦早就明白项羽为何会自刎,不必等到临终前。

至于项羽为何会选择自刎,看他自己怎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出自于《史记》,这说明了一下四点:

一、项羽归咎于天而不自省,说明他已经认命了,已经无意面对现实了,既然无心也就无力改变现状了。

二、“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这是悲凉的孤独感和失败感!八千子弟不能共荣,只能同死!

三、以项羽极强的自尊心,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也是他脆弱的一面,跟常败的刘邦相比,心理不够强大。

四、感觉愧对于江东父老,愧对于心。走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只能走鬼门关了。

综上所述,就是项羽为何自刎原因。这些连我们都能看出来,身为帝王的刘邦会看不出来吗?何必要等到临终前才明白呢?

不过刘邦临终前会和项羽一样有孤独感,但孤独感又是不同的。一个是诛杀兄弟、功臣的孤家寡人孤独感,一个是兄弟离散多战死的形单影只孤独感......


问礼历史


项羽不足十万兵力,被六十万刘邦大军层层包围,他带领800余骑趁夜色掩护突出重围,到天明时,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突围。项羽渡过淮水,跟随的800多骑只有100多人了,由于迷路,陷入了大沼泽之中,导致几千人的汉军追兵追了上来,项羽等人向东来到东城,身边只剩28人了,几千汉军仍然穷追不舍。项羽带这28人,杀死汉军几百人,汉军望风披靡。他再次集合他的骑士,有两骑丧亡。项羽带着这26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想渡江东归。从突围出来到现在项羽都没有自刎的想法,都是想渡江东归。


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亭长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但也有地方千里,民众数十万,您也足以为一方之王。请大王快些上船渡江。现在这里只有臣及这条船,汉军追到也没法渡江。”


如果乌江亭长没有说这番话,项羽就上船了。听了乌江亭长的话项羽改变主意了,项羽笑着说:“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又有何用?何况我项籍原来带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他们没有一人能够回去,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怜我,仍旧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岂能于心无愧?”说完把自己心爱的宝马送给了乌江亭长。

项羽令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项羽一人独杀汉军数百人,但自身也受创十余处。激战中,看见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项羽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买我的头,我使你得到我的头去请功吧。”说完挥剑自刎而死。


乌江亭长是项羽自刎的直接原因,项羽只是要上船那一刻听到乌江亭长一番话,才决定不渡江东归了。我猜想这乌江亭长也许是被汉军收买的奸细。因此才有刘邦到临终前才明白项羽自刎的原因的说法。


删繁就简34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

楚汉之争,是两大霸主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而楚霸王项羽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回想楚汉战争的四年,刘邦真的很艰难,从一开始便屡战屡败,有两个场景让他无法平静。

一、鸿门宴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机,正向刘邦逼近,刘邦却茫然不知。

与当时作客于刘邦军中的张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项伯,不忍心看到好友丧身于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于深夜暗入敌方军营,刘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寿,极尽殷勤;又与项伯约定,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项伯之子。

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刘邦才向这位刚缔结了婚姻之约的“亲家翁”转入正题:“我进入关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动,统计吏民户口,封存官府库存,只为等待项将军前来处置。

分遣兵将,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日夜盼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岂敢有二心!恳请项伯兄代向项将军致意,我决无背叛自立之心。  

项伯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真切地劝解:“如果没有刘邦先破关中,你能轻易入关?现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却要出兵进攻,这是违背道义的。

不如借他前来解释的机会,以礼相待,重修旧好。”或许项羽本来就不愿意与刘邦由盟友变为仇敌,或许项羽认为刘邦的解释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项伯的意见,传令暂缓进攻。

但谋士范增却力主借机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又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  

次日清晨,刘邦率张良、樊哙等心腹人物,仅以卫士百人随行,前来项羽驻地鸿门,拜见项羽,化解危机。

二人相见,刘邦立即解释:“我与将军同心合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关中,得以与将军在此重逢。

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一切听凭裁处。”

率直的项羽,听了刘邦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为真,甚至对自己一度想攻灭刘邦产生了一丝歉疚之情。   

酒宴开始了。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依据宾主之礼入席。樽盏交错,笑言相向,却总有一股杀气横压在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视项羽,让他下令诛杀刘邦,项羽心中已解除了对刘邦的敌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时情急,连举所佩玉三次,暗示项羽,必须痛下决断,项羽仍默然不应。

范增出招楚将项庄,命令他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在酒席间刺杀刘邦。项庄入帐,拔剑起舞,满含杀机的目光,不时瞟向刘邦。

剑花如涛,杀气骤至。心中忐忑的项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借“对舞助兴”之名,也入席舞剑。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体封闭住项庄指向刘邦的剑路,项庄一时无法得手。张良对席间情势,了然于胸,连忙离席,招呼随侍帐外的猛将樊哙,伺机救援刘邦。

刘邦有了这位“守护神”,才觉得稍微放心。

随后,刘邦、樊哙借口离席,仅带四人取捷径返回霸上军营;留下张良一人虚与周旋。

二、彭城惨败   

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利用项羽亲率主力出征田齐、后方空虚之机,亲率汉军主力,出兵东伐。刘邦此次出兵的声势颇大,汉军以及裹胁的“五诸侯” 联军共有五十六万人。

四月间,刘邦及其盟友的军队,三路并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由于楚军主力随项羽伐齐,汉军基本未经苦战,就顺利地攻占了彭城。

当时,项羽的都城虽然暂时失陷,但主力军队未曾受损,刘邦却错以为大局已定,根本没有对项羽的回兵反扑作出防范,只知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显得意忘形之相。

项羽闻报,令诸将继续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回师突袭。

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而言,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项羽的用兵方略,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围歼战而不是击溃战而展开的。

这固然表现出项羽蔑视对手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项羽对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战事完全按照项羽的意图展开。

彭城一场恶战,项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十余万人,溃不成军。楚军又乘胜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岸边,汉军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尸体遮蔽了水面,睢水为之不流。汉王刘邦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幸得一场大风,刮得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与数十骑遁去,免遭被俘的厄运。

刘邦准备回老家沛县携带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项羽也派出军队追到沛县,搜捕汉王家眷。刘氏全家逃亡,被乱兵冲散。  

刘邦的父亲、妻子,却在逃亡的途中,被项羽部下所俘虏。

此后,他们以人质的身份,被项羽所扣押。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项羽就真的输了吗?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

如此说来,刘邦赢得了政治,却输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不料,后来卢绾的燕国也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九月间,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由此可见,这次叛乱声势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汉高帝六年(前201)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

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

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

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豨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

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

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

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

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

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又是“家事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将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许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坐船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




岳飞的飞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知道刘邦临终前经历了什么?

我们选最为主要的来加以说明一下:

1、刘邦临终前得了重病,另外身上还有箭伤,在他平叛英布的时候,被流箭给射中了。这个箭伤带来的疼痛,一直陪伴到他死。

2、废立太子的事情,让他心力憔悴。

本来一开始他是立了吕后的而儿子刘盈作为太子的,但是,后来他和戚夫人又有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历来都是受刘邦宠爱的。他仗着刘邦的宠爱,要让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想这样做。

但是,最终他没有做成。

这就导致了戚夫人和吕后之间矛盾重重,他的儿子刘如意也是生死未卜。刘邦临死之前,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这件事。

3,刘邦的好兄弟卢绾宣布反叛了,让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要知道卢绾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们是生死之交,一起上过学,一起同过窗,一起泡过妞,一起扛过枪。

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情比较深,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把功劳并不大的卢绾给封为了燕王。

可是,就是在刘邦快要死的时候,他唯一的好兄弟卢绾却背叛了他。

想想这几件事都集中在刘邦,这个将要死的人的身上,他的感受当然是别人理解不了的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理解了项羽的穷途末路。若是他是项羽的话,面临这种窘况,估计也不会选择逃生的。

要知道当时在乌江的项羽,也是面临很多曾经的兄弟都背叛了他,其中有一个留下姓名的叫做吕马童的人,他就是项羽的故交。

可是,在刘邦下命令,说若是谁把项羽给杀了之后,赏千金封万户侯。吕马童毫不犹豫的把剑指向了项羽。

而且还把项羽的头给割了下来,当然了项羽是主动让吕马童割自己的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故交。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还有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他最爱的女人虞姬也已经自杀了,对于他来说,这个世上已经没有值得他流连的东西了。

再加上跟随他的兄弟们,大部分都战死了,他又怎么能够忍辱偷生呢?

所以,刘邦临死前面临的状况,是和项羽是差不多的,真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一个一个烂摊子。

用众叛亲离来形容他们当时的窘况,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好像只有自杀来的痛快了。

不过,刘邦知道自己快死了,别人事情他也管不了了。

所以,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让樊哙先去燕国平叛卢绾。

就在樊哙出发没多久,他就听说樊哙要联合吕后杀了他的儿子刘如意。

刘邦也没有核实这件事的真伪,他就让陈平和周勃,去燕地把樊哙给杀了。正是陈平和周勃去燕国的路上,刘邦撒手人寰了。

所以,刘邦的死,也是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却在他快要死的时候,全部发生了。

最为主要的是,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他又无能为力,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呀?

所以说刘邦在快要死的时候,才明白项羽为何会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逃生。


历史中百科


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中,项羽战败后,来到乌江,本来有一老伯划了船来,告诉项羽,江东还有疆域千里,人民数十万。过了江后,可以从头来过。

但项羽觉得自己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老伯,然后自刎了。

那么,一世霸王项羽究竟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了结生命呢?有书君分析,应该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一种对贵族精神的恪守。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然而在刘邦和项羽的帝王之争中,刘邦虽是最后赢家,被人们所称道的却是项羽。因为项羽让人感受到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壮。

唐人胡曾有《乌江》诗云: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年项羽虽然兵败但他是有条件从乌江东渡的。他选择自杀,是因为“耻于”逃向东吴再起兵。

项羽身上体现了传统贵族阶级的典型性格特征。做事光明磊落,讲究规则。

比如在垓下,项羽对刘邦说,“咱俩打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决出个高低,有本事你还是跟我单挑吧,别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

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战,坦坦荡荡的接受输赢,没有一点投机取巧的算计。项羽的这种性格,体现了一种贵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即贵族本色。

再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历来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其实,这里面体现了项羽的贵族教养。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项羽贵族精神的再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崇尚人身尊严,讲求气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当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他说:当初我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如今他们一个都没生还,只剩我一个人,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即使别人不说什么,我自己的良心也过不去呀!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项羽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的道德责任感和重情守义的贵族品质。对于刘邦来说可以变通,权宜的事,在项羽的眼中就是苟且偷生,那是为他所不耻的。

这种对于传统道德品质的恪守,虽然看起来有些迂腐,却颇有中世纪时西方的骑士风——为了名节而放弃生命。

二、一种众叛亲离时的悲凉。

除了对贵族精神的执着恪守,有书君觉得,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导致的众叛亲离也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和刘邦的圆融通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听别人的话,而且特别爱显摆。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后,基本不留活口,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

他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谁都知道这样会失去民心,但谁劝他也不听。

韩生出来劝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项羽还一门心思回他的老家去。他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认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走,没人看见,所以没啥用处。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叫衣锦还乡。

项羽最终也没有采用韩生的计策。于是韩生讥讽项羽目光短浅,愚蠢,如同沐猴而冠。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就把韩生煮了,然后按原计划衣锦还乡了。

项羽不光对下属很苛刻,动辄就发怒,而且为人吝啬,舍不得给立功的将士加官晋爵、赏赐财物。本来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复玩弄,官印都磨损了,也不舍得颁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财物,堆积如山,也不肯赏赐给士卒。慢慢的,周围的人都被他伤透了心,离他而去了。

曾在他手下当过差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人,后来都跟他分崩离析,跟着刘邦跑了。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辅佐他,却处处受项伯掣肘。而项羽本人对范增也并不十分信任。

由于失去人心,乌江边上的楚霸王其实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面对这样的窘境,项羽虽然仍未悔改,但心里的悲凉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三、一种大势已去后的绝望。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对项羽寄予了太多慨叹,是因为普遍认为,项羽是可以渡江并且东山再起的,他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项羽渡过长江,也已难挽大局。因为江东已不是昔日的江东,早就是刘邦的地盘了。

此时,项羽手下的残兵败将已没有多少,且人心涣散,想要重整旗鼓,在江南重新打天下显然是十分困难。这些项羽应该是了然于心的。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看起来,他是想过渡江一搏的。

可叹的是,到了江边,本来是""欲东渡""的项羽,看到迎接他的却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

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心又凉透了。

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之词。对于一向骄傲自负的项羽,这话成了压倒他自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所述,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性格悲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人心背离,失去支持应该是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项羽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也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惜。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酉阳749


我们说一下刘邦临终前,他所面对的局势,你就知道为何他会理解项羽在兵败之后自刎了。刘邦晚年大肆的屠杀异姓王,当他以为自己把最后一个异姓王,英布给平叛之后,他本来认为,这个天下就该回归太平了。

这让刘邦多多少少感到一点宽慰,但是,这时候的刘邦已经病重了,他在讨伐英布的时候中了箭,而且伤的很重。

所以,在这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刘邦一直都在疗伤。

可是,就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前方传来了刘邦的好兄弟,燕王卢绾反叛的消息。这让刘邦备受打击。

本来刘邦视卢绾为亲兄弟,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张良、萧何、曹参这种立有大功的人,刘邦都没有封他们为王,而是力排众议,把卢绾给封为了燕王。

按理说刘邦对卢绾不薄呀,可是,就这样卢绾还是反了刘邦,尽管刘邦十分不愿意相信这件事。

但是,他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

所以,他只好派了得力干将樊哙,去平叛燕王卢绾。可是,就在樊哙出发不久,刘邦又听到一个噩耗。

那时候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百年之后,最爱的儿子刘如意的性命。毕竟因为戚夫人和吕后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她们两个彻底的撕破了脸。

这时候刘邦担心吕后在自己去世之后,会对爱子刘如意下手。

就在他为这件事担心的时候,他听说樊哙一旦平叛了卢绾之后,就会带着大军,杀到长安城,然后联合吕后一起,把戚夫人和刘如意全部给杀掉。

你说刘邦听到这样的话,他会做何感想,最主要的是,当时的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除了躺在床上外,他什么也干不了。

面对这种众叛亲离的事情,也是刘邦最无能,最无力的时刻。相信这也是刘邦第一次领略这种滋味。

不过,刘邦还是选择了杀樊哙,他派了陈平和周勃到燕地,然后直接把樊哙给捉了杀掉。

就是在陈平和周勃去燕地的时候,刘邦没有等来结果就撒手人寰了。

他死的时候,肯定是能理解到项羽当时兵败的无助的现状的,因为此刻的他们都已经把握不了时局了,只能选择听天由命,任人摆布。

当然了刘邦和项羽还有点不同,最主要的是对于项羽来说,兵败已经成为了事实。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反对自己呢?

项羽临死的时候,他看到也有很多昔日跟随他的部下,来要他的性命。至少就有一个叫吕马童的人,项羽指着自己的头颅对吕马童说,听说汉王赏黄金万两,封万户侯来买我项羽的项上人头,你我是故知,这个大买卖我就让你做吧。

说完项羽就自刎了,然后吕马童拿了项羽的头,就去刘邦哪里讨要封赏去了。不得不说,当时项羽的这种选择,也是最为无奈的选择。

他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在最后会反叛他,会落井下石要自己的命。所以,他别无选择,只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性命以谢天下。

刘邦临死之前,何尝不和项羽一样,他面对的同样也是众叛亲离,好兄弟卢绾背叛了他,最为倚重的臣子樊哙背叛了他,身上还有疾病。

最关键的是,在这个时候,他们两个已经无能为力了。项羽无能为力是他不可能逃出去了,所以只好自杀了。

刘邦无能为力是因为他的大限已尽,他看不到最终的结果了。所以,他们临死前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是在极其的复杂与矛盾中去世的。他们都是不甘心的,都是死不瞑目的。


汉史趣闻


公元前204年,年已八十的范增带着一匹老马,一个老仆,离开了项楚政权。



(绝代谋主—范公)

是时,秋风萧瑟,落日沉沉,乌云涌起。曾经搅动天下风云的一代谋主,此时已行将就木,步履蹒跚,此情此景,令人潸然泪下。

一个月后,范增患病,无钱可医,与世长辞,另人谓叹! 范增辅佐项氏三代,远可追溯到项燕,忠义无双。

项羽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范增都没有离开,那后来为什么离开了呢?

真正原因是,项羽无视历史潮流流向,逆天而行,竟然重启分封,使天下战乱再起。

其实范增和始皇帝是一路人,他们都认为,只有统一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统一才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范增的离开,其因正是他培养出来的“项王”用现实摧毁了他的理想和信念。

(悲乎,吾道孤也!——范增剧照)

史上记载,虞姬,这个集柔弱、美丽于一身的女子,拔出宝剑自尽而亡,鲜血染红了半个天空,刚烈而悲壮。

爱人伏尸于马前,英雄穷途陌路,塑造了项羽千年的英名。

但是《史记》应该漏记了这样的一句话———“悔不听相父之言。”

刘邦得天下之后,他吸取了全面集权、重启分封的失败教训,采取分封与郡县并存制——郡国制,并且杀白马起誓,“异姓封王者,天下共击之”,试图利用道德观念和权力法则来扼制功臣对权力的幻想和掠夺。

但是现实同样“邦邦”地打了刘邦的脸,为了压制功臣,他分封儿子领封国,并且重用吕后,解决了三大异姓王。

但这方法也同样不靠谱,就像水中的木头一样,压住这头,那头翘起来,后宫的权力也开始越来越大。


(名为皇后,实为女帝)

扼制功臣集团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带来的是后宫干政的不良后果。对吕后,他是又爱又恨。

他死之后,有了吕后,有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还有可能保证刘氏“家天下”的一线生机;如果杀了吕后,破坏了平衡,没了后宫的强硬,功臣壮大,那老刘家可能连个身家性命都难保。

刘邦开始布局,欲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用“庶出”来代替“嫡系”,下一步废后。

但是这回连他的谋主张良也看不下去了,吕后请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是为太子师。

刘邦一看不好,连谋主都反对了,他只好对赵王之母说,“我是保护不了你了,你好自为之”。

既然吕后动不得,杀不了,那只能削弱。

刘邦再出一策,干掉樊哙,削弱吕后的势力。结果等到死,都等不到樊哈的死讯。

陈平、周勃已经抛弃了他这个老不死的,对下家重新下注了。



(昔为王死斗,今成陌路人——樊哙)

当死神带着镰刀来敲门的时候,那也不是谁说一句“里面没人,别调皮了”就能打发的,再贵为万岁,到了时候,该死的也亡,该灰飞的也会烟灭。

此时,刘邦已经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控,能做的就只有听天由命。

临时之前,人总会想起很多事。刘邦就是这样,沛县街头,鲜衣怒马,再到九五之尊。

他一生波澜壮阔,但死之前,他也一样落到了与项羽相同的地步。

一是谋主对主君想法的不同意、不支持甚至决裂。

二是部下的死伤殆尽和重新下注。

三是对于八百年分封文化与大一统法家理念的的碰撞都无计可解。

项羽是全面保守,刘邦是改良主义,但都以失败收场。

(刘邦剧照)

回光返照之际,刘邦喃喃地说道,“项王,咱俩再碰面,你得好酒好肉招待我啊。咱俩是难兄难弟,都是历史车轮之下的碾压物而已。”

说完之后,闭目归天!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