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提起孔子,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論語》,而對《孔子家語》,卻知之者甚少。造成這種狀況,可能有兩大原因:


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俎豆禮容:孔子五六歲的時候常喜歡擺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禮儀。


一是,《論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內容豐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家語》則相對內容駁雜,篇幅龐大,字數遠遠超過《論語》。

二是,《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歷來對此意見比較統一,雖然也有人對其版本有不同的意見,但無大的分歧;而《孔子家語》的真偽則遭遇較大質疑,甚至一度被認定是偽書,影響了它的流傳。


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職司委吏:孔子成年後,曾做過季孫大夫家的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稱量算數都很公正。


無可否認,學習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當以《論語》為最可信賴的材料。但若要全面瞭解孔子的人生事蹟及其學說,感悟一位聖人的立體生命形態,則不可不讀《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者《家語》,是記述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採用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及其他人的對話問答和言談行事,比《論語》的記載更為詳盡具體。


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命名榮貺:孔子二十歲生了兒子,魯昭公賜給他一條鯉魚,孔子給兒子取名孔鯉。

《孔子家語》在很長的歷史階段被疑為偽書,其史料價值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雖則如此,它仍流傳不廢。1973 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出土西漢墓竹簡《儒家者言》,內容同今本《孔子家語》近似。另外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問世、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語》的公佈,人們對於《孔子家語》偽書說逐漸有了新的認識。這一系列新的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它很可能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


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職司乘田:孔子二十一歲時,曾任乘田吏,主管苑囿,負責養牛羊牲畜。

在偽書說佔主流的局面被打破以後,其學術思想價值更為人們重視和肯定。今人通過對該書的系統研究,多認為其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首先,《家語》對孔子的記載比其他資料更為完整。《論語》雖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但它篇幅短小,內容簡略,不能表達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而《家語》無論是在篇幅還是在內容上,都多出許多,它記載全面,又有孔子言行的具體情節,顯然更能展現孔子的人品和思想。此書蒐集孔子的詳盡生平事蹟,以及當時事件的背景資料約二百六十多篇,更值得讀者研習。例如孔子在魯國做官,曾取得很好的政績,使得社會環境和人民生活都有改善,很多人都不瞭解這件事,本書第一篇對此就有詳細的記載。所以有研究者認為,《家語》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價值甚至超過《論語》。

其次,它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通過將《家語》與傳統文獻比較,可以看出《家語》的資料較為原始。例如,《家語》中的《哀公問政》又見於《禮記·中庸》,將二者對勘,可發現《禮記·中庸》語言更為簡練,應進行過修改、潤色,這種改動明顯帶有西漢的歷史印痕。如本篇中“舉廢邦”一句,在《禮記·中庸》中為“舉廢國”,顯然是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由此可斷定,《家語·哀公問政》成書年代早於《禮記·中庸》。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兩漢典籍,有重要價值。


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學琴師襄:孔子向師襄學習彈琴,十日不更換曲子。孔子說,“非文王,誰能為此?”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家語》比《論語》更全面地勾畫出孔子的人物形象,豐富了聖人的面貌,使人瞭解孔子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等多方面的生活態度。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孔子,是一個至聖、至仁、至德、至博的聖者,品德修養已臻化境,揮灑自如,平凡當中顯出偉大高明的德行,成為後人的道德楷模,人人跟隨學習,必為聖賢君子。

整理自《經典之門》華夏出版社,包括“先秦諸子”“哲學宗教”“歷史地理”“文學”四卷,為我們閱讀經典指引方向)


孔子完整的生命狀態,《論語》刻畫了四分,《孔子家語》卻刻畫了六分

名譽主編 饒宗頤,陳鼓應 吳震 馬彪 康震 等著


看完後如果喜歡,別忘記關注,點贊,收藏三連哦。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