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臣子整整28年见不到皇帝,那为何明朝没有灭亡在他手里?

姑蘇城南


这得益于明朝独特的政治制度――内阁制。



明清,是我国古代皇权登峰造极之时,其原因便在于朱元璋废了宰相制度。

自此,经常威胁皇权的要求禅让的“宰相”不复存在。但皇帝总是要享福的,于是朱棣便成立了秘书处――内阁。

内阁与宰相不同,只有票拟建议而无决策权,与六部也互不隶属,且不得干预六部事物。也就是说,内阁是独立于整个行政机构的皇帝的专属幕僚。

从本质上来说,在明朝内阁其实与太监是一样的,皇帝把票拟权交给内阁,再让太监来披红,二者相互制约。但其权力均源自皇帝,皇帝想让谁走人就让谁走人。

明朝太监专权与汉唐不同,汉唐时期可以左右并废立天子,明朝太监则只是皇帝的棋子。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万历为何可以不上朝也能掌控朝政了。


心向青山


关于万历不上朝都是不少人讨论的话题,那么不上朝是不是代表就不干活了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内阁制度的好处

经过两百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制度几乎走向了君主立宪制,一切国家大事均有内阁成员参与处理,即使这皇帝撂挑子不干也不会导致国家机器停止运转,如果皇帝下达了不合理的旨意,内阁也可以拒不执行,可想而知这个内阁制度已经是非常民主了。所以万历老兄上不上朝其实多国家没多大影响,之所以这个话题火热那都是当时的言官没事找事闹出来的。

不上朝不等于不干活

万历不上朝不是因为他懒,而且是喷对一帮嘴炮言官他很烦,鸡毛蒜皮的事要说,自己的私生活也要管,干脆来一招避而不见,让这言官对着墙壁骂去,虽然不上朝但是万历对朝廷大事可没耽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也是由他调兵遣将全部获得胜利。

幕后指挥的艺术

万历是个聪明人驾驭群臣的能力比他爷爷嘉靖有过之而无不及,凡事不出面但是又有他背后指挥的身影,这样的好处就是别人骂不着他但是又把事儿给办了,所以你说他是真的不上朝吗?能够玩遥控指挥的可都不是一般人。

PS: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出自明神宗之口


历史小明王


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庆二年(1568)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就上位了,次年改年号为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万历皇帝居然28年未上朝,国家还依旧无恙,于是民间就有人说:万历是史上最懒的皇帝,还不理政事。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他真因为懒惰而不理政事,那他在位的时候前期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和很多的业绩又作何解释?

万历皇帝懒惰的原因

身体重病,患有足疾。万历皇帝曾在不上朝期间向大臣解释自己“腰痛腿软、行立不便”,考古学家在他的墓穴中发现他的尸骨右腿比左腿明显要短,说明他身体上的原因是真实存在的。


治国的手段。有学者提出不上朝是万历皇帝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当时朝堂的状况能够在他不上朝的二十多年间维持平稳的局势,说明他又在其中暗中把控。

朝臣权利太大。处处掣肘皇权,万历本是一名心怀壮志的皇帝,因为与朝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攻击他得声音也越来越高。万历想立三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众多大臣认为非长子朱常洛不可。大臣们誓死不从,认为礼于法不合。 大臣便一个接一个的上奏、辞官等等,最后万历顶不住了,只得顺着他们来。试想你是皇帝,连个自己喜欢的继承者都定不了,心里的多憋屈。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抗议!

没灭亡的原因

要说对万历皇帝帮助最大的必然是张居正,他是万历皇帝的第一位严师,给予了万历皇帝很好的很好的教导,万历皇帝前期处理朝政的时候,多数都是和张居正一起参议的。正是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带来了十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万历中兴景象。



因为一直都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共事,长期以来使得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有了依赖的感觉,在张居正死后,万历产生了厌政的情绪,但是在万历皇帝将近三十年不上朝的期间,明朝社会依旧稳定,而且还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有平定蒙古人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南疆土司的播州之役,抗击日本的朝鲜之役。

皇帝对一个封建国家十分重要,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却能正常运转呢?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官僚体系与社会制度。就算天子天天不上朝也没什么事。当然,这种社会制度只适用于小农经济,只求稳定,牺牲了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出了那么多昏君还能存在二百多年的原因

我是隔壁东叔教历史,每天分享历史时光,喜欢的别忘了点个关注哦,欢迎朋友点赞发言;如有错误,请您指正。

隔壁东叔教历史


不光万历28年不上朝,明朝十三帝勤政的就不多,因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设定的一套制度,他本人崇尚武功,年号“洪武”就是弘大武功,打下江山,开启万代盛世的意思。立太子继承皇位,设直系下代为藩王,也是想子孙后代座享其成,所以废相立阁,但内阁的倾扎也让他不堪其忧,于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立了司礼监。司礼监,官署名,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其实这些随身太监就是皇帝小跟班,皇帝于平常一嬉一戏之间就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和下达旨意。

明代中后期,皇帝几天几月甚至几年都不和大臣商量朝政,但是他们又不愿将批红权下放到内阁,那样,内阁的权力岂不是等同于宰相,既拥有议政权决策权又拥有行政执行权,又回到原来的宰相制了。违背了朱元璋的“彼此牵制,彼此颉颃”的权力制衡原则。因此,皇帝不理朝政,他们就将票拟的审批权力交给自己认为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宦官手中,由宦官代理批红。于是对国家的审批权就由司礼监代办了。司礼监完全掌握了管理天下章奏,照阁票批朱这两项重任,代表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明朝中后期皇帝信奉道教“无为而无不为”,万历也不例外,这种思想导致他们懒政怠政,但在司礼制的覆盖下,又无限放大了,所以在特定时期,也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讲一点,解放后郭沬若主导的定陵挖掘显示万历皇帝身高仅一米五三,而且右腿比左腿短十公分,是个瘸子,所以这也是他不自信导致28年不上朝的一个原因吧。





汪叔华


万历皇帝实际上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就不上朝,万历皇帝9岁登基,前十年都是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万历皇帝只要同意张居正的意见就可以了,具体的协调、研究工作都由张居正去办理。这样万历皇帝就会比较轻松。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亲政,干了四年,累的焦头烂额,从此就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上朝,到万历十九年,他就干脆不召见大臣了,许多文件也不批,自己不再卖出紫禁城0.72平方公里的范围,工作主要靠文来文往解决。具体由内阁操办。

表面上看,万历皇帝不上朝、不见大臣,明朝也没有亡在自己手里。但是实际上有两个问题要弄清楚:

一是不上朝不见大臣不代表不办事。万历皇帝对重要的文件还是会批示的,不批的只是那些无关痛痒、骂骂咧咧、模棱两可的奏疏。不见大臣的目的是眼不见心不烦,每次见到他们都要啰啰嗦嗦,没完没了。重要的工作还是在开展,比如科举考试,比如万历三大征,等等。所以,国家的基本运作还是有保障的。

二是没有亡在万历皇帝手里不代表明朝国势走下坡路。明朝经过张居正改革,回复了一些元气,这么大的国家,只要皇帝不是特别乱来,就算凭借惯性,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到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明朝已经处处显示亡国之象:官场纲纪废弛,大臣未经批准就挂印回家,党争激烈,大事议而不决;军备废弛,到处拖欠经费,同时吃空饷;东北的努尔哈赤已经建立后金政权,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大为减弱,已经转为守势;皇室人口膨胀,俸禄开支巨大,而且危害各地;各地小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所以,万历皇帝去世仅仅24年后,明朝就灭亡了。懒惰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你不付出代价,你的子孙要来偿还,万历皇帝的5个儿子全部死光、被杀光,没有一个男性后代得以流传下来。我经常说,爱岗敬业才是你最大的福报,偷懒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坐看东南了


需要说明的是,不上朝不意味着不干活。不上朝有很多种解答,有说万历皇帝足疾,也有说是因为“争国本”与大臣斗气。但总的来说,在萨尔浒之战前,万历治下的大明王朝还算欣欣向荣,东南资本主义萌芽,三大征捍卫了天朝的国威,反倒是中兴之下的隐忧:天气日渐变冷、国库赤字突显、君臣隔阂愈来愈大,随着辽东军事失败,大明帝国的矛盾被瞬间引燃。

所以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但帝国在万历还不至于分崩离析,原因是:张居正改革的遗产



嘉靖末期,“家家净也”,张居正在万历即位以后,大刀阔斧推行改革,以一条鞭法重塑帝国的赋税,释放了经济活力,以考成法重新将庸碌的官僚体系高效运转,重用李成梁、戚继光打造北方防线,为万历亲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万历接手的是拥有1300多万粮食的国库,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中国河南、河北等地区严重旱灾,万历下旨,发户部太仆寺银十六万两,以及通州、德州等地仓米数十万石赈灾,并大规模减免赋税,这不仅说明万历时期中央及各地仍有充足的物资储备救灾赈灾,还表明皇帝对民生决不含糊,不可能不干活。



万历十三年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孤苦中病逝,但他训练的浙兵已成为国家中坚,守卫在由他一手打造的蓟镇防线上。同时期另一个“军事流氓”李成梁正忙着挑拨女真各部,谁不服打谁,努尔哈赤他大爷和他爹都因李成梁而死,但努尔哈赤大气不敢出,后来反倒成了起兵的“七大恨”之一(估计是敢怒不敢言)。嘉靖以来“南倭北虏”的局面不再,国家二十多年无大规模战事,因此万历三大征能几乎同步在西北、东北、西南进行,精兵强将一大堆,这就是万历自信的资本。



张居正死后,万历一朝没有出现外戚、宦官、权臣乱政,反倒是“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全国缺巡抚三人,布政使、按察使、监司缺六十六人,知府缺二十五人”,万历通过不任用官员的方式,将一些无实事却有实位的官位空缺出来,不仅不会出现冗官冗员,还能进一步精简官僚体系,减少贪污腐败。可以这么看,一个公司面临困境,首先就是通过裁员节省资金,万历采取“休克式“的疗法让国家沉寂下来,既不会发生大的动乱,也不会迅速沉沦。



当然,如果萨尔浒的失利不发生在万历时期,万历虽做不成张居正对他要求的尧舜之君,但守成中兴还是可以的。只是历史没有假设,万历并不具备他的老师那份刮骨疗毒的改革魄力,他励精图治的热情很快被埋在深宫之中,大明王朝也在这个平常之君的治下逐渐走进更年期。

因此,尽管万历对他的老师倒攻清算,但充盈的国库、能干的官吏、强大的军队,还是给了万历皇帝任性的资本,这也是他不会做亡国之君的原因。


春秋正义


明朝皇帝不务正业,这样的传统由来已久,正德皇帝好当将军,嘉靖皇帝醉心仙道。而万历皇帝更称得上明朝最任性的皇帝,他创造了一个记录,28年不上朝。

似乎大凡皇帝都有这样的经历,初临帝位,必然励精图治有一番作为,而持权日久,愈发倦怠国事。万历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在执政生涯的后期,国家机器近乎停滞,同时强征矿税,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为什么能长年累月的不上朝,我想这是朱棣的一个创举,内阁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古代皇权达至顶峰,从此相权失去威胁皇权的能力。所以万历虽然不上朝,但实际上国家大权还是被他一手抓在手里。

如同嘉靖皇帝位于西苑遥控朝政,万历也有类似的能力,这是帝王的御下之术。





宋施予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谁说皇帝不上朝,就一定要亡国,谁说这代的皇帝不上朝,国家就要在他这一代亡掉。所以,题主的这个问题,有点逻辑不对。


但是,如果非要说具体原因,那么我只能说,明朝虽然实不是亡在万历朝,但是灭亡的根却在万历朝扎下了。

首先,万历28年不上朝,国家依旧运行依旧的原因,我看到有很多答友都回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内阁制,其实明朝的发展,内阁制的走向决定了大明朝的最终命运。


明朝就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国家机器的CPU就是内阁,就是整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皇帝是国家机器的象征,皇帝本身也成了国家机器中的机构之一,是整个国家机器赖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机构,也就是说,凡事内阁讨论,讨论完之后,皇帝拍板。


随着内阁制的一步步发展,明朝皇帝自己需要费心耗力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多了,更多的是内阁做好处理意见办法,让皇帝去裁决,皇帝嫣然成了国家的总裁,这期间,发展处一个传话的机构——司礼监,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内阁出具的票拟,由司礼监的太监呈交给皇帝,起先,太监负责读,读完皇帝朱笔御批,再到后来,皇帝就不亲自批了,直接改成了司礼监的太监代笔批盖印,而掌管代笔盖印的这个太监就叫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的头头。

因此,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方面形成了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循环,这就保障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有人说,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方权利互相制约,这不是非常好的吗,其实不然,因为这时候是中国的古典封建王朝时期,内阁以及司礼监的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内阁和司礼监都是向皇帝一个人负责的,而皇帝的权利虽然受到内阁的部分制约,但是并没有到彼此制衡的地步。


明朝内阁制的创制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加强君主的专职集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不像他老爹一样事事亲为,所以朱棣又设立内阁,内阁首辅其实就相当于丞相的位置,但是谁想到明朝的文人个个都是惹不起的主,内阁竟然变成了削弱皇权的物质存在,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十分痛苦于和那些文人纠缠,所以就索性学他的爷爷嘉靖,不上朝了。反正国家大事有内阁撑着,不怕。


其实,除了内阁,还有三个人的重要性,值得一提,那就是万历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冯保和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在万历登基后,母仪天下,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为了能稳定朝政,她做了两件事:第一,封冯保为掌印太监;第二,封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而冯宝和张居正也在极力的推进改革,张居正任首辅,冯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说他们两人的搭档,让张居正的改革推进的非常顺利。


事实证明,慈圣太后、冯保和张居正所做的事情非常正确,间接的推动了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将原本气息奄奄的大明王朝恢复了生气,也给万历后来28年不上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至于国家一下子就废了。


学会看报实验室


一个朝代的灭亡,就好像一个“上市公司”破产一样。公司破产,最大的可能就是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最后老板实在无计可施,只能宣告破产,一切化为乌有。而大明万历朝,虽然皇帝不上朝,但是国家照常运转,国家财政状况也没有呈现出像崇祯时期那样,捉襟见肘的局面,甚至还一度出现过“万历中兴”的盛世景象。万历的“三大征”虽然劳民伤财,但也一定程度上维护边疆稳定。既然国家还算安定,大明又怎么会灭亡呢,大明只是开始走下坡路罢了。

28年不上朝的皇帝

万历为什么不上朝呢,因为“争国本”,何谓国本,国本即太子储君。万历偏爱宠妃郑贵妃,想立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朝中大臣们不同意,大臣们紧守“立嫡立长”的传统,坚持要立皇长子朱常洛。就这样,皇帝与大臣们两不想让,争执不休。自万历十七年开始,万历皇帝早已厌倦了大臣们的一本正经与唠唠叨叨, 他索性就不上朝了。万历终日沉湎于后宫之中,不郊、不庙、不朝。皇帝想逃避问题,大臣们只能穷追猛打了,他们依旧初心不改,就这样,双方继续打擂台,只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终于扛不住了。这才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此时,万历依旧没有上朝。为何如此呢?

一来,万历是想效仿祖父嘉靖,试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嘉靖皇帝常年居于后宫,修仙求道,国家大政却从未旁落。万历也想来这一手,内阁送来的文件万历还是会看的。 万历看完后,再通过自己的谕旨,传达政令。所以,万历并不是真正的甩手掌柜,内阁、司礼监、圣旨,这些都是万历执政的工具。 内阁具有票拟权,司礼监则负责批红,万历皇帝只用点点头,摇摇头就行,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之强大。 万历也有不上朝的先例与资本,谁又能妨碍他呢。

二来,万历早已习惯了后宫安逸自由的生活。明朝的文官都有种执拗的性格,万历感到很头疼,不想见,也不想听,还不如呆在后宫安逸呢。

尽管万历没上朝,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还算过的去,只是每况愈下罢了。

政治经济方面:万历的前十年,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明朝大有中兴之相。“一条鞭法”和之后的考成法实施,大大缓解了明朝经济窘迫的局面,也改善了官场风气。自张居正去后,万历一朝并没有出现把持朝政的权臣,奸臣,所以万历一朝的政治,还算比较清明的。

但是伴随着之后的争国本,导致了党争愈演愈烈,这也为大明江山埋下了隐患。东林党、齐党、浙党,众多党派的崛起,并不是好兆头。

军事方面:万历的三大征,取得了光辉胜利。西北方面,万历主持的宁夏之役平定了蒙古人哱拜叛变,维护了西北的稳定。西南方面,主持平定了杨应龙之乱,维持了西南稳定。最后面对外患,著名的抗倭援朝战争,在万历的领导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万历的三大征,确实是他的闪光点。但是,随着女真崛起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明王朝真正的对手出现了,大明真正开始走下坡路了。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因长期沉醉于声色犬马,终于一病不起,随即驾崩了。大明在万历的手中并没有灭亡,因为万历一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大明也不至于就此灭亡。明亡于万历,万历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党争,外患,这些都成为了大明日后的顽疾,大明急需一位拨乱反正的有为之君,可惜的是,这位明君一直都没有出现。


风雪梦不逝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原因便是万历朝那场著名的“国本之争”。

都说“明朝皇帝多奇葩”,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无疑是“奇葩中的奇葩”,其中最为“奇葩”的事情就是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有三十年的时间“万事不理”,而他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另一件非常“奇葩”而又“人性”的事情,那就是“国本之争”的问题。

按照明朝立长子为太子的“立储”原则,万历皇帝应该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且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已经成为了万历朝堂上所有朝臣的共识。然而,朱常洛的生母王氏,此时身份非常卑微,仅仅是名宫女,所以朱常洛非常不受万历皇帝的喜欢。

万历皇帝所喜欢的皇子是由他最为宠爱的皇贵妃郑氏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希望能将朱常洵册立为皇太子。

但是这种有违明朝传统礼法制度的“任性”之举,当即遭到了几乎所有朝臣的一直反对,纷纷上疏万历皇帝,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却迟迟没有册封之意,反而不断处罚支持朱常洛的朝臣。于是,册立太子的问题就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最终在李太后的干预下,万历皇帝还是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而万历皇帝也就是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与朝臣之间产生的巨大意见分歧与偏差,直接导致其从这个时期开始,万历皇帝身居后宫,不见朝臣,进而“万事不理”。

解放后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基于考古的发现,有人将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归结为万历皇帝的“腿疾”,但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万历皇帝由任性而又乖张的性格,以及其对于朝堂上纷乱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厌恶。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明朝却没有亡在他手中,可以说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便是张居正穷尽十年之功创造了“万历中兴”局面。

自万历皇帝登基之日起,朝中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里,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推行“一条鞭法”,整饬吏治,发展军事力量等,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这时的万历朝国库充盈、生产恢复、边疆稳定,可以说张居正是凭借一人之力将明朝的国祚延长了四十年。也正是因为张居正打下的坚实基础,明朝在经历了万历皇帝如此折腾之后,依然能够存活下来。

但是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和“恩人”,却表现出了极为“逆反”的一面,在张居正死后,马上对其进行了清算,家人或被囚禁或被流放,就连张居正的陵寝都遭到了损毁,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其次,是明朝一整套限制官员权力的制度体系。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限制文官的权力。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皇帝开始发展宦官势力,进而又通过司礼监制度对官员进行相互牵制。到了万历年间,这样的一整套行政制度体系已经非常的成熟,朝臣、内阁、宦官等各阶层与各级别的官员,都有着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在这样一整套成熟的官僚行政体系的作用下,也保证的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

再次,万历皇帝并不是彻彻底底的甩手掌柜,有两项事情他还是抓在手中的,一项是财政大权,一项是兵权。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单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诸事不利,财政权和兵权,万历皇帝始终没有放松。特别是在万历朝期间,还出现了“万历三大征”,三次大战皆以胜利告终,万历皇帝在其中的运筹帷幄,居中协调也是功不可没,就连朝鲜的李氏王朝都对万历皇帝的复国之恩是感激涕零。这说明,万历皇帝还是非常的重视财权和兵权的。


尽管明朝没有亡于万历皇帝之手,但是万历皇帝却始终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负最大的责任。

也正是由于万历皇帝三十年“万事不理”,进而使得明朝纲纪废弛、边患四起、百姓怨声载道,民间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帷幕。

更为重要的是,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使得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开始拉帮结派,进而到最后形成了东林党和齐楚浙党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党政局面,而朋党之争在朝堂之上的愈演愈烈,党派之间相互碾压、相互打击,整个朝堂之上是乌烟瘴气,也极大的加速了明朝灭亡进程。

而造成这些问题和局面的原因就是在于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清朝时期编撰的《明史》评价万历皇帝曰:

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明朝的皇帝的三十年不上朝,就此成为了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