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日常极致美学"电影的魅力

我想电影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是枝裕和

《比海更深》,一个曾经成功的小说家,现在是落魄私家侦探的男人篠田良多,一个依然美丽,却已经另寻新欢的前妻响子;一个10岁左右,整天担心自己长不高的儿子真悟;和一个刚刚失去陪伴40多年的老伴,孤身一人住在狭窄公寓的老母亲淑子,这四个人在一个台风袭来的夜晚,机缘巧合的重逢在一起生活了一晚。

台风这一晚的相聚有温情、有理解、有悔恨、有无奈…… 是枝裕和用相反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失败者的无奈日常:我们总是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理想与现实互相交叉、互相矛盾,无法取舍,当时光已逝,我们还想再追回什么,却发现,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才能扬帆远航。

《比海更深》获第26届挪威南方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是枝裕和以温暖的笔调,着眼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不断地把观众带入思考。今天,我就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独特隐喻三个角度来深刻解读这部具有"日常极致美学"的电影,在本文第五部分,我将分析从影片中所带来的思考。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1. 导演是枝裕和的美学观点和人文关怀

《比海更深》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影片,他1995年首次执导了电影《幻之光》获得威尼斯影展的竞赛入围奖,自此开启了剧情片创作之途。他的作品题材多具有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是枝裕和的电影美学确如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浦寿辉所说:这样一位"对自身执着的同一个主题或主题群,持续不懈地追寻和探讨"的导演,以他独特的对主题的电影化处理,将文学性与电影相融合,建构了一个"日常极致美学"的世界,是枝裕和由此成为了一位深具个性与独创性的"电影作家"。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总有最动人的故事和最平凡的人生。他曾经五次入围戛纳,并在2018年凭借电影《小偷家族》夺得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而我更喜欢的却是他导演的豆瓣评分8.7 的《比海更深》。是枝裕和讲述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云淡风轻,可是心底却在暗潮涌动,该有的高潮一个也没拉下。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2. 从创作背景来看是枝裕和的极致美学思考

电影的创作中,以母亲生活的团地、儿时游玩的贝壳洞、父亲的离世这些细节,是枝裕和信手拈来融入到影片中,使整部影片弥漫着一股悲凉的味道,那里面,有父亲过世的伤感余味,也有家庭破碎的离愁别绪。 是枝裕和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拍摄电影之前曾做过电视编导,拍摄过纪录片。走上导演道路的时候,已经30岁了,在获得现在的成就之前,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曾经迷茫、不知所措,这迷茫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于是,他把思考融入到影片中。

是枝裕和的母亲一个人生活在团地,在父亲去世后,他回老家去看望母亲,在熟悉的巴士站下车,按从前的路线往家里走,突然看到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公园里,那座贝壳形状的大滑梯外围上了"禁止进入"的栅栏。后来他问了母亲才知道,此前有个小孩在攀爬贝壳外侧时不小心掉下来受了伤。 贝壳洞成为是枝裕和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和伙伴们追来追去地玩耍,即使从滑梯上摔下来也只能怪自己不小心,而不是滑梯的错。第二次回老家时,那座滑梯已经整个被撤走,不留一丝痕迹。

是枝裕和把这个童年记忆搬到了影片中。

母亲所居住的团地,住户是有明确的阶层关系的,是枝裕和的母亲住在集团住宅区,与其一路之隔的对面是名为"西武住宅"的独栋建筑。集团住宅区的居民如果攒够了钱,就会全家搬到这边来,也算一种"升迁",这其实象征着阶层的上升。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良多从灰烬中挑出焚香的残渣,其实那一幕是是枝裕和在母亲去世之后的某天晚上做过的事情。那时候,他一边这么做,一边想起了他的父亲。把残渣从灰烬里挑出来,就像把骨头从灰烬拿出来一样。他曾经回忆,他的父亲真的满意他的人生吗?母亲对父亲有过怨言吗?于是拍摄中,是枝裕和将它放进了电影,让演员进入这幕场景,放手让他们去演,然后看会发生什么。于是,是枝裕和想象中的一幕,变成了电影里的一幕。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比海更深》更多的加入了是枝裕和家庭哲学的思想。是枝裕和从出道开始,所有的主题都是围绕儿童和家庭。这么多年下来,他逐渐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哲学,这也渐渐的成为他电影中的一个符号,时不时的出现。 食物,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是枝裕和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比海更深》中,一瓶咖喱酱,将父亲的灵魂带回到了这个缺失父爱的家庭。在台风降临的夜晚,已经去世的老父亲最爱吃的咖喱酱,在母亲淑子手下被是枝裕和用拍美食的方法呈现出来,让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流口水的同时,完美的串起了影片里各个家庭成员的关系。 工作和事业中,生活的琐事里,是枝裕和面对的问题是,"成为人父,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了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于是,他萌生了想法,要讲述一个与"父爱"有关的故事。

在我看来,是枝裕和最擅长的,就是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是枝裕和将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一般生活流的情节人人都能写,但能够依靠平凡的文本,挖掘出巨大的能量,是枝裕和在这方面堪称大师。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3. 人物的演绎也成为影片成功、展现极致美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被誉为全日本人的"母亲"的树木希林出演了是枝裕和影片中母亲的形象。《比海更深》中,一家人过着普通的日子,做饭、吃饭、喝冷饮,细碎的生活情节穿插其中,感情之间的矛盾也清晰地浮出水面。这些生活细节之所以动人,必须归功于演员对于人物的自然表现,尤其是当时已过七旬的树木希林。

影片中,母亲淑子陪儿子下楼散步、在台风夜抱出被褥劝儿媳留宿,拿出脐带与儿媳简短交谈,这些看似很随意的笔触,所到之处弥漫着任何一个东方母亲的普遍共性。早已分离许久的良多一家三口,借着一夜台风,回归母亲的家,仿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与方向。家庭的安宁与温暖,在人物的精彩演译中跃然纸上。

影片中母亲淑子的扮演者是树木希林。虽然已经过世了,但她留下的很多影视作品,以及对生活、工作的那份永不放弃的态度鼓舞了好多人。树木希林说,人生实在很简朴,正如她在《比海更深》中的台词:普通的生涯天天也能过得开心,人生很单纯的。不要因为未知而焦虑,每一天努力做好自己就对啦。这是树木希林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的事。

是枝裕和称树木希林是他的第二位母亲,在树木希林的葬礼上,是枝裕和说:

多年前我失去了母亲,现在我陷入第二次丧母的悲痛深渊之中难以自拔。对我来说,您就像我的另一位母亲一样。希林女士,您逝世的9月15日,也是我母亲过世的日子。和母亲永别之日,竟然也是与另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永别的日子,这样的巧合使我悲痛欲绝,难以释怀。也许我不应该把失去母亲与后来与您相遇联系起来,但是千真万确的是因为失去母亲,想把这一切写入作品的时候,刚好遇到希林女士。您挽救了天涯孤独的我,关爱着我,因此,我作为活着的人,要像当年一样,将这样的悲痛升华成作品。我曾与您一起走过人生的某一阶段,这是我的责任,是我对您恩情的回报。


不论是影片内还是影片外,树木希林都展现着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巨大力量。

影片之外,她被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和摇滚歌手内田裕也的第二段婚姻。面对内田裕也的数次家暴和劈腿,树木希林坚决不同意离婚。这种并不"明智"的执着,外人很难理解。但他们最终能够和解,也算是树木希林对这份感情坚守的回报。

影片之内,树木希林塑造的母亲,不只是儿女的情感皈依,更是阻隔死亡的天然屏障。树木希林就是无数人所寄托的一道隔在儿女与死亡之间的屏障。在荧幕上,她隔住危险,隔住死亡,温暖着每一个观众。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比海更深》中母亲的设定就是以是枝裕和的母亲为原型。是枝裕和的母亲住在出租房,而商品房的居民几乎都是专职主妇。出租房的居民坐巴士、电车出行,而商品房出入都有私家车。是枝裕和的母亲自尊心很强,她认为,上了年纪后还在出租房生活是一种耻辱,她想搬到商品房去,可当时,是枝裕和与父亲根本没有能力帮助母亲实现愿望,于是影片中母亲淑子说出了想要搬家这样的话。这其实是所有团地家庭主妇的愿望。

树木希林温柔慈祥,有点小毒舌但又很有趣,热爱自己的生活,并认真的活着。这和是枝裕和的母亲很相像。片中淑子的婚姻并不算幸福。丈夫是个不争气的男人,游手好闲,负债累累,但淑子却磕磕绊绊地守了他一生。这或许很难理解。更巧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树木希林女士,和淑子有着同样遭遇。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当别人有人问你树木希林的婚姻,她回答:

如果来世再次相遇,我仍会爱上他并再次度过狼狈的一生。

个性鲜明的树木希林,五十年的演员生涯,获得了第十届亚洲电影大赛颁发的终生成就奖,在《东京塔》拿下日本奥斯卡影后,她成为了全日本人的"母亲"。

依我看来,《比海更深》中淑子形象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即使良多在外人眼中如此不堪和落魄,母亲淑子始终以他为荣,愿意维护儿子的自尊,面对家庭破碎的良多,母亲想尽一切办法帮忙挽回,可能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吧,琐碎的家庭琐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致入微的母亲。 树木希林演绎的母亲形象如此贴合生活,根本原因在于她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为了追求爱情,不妥协、不退让,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拍摄影片过程中,这样一位做了五十年演员的母亲,精致于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演绎,在团地小小的家中,树木希林无数次提出建议,如何能够把家庭的摆设呈现在观众眼前时,是狭小、局促、不堪、凌乱……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4. 是枝裕和关注细节,富有文学性,以隐喻手法,让我们体会到影片的真实和无奈

①台风的隐喻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天气有里风和日丽,有阴晴圆缺,也有狂风暴雨,这才是自然现象,而生活也是有波澜、有平静,所以这里的台风其实预示着良多的情感生活也面临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台风的夜里,几个主角的情感都千头万绪,波涛翻涌,以至于彻夜未眠,良多为了陪伴自己的儿子多一点,让儿子记住和自己一起的时光,冒着雨带儿子去贝壳洞里听雨,吃夜宵,妻子响子也外出寻找儿子,三人重聚在一起。如果不是台风,可能他们是没办法重聚的。

在台风过去后,日子又回归到云淡风轻,此时台风夜中的四人虽然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生活依然继续,但是已经和台风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②贝壳洞的隐喻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影片开头,良多去团地的母亲家,路过贝壳洞,良多深情地看了一眼,那是对父亲的回忆,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可是,现在围上了"禁止进入"的栅栏,而真悟-良多的儿子,从来没有和父亲良多有过这种共渡的美好时光,于是有了台风夜的暴雨中,良多带着儿子冒雨来到了贝壳洞,那是对童年的追忆,也是和儿子真悟想要进一步沟通的契机。

③彩票的隐喻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彩票不是赌博,是良多的梦想和希望。他带真悟买彩票、希望儿子成为棒球手,但真悟却很现实的说要当公务员。

真悟买饮料的途中丢失了彩票,于是冒雨去寻找,良多和响子也跟了出去,被捆绑在一起的梦想即使风雨大作,也要一起找回来。对于新生活的希望,三人都想找回来,这里暗喻这个家庭其实还是有可能延续下去的。

影片结尾,良多一家离开了团地,在电车上,良多把他和父亲的彩票都给了儿子真悟,他不再读未来了,即便没有变成理想中的大人,即使没有比海更深地爱过一个人,彼此之间的羁绊,也能让他重新出发。

④砚台的隐喻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砚台是又一个隐喻。砚台是父亲写字用的,良多作为小说家,也是写字的,父亲最困难、最穷困潦倒的时候,都没有当掉砚台,良多会怎么处理砚台呢?对良多来说,写作是他此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重新写作的希望。片尾良多出来的时候,依然拿着那包东西,那隐喻着他会重新燃起新的希望。

这里一个个巧妙地隐喻,把生活场景一幕幕呈现在观众眼前,似是有意,又似无意,这高潮的影片创作手法也展现了是枝裕和独特的"日常极致美学"的魅力。

5. 影片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是如何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比海更深》丨从创作、人物和隐喻解读

正如电影海报所言,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想中的大人,我们必须承认其实大部分人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就如每个人不一定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超级英雄。英雄固然可爱,圆了自己的梦想,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终将还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是生活的苦,也是生活的乐,然而,我还是想说,我们仍需要充满希望的奔向新的生活目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呢?

①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审时度势,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离梦想更近。

生活中我们总想让梦想一步到位的实现,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什么正确的人生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是先选择了,然后做到正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冲入到“现实”中,才有可能发现通往未来理想的道路。

②别给自己找借口,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实现梦想,除了努力别无他法。

在舒适区习惯后,我们不愿意走出去,去探索新的世界,而会冠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请不要为懒惰找借口。每一次困难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次进步。不要总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懒惰的借口,回想一下,我们真的全力以赴了吗?虽然付出不一定能获得百分之百的回报,但是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收起借口的挡箭牌,不要为自己停滞不前找理由,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③专注于活在当下,明白自己要什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明白自己要什么,每天做的事情是为什么?

活在当下,不是让我们混吃等死地过日子,而是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专注内心的情绪,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建立心理上的满足感。

人生最宝贵却最容易都是的东西无非三样:青春、梦想和童心。青春无法停留,岁月无法找回,只有童心和梦想,不应里我们远去,应该时刻伴随我们左右,时刻提醒我们,平衡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人生。

总结:

麦家说过: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倘若拘泥于眼下的困境,势必会画地为牢,走不出比海更深的生活怪圈。有时候,承认生活本来就有阴晴圆缺,才可能有新的希望注入进来。

面当人生不如意时,当人生已经有了遗憾,我们还能怎么办?影片结尾给了我们答案:台风过后,生活依然要继续。

比海更深的,是割舍不下的亲情,是对生活的热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