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笔记撰写者:CAS中国演讲好声音创始人&CEO&首席教官 沈亦周

「娱乐至死」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讲的是电视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纸媒的冲击以及因此带来的人类认知的退化。

对于信息发展对人的冲击,作者是持一种悲观态度的。在今天我们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最早是广播电视,然后是互联网,再接下来是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到今天的短视频、抖音、快手、淘宝、直播。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投入到那个领域了,愿意去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多是在等待被喂食。从整个人类的认知发展趋势来说,确实是悲观的。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就是,当你面对不同受众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因为有的人群认知在往下走,你再试图跟他讲道理是没用的。如果想影响他,你得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去影响他。还有一小撮人还在持续地往上走,你希望去影响他们的时候,就需要有非常强的逻辑和认知。

新站点独家专访回顾: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首版发行于1985年,正是乔治·奥威尔预言中的「1984」的次年,作者尼尔・波兹曼发出振聋发聩的深刻洞见: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在国内微信公众号横扫天下的那几年,人们尚且还会讨论“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利和弊,而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乐于热切地拥抱不断涌现、流行一时的各类新兴媒介,并未觉得不妥,也没有察觉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波兹曼强调,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它们就像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比如12世纪眼镜的发明,暗示了我们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身体和大脑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进行完善。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身体发肤”都能通过医美技术进行改造。未来我们或许会在生物学,尤其神经学的发展中见证大脑的改造。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那么媒介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认识世界、定义智力和真理的呢?

我们肯定难以想象,1858年的美国民众能够津津有味地听完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长达7个小时的辩论,不仅仅因为他们超长的注意广度,还在于他们理解复杂长句的非凡能力——两位演讲者都以符合严格法律行文的复杂句式和书面措辞进行着辩论。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毋庸置疑,我们早已丧失了用耳朵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并且不止于此。虽然波兹曼在书中以批判电视媒体为主,但其预见完全贴合今日以视频为主导的媒体现状。

为什么说随着印刷术退至边缘,公共话语的严肃性和明确性也一同退化了呢?

因为与文字这种媒介相比,图像只能描述具体的特例,无法体现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对观众提出的要求仅仅是“辨认”,而非“理解”。

你或许会说拍摄发表观点的人物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但事实却是,由于视觉媒体本身的特性,人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画面中人的外形上而非观点上。

而由于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的图像和视频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并且在内容、背景、情绪上都毫无关系,我们没有空闲停下来思考几分钟,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点击—下滑—点击”循环中。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正是由于这样的媒介属性,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今天“颜值即正义”的公共话语环境,有趣取代严肃,无序取代有序,情感取代逻辑。

在充满艰辛的生活中偶尔娱乐放松神经是现代人为数不多的安慰,但是当娱乐精神全面入侵我们的教育、新闻、商业、信仰等公共事务领域,娱乐内容霸占各大热搜榜的头条,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创客笔记|每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种“隐喻”

其后果甚至不是我们不愿再思考,而是我们彻底丧失思考和理性对话的能力。


往期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