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硬核"教授:打破幾十年技術難題,研發成果產生效益20億

他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帶領科研團隊執著創新,屢次突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頁岩氣開發關鍵技術國產化;他教書育人之餘,創辦高新技術企業17載,及時轉移轉化自身科技創新成果,推動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他就是

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荊州市嘉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明標


湖北

許明標,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專項津貼、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荊州市政協委員,湖北省發明協會理事,長江大學海洋油氣工程系主任,海洋深水石油天然氣開發研究所所長,非常規油氣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鑽完井首席PI,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中國海上油氣》編委,中國石油學會鑽井液完井液委員會委員。獲"荊州市第二屆突出貢獻人才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涪陵大型海相頁岩氣田高效勘探開發"創新點四的主要貢獻者。

技術創新 打破國內技術難題

湖北

長江大學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以來,攻克頁岩氣快鑽井等技術,研發、推廣科技成果8項,產生經濟效益20多億元。作為該中心鑽完井團隊的首席科學家,許明標教授是這一成績的主要貢獻者。

2011年,在重慶市涪陵區焦石鎮,中國石化發現了國內首個大型頁岩氣田。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隨後引進美國哈里伯頓公司的油基鑽井液技術,在該區域鑽探頁岩氣水平井,但此技術一經試用便"水土不服",井下複雜、通井及下套管困難、費用居高不下等問題接踵而至。通過在全國遍尋"良方",該公司將技術攻關的重任交給了許明標教授的科研團隊。

湖北

湖北廣電針對該項目對許明標教授進行採訪

經過長達九個月緊張的科技攻關,2012年7月3日,建頁2HF井順利穿過2886米的完鑽井深,在2888米完鑽,這是中石化首次採用國內研製的油基鑽井液技術進行作業並獲得成功,消耗費用僅為國外的60%。以油基鑽井液清洗技術革新為突破口,6天后,許明標團隊針對該井設計的固井作業試驗成功,這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陸地鑽井人的傳統認識,破解了國內石油界幾十年難以逾越的技術難題。迄今,團隊研發的油基鑽井液及固井技術已成功應用於253口井,為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降低成本6.6億元。

得益於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目前,在油基鑽井液技術方面,許明標團隊依據不同的底層條件和鑽井設計,開發出一系列國產化材料,為國內頁岩氣的大規模開發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教書育人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教書育人是大事,精力和時間投入上不能有半點含糊。

"雖然科研佔據了許明標大量時間,但他從不曾因此而忽略日常的教學工作。"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必須不折不扣、保質保量完成,這既是教師的本分,也是我做人的信條。"

湖北

一次,在油田現場參加完一個重要項目的論證會後,為了不耽誤給本科生上課,許明標從重慶乘坐早班機趕回學校,課後又立即乘坐當天的班機奔赴成都開會。2012年石油工程學院搬至武漢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與家住荊州的很多老師一樣,許明標每週都在武漢和荊州間來回奔波。

"雖風塵僕僕,卻滿心踏實。"許明標如是說。

除了積極承擔本科教學任務,許明標教授同時還是8名碩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教學中,他將相關課題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個人獨到的科研方法和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引進課堂和實驗室,通過安排學生現場觀摩實踐,不斷豐富和充實教學資源,為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012年,鑑於國家對海洋油氣工程與開發人才的迫切需要,許明標著手創辦了海洋油氣工程系。對於院系發展,他不敢有須臾放鬆,在學科建設、課程教學、實驗室建設、學生創新實踐等方面均確定了明確的目標。他認為,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所以每年暑假,他都會想方設法找關係,組織學生去鑽井平臺、施工現場和生產單位實習;不論自身科研任務多重,他都會抽空到現場給學生講解介紹相關內容。

成果轉化 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

許明標十分注重自身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一直推崇將產學研有機結合,為學校和社會創造更多效益。為此,他聯合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王昌軍教授,在荊州開發區徵地90畝,建立了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荊州市嘉華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

十餘年來,該公司始終緊盯國家目標與市場需求,執著一念,心無旁騖,與國內眾多大企業建立多渠道、多樣化合作,促進企業技術不斷升級,以成果轉移轉化方式在企業形成強勁的生產力,擁有儲層鑽開液及配套完井液、高溫油基鑽井液、固井水泥漿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近百種,並廣泛應用到中石油克拉瑪依油田、中海油田四大基地、海外市場等。

湖北

作為年產值過億、年稅收超千萬元的規模企業,嘉華公司現已發展為長江大學相關專業本科及研究生穩定的實習和就業基地。目前,嘉華公司70%的技術人員來自長江大學。公司還與長江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共建了新興戰略產業培養班,為該院本科學生生產實習免費提供場所、實驗和生產設備,培養了一大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現場經驗的高素質人才,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教書育人為要旨,在科研的征途上,在成果的轉移轉化中,許明標一路奮進,走出了人生的風景,走出了人生的高度。

面對未來,許明標心中有一個願景,那就是堅持教書育人,堅持科技報國,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成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的忠實踐行者,為學校、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長江大學新聞網、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