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年少时用棋盘砸死吴王刘濞太子,是什么心理?

七月经典追剧


汉景帝刘启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毕竟有”文景之治“的功绩摆在那儿。但是,刘启一生也有一些不厚道的、厚黑的事,比如腰斩晁错,比如逼死周亚夫等等,还有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就砸死吴国太子。

他为什么会砸死吴国太子呢?

第一,游戏引发的惨案

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侄儿,因战功封吴王。吴国共计有三郡五十三城,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由此可见吴王刘濞的地位是很不一般的。

作为地方诸侯,吴国时不时要派人进京朝见皇帝。汉文帝登基后,刘濞让吴国太子刘贤进京朝见。这时吴太子还是个小孩子,汉文帝的皇太子刘启也是小孩子,两人年龄相仿,一起玩得也开心。

有一次,吴太子陪皇太子刘启喝酒、玩游戏,玩着玩着就闹起来了。吴太子从小养尊处优的,在封国内,哪个人不让着他呢,所以他习惯了,一生气态度就有点傲慢。可是吴太子傲慢选错了对象,坐在他面前,可是皇太子。皇太子刘启何尝被人怠慢过呢,一怒之下,拿起游戏用的台盘,往吴太子的脑袋扔过去。这一扔,扔出人命了,吴太子当场被砸死。

小孩子玩过家家,哪有玩出人命的呢?这里,我们就得分析一下刘启为什么会砸出人命。

第二,刘启为什么会砸死刘贤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首先说说刘贤的原因。

刘贤的性格,可能有其父刘濞的遗传。据史书载,刘濞的性格极为剽悍勇猛,而且不太把中央放在眼里。比如他在统治吴国时,便收罗了许多亡命之徒,私自铸钱,这些都是犯法的事,他一点也不在乎。也许是老爹平日不把朝廷放眼里,儿子也受到他的影响,这才有对皇太子不敬的行为。

另外,刘贤的教育也有问题。史料称,刘贤的老师都是楚人,楚人比较尚勇,遂养成吴太子轻佻、剽悍的个性,在吴国时,刘贤就是一个比较骄矜的人,本身有这个性格特点。正是这个性格,导致与皇太子在游戏时发生冲突。

再说说皇太子刘启。

刘启在九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刘贤进京时,他可能也就十来岁左右,还属于未成年人。刘启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他的心胸是比较狭隘的。

宋代苏辙评论他:”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我们从后来刘启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心胸狭窄,甚至无情的一面。比如说晁错为他鞍前马后搞削藩,可是一旦爆发七国之乱,他就丢车保帅,把晁错给杀了。不仅是杀了,还是以腰斩这种最残酷的刑罚,至于么?不仅杀了晁错,把他三族也夷了。杀晁错居然连审判也没有,定罪也没有,晁错是穿着官服上朝时,直接被拉去刑场问斩。由此可见刘启是很无情的。同样,在周亚夫一事,也可以看得出来。

吴国太子刘贤犯的大错,就是得罪错了人。估计他在吴国作威作福惯了,可是他不看看,对面坐的是比他地位尊贵的皇太子。偏偏皇太子是个心胸狭隘,也是比较黑的人,权力还比吴太子大。你想想,皇太子能这个亏呢?

当然,我认为刘启并不是故意要砸死刘贤,应该不致于如此。他显然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后,不假思索要维护自己神圣不容侵犯的地位,下手太重了,而且偏偏又打中要害,这才把刘贤给砸死。

这件事,后来成为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的一个诱因。


君山话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个误会,也是皇家的悲哀。

吴王的儿子刘贤和当时的汉景帝刘启,两个孩子在一起下棋。

吴王的儿子刘贤年轻轻佻,不懂得宫廷的道理。

在皇宫中,一个基本规矩是不能赢皇帝和太子。不管是下棋、打牌、玩游戏甚至搏斗,都是一样。

这是所谓的潜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的。

比如陪着皇帝下棋的人,基本都是国家级选手。如果真的按照各自本事下棋,这些人闭着眼睛也能赢皇帝或者太子。

但无论他的棋力多高,也是不能赢的,还必须下得很逼真,最后输掉。

所以小孩时候的汉景帝刘启,估计从来没有输过棋(除了和他老爸下)。见局势不妙,汉景帝刘启和吴王儿子刘贤因为一步悔棋,大吵了起来。

刘贤也是娇生惯养的龙子龙孙,为人轻佻好胜,也不愿意受气,出言不逊。

汉景帝刘启自出娘胎哪里受过这种气,一怒之下将棋盘扔过去。

当年的棋盘都是实心的,相当重,这一下就砸破了头。

而古代没有抗生素,认为外伤都很危险。结果刘贤被砸破头以后,竟然因为破伤风不治而亡。

这下,他的父亲吴王大怒,但不敢发作,隐忍了多年最后叛变。

不过,汉景帝刘启也并非故意杀人,真杀人也不会用棋盘砸过去,他又不是武林高手,还是殴斗的无心之失。

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过失伤害致死。而汉景帝刘启又是未成年人,不用坐牢,赔点钱就了事。

有人觉得汉景帝太霸道,没道理。

其实,古代的皇帝就是这样。

其实在汉代,你只要稍微出言不逊,皇帝就可以处罚你,甚至斩掉你都可以。不然怎么说伴君如伴虎呢!


萨沙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引自《史记》吴王濞列传。

意思就是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喝酒下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都养成了轻佻、剽悍的个性。有一次,刘贤和太子刘启下棋,刘贤悔棋,刘启不干,刘贤出言不逊冲撞了太子刘启,刘启觉得在仆人面前跌份了,拿起棋盘就砸过去了,活该出事,砸了个正着,把刘贤砸死了。

发生事情的时候,刘启和刘贤都是年轻人,喜欢争强好胜,而他们下棋就会有了争论,谁都不愿意让步,心中又都有不爽对方的时候。刘启是皇太子,刘贤是王太子,由于刘贤是吴王刘濞当时唯一的儿子,由于自幼深受其父宠爱,所以平常就飞扬跋扈,品性极差。

所以到皇宫后也没有把刘启放在眼里,这本来已经很让刘启不爽,下棋又是争输赢,刘贤又耍赖,并且对刘启出言不逊,这是反大忌。所以年亲气盛的刘启于是一时怒从心头起,于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

刘启砸死刘贤就是冲动上头,估计当时也是生气,就一下子爆发了,没有考虑后果。刘启是出名的急性子,后来做皇帝后急于削藩,诸侯叛乱,又杀晁错,这都是刘启性子急的表现。

刘启年轻时候用棋盘砸死刘贤,无需过多的解读,就是刘启年轻气盛加上性子急,一在气头上就冲动,才会有这么荒唐的举措。


帝国烽火


西汉文帝初期,大汉皇宫中发生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事: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在长安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博弈时,由于对棋路起争执,无礼耍赖,且态度十分横蛮,被太子刘启用博局当场砸死。

被刘启所击杀的吴国世子刘贤,是吴王刘濞当时唯一的儿子,由于自幼深受其父宠爱,所以平常就飞扬跋扈,品性极差。到了皇宫中,他依然没有收敛,做事依旧率性而为,太子刘启早就对他忍耐已久,那天下棋的时候,刘贤又无礼争执,年亲气盛的刘启于是一时怒从心头起,于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这事说起来并非有何阴谋,就是个偶然的事件。刘启的如此举动,就连汉文帝都有些吃惊。不过这个偶然事件却也是造成后来“七国之乱”的因素之一。

刘贤的老爸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子,刘邦的二哥刘仲的长子,为人十分剽悍勇猛而又野心十足,性格与刘邦非常相似,刘邦当时封赏他的时候都说他有反相。杀子时间过后,尽管刘濞又生了其他儿子,但当时痛失爱子的仇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深重,可以说,刘贤被杀这件事情,也是促使刘濞决心造反的诱因之一。


惯与长夜


汉文帝初期,皇宫里发生了一场惨剧,一盘围棋引发的血案。

太子刘启执白棋,吴王世子刘贤执黑棋


吴王刘濞世子刘贤在长安陪伴皇太子刘启下围棋。刘贤自由飞扬跋扈,品行低劣。到了皇宫,依然没有任何收敛。

刘贤人品差,棋艺差。局势不利,便无礼耍赖。刘启一忍再忍,刘贤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太子刘启压不住怒火,用棋盘将刘贤砸死。

对此事,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儿子也刚刚学围棋,儿子还教了我一些对弈的礼仪:

拿棋子:食指在下,中指在上,夹着棋子。

对弈前,向对方鞠躬道:请多指教。

对弈后,也向对方鞠躬:多谢指教。

还有落子无悔等等。

我儿子学棋时,和一个水平高的男生一起下棋。由于他学棋时间长,往往大胜。但我儿子进步快,差距越来越小。

上一次儿子和他下棋,赢了他。输棋后,他不但不守围棋礼仪。还说:我不服。

这一次又和我儿子下棋,还没下多少步,就被吃了好多子。我儿子准备提他子时,他自己把子抢走了。还不给我儿子。

那盘棋没下完,就终止了。

儿子说:他如果不耍赖皮,我就赢了。以后再也不和他下棋了。


此外,还有《围棋少年》中的围棋比赛,为了获胜。在对弈时故意放屁,把对手熏的半死。也是棋风败坏的表现。

我们要引以为戒,棋品如人品。


杨朱学派


汉景帝刘启和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一个是大汉帝国未来的皇帝,一个是吴国未来的大王,他们俩又都是从小被立为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两身边的人,哪个不是对他俩卑躬屈膝,哪个不是对他俩阿谀奉承?

刘启和刘贤的父母,对他们也是自小宠爱,在他们的统治辖区,他俩更是说一不二,随便一句话就可以无数人掉脑袋。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两位那都养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当然,他们也确实不需要知道天高地厚,因为凭他们的年龄,就是把天捅破,也有人给他们兜底。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俩那是从小就根本不知道吃亏为何物,而且行事风格也是凶悍、狂妄。 结果呢?这两位都不知道吃亏为何物的太子爷在某一天终于见面。刚开始,家人肯定会相互介绍一番,总而言之,这个是你的堂哥,这个是你的堂弟,你们俩要好好相处。



对于汉景帝来说,第一次看见这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又从来没见过面的亲戚,心中自然充满好奇和惊喜。 于是,两人开始一起玩耍,等到相处融洽后,两人更是一边喝酒一边下六博棋。

大家知道,在皇宫里和皇帝或太子下棋,基本上是没有人敢去赢的,不管陪同下棋的人棋力有多高,他都会选择输掉,当然输也会输得非常逼真,好让皇帝或太子觉得他们是凭真本事取胜的。当然,这个定律,在吴王的王府上,也同样适用。

在这种背景下,估计除了当初教他们下棋的师傅,汉景帝在与旁人下棋时,就从来没有输过,而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在与旁人下棋时,估计也从来没有输过。并且,刘贤又从小生活在楚地,师傅都是楚人,在秦汉时期,南方的楚地,相比于北方地区,还处于蛮荒之地,所以行事作风都比较轻佻、剽悍。

再加上刘贤本人也是行事骄矜,所以他在与汉景帝下棋时,自然不会像原先与汉景帝下棋的那些人一样,规规矩矩和毕恭毕敬,生怕有任何违背尊卑礼仪的行为,估计当时刘贤的行为,绝对是狂妄傲慢得很,偏偏汉景帝,又是个心胸狭窄和受不了气的人,对此,他心总已经是非常不痛快。



偏偏雪上加霜的是,刘贤在和汉景帝下棋时还处于上风,这更让汉景帝非常难堪,毕竟他可是从来没有输过的人。于是,汉景帝在走错一步关键棋后,就想着要悔棋重走,对此,刘贤自然不干,按照他以前的经历,这世人就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悔棋,再退一万步说,就算要悔棋也是他悔棋。

在这种背景下,两个人就开始争吵起来,汉景帝更是怒不可止,按照他以前的经历,就从来没有人敢在下棋时这样不恭敬,也没有人敢不让他悔棋,更没有人敢和他争吵,这真是翻天了。总而言之,这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不好好教训眼前这个人一顿,我大汉太子的脸面何在!于是,汉景帝直接抄起棋盘一把向刘贤的脑袋砸过去,一下就把他给打死。

对此,吴王刘濞也是又气又恨又伤心,却也拿汉景帝没有任何办法,谁让他爹更牛逼呢?所以他最后只能说是自己儿子不懂规矩,然后老老实实把儿子的尸体带回去安葬。


我是赵帅锅


少年刘启用棋盘砸死少年刘贤,听起来似乎含有各种阴谋论,各方大佬背后周旋,暗中较量,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意外,是两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争强好胜的意外表现。

吴王太子刘贤

吴王太子刘贤是吴王刘濞当时的唯一的一个儿子,刘濞可是刘邦二哥的亲儿子,刘邦自己的亲侄子,而到了他们这一辈时,刘濞已经属于是老刘家的老人了,又割据一方,因此地位崇高。而刘贤作为刘濞的太子,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儿子,又怎会不被娇生惯养,各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叔叔姨姨,各种惯着,所以刘贤从小便养成了嚣张跋扈,天下唯我独尊,老子最大的性格,这在吴王的等地上自然没有什么,但是进了宫则不在相同,刘贤也因此丢了性命。


当朝太子刘启

太子刘启,当朝太子是什么人物,那可是储君,未来的皇帝,虽然久居深宫,行为不可以像刘贤那么的嚣张跋扈,但是内心中的骄傲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看起来温文尔雅,但是内心的怒火一但爆发出来,也是很恐怖的,这便是太子,而且刘启当时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争强好胜之心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同龄的年轻人,刘启认为没有人可以胜过自己的同龄人。

两者相遇

一次,刘贤赴往长安参加朝会,由于其身份特殊高贵,便由同龄的太子刘启与之陪同,但是这个刘贤即便是进入皇宫之中,也不改嚣张跋扈的本性,即便是对待太子刘启也是如此,起初刘启认为来者是客,也对其进行了忍让,而这个刘贤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可能有想要跟当朝太子一争高下之心,处处叼专,丝毫不改太子刘启面子。


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悔棋事件

一日,刘启与刘贤在一起下棋,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棋局,但是对这二人却有不一样的意义。对于刘启来说,这次棋局是要给刘贤一个教训,你就是不如我,即便是你在嚣张跋扈也只是表面上的,实力跟我比就是差些。而这场棋局对于刘贤来说,这是一个证明自己也很优秀的绝佳良机,刘贤知道,自己虽然处处可以嚣张跋扈,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自己在别人眼中却一直是之跨子弟,不成事的,所以刘贤十分的想要证明自己。

因此,二人在这场博弈的过程中都十分的用心,但是刘贤毕竟棋艺相比于刘启还要差一些,逐渐的露出了败象,但是刘贤却不甘心自己失败,脑凶成怒的想要进行悔棋,而刘启身为太子,又岂肯让他在自己面前悔棋呢,更何况自己看其早已不顺眼,因此刘启彻底愤怒了,拿其棋盘就狠狠的砸在了刘贤的头部,这一砸没想到直接给刘贤给砸死了。

刘启的心理分析

很明显刘启也没有想到这一砸能直接将刘贤给砸死,刘启是很怒,但是刘启身为太子,定然也是识大体的,也知道刘贤虽然嚣张跋扈,但是碍于他的身份,也不能将其如何,所以,刘启一开始很发怒,发怒之后便动了手,动完手之后发现刘贤竟然被砸死了,又开始惊慌失措,虽然自己身为太子,但是刘贤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啊,自己虽然不至于为其陪葬,但是惩罚是少不了的,所以刘启开始了惊慌失措。惊慌失措之后发现事已至此,不可逆转,又变得释然了起来,死猪不怕开水烫,死了你又能拿我太子如何,最终也是如此,刘启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刘启一怒砸死刘贤,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并没有什么阴谋论在其中,而刘启也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代价,多年之后因此而爆发的七王之乱。但是要说代价最大的还是刘贤,不仅自己因为嚣张跋扈丢掉了性命,还连累了整个家族,其父亲刘濞对丧子之痛耿耿于怀,最终更是发起七国之乱,想要为爱子报仇,当然最后失败了,刘濞这一支被彻底抹去。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书君先带大家了解下事情的原委。

话说,当汉景帝刘启还只是太子时,曾被父亲汉文帝刘恒派去接待过一段时间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可惜,两人三观不合,总也玩不到一起。甚至,还在一次对弈之时产生激烈矛盾,刘启一时火上心头,没忍住用棋盘砸了刘贤。刘贤呢,也是体质颇弱,竟一个不治,呜呼而亡。

至于当时汉景帝是什么心理?有书君觉得在这件事里,汉景帝的心理至少有过三个心理旋涡,一是争强好胜的心理,二是逆反心理,三是未雨绸缪以绝后患的心理。

一、争强好胜心理

悲剧发生时,刘启和刘贤都还是少年。本来,两个少年,一个贵为未来天子,一个只是区区的世子,注定了相处起来就得是刘贤让着刘启,可是,刘贤在当时是刘濞唯一的孩子,自小受尽宠爱,完全不知道“忍让”两个字该怎么写。

刘启呢?虽不是刚出生就被立的太子,但毕竟是未来的储君,在汉宫那也是说一不二的角色。于是,当两个火星少年遇到一起,就难免不会为了一时的输赢而争强好胜。

刘濞自己骄纵了一辈子,给儿子选的师傅又都是轻佻、彪悍的楚人,一点也没有束缚刘贤的天性。所以,在两人相处时,刘贤仍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完全没有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自己未来的“主子”。

刘启身在自己的地盘,哪能受得了刘贤的挑衅。尤其是,刘贤还忒不懂规矩。本来嘛,世子与太子下棋,无论棋艺如何,世子都该甘拜下风,这是不用言说的规矩。可是,刘贤不但不遵守“约定”,还妄图“悔棋”,这就直接触到了刘启的逆鳞。“想我堂堂太子,你还想悔棋赢我?”好胜的心理一出,刘启的手底下自然也就搂不住了。

毕竟,怎么说他也是未来的皇帝,天下所有的好物尽收囊中,怎么能被一个世子比下去!

二、逆反心理

有书君为什么认为刘启当时还存在有逆反心理呢?这要回溯下刘启和刘贤在各自地盘的受宠程度。刘启是窦皇后的长子,但世人皆知窦皇后格外宠爱幺儿刘武,反倒对刘启意见颇多,要求也格外严苛。刘贤呢,光是从他胆大包天、有恃无恐的性格上,我们就可以窥伺出他父母对他的溺爱,否则,他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底气敢去跟当朝太子争吵。

刘启用棋盘砸刘贤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两人初见之时,而在两人相处日久之后。所以,刘启会怒到付诸暴力,也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一场矛盾量变造成的质变。可以显见,刘贤这样的挑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之前几次,刘启都忍了。但是,刘启毕竟也只是一个孩子,心里也不是不委屈的。

可是,当他去父母那里寻求安慰时,窦皇后一句“你是太子”就给他怼了回来。刘贤呢,还不见好就收,时不时就拿窦太后更爱幺儿这件事奚落于他。两相作用之下,刘启就更怨恨自己的父母了。更过分的是,刘贤虽实质上是被当做“质子”留在汉宫的,但因为汉文帝暂时不敢动刘濞,对刘贤也百般容忍,一直劝儿子对刘贤好一些。

刘启一肚子的委屈没处说,还要被命令去对一个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臣子低三下四,久而久之便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一方面羡慕刘贤有父母无条件的疼爱,一方面又对自己父母的冷情心寒不已。“你们不是让我多让着他吗,我偏不!”于是,悲剧产生了。

三、未雨绸缪以绝后患的心理

世人在评论年少时汉景帝所犯的这个错误时,大多都觉得刘启是因为年少,一时没控制住脾气。可这件事要往深了说,其实挺细思极恐的,因为,也有可能刘启当时就是故意的,他是为了激化矛盾,尽早帮汉文帝下定决心削藩,抱着未雨绸缪以绝后患的心理。毕竟,将来的天下是要交到他手上的,而大汉诸侯割据局面彻底被粉碎,也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

因为父母的耳濡目染,景帝刘启自小就对这天下之事看得分明。所以,甫被立为太子,他就自觉自己对大汉有一份责任。与深思熟虑之下决定暂缓削藩的汉文帝不同,汉景帝年少气盛,对待削藩的态度要更坚决一些。而要削藩,吴王刘濞必须首当其冲。可是,削藩要有名头,不能无故动手。于是,当刘贤作死地以下犯上时,刘启主动地充当了那根导火索。

后来,吴王刘濞果然联合其他诸侯国发动了“七王之乱”。这之间的时间跨度虽然不短,但就连太史公司马迁都认为,七王之乱的诱因就是汉景帝无意间砸死了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不过,因为刘启未雨绸缪,一直没有放弃对诸侯的监视,七王之乱很快被打散,吴王刘濞也兵败身亡。

所以说,综合来看,汉景帝刘启砸死吴王刘濞的儿子,远不是年轻气盛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话又说回来,彼时的刘启只是一个黄口小儿,也许就真的只是单纯气不过一时失手呢,也是有可能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刘启是皇太子,刘贤是王太子。

都是太子,但地位差了一大截。

"戎狄芝惩,荆舒是征″。吴楚剽掠,强悍,轻虑。这在《史记,三王世家》里有详细记载。当年,汉高祖刘邦回沛县,喝酒唱出悲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刘氏后人的无能而且后继荒凉。这么打下来的地方要人去守。异姓强力不可信用,同姓要用又无能。权衡良久,就把刘二哥的儿子沛侯刘濞弄到鲸布死后的淮南地方建立第一任刘姓吴王。就成了吴王刘濞。不久,刘邦就后悔了,说五十年后,吴地有乱,最好不要是你哈,好好做藩王,别动鬼心思。

刘濞上班了,搞起了开发,搞活了经济。这地方肥厚:煮海水为盐,即铜山铸钱。有了钱,还有什么不敢干。渐渐就与朝廷有那么点又和谐了。

刘贤代表乃父刘濞进京进贡兼走亲戚。刘启代其父皇刘桓接见了堂哥们,然后一块儿下棋。下来下去,棋艺差别,棋品等级就出来了。刘启是皇太子,刘贤是王太子。前为主人,后者是客人;前首是国家储君,后者是诸侯王嗣。所以,一旦闹起来,前者就动了手,提了棋盘就打,一打就打死了。这刘启很失储君之理!刘贤再不对,他也没动手"提局"打人啦。这件事,刘启不对。下手太狠,太自戾自私。刘贤一死,这吴国与长央天远地遥地,汉文帝却把刘贤送丧回吴国,这不是臭棋一着吗?刘濞的话沒错,死长安葬长安,送回吴国干啥?刘姓藩王的根在长安。所以,吴王沒错。

这件事,汉文帝父子处理失当。吴王对此很失望。天下是汉高祖的天下,泽被子孙,人人有份,所以,刘启一上位搞"削藩″,各刘姓王谁高兴?不反对不反叛才怪。

果然,刘贤死后,刘濞就少进京城了,大家都晓得是这事给造成的,也没太在意。吴国就在国内"自强不息",存钱积物招致亡命之徒,吸引江湖豪强,豢养门客奇士,准备干事了……





劉一千五


“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大汉太子刘启拿棋盘砸死吴国太子刘贤,就是由于悔棋和观棋引发的血案。

这事就是年轻人下棋,引起相互斗嘴,然后旁边观棋的都加入嘴仗。大汉太子想悔棋,吴太子不同意,观棋的吴太子随处你一言我一嘴毫不相让,让太子刘启感觉面子过不去,恼羞成怒,拎起棋盘砸了出去。估计那个年代棋盘质量太好,材质不是石头就是实木,这砸棋盘脑袋上,直接失手就给砸死人了。



说白了,这就是小伙子们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就上手,导致的过失杀人。不过就因为双方的老子身份不简单:一方是大汉天子,另一方是实力派诸侯王。这事情被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甚至阴谋论。甚至有人说这件事引发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汉朝前期诸侯王势力庞大,尾大不掉,成为影响朝廷稳定的隐患。当时的大汉皇帝刘恒,不是刘邦的嫡子。他即位后,有好多诸侯王不服,先后有济北王、淮南王造反。吴王刘濞虽然没造反,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灯,贩卖私盐,私铸钱币,是最强的诸侯之一。

【阴谋论一】刘濞从来不到长安朝见天子刘恒,好容易派儿子刘贤来朝见一次吧,还被一个棋盘砸死。有人认为这是刘濞的阴谋,他本来就想换太子了。故意指使平常飞扬跋扈的刘贤去朝见,想借朝廷的手杀掉刘贤,从而留下造反的借口。没成想,刘贤栽在刘启手上。



【阴谋论二】汉文帝时期,诸侯藐视朝廷,一个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刘濞胆敢十几年不朝见,他正好派儿子来。汉文帝就拿刘贤给诸侯一个下马威,指使太子刘启接待刘贤,并且伺机找茬干死他。这不,刘启把人家砸得脑浆子和血流了一地。


刘启棋盘砸死刘贤后,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刘启太暴戾,另一种认为刘贤不懂尊卑。反正刘启没受到皇帝处罚。反正刘濞继续不来朝见皇帝。若干年后,汉宣帝刘启登基,爆发了以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刘启派名将周亚夫将其灭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