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年少時用棋盤砸死吳王劉濞太子,是什麼心理?

七月經典追劇


漢景帝劉啟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畢竟有”文景之治“的功績擺在那兒。但是,劉啟一生也有一些不厚道的、厚黑的事,比如腰斬晁錯,比如逼死周亞夫等等,還有一件事,就是小時候就砸死吳國太子。

他為什麼會砸死吳國太子呢?

第一,遊戲引發的慘案

吳王劉濞是漢高帝劉邦的侄兒,因戰功封吳王。吳國共計有三郡五十三城,是最大的諸侯國之一,由此可見吳王劉濞的地位是很不一般的。

作為地方諸侯,吳國時不時要派人進京朝見皇帝。漢文帝登基後,劉濞讓吳國太子劉賢進京朝見。這時吳太子還是個小孩子,漢文帝的皇太子劉啟也是小孩子,兩人年齡相仿,一起玩得也開心。

有一次,吳太子陪皇太子劉啟喝酒、玩遊戲,玩著玩著就鬧起來了。吳太子從小養尊處優的,在封國內,哪個人不讓著他呢,所以他習慣了,一生氣態度就有點傲慢。可是吳太子傲慢選錯了對象,坐在他面前,可是皇太子。皇太子劉啟何嘗被人怠慢過呢,一怒之下,拿起遊戲用的檯盤,往吳太子的腦袋扔過去。這一扔,扔出人命了,吳太子當場被砸死。

小孩子玩過家家,哪有玩出人命的呢?這裡,我們就得分析一下劉啟為什麼會砸出人命。

第二,劉啟為什麼會砸死劉賢呢?

一個巴掌拍不響,首先說說劉賢的原因。

劉賢的性格,可能有其父劉濞的遺傳。據史書載,劉濞的性格極為剽悍勇猛,而且不太把中央放在眼裡。比如他在統治吳國時,便收羅了許多亡命之徒,私自鑄錢,這些都是犯法的事,他一點也不在乎。也許是老爹平日不把朝廷放眼裡,兒子也受到他的影響,這才有對皇太子不敬的行為。

另外,劉賢的教育也有問題。史料稱,劉賢的老師都是楚人,楚人比較尚勇,遂養成吳太子輕佻、剽悍的個性,在吳國時,劉賢就是一個比較驕矜的人,本身有這個性格特點。正是這個性格,導致與皇太子在遊戲時發生衝突。

再說說皇太子劉啟。

劉啟在九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劉賢進京時,他可能也就十來歲左右,還屬於未成年人。劉啟是個什麼性格的人呢?他的心胸是比較狹隘的。

宋代蘇轍評論他:”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我們從後來劉啟的所做所為,可以看出他心胸狹窄,甚至無情的一面。比如說晁錯為他鞍前馬後搞削藩,可是一旦爆發七國之亂,他就丟車保帥,把晁錯給殺了。不僅是殺了,還是以腰斬這種最殘酷的刑罰,至於麼?不僅殺了晁錯,把他三族也夷了。殺晁錯居然連審判也沒有,定罪也沒有,晁錯是穿著官服上朝時,直接被拉去刑場問斬。由此可見劉啟是很無情的。同樣,在周亞夫一事,也可以看得出來。

吳國太子劉賢犯的大錯,就是得罪錯了人。估計他在吳國作威作福慣了,可是他不看看,對面坐的是比他地位尊貴的皇太子。偏偏皇太子是個心胸狹隘,也是比較黑的人,權力還比吳太子大。你想想,皇太子能這個虧呢?

當然,我認為劉啟並不是故意要砸死劉賢,應該不致於如此。他顯然是在自尊心受到傷害後,不假思索要維護自己神聖不容侵犯的地位,下手太重了,而且偏偏又打中要害,這才把劉賢給砸死。

這件事,後來成為劉濞發動七國之亂的一個誘因。


君山話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個誤會,也是皇家的悲哀。

吳王的兒子劉賢和當時的漢景帝劉啟,兩個孩子在一起下棋。

吳王的兒子劉賢年輕輕佻,不懂得宮廷的道理。

在皇宮中,一個基本規矩是不能贏皇帝和太子。不管是下棋、打牌、玩遊戲甚至搏鬥,都是一樣。

這是所謂的潛規則,每個人都要遵守的。

比如陪著皇帝下棋的人,基本都是國家級選手。如果真的按照各自本事下棋,這些人閉著眼睛也能贏皇帝或者太子。

但無論他的棋力多高,也是不能贏的,還必須下得很逼真,最後輸掉。

所以小孩時候的漢景帝劉啟,估計從來沒有輸過棋(除了和他老爸下)。見局勢不妙,漢景帝劉啟和吳王兒子劉賢因為一步悔棋,大吵了起來。

劉賢也是嬌生慣養的龍子龍孫,為人輕佻好勝,也不願意受氣,出言不遜。

漢景帝劉啟自出孃胎哪裡受過這種氣,一怒之下將棋盤扔過去。

當年的棋盤都是實心的,相當重,這一下就砸破了頭。

而古代沒有抗生素,認為外傷都很危險。結果劉賢被砸破頭以後,竟然因為破傷風不治而亡。

這下,他的父親吳王大怒,但不敢發作,隱忍了多年最後叛變。

不過,漢景帝劉啟也並非故意殺人,真殺人也不會用棋盤砸過去,他又不是武林高手,還是毆鬥的無心之失。

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過失傷害致死。而漢景帝劉啟又是未成年人,不用坐牢,賠點錢就了事。

有人覺得漢景帝太霸道,沒道理。

其實,古代的皇帝就是這樣。

其實在漢代,你只要稍微出言不遜,皇帝就可以處罰你,甚至斬掉你都可以。不然怎麼說伴君如伴虎呢!


薩沙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引自《史記》吳王濞列傳。

意思就是漢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喝酒下棋,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都養成了輕佻、剽悍的個性。有一次,劉賢和太子劉啟下棋,劉賢悔棋,劉啟不幹,劉賢出言不遜衝撞了太子劉啟,劉啟覺得在僕人面前跌份了,拿起棋盤就砸過去了,活該出事,砸了個正著,把劉賢砸死了。

發生事情的時候,劉啟和劉賢都是年輕人,喜歡爭強好勝,而他們下棋就會有了爭論,誰都不願意讓步,心中又都有不爽對方的時候。劉啟是皇太子,劉賢是王太子,由於劉賢是吳王劉濞當時唯一的兒子,由於自幼深受其父寵愛,所以平常就飛揚跋扈,品性極差。

所以到皇宮後也沒有把劉啟放在眼裡,這本來已經很讓劉啟不爽,下棋又是爭輸贏,劉賢又耍賴,並且對劉啟出言不遜,這是反大忌。所以年親氣盛的劉啟於是一時怒從心頭起,於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

劉啟砸死劉賢就是衝動上頭,估計當時也是生氣,就一下子爆發了,沒有考慮後果。劉啟是出名的急性子,後來做皇帝后急於削藩,諸侯叛亂,又殺晁錯,這都是劉啟性子急的表現。

劉啟年輕時候用棋盤砸死劉賢,無需過多的解讀,就是劉啟年輕氣盛加上性子急,一在氣頭上就衝動,才會有這麼荒唐的舉措。


帝國烽火


西漢文帝初期,大漢皇宮中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事: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在長安陪伴皇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博弈時,由於對棋路起爭執,無禮耍賴,且態度十分橫蠻,被太子劉啟用博局當場砸死。

被劉啟所擊殺的吳國世子劉賢,是吳王劉濞當時唯一的兒子,由於自幼深受其父寵愛,所以平常就飛揚跋扈,品性極差。到了皇宮中,他依然沒有收斂,做事依舊率性而為,太子劉啟早就對他忍耐已久,那天下棋的時候,劉賢又無禮爭執,年親氣盛的劉啟於是一時怒從心頭起,於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這事說起來並非有何陰謀,就是個偶然的事件。劉啟的如此舉動,就連漢文帝都有些吃驚。不過這個偶然事件卻也是造成後來“七國之亂”的因素之一。

劉賢的老爸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劉邦的二哥劉仲的長子,為人十分剽悍勇猛而又野心十足,性格與劉邦非常相似,劉邦當時封賞他的時候都說他有反相。殺子時間過後,儘管劉濞又生了其他兒子,但當時痛失愛子的仇恨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深重,可以說,劉賢被殺這件事情,也是促使劉濞決心造反的誘因之一。


慣與長夜


漢文帝初期,皇宮裡發生了一場慘劇,一盤圍棋引發的血案。

太子劉啟執白棋,吳王世子劉賢執黑棋


吳王劉濞世子劉賢在長安陪伴皇太子劉啟下圍棋。劉賢自由飛揚跋扈,品行低劣。到了皇宮,依然沒有任何收斂。

劉賢人品差,棋藝差。局勢不利,便無禮耍賴。劉啟一忍再忍,劉賢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太子劉啟壓不住怒火,用棋盤將劉賢砸死。

對此事,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兒子也剛剛學圍棋,兒子還教了我一些對弈的禮儀:

拿棋子:食指在下,中指在上,夾著棋子。

對弈前,向對方鞠躬道:請多指教。

對弈後,也向對方鞠躬:多謝指教。

還有落子無悔等等。

我兒子學棋時,和一個水平高的男生一起下棋。由於他學棋時間長,往往大勝。但我兒子進步快,差距越來越小。

上一次兒子和他下棋,贏了他。輸棋後,他不但不守圍棋禮儀。還說:我不服。

這一次又和我兒子下棋,還沒下多少步,就被吃了好多子。我兒子準備提他子時,他自己把子搶走了。還不給我兒子。

那盤棋沒下完,就終止了。

兒子說:他如果不耍賴皮,我就贏了。以後再也不和他下棋了。


此外,還有《圍棋少年》中的圍棋比賽,為了獲勝。在對弈時故意放屁,把對手燻的半死。也是棋風敗壞的表現。

我們要引以為戒,棋品如人品。


楊朱學派


漢景帝劉啟和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一個是大漢帝國未來的皇帝,一個是吳國未來的大王,他們倆又都是從小被立為接班人,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兩身邊的人,哪個不是對他倆卑躬屈膝,哪個不是對他倆阿諛奉承?

劉啟和劉賢的父母,對他們也是自小寵愛,在他們的統治轄區,他倆更是說一不二,隨便一句話就可以無數人掉腦袋。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兩位那都養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當然,他們也確實不需要知道天高地厚,因為憑他們的年齡,就是把天捅破,也有人給他們兜底。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倆那是從小就根本不知道吃虧為何物,而且行事風格也是兇悍、狂妄。 結果呢?這兩位都不知道吃虧為何物的太子爺在某一天終於見面。剛開始,家人肯定會相互介紹一番,總而言之,這個是你的堂哥,這個是你的堂弟,你們倆要好好相處。



對於漢景帝來說,第一次看見這個和自己年紀差不多,又從來沒見過面的親戚,心中自然充滿好奇和驚喜。 於是,兩人開始一起玩耍,等到相處融洽後,兩人更是一邊喝酒一邊下六博棋。

大家知道,在皇宮裡和皇帝或太子下棋,基本上是沒有人敢去贏的,不管陪同下棋的人棋力有多高,他都會選擇輸掉,當然輸也會輸得非常逼真,好讓皇帝或太子覺得他們是憑真本事取勝的。當然,這個定律,在吳王的王府上,也同樣適用。

在這種背景下,估計除了當初教他們下棋的師傅,漢景帝在與旁人下棋時,就從來沒有輸過,而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在與旁人下棋時,估計也從來沒有輸過。並且,劉賢又從小生活在楚地,師傅都是楚人,在秦漢時期,南方的楚地,相比於北方地區,還處於蠻荒之地,所以行事作風都比較輕佻、剽悍。

再加上劉賢本人也是行事驕矜,所以他在與漢景帝下棋時,自然不會像原先與漢景帝下棋的那些人一樣,規規矩矩和畢恭畢敬,生怕有任何違背尊卑禮儀的行為,估計當時劉賢的行為,絕對是狂妄傲慢得很,偏偏漢景帝,又是個心胸狹窄和受不了氣的人,對此,他心總已經是非常不痛快。



偏偏雪上加霜的是,劉賢在和漢景帝下棋時還處於上風,這更讓漢景帝非常難堪,畢竟他可是從來沒有輸過的人。於是,漢景帝在走錯一步關鍵棋後,就想著要悔棋重走,對此,劉賢自然不幹,按照他以前的經歷,這世人就沒有人敢在他面前悔棋,再退一萬步說,就算要悔棋也是他悔棋。

在這種背景下,兩個人就開始爭吵起來,漢景帝更是怒不可止,按照他以前的經歷,就從來沒有人敢在下棋時這樣不恭敬,也沒有人敢不讓他悔棋,更沒有人敢和他爭吵,這真是翻天了。總而言之,這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不好好教訓眼前這個人一頓,我大漢太子的臉面何在!於是,漢景帝直接抄起棋盤一把向劉賢的腦袋砸過去,一下就把他給打死。

對此,吳王劉濞也是又氣又恨又傷心,卻也拿漢景帝沒有任何辦法,誰讓他爹更牛逼呢?所以他最後只能說是自己兒子不懂規矩,然後老老實實把兒子的屍體帶回去安葬。


我是趙帥鍋


少年劉啟用棋盤砸死少年劉賢,聽起來似乎含有各種陰謀論,各方大佬背後周旋,暗中較量,但是其實這只是一個意外,是兩個年輕氣盛的少年爭強好勝的意外表現。

吳王太子劉賢

吳王太子劉賢是吳王劉濞當時的唯一的一個兒子,劉濞可是劉邦二哥的親兒子,劉邦自己的親侄子,而到了他們這一輩時,劉濞已經屬於是老劉家的老人了,又割據一方,因此地位崇高。而劉賢作為劉濞的太子,也是當時唯一的一個兒子,又怎會不被嬌生慣養,各種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叔叔姨姨,各種慣著,所以劉賢從小便養成了囂張跋扈,天下唯我獨尊,老子最大的性格,這在吳王的等地上自然沒有什麼,但是進了宮則不在相同,劉賢也因此丟了性命。


當朝太子劉啟

太子劉啟,當朝太子是什麼人物,那可是儲君,未來的皇帝,雖然久居深宮,行為不可以像劉賢那麼的囂張跋扈,但是內心中的驕傲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看起來溫文爾雅,但是內心的怒火一但爆發出來,也是很恐怖的,這便是太子,而且劉啟當時正值年輕氣盛之時,爭強好勝之心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同齡的年輕人,劉啟認為沒有人可以勝過自己的同齡人。

兩者相遇

一次,劉賢赴往長安參加朝會,由於其身份特殊高貴,便由同齡的太子劉啟與之陪同,但是這個劉賢即便是進入皇宮之中,也不改囂張跋扈的本性,即便是對待太子劉啟也是如此,起初劉啟認為來者是客,也對其進行了忍讓,而這個劉賢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也可能有想要跟當朝太子一爭高下之心,處處叼專,絲毫不改太子劉啟面子。


矛盾爆發的導火索-悔棋事件

一日,劉啟與劉賢在一起下棋,雖然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棋局,但是對這二人卻有不一樣的意義。對於劉啟來說,這次棋局是要給劉賢一個教訓,你就是不如我,即便是你在囂張跋扈也只是表面上的,實力跟我比就是差些。而這場棋局對於劉賢來說,這是一個證明自己也很優秀的絕佳良機,劉賢知道,自己雖然處處可以囂張跋扈,可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自己在別人眼中卻一直是之跨子弟,不成事的,所以劉賢十分的想要證明自己。

因此,二人在這場博弈的過程中都十分的用心,但是劉賢畢竟棋藝相比於劉啟還要差一些,逐漸的露出了敗象,但是劉賢卻不甘心自己失敗,腦兇成怒的想要進行悔棋,而劉啟身為太子,又豈肯讓他在自己面前悔棋呢,更何況自己看其早已不順眼,因此劉啟徹底憤怒了,拿其棋盤就狠狠的砸在了劉賢的頭部,這一砸沒想到直接給劉賢給砸死了。

劉啟的心理分析

很明顯劉啟也沒有想到這一砸能直接將劉賢給砸死,劉啟是很怒,但是劉啟身為太子,定然也是識大體的,也知道劉賢雖然囂張跋扈,但是礙於他的身份,也不能將其如何,所以,劉啟一開始很發怒,發怒之後便動了手,動完手之後發現劉賢竟然被砸死了,又開始驚慌失措,雖然自己身為太子,但是劉賢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啊,自己雖然不至於為其陪葬,但是懲罰是少不了的,所以劉啟開始了驚慌失措。驚慌失措之後發現事已至此,不可逆轉,又變得釋然了起來,死豬不怕開水燙,死了你又能拿我太子如何,最終也是如此,劉啟並沒有受到什麼嚴厲的懲罰,順利的登上了皇位。


劉啟一怒砸死劉賢,可以說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並沒有什麼陰謀論在其中,而劉啟也為自己的一時衝動付出了代價,多年之後因此而爆發的七王之亂。但是要說代價最大的還是劉賢,不僅自己因為囂張跋扈丟掉了性命,還連累了整個家族,其父親劉濞對喪子之痛耿耿於懷,最終更是發起七國之亂,想要為愛子報仇,當然最後失敗了,劉濞這一支被徹底抹去。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有書君先帶大家瞭解下事情的原委。

話說,當漢景帝劉啟還只是太子時,曾被父親漢文帝劉恆派去接待過一段時間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可惜,兩人三觀不合,總也玩不到一起。甚至,還在一次對弈之時產生激烈矛盾,劉啟一時火上心頭,沒忍住用棋盤砸了劉賢。劉賢呢,也是體質頗弱,竟一個不治,嗚呼而亡。

至於當時漢景帝是什麼心理?有書君覺得在這件事裡,漢景帝的心理至少有過三個心理旋渦,一是爭強好勝的心理,二是逆反心理,三是未雨綢繆以絕後患的心理。

一、爭強好勝心理

悲劇發生時,劉啟和劉賢都還是少年。本來,兩個少年,一個貴為未來天子,一個只是區區的世子,註定了相處起來就得是劉賢讓著劉啟,可是,劉賢在當時是劉濞唯一的孩子,自小受盡寵愛,完全不知道“忍讓”兩個字該怎麼寫。

劉啟呢?雖不是剛出生就被立的太子,但畢竟是未來的儲君,在漢宮那也是說一不二的角色。於是,當兩個火星少年遇到一起,就難免不會為了一時的輸贏而爭強好勝。

劉濞自己驕縱了一輩子,給兒子選的師傅又都是輕佻、彪悍的楚人,一點也沒有束縛劉賢的天性。所以,在兩人相處時,劉賢仍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完全沒有意識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自己未來的“主子”。

劉啟身在自己的地盤,哪能受得了劉賢的挑釁。尤其是,劉賢還忒不懂規矩。本來嘛,世子與太子下棋,無論棋藝如何,世子都該甘拜下風,這是不用言說的規矩。可是,劉賢不但不遵守“約定”,還妄圖“悔棋”,這就直接觸到了劉啟的逆鱗。“想我堂堂太子,你還想悔棋贏我?”好勝的心理一出,劉啟的手底下自然也就摟不住了。

畢竟,怎麼說他也是未來的皇帝,天下所有的好物盡收囊中,怎麼能被一個世子比下去!

二、逆反心理

有書君為什麼認為劉啟當時還存在有逆反心理呢?這要回溯下劉啟和劉賢在各自地盤的受寵程度。劉啟是竇皇后的長子,但世人皆知竇皇后格外寵愛么兒劉武,反倒對劉啟意見頗多,要求也格外嚴苛。劉賢呢,光是從他膽大包天、有恃無恐的性格上,我們就可以窺伺出他父母對他的溺愛,否則,他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底氣敢去跟當朝太子爭吵。

劉啟用棋盤砸劉賢這件事,並不是發生在兩人初見之時,而在兩人相處日久之後。所以,劉啟會怒到付諸暴力,也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一場矛盾量變造成的質變。可以顯見,劉賢這樣的挑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而之前幾次,劉啟都忍了。但是,劉啟畢竟也只是一個孩子,心裡也不是不委屈的。

可是,當他去父母那裡尋求安慰時,竇皇后一句“你是太子”就給他懟了回來。劉賢呢,還不見好就收,時不時就拿竇太后更愛么兒這件事奚落於他。兩相作用之下,劉啟就更怨恨自己的父母了。更過分的是,劉賢雖實質上是被當做“質子”留在漢宮的,但因為漢文帝暫時不敢動劉濞,對劉賢也百般容忍,一直勸兒子對劉賢好一些。

劉啟一肚子的委屈沒處說,還要被命令去對一個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的臣子低三下四,久而久之便產生了逆反心理。他一方面羨慕劉賢有父母無條件的疼愛,一方面又對自己父母的冷情心寒不已。“你們不是讓我多讓著他嗎,我偏不!”於是,悲劇產生了。

三、未雨綢繆以絕後患的心理

世人在評論年少時漢景帝所犯的這個錯誤時,大多都覺得劉啟是因為年少,一時沒控制住脾氣。可這件事要往深了說,其實挺細思極恐的,因為,也有可能劉啟當時就是故意的,他是為了激化矛盾,儘早幫漢文帝下定決心削藩,抱著未雨綢繆以絕後患的心理。畢竟,將來的天下是要交到他手上的,而大漢諸侯割據局面徹底被粉碎,也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

因為父母的耳濡目染,景帝劉啟自小就對這天下之事看得分明。所以,甫被立為太子,他就自覺自己對大漢有一份責任。與深思熟慮之下決定暫緩削藩的漢文帝不同,漢景帝年少氣盛,對待削藩的態度要更堅決一些。而要削藩,吳王劉濞必須首當其衝。可是,削藩要有名頭,不能無故動手。於是,當劉賢作死地以下犯上時,劉啟主動地充當了那根導火索。

後來,吳王劉濞果然聯合其他諸侯國發動了“七王之亂”。這之間的時間跨度雖然不短,但就連太史公司馬遷都認為,七王之亂的誘因就是漢景帝無意間砸死了吳王劉濞的世子劉賢。不過,因為劉啟未雨綢繆,一直沒有放棄對諸侯的監視,七王之亂很快被打散,吳王劉濞也兵敗身亡。

所以說,綜合來看,漢景帝劉啟砸死吳王劉濞的兒子,遠不是年輕氣盛那麼簡單的事情。但是,話又說回來,彼時的劉啟只是一個黃口小兒,也許就真的只是單純氣不過一時失手呢,也是有可能的。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劉啟是皇太子,劉賢是王太子。

都是太子,但地位差了一大截。

"戎狄芝懲,荊舒是徵″。吳楚剽掠,強悍,輕慮。這在《史記,三王世家》裡有詳細記載。當年,漢高祖劉邦回沛縣,喝酒唱出悲愴: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回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劉氏後人的無能而且後繼荒涼。這麼打下來的地方要人去守。異姓強力不可信用,同姓要用又無能。權衡良久,就把劉二哥的兒子沛侯劉濞弄到鯨布死後的淮南地方建立第一任劉姓吳王。就成了吳王劉濞。不久,劉邦就後悔了,說五十年後,吳地有亂,最好不要是你哈,好好做藩王,別動鬼心思。

劉濞上班了,搞起了開發,搞活了經濟。這地方肥厚:煮海水為鹽,即銅山鑄錢。有了錢,還有什麼不敢幹。漸漸就與朝廷有那麼點又和諧了。

劉賢代表乃父劉濞進京進貢兼走親戚。劉啟代其父皇劉桓接見了堂哥們,然後一塊兒下棋。下來下去,棋藝差別,棋品等級就出來了。劉啟是皇太子,劉賢是王太子。前為主人,後者是客人;前首是國家儲君,後者是諸侯王嗣。所以,一旦鬧起來,前者就動了手,提了棋盤就打,一打就打死了。這劉啟很失儲君之理!劉賢再不對,他也沒動手"提局"打人啦。這件事,劉啟不對。下手太狠,太自戾自私。劉賢一死,這吳國與長央天遠地遙地,漢文帝卻把劉賢送喪回吳國,這不是臭棋一著嗎?劉濞的話沒錯,死長安葬長安,送回吳國幹啥?劉姓藩王的根在長安。所以,吳王沒錯。

這件事,漢文帝父子處理失當。吳王對此很失望。天下是漢高祖的天下,澤被子孫,人人有份,所以,劉啟一上位搞"削藩″,各劉姓王誰高興?不反對不反叛才怪。

果然,劉賢死後,劉濞就少進京城了,大家都曉得是這事給造成的,也沒太在意。吳國就在國內"自強不息",存錢積物招致亡命之徒,吸引江湖豪強,豢養門客奇士,準備幹事了……





劉一千五


“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大漢太子劉啟拿棋盤砸死吳國太子劉賢,就是由於悔棋和觀棋引發的血案。

這事就是年輕人下棋,引起相互鬥嘴,然後旁邊觀棋的都加入嘴仗。大漢太子想悔棋,吳太子不同意,觀棋的吳太子隨處你一言我一嘴毫不相讓,讓太子劉啟感覺面子過不去,惱羞成怒,拎起棋盤砸了出去。估計那個年代棋盤質量太好,材質不是石頭就是實木,這砸棋盤腦袋上,直接失手就給砸死人了。



說白了,這就是小夥子們血氣方剛,一言不合就上手,導致的過失殺人。不過就因為雙方的老子身份不簡單:一方是大漢天子,另一方是實力派諸侯王。這事情被賦予了很多神秘色彩,甚至陰謀論。甚至有人說這件事引發了後來的“七國之亂”。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漢朝前期諸侯王勢力龐大,尾大不掉,成為影響朝廷穩定的隱患。當時的大漢皇帝劉恆,不是劉邦的嫡子。他即位後,有好多諸侯王不服,先後有濟北王、淮南王造反。吳王劉濞雖然沒造反,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販賣私鹽,私鑄錢幣,是最強的諸侯之一。

【陰謀論一】劉濞從來不到長安朝見天子劉恆,好容易派兒子劉賢來朝見一次吧,還被一個棋盤砸死。有人認為這是劉濞的陰謀,他本來就想換太子了。故意指使平常飛揚跋扈的劉賢去朝見,想借朝廷的手殺掉劉賢,從而留下造反的藉口。沒成想,劉賢栽在劉啟手上。



【陰謀論二】漢文帝時期,諸侯藐視朝廷,一個個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劉濞膽敢十幾年不朝見,他正好派兒子來。漢文帝就拿劉賢給諸侯一個下馬威,指使太子劉啟接待劉賢,並且伺機找茬乾死他。這不,劉啟把人家砸得腦漿子和血流了一地。


劉啟棋盤砸死劉賢后,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劉啟太暴戾,另一種認為劉賢不懂尊卑。反正劉啟沒受到皇帝處罰。反正劉濞繼續不來朝見皇帝。若干年後,漢宣帝劉啟登基,爆發了以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劉啟派名將周亞夫將其滅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