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造就了無數傑出人物,其中不少是女性。以下枚舉傑出的女性人物四大代表。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人物四大代表:一代女皇武則天;民族團結的象徵王昭君;多才多藝的女詩人蔡文姬以及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一代女皇武則天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范冰冰版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24—705年)。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武氏自立為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后掌實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稱帝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武則天和明堂)


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遊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云: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鬚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於世。

民族團結的象徵王昭君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王昭君原名王嬙(約公元前53-?),字昭君,西漢南郡(今湖北省興山縣高陽鎮)人,與西施、貂嬋、楊貴妃並稱我國四大美女。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春(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漢親覲元帝,要求“婿漢氏以自親”。為維護民族團結,王照君毅然“出塞”。入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即皇后),從此漢匈兩族和睦相處,“數世不見烽火之警,人民熾盛,牛羊遍野”。董必武有詩讚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容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多才多藝的女詩人蔡文姬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據《後漢書•董祀妻傳》,蔡文姬為陳留郡國(今河南)人,漢末著名才女,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著有《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獻帝興平年間,時值天下動亂,四處交兵,蔡文姬被南匈奴所擄,沒入左賢王名下,在匈奴十二年,生二子。

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著名學者。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被盛傳為佳話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已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悲憤詩》載於《漢書》,詩傾述戰亂之苦及歸漢時母子別離之慘,哀怨激憤,感人至深。

傑出女詞人李清照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李清照詞園的晨曦)

中國古代傑出女性四大代表

(李清照故居)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宋詞是文學創作的一個顛峰,它上接唐詩,下衍元曲,堪作中國韻文的三大典範。在宋詞的創作上,能夠獨樹一幟的,首推傑出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四庫全書》提要有這樣的評價,“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佚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也。”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流。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十七歲左右的李清照就才華橫溢,所作的詩、詞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金兵入據中原,宋高宗偏安一隅,把北方大片國土讓給金朝,在流寓南方途中,明誠病死。她境遇孤苦,隨難民隊伍漂泊於杭州、紹興、金華等地直到去逝。

此間,所作詞,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