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三化”功能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三化”功能

除了促產提質增效,助企闖市和幫農增收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還有許多“副作用”。比如,大家常說有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業工作的面貌往往“煥然一新”。因為品牌引領,極大促進了工作思路的系統化和產業資源的聚合化,同時,工作成果沉澱為品牌,不僅“看得見”,也更有價值。

品牌建設促進“工作系統化”。從某種角度講,農業品牌化也不完全是個“新事物”。先前許多工作,比如基地建設、標準化建設、品控溯源以及宣傳推廣等,都是農業品牌尤其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內容。不過,由於沒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這杆“大旗”,沒有戰略目標,經常出現“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情況,容易造成“首尾不接”的局面。同時,沒有品牌統領,向心力弱,銜接不強,系統性差。相反,有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引領,提高了協同性,增強了工作思路的系統性。

品牌建設促進“資源聚合化”。同理,因為沒有品牌建設這個重點,容易造成資源的分散或浪費。以全國範圍內開展的“電商示範縣”為例。農村電商的重點是農產品電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農產品電商的戰略工程。對農口部門而言,電商是農業創牌的助推器。有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會把原先兩個系統的事合併成“一件事”,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我們認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有分工,但目標卻是一致的。前端提高生產力,後端提高經濟效益,目標相同,就有合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產業發展資源的“聚集器”,能有效整合資源。

品牌建設促使“成果資產化”。這一點不難理解。以前,管控質量安全的,工作可能做得很紮實,但因為沒有品牌,“放心菜”卻賣不出“開心價”,大大挫傷了職能部門和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再比如農技部門為標準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常無法實現產品溢價,工作積極性嚴重受挫。我們說“標準化是品牌化的基礎,品牌化是標準化的‘出口’”,就是說工作成果必須有所體現,能讓實施主體得實惠,否則難持續。如果有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家的工作既是品牌建設的重要組成,品牌及其效益又是大家工作成效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工作成果沉澱為品牌,作為資產不僅可以“傳承”,同時,因為品牌效益“看得見”,進而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讓產業發展更可持續。


...............................................................

本文版權歸“農本諮詢”所有,歡迎分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