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周朝,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建立了很完善的“禮”的傳統。這些傳統的要求是滲透到方方面面的,當然了,也包括君臣問候、行軍打仗,都有各種門門道道需要遵循。在他們看來,打仗嘛,打的就是規矩。比如齊國和魯國打仗了,齊國這邊敲了三次鼓,但是魯國杵那兒不動,那麼齊國也不好意思直接進攻,得派人過去問下他們為什麼不動,是沒吃好還是沒睡好?這就是戰場上的規矩,一種禮儀。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戰爭嘛,本來是刀刀到肉劍劍飆血的,非常殘酷沒人性的,為什麼還要把戰爭搞得這麼麻煩呢?直接上去砍不就完事兒了嗎。主要啊,那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一家子人內鬥,你的叔叔是這個國的國君,你的小姨夫又是那個地盤的諸侯,你的爺爺可能就是周天子,你說一不留神把誰給打死了回去怎麼見親戚。所以既然是一家人,能逼逼就不動手。因此制定好規則,然後用規則來處理糾紛,就是那個時期最好的方式。而使臣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傳話筒,對於避免抄傢伙是很有幫助的。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所以各國君對使臣都是非常尊重的,派出的外交使臣是不可隨意拉過來打臉甚至殺掉的。即便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臣也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畢竟裝備那麼貴,大家的人口都不多,打爛了裝備打死了人多讓人心疼。

但是後來人多了,物資充盈了,人就喜歡敗家了。從春秋末期開始,戰爭打的多了,仇恨也就多了,戰爭開始充滿了陰謀詭計和血腥,一切以置對方死地為直接目的。禮義廉恥什麼的通通不要了,殺降、屠城、搶平民這種事也不斷髮生。到此時的“不斬來使”,已經不關禮節的事兒了,更多是因為殺了使者會中斷信息來。畢竟那個時候沒有電話沒有微信,消息還得靠人的嘴和腿來傳播。像三國演義裡面的,使者能去送情報,也能去刺探情報,像蔣幹偷書等。但也有豬隊友可能會洩露情報,像司馬懿通過蜀漢使者得知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情況,推測出來諸葛亮命不長久。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當然了,這些都是“不斬來使”的,那要是斬了呢,會怎樣?

清朝曾經就幹了一件“斬來使”的事兒,結果驚掉了全世界的下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的名義進逼北京城,清政府與英法聯軍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談判的時候,英方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這邊大手一揮答應了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是丟裡子不丟面子的清政府卻在“禮節”問題上較起了真,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不跪這一點上一點都不妥協,表現的相當硬氣,這就是傳說中的滿清的“磕頭外交”。可是巴夏禮很憋屈,出來談個判咋就還給人跪上了,氣的小鬍子一吹八丈高,揚長而去。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巴夏禮瀟灑的甩手走了,這邊的清政府感覺很沒面子,這掉價掉的,那叫一個啪啪打臉啊!然後直接下令給僧格林沁,將巴夏禮捉拿扣押送往北京。這騷主意是誰的?有人說是僧格林沁擅作主張,還有人說載恆下令的。查查歷史記錄,發現還是咸豐皇帝下的旨,這個歷史上顯得喪權辱國的皇帝難得雄起了一回。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外交使臣被扣押,英法和世界都震驚了,不斬來使是國際慣例啊。來不及細想的英法聯軍很快就發起進攻,沒多久兵臨紫禁城下,咸豐帝一路慌慌張張跑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去了,留下親弟弟恭親王奕忻留在了北京城負責起了收拾爛攤子的重任。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英法聯軍進京三天以後,和議條款基本達成,就等簽約後退兵。這個時候,來的時候是39人,現在只剩下19人了,其餘的人都成了屍體,每個人都有深嵌入肉的繩子在手腳上,不少人手掌已經發黑壞死,開始化膿長蛆白骨外露,其中一個人可能脾氣不好還是太不老實,被大卸八塊。

看到這些人的慘狀,英法聯軍有點抑鬱有點出離了憤怒。既然滿清朝如此野蠻,就必須施以最大的肉疼的一個深刻的教訓。於是在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一把大火,“萬園之園”圓明園成為了歷史,現成一片火海,幾天後成為了灰燼。

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那要是斬了呢?清朝試了,很嚴重


戰爭的爆發,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種表現方式,而通過外交在很多時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一種方式,畢竟,動動嘴就能解決的事兒,幹嘛捨命拼刺刀呢。如果殺了使臣,就等於表明態度:面對疾風吧,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