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拔節後田間管理是關鍵


小麥拔節後田間管理是關鍵

小麥返青拔節


今年越冬期間氣溫明顯偏高,小麥生育進程明顯提前,有利於晚播弱苗轉化升級。據近期全省小麥苗情數據彙總分析,返青期苗情總體較好,但受2月中旬低溫寒潮天氣影響,部分早播、提前拔節的小麥已經表現出明顯凍害。當前,“雨水”節氣已過,氣溫明顯回升,大面積生產小麥已經或即將進入拔節期,同時病蟲草害及雨澇漬害等也進入高發階段,正是春季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段。

2月14日夜裡至17日,全省出現一次大範圍雨雪降溫過程,24小時氣溫最大降幅達10~15℃,降溫強度為近60年來2月之最,15—17日絕大部分地區最低氣溫均在零下,其中淮北、江淮之間和蘇南西部最低氣溫-6.4~-2.2℃。受此次寒潮影響,部分早播已拔節小麥出現明顯凍害。據13市調查統計,全省小麥凍害發生面積856.7萬畝,佔24.8%,其中一般性凍害(一級,葉片凍害,對產量基本無影響)729.1萬畝、佔21.1%,中度凍害(二級和三級,群體莖櫱幼穗凍死率30%左右,對產量影響10%以內)110.7萬畝、佔3.2%,嚴重凍害(四級和五級,群體莖櫱幼穗凍死率50%以上,對產量影響30%以上)16.9萬畝、佔0.5%,主要集中在蘇中地區。由於這次低溫寒潮來得相對較早,對處於拔節初期及未拔節小麥影響不大,對播期較早已有兩個以上節間伸長的拔節小麥影響較大,但長勢和產量仍有較大的迴旋餘地。未來若再發生嚴重“倒春寒”天氣,特別是氣溫降到0℃以下,生育進程大幅度提前、拔長2個以上節間的小麥發生凍害的可能性和對最終產量的影響會進一步加大。

三農小魚哥提醒廣大種植戶拔節至抽穗揚花階段是小麥吸收肥水的高峰期,正是落實高效施肥、化除防病、抗災應變等春季田管措施的關鍵時期,要著重抓好以下技術措施的落實:

清溝理墒防止漬害 小麥返青拔節後漬害會嚴重損害根系活力和功能,影響根系生長髮育及對養分、水分的吸收。田間溼度大,也易加快小麥紋枯病、鏽病、白粉病等的發病和傳播危害,不利於地上部功能葉片的光合作用。由於歷經冬春凍融、坍塌,部分田塊溝系堵塞、排水不暢,需及時清溝、理墒、疏通,保證田內外溝系排水通暢,做到雨止田幹。

搶抓適宜天氣化除 雜草達標的田塊,要在拔節之前(部分除草劑可在拔節初期以前)及時進行化學除草。近期氣溫回升,要抓住有利時機搞好化除,分清草相,選準藥劑,用好藥量,同時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避免低溫寒潮前後用藥,做到安全化除,防止“凍藥害”。

施好拔節孕穗肥 拔節肥應掌握在“葉色正常褪淡、高峰苗下降、植株基部第一節間基本定長、第二節間開始伸長、葉齡餘數2.5(倒3葉期)”時適時追施,一般每畝施45%三元複合肥15~20公斤加尿素5~10公斤。在實際生產中還要根據“旺苗適當推遲,弱苗適當提前,群體生長量小宜多施,群體生長量大應少施”的原則靈活掌握。孕穗肥應當在劍葉抽出期施用,對於今年3月上旬之前拔節較早的田塊,拔節肥和孕穗肥兩次追施格外重要,第一次拔節肥以複合肥為主,根據長勢長相適量加施尿素;第二次孕穗肥以每畝5~8公斤尿素為宜。對訂單生產的優質弱筋小麥,為保弱筋品質,應控氮前移,以施用拔節肥為主,不宜追施孕穗肥。返青肥施用較多的田塊,如拔節期葉色不褪淡則相應推遲拔節肥施用。晚播小麥拔節較遲、後期生長較快,可掌握在倒2葉期一次性追施拔節孕穗肥即可。

增施凍害恢復(補救)肥 拔節後遭受嚴重凍害的田塊,要及時剝查主莖和大分櫱幼穗,根據田間凍害程度迅速增施恢復肥,且不能與拔節肥相抵消,以促進動搖分櫱成穗。僅葉片受凍,心葉、分櫱、節根、莖鞘仍正常生長的小麥,莖端生長點或幼穗亦正常,可不必增施恢復(補救)肥;主莖和大分櫱幼穗凍死率在10%~30%的麥田,每畝增施尿素5公斤左右;凍死率超30%的麥田每遞增10個百分點,每畝增施尿素約2公斤;最高不超過15公斤(主莖和大分櫱幼穗凍死率80%~100%)。

預防為主加強病害防治 我省小麥生育中後期以“三病兩蟲”(紋枯病、白粉病、赤黴病、蚜蟲、黏蟲)為主,要科學防控、科學用藥。一般應掌握在發病初期主動用藥,拔節初期及早防治紋枯病,在倒2葉至孕穗期防治白粉病,而赤黴病防控要根據“預防為主、主動出擊”的原則,且打藥時間應精準,一般掌握在初花期主動打藥、一週後盛花期再打、雨後補打。強化“一噴三防”,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藥肥混噴,可一噴多防、保綠防衰、增粒增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