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两个月前一切都还风平浪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新片上映——《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这样的片名会让十之八九的人会选择跳过,因为太拗口更因为毫无吸引力,多数中国观众眼中,“哀歌”这样的词基本等同于无聊、枯燥,敬而远之。

纵然如此,影片最终的票房统计结果出来时我还是吓了一跳:首日29.1万,累计569.7万,单位人民币。


也是因为排片的原因,影片上映时竟让我陷入了“无片可看”的尴尬处境。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作为近30年来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老爷子的影片质量一直都有所保障,包括这部《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为背景,讲述第一个发现炸弹的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在此次事件中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整个事件经过称得上荡气回肠。


所以我曾想如果影片改个名字,叫做《炸弹疑云》或者《惊天大爆炸》,亦或直接用1997年2月《名利场》杂志里那篇《美国噩梦: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的前缀《美国噩梦》,都会比现在这个片名好点。

为什么我会如此执拗于片名?因为观众不该因这糟糕的译名而错过这部电影,因为太过可惜这片没人关注,因为这片太好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故事刚开始,导演就用几件小事让观众了解理查德其人的性格。

首先,认真仔细、善于观察。

做后勤工作时,同事要他补充些胶带,他提前就补充好了,告知同事可以在下面第二层抽屉找到。另外他还在最后一层抽屉放了几根士力架。同事发现士力架时非常讶异,“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士力架?”

“我猜你喜欢吃,因为我看到你垃圾桶里有它的包装袋。”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其次,循规守矩、雷打不动。

辞去后勤工作后,理查德去校园当了保安,冲进寝室大声呵斥学生不得喝酒而被告到校长处时,通过校长我们了解到,不止是这一回,此前理查德还曾殴打过学生,并在高速公路上拦车只为检测酒驾。

当校长质问他为何这样做时,理查德清楚地回应道,去年的校庆日,是校长自己说不想在校园里出现违法乱纪的事,他还将此话用小本本记了下来。


所以哪怕他殴打学生,做些旁人看来较为出格的事情,他也绝不为此感到愧疚,因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字“规矩“。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总是以自己是执法人员为荣。

这一特点可以说是理查德·朱维尔的人物灵魂,他的一切生活都与此相关。

曾经做副警长是执法人员时,他严于律己、认真负责,练就一手好枪法,后来因某原因被辞退,又以重新做回执法人员为目标并为此奋斗。

他的言谈举止,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他多么自豪执法人员的身份。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综上,理查德的人物形象便可清晰勾勒,一位认真负责、恪守原则到近乎不近人情的执法标兵。

这样的人或许与他相处起来有人会感到不愉快,但请相信他一定是个好人。

可惜理查德·朱维尔是一个好人,只是没什么好报。


事件发生当晚,作为看管录音设备的奥运会安保人员,他和往常一样巡逻着,直到发现椅子下的可疑背包。

就在几天前,他发现一个男人背过一个类似的背包,他还上前跟踪了会,最后发现里面装着的是啤酒。

也因此,对于这次出现的背包,有的警察便觉得可能是谁忘记了,里面装的或许又是啤酒。

但理查德不这样认为,他不厌其烦地叫来警察检查,并告知所有同事可能有炸弹出现。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如果里面依然是啤酒,理查德一定会被嘲笑。可事实是,这次真的是炸弹。

顺理成章,他成了英雄,因为他的一丝不苟。

理查德的妈妈也为他感到骄傲,荣誉加身的理查德离重新当上执法人员的日子更近一步,毕竟他现在可是全民英雄。

影片进行到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和谐,将一位平民英雄的诞生完美还原。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然而正常情况下的结束,才正是理查德·朱维尔哀歌的开始。

三天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本是大英雄的理查德被推上风口浪尖,一切源于FBI对他的调查。

按照正常的流程,当天在场的所有人都有安放炸弹的嫌疑,所以理查德被调查无可厚非,连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我做过副警长,的确是这样一套流程。

可惜问题出在了一位女记者身上,她通过不清不楚的手段,从FBI探员那里得知他们将理查德列为怀疑对象的事情。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对女记者来说,这简直是惊天的爆炸新闻,当全民英雄成为超级魔鬼?还有什么能比这新闻更吸人眼球?

就这样,理查德成为嫌疑人的消息被女记者大加渲染一番并公之于众。

理查德毁了,英雄倒塌了。

FBI来到他的家中大肆搜查,包括吸尘器、保鲜盒,甚至母亲的内裤都被带走。

理查德感到生气,母亲感到被羞辱,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与此同时,报纸上的报道一次比一次不堪,记者与好事者将理查德的家围得水泄不通,别说英雄的光辉不再,就连正常的生活理查德都难以拥有。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一切因果都源于女记者那次所谓的“大新闻”。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就煽动整个社会,让原本的英雄家庭陷入泥沼。

媒体的力量太可怕了,不是吗?

同样是媒体,我想到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里那批为了正义与公理,与整个教会为敌的媒体人。


亚特兰大爆炸案发生在上个世纪末,《聚焦》中的事情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发生在本世纪初,如今十数年已过,按常理论,过去所发生的所有不堪都应成为媒体人的警钟。

可事实上,随着全民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小觑的同时,其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却是越来越低,证据?真相?没有人在乎,一切唯点击量为重。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中的女记者,后来在理查德母亲发言时,留下了泪水。

有人提出,这是影片的败笔,潜台词是丧良心的女记者不配洗白。

真实中的女记者是否有过忏悔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是老爷子的一次温柔。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揭过媒体这一段,影片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理查德本人的一段话。

“我走进来,看到你们窗户上的圆形图案,然后我就想,我曾经以为联邦执法部门是一个人渴求的最高使命了吧,但我不确定现在是否还这么想,特别是这一切发生之后······你们可以继续咬着我不放,做你们现在做的,我能忍受,但是我知道,你们在我身上浪费的每一秒,本可以花在寻找真正的凶手上。”

这段话的背景是理查德已经五次三番被FBI调查,生活已近绝境。

哪怕这种情况,他依然能继续忍受,内心最希望的还是祈求能尽快找出真正的凶手。

可以说,理查德对FBI或者说执法人员,报以了最大的信任。

整部影片曾不止一次地通过细节,让观众明白理查德其人对执法人员是有着怎样的热切。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他的内心充满正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成为更好的执法者。

在他的世界里,执法部门就是信仰一般的存在,所以他才能无数次忍受执法者的无理,无数次逆来顺受,他不是没有脾气,只是在他心底一直都认为,执法者应该是最公正无私的,他们怎么可能有错?

可是最终他还是被现实击垮。

打败理查德的不是媒体,更不是舆论,而是他一直以来最赤胆忠心的信仰。


太讽刺了,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或许这便是“哀歌”的意义所在。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类似的情况,在老爷子的另一部作品《换子疑云》中也有体现。

惯以善良、礼貌待人的柯林斯夫人孩子走失了,过了一段时间后,警察通知她孩子找到了。

结果到头来她发现警察找到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眼前的孩子不仅割过包皮,还比自己的孩子矮了几公分。

她向警察解释,警察说她看错了,孩子变了是正常,让她慢慢尝试接受。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母亲会认错自己的孩子吗?况且还是这样明显的不同。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柯林斯夫人没有怪罪警察,还向警察道歉,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可惜她的善良并没有带给她好运,之后她被警察秘密送到了精神病院。

无论是理查德还是柯林斯,在老爷子的镜头之下,他们都是对待这个世界极为温柔的人,可世界却并没有对他们报之以歌。

《换子疑云》的最后,柯林斯夫人带着儿子还活着的希望笑着大步迈向前方。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的最后,对执法人员失望透顶的理查德还是成为了一名警察。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生活似乎总是充满恶意,但已近耄耋之年的老爷子在历经千帆之后却依然告诉人们,我们还是该报之以温柔。

像极了电影《七宗罪》里布拉德·皮特最后的独白: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不能因为名字错过的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