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兩個月前一切都還風平浪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新片上映——《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這樣的片名會讓十之八九的人會選擇跳過,因為太拗口更因為毫無吸引力,多數中國觀眾眼中,“哀歌”這樣的詞基本等同於無聊、枯燥,敬而遠之。

縱然如此,影片最終的票房統計結果出來時我還是嚇了一跳:首日29.1萬,累計569.7萬,單位人民幣。


也是因為排片的原因,影片上映時竟讓我陷入了“無片可看”的尷尬處境。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作為近30年來最優秀的導演之一,老爺子的影片質量一直都有所保障,包括這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影片基於真實故事改編,以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為背景,講述第一個發現炸彈的保安理查德·朱維爾在此次事件中所經歷的人生起伏,整個事件經過稱得上蕩氣迴腸。


所以我曾想如果影片改個名字,叫做《炸彈疑雲》或者《驚天大爆炸》,亦或直接用1997年2月《名利場》雜誌裡那篇《美國噩夢: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的前綴《美國噩夢》,都會比現在這個片名好點。

為什麼我會如此執拗於片名?因為觀眾不該因這糟糕的譯名而錯過這部電影,因為太過可惜這片沒人關注,因為這片太好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故事剛開始,導演就用幾件小事讓觀眾瞭解理查德其人的性格。

首先,認真仔細、善於觀察。

做後勤工作時,同事要他補充些膠帶,他提前就補充好了,告知同事可以在下面第二層抽屜找到。另外他還在最後一層抽屜放了幾根士力架。同事發現士力架時非常訝異,“你怎麼知道我喜歡吃士力架?”

“我猜你喜歡吃,因為我看到你垃圾桶裡有它的包裝袋。”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其次,循規守矩、雷打不動。

辭去後勤工作後,理查德去校園當了保安,衝進寢室大聲呵斥學生不得喝酒而被告到校長處時,通過校長我們瞭解到,不止是這一回,此前理查德還曾毆打過學生,並在高速公路上攔車只為檢測酒駕。

當校長質問他為何這樣做時,理查德清楚地回應道,去年的校慶日,是校長自己說不想在校園裡出現違法亂紀的事,他還將此話用小本本記了下來。


所以哪怕他毆打學生,做些旁人看來較為出格的事情,他也絕不為此感到愧疚,因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兩個字“規矩“。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總是以自己是執法人員為榮。

這一特點可以說是理查德·朱維爾的人物靈魂,他的一切生活都與此相關。

曾經做副警長是執法人員時,他嚴於律己、認真負責,練就一手好槍法,後來因某原因被辭退,又以重新做回執法人員為目標併為此奮鬥。

他的言談舉止,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彰顯他多麼自豪執法人員的身份。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綜上,理查德的人物形象便可清晰勾勒,一位認真負責、恪守原則到近乎不近人情的執法標兵。

這樣的人或許與他相處起來有人會感到不愉快,但請相信他一定是個好人。

可惜理查德·朱維爾是一個好人,只是沒什麼好報。


事件發生當晚,作為看管錄音設備的奧運會安保人員,他和往常一樣巡邏著,直到發現椅子下的可疑揹包。

就在幾天前,他發現一個男人背過一個類似的揹包,他還上前跟蹤了會,最後發現裡面裝著的是啤酒。

也因此,對於這次出現的揹包,有的警察便覺得可能是誰忘記了,裡面裝的或許又是啤酒。

但理查德不這樣認為,他不厭其煩地叫來警察檢查,並告知所有同事可能有炸彈出現。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如果裡面依然是啤酒,理查德一定會被嘲笑。可事實是,這次真的是炸彈。

順理成章,他成了英雄,因為他的一絲不苟。

理查德的媽媽也為他感到驕傲,榮譽加身的理查德離重新當上執法人員的日子更近一步,畢竟他現在可是全民英雄。

影片進行到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和諧,將一位平民英雄的誕生完美還原。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然而正常情況下的結束,才正是理查德·朱維爾哀歌的開始。

三天之後,情況急轉直下,本是大英雄的理查德被推上風口浪尖,一切源於FBI對他的調查。

按照正常的流程,當天在場的所有人都有安放炸彈的嫌疑,所以理查德被調查無可厚非,連他自己也這樣認為:我做過副警長,的確是這樣一套流程。

可惜問題出在了一位女記者身上,她通過不清不楚的手段,從FBI探員那裡得知他們將理查德列為懷疑對象的事情。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對女記者來說,這簡直是驚天的爆炸新聞,當全民英雄成為超級魔鬼?還有什麼能比這新聞更吸人眼球?

就這樣,理查德成為嫌疑人的消息被女記者大加渲染一番並公之於眾。

理查德毀了,英雄倒塌了。

FBI來到他的家中大肆搜查,包括吸塵器、保鮮盒,甚至母親的內褲都被帶走。

理查德感到生氣,母親感到被羞辱,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

與此同時,報紙上的報道一次比一次不堪,記者與好事者將理查德的家圍得水洩不通,別說英雄的光輝不再,就連正常的生活理查德都難以擁有。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一切因果都源於女記者那次所謂的“大新聞”。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只是為了一己私利,就煽動整個社會,讓原本的英雄家庭陷入泥沼。

媒體的力量太可怕了,不是嗎?

同樣是媒體,我想到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裡那批為了正義與公理,與整個教會為敵的媒體人。


亞特蘭大爆炸案發生在上個世紀末,《聚焦》中的事情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發生在本世紀初,如今十數年已過,按常理論,過去所發生的所有不堪都應成為媒體人的警鐘。

可事實上,隨著全民互聯網的發展,媒體的力量越來越不容小覷的同時,其職業道德與行業操守卻是越來越低,證據?真相?沒有人在乎,一切唯點擊量為重。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中的女記者,後來在理查德母親發言時,留下了淚水。

有人提出,這是影片的敗筆,潛臺詞是喪良心的女記者不配洗白。

真實中的女記者是否有過懺悔我不知道,我只是覺得,這是老爺子的一次溫柔。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揭過媒體這一段,影片最令我觸動的還是理查德本人的一段話。

“我走進來,看到你們窗戶上的圓形圖案,然後我就想,我曾經以為聯邦執法部門是一個人渴求的最高使命了吧,但我不確定現在是否還這麼想,特別是這一切發生之後······你們可以繼續咬著我不放,做你們現在做的,我能忍受,但是我知道,你們在我身上浪費的每一秒,本可以花在尋找真正的兇手上。”

這段話的背景是理查德已經五次三番被FBI調查,生活已近絕境。

哪怕這種情況,他依然能繼續忍受,內心最希望的還是祈求能儘快找出真正的兇手。

可以說,理查德對FBI或者說執法人員,報以了最大的信任。

整部影片曾不止一次地通過細節,讓觀眾明白理查德其人對執法人員是有著怎樣的熱切。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他的內心充滿正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成為更好的執法者。

在他的世界裡,執法部門就是信仰一般的存在,所以他才能無數次忍受執法者的無理,無數次逆來順受,他不是沒有脾氣,只是在他心底一直都認為,執法者應該是最公正無私的,他們怎麼可能有錯?

可是最終他還是被現實擊垮。

打敗理查德的不是媒體,更不是輿論,而是他一直以來最赤膽忠心的信仰。


太諷刺了,也太讓人難以接受了,或許這便是“哀歌”的意義所在。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類似的情況,在老爺子的另一部作品《換子疑雲》中也有體現。

慣以善良、禮貌待人的柯林斯夫人孩子走失了,過了一段時間後,警察通知她孩子找到了。

結果到頭來她發現警察找到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眼前的孩子不僅割過包皮,還比自己的孩子矮了幾公分。

她向警察解釋,警察說她看錯了,孩子變了是正常,讓她慢慢嘗試接受。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母親會認錯自己的孩子嗎?況且還是這樣明顯的不同。

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柯林斯夫人沒有怪罪警察,還向警察道歉,對不起打擾你們了,給你們添麻煩了。

可惜她的善良並沒有帶給她好運,之後她被警察秘密送到了精神病院。

無論是理查德還是柯林斯,在老爺子的鏡頭之下,他們都是對待這個世界極為溫柔的人,可世界卻並沒有對他們報之以歌。

《換子疑雲》的最後,柯林斯夫人帶著兒子還活著的希望笑著大步邁向前方。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的最後,對執法人員失望透頂的理查德還是成為了一名警察。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生活似乎總是充滿惡意,但已近耄耋之年的老爺子在歷經千帆之後卻依然告訴人們,我們還是該報之以溫柔。

像極了電影《七宗罪》里布拉德·皮特最後的獨白:

“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不能因為名字錯過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