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願清單》是一部由羅伯·萊納執導,傑克·尼科爾森、摩根·弗里曼、西恩·海耶斯等主演的喜劇片,於2007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2009年,該片獲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豆瓣評分9.2。
該片很簡單,講述了一個家財萬貫卻孤身一人的富翁愛德華和為了培養子女成才而做了一輩子汽車修理工的黑人卡特,兩人同時患了癌症住進同一間病房。兩位出生和地位截然不同的老人在共同面對死亡時,產生了深刻的友誼,兩人最終決定一起去完成最後的願望,在這過程中他們的靈魂也得到了救贖。這一部喜劇片,也是一部探討人生的片子,兩位老人用人生最後的時刻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去尋找。
01 富翁愛德華與清貧修車工卡特初相識,多方面對比凸顯人物性格,剖析人物特點,引發人們對於生活的思考
人物是電影的靈魂,能否塑造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評判一部電影手段之一,對比是自古文學慣用的描寫人物的手法,電影中也比比皆是,《遺願清單》中對比貫穿影片的始終,生動塑造了愛德華和卡特兩個飽滿的老人形象,通過對比,我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獨立個體,以及呈現出的性格、語言等多方面折射出各自對於人生的定義與詮釋。
1.人物性格對比
縱觀整部電影, 愛德華和卡特完全屬於不同層面的人物形象。卡特聰明幽默,隨和,是一名有著夢想的修車工,愛德華是位高權重的醫療公司CEO,性格專橫跋扈,不管對事還是對人都是高高在上、傲慢無禮,是醫療機構的CEO, 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與國會議員有直接接觸。
卡特曾經為歷史而痴狂,他想成為一名歷史教授。但妻子突然懷孕,讓他知道自己必須負起責任。從此他便成了一名盡職盡責的丈夫,一個三個孩子的父親。與卡特相比,科爾已經經歷了三段婚煙,妻子離婚時榨乾了他的一部分財產,帶走了他最愛的女兒,為了讓女兒過上好日子,他用不正當的手段逼走了女兒的丈夫,換來的卻是女兒和他的斷絕關係的懲罰。
愛德華初入院時脾氣暴躁,對醫護人員、助理、以及卡卡特態度都布友善,但善良的卡特不計前嫌對化療前過量享用美食的愛德華好言相勸,他陪伴愛德華打撲克,減輕他的痛苦。
而他們當得知結果時又共同消沉,他們共同等待著時間對生命的審判,,共同面對末日的來臨, 共同傷心,共同煎熬。
一黑人,一白人,一個富翁,一個修車工,平日毫無交集的兩個人因為生病共住一間病房,巨大的對立呈現,給我們揭露了深刻的啟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同樣的苦痛與恐慌都避免不了,但是如何去面對,卻是可以選擇的。
2.人物語言對比
卡特他幽默隨和, 對工作伴稱自己 “變態”只是一笑了之,並機智地進行反詰和調侃。對於愛德華助手 ( 湯姆) 的質疑: “你為什 麼在這兒 ( 病房) ?”他脫口而出: “爭取活下去! ”這簡短的回答平實而又包含一絲無奈,也吻合他的選擇-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夢想,顯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
愛德華性格專橫跋扈,他藐視法庭,並在法庭上聲稱: “能不能別搞這種形式主義?”以示法庭在浪費他的時間,並篤信他必定會打贏 這場官司。此外,他還對法官揚言: “你們需要我,我不需 要你們。”並留下一張鉅額支票,這些都足以體現他的驕傲自大,也因為這樣的驕傲自然讓他和家人的關係一塌糊塗,只有獨自一人在病房中等待消息。
在病房裡這段時間愛德華的談吐間都是他所喜愛的高級咖啡等等,而卡特卻見縫插針觀看並回答電視中的智力考問。愛德華寫進清單中的遺願是: “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並通 過 “以 量 取 勝” 來實現,他還要“刺一個紋身”,這就是愛德華的人生目標,而卡特的遺願卻是: “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和 “笑到流淚”。簡單的幾行字,簡短的幾句對白卻折射出他們生活觀的巨大反差,這是不同生活環境造就的結果,也是各自對於人生不同的理解。
語言藏中著一個人的見識,以及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我們從幾個簡短的對話中就能窺見卡特和愛德華各自對於人生意義的詮釋。
02 最後時刻的清單之旅,是實現心願之行,也是兩人的自我救贖、自我和解之路
這場遺願清單之旅源於卡特大學時哲學教授曾經給他們佈置了一項規劃自己人生前景的作業,當時的卡特是應付潦草完成作業,當真正的人生結束時刻到來前,他有一個想好好做好這個作業的想法,想梳理一下自己人生裡的遺憾,結果這張紙被愛德華看到了,他覺得這份遺願清單很有意思,便想去和卡特一起去完成它,但是對於兩個身患絕症的人來說,這個看起來有點瘋狂的決定,於自己於家人都是不小的“挑戰”。
對於,時日不多的愛德華和卡特來說,這不僅是一段放飛自我的旅行,更是從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找回鮮活真實自我的過程,感受的生命的活力,以及體驗人生的意義。
1.做出決定,正視自我想法
老卡特的教授夢一想就是45年,心中的遺憾一直都在,所以當知道生命的盡頭在哪裡時,他平靜的外表下更多的是茫然與絕望,即使是富翁愛德華,在生命面前也是束手無策,當他意識到自己多麼富裕也無濟於事時,當他看見探望老卡特的家人、孩子的全家福時,他內心是也是極度的空虛與遺憾。
<code>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需要某些東西以此寄託,暫時掩蓋內心靈魂的空缺。/<code>
所以當愛德華看見卡特的遺願清單時,他的內心如同燃起了一道火,不斷的勸說卡特勇敢的去冒險。
本就對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厭倦、不抱期望的卡特在愛德華的勸說下,內心年少的自己好像活了過來,決定在人生最後階段一起去實現這份“遺願清單”。
當妻子因為不放心卡特不想讓他放棄治療離開醫院時,那些年積壓在心裡的想法被他表達了出來,他渴望在結束生命之前再重新活一次。
我幹了45年汽車修理工,好讓他們什麼都不缺,我有權利選擇擁有剩下的時間,
死亡讓人恐慌,但也可以讓人難得的審視自己的過往,審視自己的人生,當這樣的時刻發生,也意味著我們開始覺醒並擁有了思考的能力,也許,生命真諦就會從中領悟到。
2.踏上路途,尋找自我意識
<code>生命本沒有區別,當我們在抉擇和賦予時,讓沒有區別的生命開始有了千千萬萬種意義。/<code>
刺激的跳傘拉開了兩人的奇妙路程的帷幕,當他們坐在飛機上時,卡特十分恐懼,手上不停的擺動著孫子送給他的汽車小玩具,內心深處他並沒有他口中多麼想離開那平庸平凡的45年,對於家庭和過往的人生心中也有著眷念,也在遲疑自己的選擇是否太瘋狂。
但很快在接下來的旅程中,這樣的想法越來越少,這三個月他們到的地方比他一輩子到過的地方都多,卡特看到那些自己無數次藉助書籍幻想出來的美景,做了很多自己都沒敢想過的事情;
他躺在圓形的浴缸裡,微笑著告訴愛德華:和妻子的手握了這麼久,久得已經忘記了一個人時該怎樣生活。他在過程中不斷體驗那些未曾接觸過的事物,好像找回了45年前的自我。
愛德華雖然家財萬貫,吃住玩樂都是最好的,但從16歲開始賺錢的他,眼裡只有工作這一件事情,也從未這樣去感受過生活中的美好與震撼,如果說遺願清單的旅行對於卡特是找回自我,那麼對於他來說就是認識自我。
在遊樂過程中愛德華的一些遺憾在旅行中一一得到滿足時,他開始思考內心靈魂的空缺。他慢慢的打開心扉,說了自己與女兒的故事,雖然卡特打算加上與女兒和解的計劃,讓他惱怒,但這樣的衝突已經讓內心的心結放到明面上,雖然嘴上一直在否認,但內心深處已經在動搖,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卡特也在這個過程中滿足那個45年一直努力為他人的自己,開始意識到家庭、妻子的存在對於他的意義。
卡特的遺願中有一項是看神蹟,兩人到了喜馬拉雅山遇上暴風雪,飛機不能登頂,起飛要到第二年春天了,於是兩人遺憾的離開了。
這正如我們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正好如人願,有點遺憾、有點瑕疵,這才是本來的模樣。
當飛回美國,卡特帶著愛德華跑到愛德華女兒的門口,希望他可以和女兒和解解開心結,愛德華依舊如同上次在餐廳一樣勃然大怒,撕掉遺願清單,兩人不歡而散。之後卡特迴歸家庭,愛德華繼續他的生意。
這個階段雖然從遠方回到了生活中,但他們在死亡前給生命注入了最後的鮮活,雖然短暫,但毫無疑問是如此寶貴,跳傘、飆車、去坦桑尼亞狩獵讓他們重新燃起生命之火,速度和激情讓他們彷彿找回了年輕的狀態。好像有了這樣鮮活的力量,就能坦然的面對死亡這件早晚都會到來的事情,而在此之前,我們要好好活好每一刻。
3.迴歸生活,實現自我覺醒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要知道很多時候,刻意去找的東西,去尋的意義,往往是找不到的。
天地萬物的來去,都有它的時間。我們的人生,也只有在不斷思考中前行,在路上感悟生命的真諦。
3個月的旅行,這對於一個患有絕症的身體來說過於漫長,可是對一個渴望自由的靈魂來說,卻是如此之短。結束旅程之後,暢快之後很快襲來的是悵然。
兩人因為卡特希望愛德華和女兒和解的事情鬧得不歡而散,老卡特回到了一家人溫暖團聚的家,而愛德華則又一個人回到了空空蕩蕩的家。熱鬧與寂靜,平庸與富貴,在這個時候如此鮮明。
兩個人的再見面是卡特病情惡化,在手術前卡特給愛德華一封信和粘貼好的遺願清單,希望愛德華去尋找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
卡特去世後,愛德華內心深處的遺憾和空虛再次浮現出來,這一次,他正視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的女兒並和解,並意外的見到了自己小外孫女,他激動親吻了自己的外孫女,在遺願清單中刮掉了“親吻最美的女孩”這一項。
在旅程中,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們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體會到了友情、親情與愛情,這段“遺願之旅”使愛德華因“愛”彌補了靈魂的缺口,卡特也因這段旅程尋得了歸於平淡,他以為遺失了的愛。曾經心中彆扭的自己也和生活、和世界達成了和解。
生活就是自我存在的價值,但當我們處於繁雜的日常中常常忘記了該如何自處、該如何和他人相處,迴歸生活,就是找回自我,卡特和愛德華的契機是最後時刻的“遺願清單”之旅。
03 死亡是終極考題,解題的關鍵是你怎麼看待生的存在以及其含義
人生也是如此,所有的價值都是被賦予的。
就像梭羅所說,生命本無價值,除非你選擇並且賦予它價值。
胡適先生也這樣說過:"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其實,生命的價值我們根本無從定義,都是在選擇和賦予中,感受到它鮮活的存在。
不論是普通生活中漫長平淡的一生,還是已知最終日期的最後時刻,只有我們選擇順從自己內心,並由此開始思考和覺醒時,生命才會因此變得有意義可循。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你開始等待死亡。
當知道大限將近,我們是身上插滿管子,躺在充斥消毒水的病房裡,還是用短暫的生命去達成畢生所願呢?
席慕蓉說:我總覺得,生命本身應該有一種意義,我們絕不是白白來一場的。但生命的意義沒有那麼深奧不可知,它就在你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裡。
卡特為家人勤勤懇懇的努力工作,雖然他曾以為這犧牲了他的夢想,但當時的選擇就意味家庭比個人夢想更有價值,愛德華眼中只有工作,這意味著他的選擇裡工作優於其他,如果他們當時選擇了另一種未來,那麼現在或許會有另一番的遺憾。
世事無常,總有遺憾。
每個人基於自己的實際情況的選擇都無可厚非,在通往生與死意義這條路上並不是一馬平川的,我們總要不斷摸索和磕絆,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義。
影片中說到: “傳說當人死後,靈魂會飄到天堂門口回答兩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將會決定他們的去留: ‘你的生命中有過真正的快樂嗎? 你給別人帶來過快樂嗎?看似簡單兩個問題,卻藏著最深的生活哲學。
一個是基於自身的感受,一個是來自他人的感受,但殊途同歸,都表達了一箇中心思想,就是愛。
不論是自己的喜悅,還是給他人帶去歡笑,其都來自於愛,而生活的意義也不過如此,做好自己不留遺憾,珍惜身邊的愛人朋友,傳遞自己的愛,人的一切牽絆都來自社會關係,親情、友情、愛情,這就是我們活過的證明。
生命脆弱而又美好,每一天都值得好好對待,珍惜當下的人與事,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所在。
04 寫在最後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中,主人公保爾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就像影片中的卡特,在時日無多時,才明白要為自己好好活一回,愛德華在面對死亡時才發現,還有那麼多值得去嘗試和冒險的事。
他們最後的之旅表現的是對生命的冒險和死亡的坦然,這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是對生命終極的睿智和思考,同時也是對過往人生的不悔。
“我們的生命如同溪流,朝著同一個方向奔流,無論是在天堂的芳草地,還是在瀑布的迷霧中,一定要找尋到屬於你生命中的快樂……”
希望我們可以在生命終結之前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快樂和真諦,哪怕終其一生不可得,當我們雙眼合上的時候,心靈是敞開的。
閱讀更多 Lucky元氣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