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撤出抗日前線的他率整團脫離國民黨,後成開國上將位至副國級

呂正操是享年最長的開國上將,活了106歲。他不僅是最後一位離世的開國上將,也是最後一位離世的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與第八屆中央委員。

能成為黨的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很不簡單的,當時與呂正操同享此殊榮的後來的開國上將,只有烏蘭夫、王震、張宗遜、宋任窮四人。

呂正操是遼寧海城人,生於1904年,與任弼時、王明、鄧小平、陳伯達、段德昌、滕代遠、李聚奎、鄧穎超、賀子珍、顧順章等人同齡。

1922年,18歲的呂正操參加東北軍,在張學良衛隊旅當兵。

1925年從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呂正操成了張學良的少校副官、秘書。

不願撤出抗日前線的他率整團脫離國民黨,後成開國上將位至副國級

東北軍時期的呂正操

1933年,呂正操隨部到熱河地區參加抗擊日軍的作戰。後任東北軍第53軍116師647團團長,從而結識共產黨人劉瀾波、孫志遠等,接受了我黨的抗日主張。

1934年春,呂正操率部擔負北平城防任務。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呂正操積極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護遊行的學生。

1937年初,呂正操任國民黨53軍任691團團長,這年5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納為中共黨員。

也就是說,在開國將軍中,呂正操入黨是很晚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呂正操率部在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鎮與日軍三次激戰。梅花鎮阻擊戰中,呂正操所部以自身傷亡20餘人的較小代價,擊斃擊傷了日軍700多人。

由於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呂正操不願意撤出抗日前線。率部撤回小樵鎮後,在小學堂裡,呂正操主持召開軍官和士兵代表會議,他說:“今天不是普通的會議,而是商討決定我們大家的前途命運。時局變化還不到半個月,日本人就佔領了華北大片土地,可是中央軍還是一味撤退。如果我們繼續跟著跑下去,不但打不了日本人,而且還有斷送部隊的危險。作為愛國軍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負有保衛國土、收復失地的責任。形勢已經不允許我們有任何別的選擇,面前只有一條路:回師北上,像紅軍那樣,到敵後打游擊去!”

從此,呂正操率部脫離國民黨,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改稱“人民自衛軍”,在冀中平原上樹起了第一面共產黨抗日武裝力量的大旗。半年時間內,就與日偽軍作戰100餘次。

"梅花抗戰,小樵改編,正氣凜天下;駐守深澤,轉戰冀中,操守耿星河。"這是呂正操去世後有人送上的一副輓聯,說的就是他的這段歷史時期。"梅花"指河北藁城梅花鎮,"小樵"就是河北晉州小樵村。

1938年5月,呂正操被任命為冀中軍區司令、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他緊密配合冀中區委,加快建設冀中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很快發展到幾十個縣、人口約700萬,建立了冀中抗戰學院,軍區部隊發展到約10萬人。

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用“鯨吞”式的圍攻對冀中根據地連續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的“掃蕩”,企圖一舉消滅我冀中主力,但都被我冀中軍民粉碎了。據當時不完全統計。冀中軍民共和敵人進行了383次大小戰鬥,殲滅日偽軍9414人,俘獲日偽軍1718人,繳獲長短槍1481支,輕重機槍19挺,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1940年3月4日,呂正操於18集團軍總直屬隊幹部會上介紹了冀中平原游擊戰爭經驗,時人譽之“抗戰模範”、“冀中名將”。

1940年秋,呂正操率冀中部隊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先後殲滅日偽軍數千人,為百團大戰全面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八路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不願撤出抗日前線的他率整團脫離國民黨,後成開國上將位至副國級

左起:李達、聶榮臻、鄧小平、劉伯承、呂正操、蔡樹藩

1941年,在慶賀冀中軍區和八路軍第三縱隊成立3週年時,毛主席親筆題詞:“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模範,堅持人民武裝鬥爭的模範。”《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等一批大家熟知的電視影視作品,正是呂正操以及冀中軍民抗日戰爭的真實寫照。

1942年,日軍調集3個師團、2個旅團的兵力共約5萬多人,還有數萬偽軍,並配備3箇中隊的飛機和數十輛坦克,在日酋岡村寧次親自指揮下,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十面出擊”“鐵壁合圍”式的“五一大掃蕩”,妄圖消滅冀中軍區主力和領導機關。敵人燒殺搶掠,致使冀中平原“無村不帶孝,到處聞哭聲”!

在這次反掃蕩戰鬥中,冀中軍區全體指戰員毫不畏縮,有的部隊一日數戰,彈盡糧絕,繼以白刃與敵人戰鬥到底。就這樣,自5月1日到6月底,我軍共作戰272次,擊斃日偽軍坂本旅團長少將以下官兵3981人,擊傷日偽軍加島大隊長以下官兵7521人。我軍也受到嚴重損失,許多幹部、戰士都犧牲了。

1943年秋,呂正操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了晉綏軍區1944年秋季攻勢作戰和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

不願撤出抗日前線的他率整團脫離國民黨,後成開國上將位至副國級

1943年,呂正操在河北唐縣與夫人劉沙合影

抗戰勝利後,呂正操奉命率1個團到東北瀋陽,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副司令員、東北軍政學校政委。

1946年1月,呂正操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西滿軍區司令員,7月,任東北鐵路總局(後改為東北人民政府鐵道部)局長兼政委。後又任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

建國後,呂正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鐵道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參與組織領導抗美援朝的軍事運輸和國家的鐵路建設。

1962年,呂正操任鐵道部代理部長,1964年任鐵道兵第一政委,1965年1月任鐵道部部長。

呂正操在鐵道部主要領導崗位長達17年之久,為新中國鐵路事業殫精竭慮,不遺餘力,為中國鐵路建設事業作出了開拓性的卓越貢獻。

1977年,呂正操任中央軍委委員,1983年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是鄧穎超),官至副國級。

在張學良90大壽前,年輕時曾是張學良副官與秘書的呂正操前往美國探望張學良。

1991年5月29日,兩位耄耋老人在紐約重逢。張學良笑著問道:“你當年有個外號,叫"地老鼠",你還記得嗎?”呂正操解釋說:“那是指地道戰,是老百姓發明打鬼子用的。”張學良又說:“我現在信上帝。”呂正操說:“我也迷信,就是迷信老百姓,迷信人民。蔣介石不也信上帝嗎,結果800萬軍隊也被打垮了。”張學良感慨道:“還是得民者昌啊!”

2009年10月13日,呂正操在北京去世,享年106歲。官方訃告稱其為“革命家、軍事家,我國鐵路交通戰線傑出的領導者”。(劉繼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