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的底色

江南水乡,粉墙黛瓦,这是我们的乡愁,也是上海乡村的底色。画有底色,城市、乡村其实也有底色。上海乡村的底色是水乡形态和4个文化圈。如果对这个底色有所了解,对今后上海的乡村建设也会有所裨益。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王海松

上海还有乡村吗?

上海还需要乡村吗?

说起乡村,大家应该都会感觉到最近几年中国的乡村振兴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对上海来说,上海的城市化率是90%,因此很多人很疑惑,上海有乡村吗?上海还是有乡村的,而且面积不小。按地域范围来说,上海85%的面积属于乡村,16个区里9个区有涉农乡镇,同时还有190余万农业人口。

那么,国际大都市为什么要做乡村振兴?李强书记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能没有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乡村在保障全市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环境容量、含蓄城市资源、传承特有乡村文化、江南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新生代创新创业群体有着极高的吸引力。

但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就要像农村,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枕水而居,村口大树,小桥流水,这就是乡愁。这也是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现状

现在上海的乡村是什么样子的?调研中我们收集了很多无人机拍的鸟瞰图。以前的上海是水网城市,有着江南水乡的肌理,很多的乡村围绕水建,房子也是跟水走。近代的一两百年,我们把湖填了造路。但最近要把路还原成河,其实这也是在复原上海的江南水乡。

上海乡村的底色

这是奉贤四团的拾村村,形态非常丰富

上海乡村的底色

这是南陈村。老房子也有,新洋房也有,水系还留着。可以看出,农村的肌理在慢慢变化,小房子慢慢被大房子取代,出现大量新民居

上海乡村的底色

这是比较有名的青村镇青村港,三层楼院落式的民居,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的元素。上海农村很多都是这种状态,类似别墅区,跟城市已经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农村的乡村企业发展也很迅速,很多村子里都有工业建筑

上海乡村的底色

这是新场镇,城市已经跟它完全结合在一起了

城市跟乡村,已经“长”在一起了。这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乡村。

除了航拍,我们也深入上海乡村,跑了非常多的地方,拍了几千张照片。我在庄行镇拍到一张照片,一条十几栋房子挨在一起,没有一栋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一栋甘于跟人家一样。可以看出农民其实并不缺钱,也不缺改造的冲动,但缺少对传统的认识和很好的设计。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所以我们想到上海乡村的底色这个话题。画有底色,城市、乡村,其实也有底色。当然,这不像随手画一笔那么简单,而是多年累积形成的,也是社会发展、建筑演绎、形态演绎、形式演绎慢慢形成的。如果对这个底色有所了解,可能对我们乡村建设会有所帮助。

成陆历史

从6000年前的海岸线可以发现,那时上海的大部分都在海里。上海的空间是慢慢地往东延伸拓展的,基本都是堆积型的。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并不是以前就有长江出海口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春秋时期的长江出海口在扬州、泰州,当时的上海跟现在的浙江沿海差不多,基本是面海,但主要跟吴淞江往太湖流域的关系比较密切。到东汉宋朝,长江以北慢慢生长,崇明岛、启东都慢慢显现出来,上海也在往外走。所以,上海应该是明清以后才形成的长江入海口,同时又是连通太湖流域的一个重要枢纽。

江南水乡

清代的松江全境图,基本像画一个个小岛一样。整个上海就是一个水网地带,跟江南其他地区毫无二致。嘉定至今也还保留着环城河,这是上海现在非常珍贵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周围还能环通的环城河。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四个文化圈

上海郊区传统建筑,主要受四个文化微区域背景影响,即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

上海乡村的底色

这四个文化圈的建筑各有特色。岗身松江最典型的房子是三开间,中间会缩进去一点,可以形成三合院,两边的厢房在北面,南面是朝外的空地。

沿海新兴文化圈,最早起源于元朝,包括浦东和奉贤。因为处于沿海地带,在近代的一两百年中,航运商贸非常发达,吸收了非常多外来的人与文化,所以浦东各种风格混合的建筑非常多。

因为崇明岛的疆域不稳定,一会儿被泥土冲刷,一会又长出来,所以崇明的居民非常会保护自己。他们先在边上挖一条沟,再把土垫高,房子造在中间,像岛一样。所以很多人叫它“宅沟民居”。

上海乡村的底色

冈身松江文化圈

上海乡村的底色

淞北平江文化圈

上海乡村的底色

沿海新兴文化圈

上海乡村的底色

崇明沙岛文化圈

上海乡村的元素特征

空间肌理:河街相依、院宅相生、紧凑灵活

上海的乡村跟江南其他地方一样,均与水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特别是房子与水之间的有趣边界。你能在这个边界里看到这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场景,小孩子在做功课,大人在洗衣、洗碗……这里的房屋如围棋摆子一般,院宅相生、生长蔓延。上海的建筑密度要远大于苏州、嘉兴。所以这里房屋的形状更多是跟着用地走,不拘泥于正南正北或轴线,有大地就造大房子,小地就造小房子,呈现出各异的形态。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色彩材质:粉墙黛瓦、素木板墙、砖细石库

粉墙黛瓦的感觉一点都不会比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差,只是那里的屋顶、墙面非常统一,如果我们保留的好也能达到那样的效果。我们的民居用了很多木头和砖。一楼因雨水较多,多采用砖墙结构,而二楼不易淋雨,且不适合较重结构,所以多采用木结构。这样,将来如果有破损替换也更为容易。与此同时,这里的住宅多配有精致的移门和屋檐。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屋面立面:连绵缓起、檐挑廊出、山面各异

上海乡村民居的屋面立面轮廓线优美,连绵环起,很多屋顶还做了悬空、悬挑。民居山墙的种类丰富,有马头墙、观音兜,观音兜又分为大的、小的、平的、弧线的。多样的做法也从侧面说明上海工匠来自全国各地。上海木结构房屋用料都非常小,非常节约,层高不高,这与上海人非常经济有关。因为本地不产木头,造房子的木头都是外面运过来的,因此长的粗的木头贵,但小木头也能把房子搭起来,所以非常受欢迎。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构造功法:立帖桦接、落库绞圈、闼门窗阘

上海乡村民居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形式,例如绞圈房。由于用地紧张,东西南北都是用房,而且这样的结构在沿海地带特别抗台风。这种结构还非常自由,可以根据用地横向生长,南北延伸。上海建筑也有很多墙门间,是一间公共的通道。一个四合院,不一定都是一家人家,这个墙门间则是一个缓冲空间,可以容纳公众活动。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匠作装饰:墙门仪门、雅致雕镂、花砖漏窗

总体来说,上海的民居用房都比较朴素、简洁。但在关键的地方会做一些点缀,比如屋梁、垂花、铺地的一些做法。当然跟苏州园林比,这些做法还是比较朴实的,并且在很多民居里,镂窗、铺地都做得非常生态,从海绵城市的角度来衡量,这些也都是很好的做法。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上海乡村的底色


(以上内容根据王海松先生在SEA-Hi!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本文图片均来自嘉宾演讲PPT。)

上海乡村的底色

第十九期SEA-Hi!论坛演讲嘉宾

王海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主任、建筑设计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获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海海平线公共艺术展(2008年)、上海设计展(2013年、20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