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為什麼不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而是選擇了親率宮中幾百侍衛攻打他?

千里走單騎33615391


都別搶,我來答。

從理論上說,曹髦確實自亂陣腳,沒有好好謀劃消滅司馬昭這件事。頭腦一熱,憑藉心裡的一股憤怒和不滿就輕率的要召集宮中禁軍前去討伐司馬昭,然而卻沒有理智的分析敵我實力,沒有調查,沒有計劃,沒有分析,可以說這曹髦討伐司馬昭失敗的最大原因。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康熙扳倒鰲拜這件事中得到啟發,為什麼人家康熙能夠在勢力完全不如鰲拜的情況下,卻能把鰲拜這個權臣給拿下。這肯定不是運氣問題,而是康熙事先在經過周密的計劃、調查和佈局之後,最終贏得了這場勝利。

所以大家都很疑惑,鰲拜這麼一個牛掰的權臣,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當時他蠻橫到什麼程度呢?為了打擊蘇克薩哈,鰲拜殺掉了費揚古一家,後來又羅列蘇克薩哈二十四條罪狀,試圖置蘇克薩哈於死地。

康熙此時雖然年幼,但他難道看不出來鰲拜在做什麼嗎?他知道蘇克薩哈一死,鰲拜在朝廷中就再也沒有能夠掣肘他的大臣了。此時索尼已經死了,遏必隆又依附於鰲拜,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康熙知道必須壓制鰲拜,所以就大著膽子駁回了鰲拜的奏章。

那鰲拜是怎麼個強硬法呢?史書記載他當時氣勢凌人的姿態說“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最後乾脆直接矯旨殺死了蘇克薩哈。“矯旨”是個很危險的信號,康熙作為領導人的威信以及命令都不管用了,已經沒法控制鰲拜,也沒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了。

所以當時康熙的處境是很危險的,一點也不亞於曹髦的處境。因為誰也不知道鰲拜什麼時候就會造反,鰲拜那樣一種咄咄逼人的表現也不能不讓人懷疑他有異心。換句話來說,沒有臣子是像鰲拜那樣當的,直接違背和更改大領導的命令。

這哪怕是家裡的孩子不聽大人的話都會被打屁股,又何況是在朝廷那種複雜、敏感的政治環境裡。當時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要求把自己的鑲黃旗地界和蘇克薩哈的正白旗地界進行交換,這當時在朝廷上無疑是一個超級炸彈。

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反對鰲拜的做法,結果還不是被鰲拜矯詔殺死,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康熙完全就是一個傀儡,已經插不上話了,即便說了鰲拜也不聽。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康熙是怎麼做的呢?

叫做養精蓄銳,暫避鋒芒。

他從滿蒙貴族裡挑選了一些貴族子弟進宮,每天讓他們聯繫布庫(摔跤),營造出一幅不問政事,沉迷玩樂的假象。可實際上康熙有自己的打算,這群貴族子弟最後都練出來了,成了布庫高手,就像磨得錚錚發亮的大砍刀一樣,是什麼派上用場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偶然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召見鰲拜。而鰲拜經常進入皇宮,所以也就沒有多想,這也得益於康熙消息封鎖的很好,沒有走漏消息。當時康熙已經警惕到一個大臣都不信任的地步。

因為他知道這些人都是鰲拜的黨羽,沒法信任,反而會害了自己。所以他挑選了那些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貴族子弟,鰲拜一看都是一群毛小子,警惕自然就放鬆了。畢竟這時候的鰲拜連京師的衛戍權都掌握了,滿京城都是他的人。

換句話來說,他把九門一關,把康熙殺了誰都不知道。

鰲拜想著孤家寡人一個的康熙不敢對自己下手,所以就一個人去和康熙見面,結果一進宮就被康熙來了一出“甕中捉鱉”。這時候即便鰲拜擁有再多的軍隊也不管用了,而朝廷中那些大臣本身就是見風使舵的傢伙。

一看大頭目都被抓,自己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了,康熙就這麼把權力從鰲拜手中奪了回來。可見正是經過周密、謹慎的佈局,康熙才贏得了這場奪權的勝利。

那曹髦與之比起來就差的遠了,他當時面臨著和康熙一模一樣的處境,司馬昭也是權傾朝野,大臣們都是他的親信。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曹髦是任何人都不能相信的,即便大臣中有人支持他,他也不能選擇相信這些人。

因為風險太大了,可是曹髦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些,這是他眼光的短淺,也是對處境的洞察力不夠。所以他當時找到哪些人來幫助自己呢?就是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這三個人,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傢伙太過分了,愛卿們隨我去討伐司馬昭。”

可這三個人也不傻,你一個光桿司令能翻起什麼風浪,不僅事辦不成,搞不好命都得丟。而當時尚書王經的頭腦就很清醒,連忙勸說曹髦:“我的陛下啊,司馬昭掌權這麼久,到處都是他的親信耳目,咱們這麼做無疑是以卵擊石,搞不好連命都得丟,還是好好計劃一下吧。”

但曹髦氣昏了頭。估計是被司馬昭壓制的太久,心態已經亂了,他不聽王經的,覺得自己好歹是皇帝,他司馬昭還不敢殺皇帝吧。曹髦很不穩重,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精神小夥,非要和司馬昭魚死網破。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一看皇帝這麼沒有城府和謀略,跟著他幹還不得掉腦袋。

於是腳底一抹油就跑到司馬昭那裡邀功去了,司馬昭確實不敢親自殺皇帝,但是他可以命令自己的手下啊。他授意自己的部下賈充,讓他指揮軍隊和曹髦對抗,起初那些士兵看到皇帝親自上陣,都不敢動。

關鍵時刻賈充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就是你們發光發熱的時候了。”

有了上級領導的鼓勵,太子舍人成濟寶刀一抽,曹髦就做了刀下冤魂。但其實話說回來,曹髦還是聰明的,至少他意識到了司馬昭專權的現實,以及想要奪取權力。早年司馬師去世的時候,曹髦就曾經打算奪權,當時司馬師在許昌病逝前把司馬昭傳到許昌去,要他接管自己的大將軍職位。

曹髦一看司馬昭離開了洛陽,就準備發動宮廷政變。他一面命令司馬昭留守許昌,一面命令尚書傅嘏帶著軍隊回洛陽。其實就是想把司馬昭的兵權剝奪,但可惜的是當時鍾會和傅嘏認為朝廷這是在剝奪司馬昭的權力。

因此建議司馬昭和他們一起回去掌控朝政,就這樣曹髦試圖奪權的計劃就被粉碎了。

天子命帝鎮許昌,尚書傅嘏帥六軍還京師。帝用嘏及鍾會策,自帥軍而還。至洛陽,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晉書》

實際上曹髦並不笨,他還是很聰明的。但是缺少了一絲政治家需要的理智、冷靜和剋制,雖然早年他奪權失敗了,但是還可以密謀。事無絕對,沒有誰是絕對的贏家,就像當初司馬懿在曹爽咄咄逼人的姿態下也不得不暫避鋒芒,假裝瘋了、生病了來瞞過曹爽的針對。

當然,曹髦面臨的處境遠比司馬懿要糟糕,因為曹爽到了後期變得沉迷安樂,放鬆了對司馬懿的防範。但司馬昭顯然比起當時的曹爽來說更加難以對付,因此對曹髦來說,想要扳倒司馬昭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需要多年的經營和計劃。

即便康熙也是在繼位八年以後才扳倒鰲拜,可見越是面臨這種處境,越是要小心謹慎。但曹髦顯然無法忍受下去了,乾脆和司馬昭來一個魚死網破,雖然說是人之常情,畢竟換做是誰被這樣壓制心裡都會憤怒,但客觀來說,曹髦的舉動確實不夠理智。

而據說當時曹髦被成濟用長矛貫穿身體時,鮮血順著長矛流到地上,變成了幾個大字:都看到這裡,還不點贊關注?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曹髦是個悲情皇帝,他一直是個傀儡,後來發動政變不成,反而被殺。有人會問,身為皇帝,為什麼他不在司馬昭入見時殺掉他,而偏偏要舉兵呢?我來解釋一下:

第一,司馬昭有前車之鑑

在曹芳在位時,司馬昭就險些因為覲見皇帝而被殺。

當時魏國大權還掌握在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之手,曹芳也只是個傀儡皇帝。當時蜀將姜維進攻隴西,司馬師便派司馬昭率軍西征。司馬昭便從許昌啟程,率領大軍先開赴洛陽。按照規矩,大將西征,皇帝會親自前來檢閱部隊。

這時,有人向皇帝曹芳獻策說:“不如趁司馬昭入見時把他給殺了,收羅其部眾,攻打大將軍司馬師。”有人甚至把詔書擬好,只要殺了司馬昭,就以皇帝名義發佈除奸詔書。

然而,曹芳猶柔寡斷,終究沒釋放勇氣,而是選擇放棄。

不想有人洩密,司馬昭得知這個陰謀後,大驚失色。他本來要西行進攻姜維,現在情況變化了,馬上率大軍控制洛陽。這次,皇帝曹芳把內褲也輸光了。最後,曹芳被廢掉,司馬氏兄弟立了另一個傀儡曹髦。

經過這一事件,司馬昭就相當小心了,哪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去見皇帝呢?

第二,曹髦曾經想架空司馬昭

曹髦與曹芳一樣,是個傀儡皇帝,但仍想奮力一搏。

後來,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文欽之亂時,由於眼傷復發,創口迸裂,病死於許昌。當時首都洛陽的防衛在衛將軍司馬昭之手,司馬師臨死前急召司馬昭從洛陽趕赴許昌,把統領全國兵馬的兵權交給他。

當司馬昭抵達許昌後,皇帝曹髦突然下達一份詔書,要求司馬昭留守許昌,以防止叛軍勢力死灰復燃,同時由尚書傅蝦率諸軍返回京師。皇帝這份詔令,顯然是別有用心。曹髦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把大軍調回京師,卻把司馬昭留在許昌,那就就架空了司馬昭。如果沒有軍隊,司馬昭還能呼風喚雨嗎?

倘若司馬昭中計,司馬氏的勢力或許就被削弱了。

有一個人看出皇帝的小九九,此人便是司馬師麾下以謀略見長的鐘會,他提醒司馬昭,皇帝的詔令有所企圖,曹髦想趁司馬師剛死,剷除司馬氏,所以必須馬上率部隊返回京師。這個行動至關重要,司馬昭根本不理會皇帝詔令,不在許昌滯留,而是率軍返回京城,接任帝國大將軍,錄尚書事。

這麼一來,皇帝曹髦企圖架空司馬昭的計劃破產,而司馬昭對曹髦則有了強烈的戒心。

第三,司馬昭對曹髦嚴加監控

曹髦的陰謀被識破後,司馬昭對他一百個不放心,不能不對曹髦嚴加監控。

爪牙們不斷地把偵察到的消息報告給司馬昭,司馬昭聞罷眉頭緊鎖。因為皇帝實在不願意當木偶,而且他的智力水平要遠遠高於同齡人。

更嚴重的是,皇帝隱隱透露出收回權力的決心。有一回,皇帝在太極殿開宴會,宴請群臣與大儒。在宴席上,皇帝提了一個問題:究竟是少康偉大,還是劉邦呢?少康是夏王朝一位著名帝王,在夏王室被篡位奪權後,他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完成中興夏室的偉大使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曹髦認為少康更偉大。這個見解不由得讓人察覺到有弦外之音,莫非皇帝想效法“少康中興”,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加緊逼宮的步伐,連續取得一系列特權,比如賞袞冕之服,就是皇帝才能穿的服飾:還有“奏事不名”與“假黃鉞”兩項特權,後來升相國,封晉公等。到了加九錫時,已經是差不多要篡位了。

實際上,司馬昭牢牢控制朝廷,皇帝說什麼做什麼,他都監控得一清二楚。試想想,司馬昭見皇帝時,怎麼可能不把宮殿衛士換成自己的人呢?有些人會以為皇帝一言九鼎,別人都得聽,其實事實遠非如此。誰是真正掌權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後來曹髦發動政變時,用的竟是一群烏合之眾,包括太監、僕役、打雜的都算在內。他也只能領導這些人了。


君山話史


在那個時候,曹髦所率領的數百人並不全是殿中宿衛,更多的一部分是曹髦自己的奴僕,可能還有宦官、雜役等。

曹髦所能調動的部隊,不止人數少,而且完全就是一支雜牌軍。


曹髦為什麼不選擇在殿上解決司馬昭呢?原因有三

第一:曹髦在朝中根基尚淺,司馬家樹大根深。作為魏文帝曹丕的庶長孫、東海王曹霖的庶長子、少帝曹芳的堂兄,高貴鄉公曹髦的地位其實不算很高,又久居鄴城,不涉及洛陽權力中樞。曹髦雖然貴為皇帝,但在洛陽的力量卻遠遠比不上司馬昭。曹髦入洛陽時年僅十三歲,甘露之變時也不過十九歲,這樣一個剛成年的孩子,外無軍隊援助,內無宗室相幫,又能在朝廷裡培養出多少力量呢?

第二:刺殺必須要有勇士,總不能皇帝親自動手吧!曹髦在洛陽六年的時間,一直都在建築自己“聖君”的形象,刀兵劍客這些血腥的東西不是一個“聖君應該擁有的,這也導致了曹髦沒有培養出自己的私兵部隊,無法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曹髦所率領的雜牌軍,剛碰上賈充帶領的正牌軍,一擊而潰。


第三:司馬昭非庸才。幾百年後,曹髦的粉絲——魏孝莊帝元子攸,就成功地擊殺了當朝權臣爾朱榮,成功地逆襲了傀儡皇帝的命運。可元子攸所擁有的要比曹髦多得多,不但有宗室元徽,朝臣高道穆、楊侃,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手握禁軍力量的武衛將軍奚毅的支持,元子攸才能最終成事。可回過頭來看曹髦呢?除了一個尚書王經之外,曹髦所看重的人,要麼明哲保身,要麼臨陣倒戈,還有甚者去向司馬昭通風報信,才逼得曹髦走上了兵變的險路。

況且司馬昭也非爾朱榮等武夫可比,他的心機城府絕不他父親司馬懿低多少。曹髦打得根本就是一場勝率幾乎為零的戰,賭輸是很正常,能贏才真的奇怪了。


一貳一橙


曹髦其實不傻,但卻依然選擇了率宮中侍衛,去光明正大地殺司馬昭,原因在我看來可能有幾點:

一、曹髦希冀有人能夠勤王,助他誅殺司馬昭

曹髦明明知道僅憑自己僅有的力量,當然不足以真的殺掉司馬昭,但他可能會想要希望以自己皇帝的身份,做出自己誅殺逆賊的表率。

不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當然是知道事情不會成功,執掌朝政的司馬昭,當然不是隨便就能擊殺的。

曹髦知道,司馬昭專權,已經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司馬氏的嚴苛眾人皆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髦知道自己如果不作為,結果定然是如自己的前任皇帝曹芳那般,被司馬氏裹挾。

甘露二年,諸葛誕為拒絕司馬昭奪權,起兵反抗司馬昭,打出的旗號是勤王誅司馬昭。而司馬昭脅迫曹髦出征,在第二年,也就是甘露三年斬殺了諸葛誕。

在此背景之下,被當作傀儡皇帝的曹髦,有心想要藉助自己的名號,吸引如諸葛誕一樣反對司馬昭的人起勢,推翻司馬昭的專權,可能就真的是曹髦想要做的事。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晚,曹髦毫不掩飾地跟自己的近臣和奴僕們說,自己要討伐司馬昭。

五月初七,曹髦拔劍登車,跟近衛奴僕“鼓譟而出”,大叫著殺出宮闈。在路上的看到宮中校尉司馬伷,曹髦氣勢如虹,把他罵退。

直到在宮門處,被司馬昭的屬下賈充帶人攔下,曹髦依舊不認輸,自己拿著劍跟人拼殺,動靜很大。

可能曹髦當時的想法,只是憑藉自己這番舉動,來做出自己不屈從司馬氏的決心。“雖然世人皆醉,但我願喊醒你們”。

曹髦其實知道自己被賈充攔下,討逆之舉到此已經失敗,但卻依然奮力拼殺。因為他等的人還沒來,能夠因為自己的反抗聲援自己的人還沒出現!

可是曹髦沒有等到自己的“勤王軍”,被賈充部下成濟一戈刺死在宮門,曹髦到死都沒看到跟自己一起反抗司馬昭的人。

二、曹髦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除了想要號召眾人聲援勤王之外,還有個可能便是曹髦自己終於難以忍受自己的境遇。真如史料當中記載的那般“吾不能坐受廢辱”,熟讀經書禮記的曹髦,生出不憤之心,想要“當與卿自出討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曹髦討伐司馬昭之前,唯一一個沒有背叛曹髦的內臣王經,勸曹髦要慎重,不要跟魯昭公反抗季氏專權一樣,失敗而被出走丟掉國家。

但是曹髦並沒有聽從王經的勸告,直接掏出懷裡準備好的討逆詔書,“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懼,況不必死邪!”我心已決,死了又何妨,何況還可能死不了呢!於是,曹髦第二天,率領侍衛浩浩蕩蕩殺出內宮。

由此可見,曹髦當時準備是充分的,在跟自己的近臣和侍衛奴僕說出之時,便已經有了必死之心,雖然心存僥倖。

而曹髦選擇於第二天討逆之前的晚上,告訴了臣子和奴僕,更加說明曹髦其實對於結果並不那麼看重,否則也不會出現王沈、王業告密的事情。

種種跡象都表明,曹髦如果不是為了讓人聲援他,那便是真的只是為了跟司馬昭宣示點東西,那便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帝王尊嚴。

三、曹髦可能已經得知“司馬昭之心”已近,自己難得善終

再有一點,曹髦之所以明知道必敗的結局,還依舊選擇親率宮中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很有可能是曹髦已經知道了“司馬昭之心”已近,也就是篡位奪權已經非常接近了。

  • 甘露三年五月,曹髦賜司馬昭九錫,司馬昭拒絕了九次,此事作罷。

  • 甘露五年四月,曹髦再次賜司馬昭九錫,司馬昭又拒絕。

  • 甘露五年五月,曹髦親率宮中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被太子舍人成濟刺死。

對於加九錫,是古代對有功諸侯、大臣的封賞,也是古代權臣謀反的先兆。而曹髦多次賜司馬昭九錫,只能是出於形勢所迫的自保之舉。

而連續拒絕了兩次加九錫的司馬昭之心,到底是如何?

曹髦心中可能真的已經心有所感,結合一個月之後曹髦的看似“魯莽”之舉,極大可能是從加賜九錫的拒絕中,曹髦感知到了自己的結局,可能連漢獻帝和曹芳禪位後的那般結局都不能。

再看《三國志》中關於曹髦對於經書的談論,君臣之禮內容甚多。並且,因見黃龍之兆,曹髦作《潛龍詩》嘲諷司馬昭,“仍作潛龍之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

司馬昭對於這位不聽話的魏皇帝,可能真的不太喜歡,以至於喜惡溢於言表,讓曹髦都感覺到了自己可能結果會很慘。

於是,明知即便自己不作為也會慘死的曹髦,終於無法強忍了,遂親率宮中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


結論:

曹髦絕對不是痴傻去光明正大殺司馬昭,更大的可能是想從自己聲勢浩大地行動中,讓人能夠走出來聲援自己。而如果是得知自己必死,最後選擇奮力一搏也是極有可能的。


亭安讀書


曹魏到曹髦時的國柄,已全部被司馬家和世家豪族瓜分了,迴天乏力,改朝換代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曹丕的兒子曹霖性情暴躁,卻生了一個知書達禮的兒子曹髦,少帝曹芳被牽入謀誅司馬師的案件被廢,原打算另立曹操的兒子曹據,郭太后說,如果立曹據,那輩份豈不是亂了?便改變曹髦,繼承曹睿香火繼位為帝。曹髦擅詩文,好儒學,一生心慕夏朝中興之君少康,被評為史上最有骨氣的皇帝之一。


看曹髦入宮繼位的動作,有以漢文帝為榜樣的跡象,他初入洛陽在西掖門南,群臣跪拜時,他也學劉恆以名份未正自謙不接受朝禮,並謹守臣禮和群臣步行見太后,只不過沒有漢文拒絕周勃私相授受國家的故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當上皇帝后,他全力打理朝政,行善政以寬濟民,與群臣打成一片,多次舉辦大會,談詩論玄中才壓群下,應該從那時開始,曹髦就有意識在挽回曹魏傾頹的局勢了,十四虛歲的他,得到司馬家謀士鍾會的大為推崇,認為他“武類太祖,才同陳思”,或者因為這一評語,司馬兄弟一直不敢對曹髦掉以輕心。


255年發生淮南第二叛,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家弄權,司馬師親征,文鴦衝營,病中的司馬師驚得眼球掉落,平亂回師時死在路上,這是曹髦等來的第一個良機,其時曹髦當機立斷,命令副統帥尚書傅嘏“率六軍還京師”,司馬昭留在許昌聽封,沒料到傅嘏也是司馬擁護者,不但不聽旨意,還簇擁司馬昭率軍回朝,要曹髦加封司馬昭讓他弟繼兄職。無奈,曹髦只得聽從,從此大勢越來越被動,司馬昭對他的看管也越發嚴厲。(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如果曹髦打算在司馬昭晉見時再殺了他,一是沒有手下充當殺手,二是大臣幾乎無人會配合,一樣不會成功。其時,司馬昭已加九錫,擁有多種特權,諸如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出門隨身有虎賁衛士斧鉞護身。對於上朝,可能也不用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從廢曹芳可見司馬家的勢力已達何種地步。司馬師要廢少帝曹芳,派手下一個官員郭芝進宮去跟郭太后“宣旨”,太后正和曹芳對坐。郭芝說“大將軍欲廢陛下,另立彭城王曹據”,曹芳只得順從離開。郭太后表示不悅。郭芝說,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於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復何言!郭太后說要見大將軍講理,郭芝說,見什麼見?快把璽綬拿來,太后只得屈服。

由此可見,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屬官都如此張狂,至曹髦時,要殺死晉見的司馬昭已是不可能了。連曹髦認為可以密謀的王經王業王沈,話未說完,王沈王業已嚇到跑出去向司馬昭告密,何況其他人?形勢正如王經勸說一樣,權柄掌握在司馬家之手已經很久了,朝廷以及四方之臣都為司馬家效命,沒有人顧念大統和逆順之理,而且宮中宿衛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憑藉什麼討伐他?可見,怎麼動手都是死或廢,不動手曹髦又忍受不了。


南方鵬


相信我,如果曹髦認為有機會的話,他會有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的,問題是曹髦有機會嗎?

鍾會對曹髦的評價是: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意思是:曹髦的文彩和曹植一樣,武功與曹操類似,這話出自鍾會這個文武全才之口,也印證了曹髦確實是個能力非同一般的人。



曹髦之所以能被立皇帝是因為郭太后的執意堅持,而他能被立皇帝的原因卻是因為前任皇帝曹芳被司馬師所廢除,曹髦被立為皇帝那年,只有13歲。一個13歲的少年天子,曹髦所表現出來的謙虛、冷靜、好學,遠遠超過了年齡的範疇。

14歲那年,司馬師因為東征毋丘儉、文欽的淮南二叛時,眼疾發作,眼球掉出眼框,司馬師在完成平定後回師的路上,就去世了。



14歲的曹髦敏銳的抓住機會,想趁司馬師病亡之際,司馬家權力交接之時,收攏權力,下詔讓司馬昭鎮守許昌,讓尚書傅嘏率領大軍回師洛陽,以便收回兵權,這可以算作是曹髦的第一次謀略奪權。

只可惜,14歲的少年天子曹髦終究不是44年的老狐狸司馬昭的對手,在被司馬昭識破計謀後,司馬昭抗旨不遵,帶兵回到洛陽,曹髦被迫接受第一次試圖奪權的失敗,而這顯然也不會是曹髦最後一次奪權的機會,曹髦隱忍下來,繼續尋找機會,因為他還很年輕,足足比司馬昭小了30歲。



還是14歲那年,曹髦連下三道聖旨,爭取天下的民心:

1、將洮西之戰失敗的責任招攬到自已身上,派人慰問在洮西之戰陣亡戰士家屬,落實撫卹金,免除賦稅和徭役,嘉獎在戰鬥中英勇殺敵及壯烈犧牲的將士。

2、對於魏國邊境地區,家中有人叛逃到蜀國而親屬留在魏國的百姓,一律赦免無罪。

3、派人收斂在洮西之戰中陣亡將士的遺體,並安置入土為安。



洮西之戰是發生於公元255年七月,因司馬師病亡,司馬昭接班之際,蜀漢姜維、夏侯霸、張翼發動的進攻魏國洮西的戰役,當時魏國的雍州刺史王經擅自出擊,被姜維擊敗,魏國戰死數萬人,損失巨大。

曹髦的行為無非就是為了爭取天下的民心,而這出自一個14年的少年天子,實屬不易。曹髦一方面在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在爭取民心支持,可是時間不等人,那邊司馬昭已經開始加緊纂位的步步緊逼。



256年正月,大將軍司馬昭加大都督官職,並”參拜不名“,6月,司馬昭進封晉公,加九錫,並”劍履上殿“,結果司馬昭辭讓,一直到260年4月,司馬昭九次推辭,並不是司馬昭真的推辭,而這就是一步一步的纂位進程。

如果司馬昭真的進位晉公,意昧著什麼?意昧著司馬家纂位已進入最後階段,可以參考曹操的加封魏公的行為,真到了這一步,纂位已不可逆,也不可阻擋。



曹髦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如果能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曹髦一定會這麼幹的,司馬昭掌握著魏國的軍政大權,整個國家上下大部分都是司馬家的人,包括皇帝曹髦的身邊人,曹髦無力翻盤。

估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昭學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雖然控制皇帝,但是避免與皇帝在同一個城池,也較少覲見,當年曹操控制漢獻帝就是自已在鄴城, 而漢獻帝在許昌,並不在一起,司馬昭也這麼學,讓曹髦沒有機會,偶爾幾次覲見也是帶甲百人上殿。



曹髦是個聰明人,而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也是出自曹髦之口,在沒有任何機會,而又面臨一步一步被廢除、被纂位的威脅,曹髦選擇了用自殺行為來維護大魏王朝最後的血性,以他的生命來阻滯司馬代魏的進程。

曹髦親率宮中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與其說是侍衛,其實不過是一些文官、太監和雜役組合起來的烏合之眾,曹髦此舉無疑是故意而為之的自殺行為,他不是不明白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天子起兵而討伐臣下,激起自已與司馬昭的矛盾,用自已的生命來換取天下士人對司馬家族的反感,從而達到阻滯司馬昭纂位的進程。



兩漢四百年江山,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儒家講君為臣綱,講忠君愛國 ,還從來沒有哪個臣下敢公開弒殺皇帝,哪怕如王莽、曹丕等纂位者也沒有弒殺前任皇帝,而是善待,司馬昭指使賈充派成濟弒殺了魏帝曹髦,讓曹髦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個被公開弒殺的皇帝。

曹髦的死讓司馬昭的政治聲望降到極低點,連之前在觀望的士族們,也都開始反對司馬昭的纂位,連皇帝都敢殺,哪個士族還敢和司馬昭合作,曹髦的死讓司馬代魏的進程整整遲滯了四年,這就是曹髦的目的,代價就是生命。



曹髦死的那一年只有19歲,這是曹髦既無奈又悲觀的選擇,同時也是大魏王朝最後的血性和悲壯。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叫做權力的本質,就是站隊,而非肉體上消滅競爭對手!換句話說,如果大家都願意站在你身後,你殺誰都很容易;否則,就算你找機會把對方殺掉,你最後也得給人家償命,甚至還得拿全家人償命。

回到現實中,曹髦親率宮中幾百侍衛去攻打司馬昭,其實就和當年司馬懿率領3000死士發動高平陵政變一樣,本質就是強迫大家站隊,逼大家交投名狀,這樣司馬懿也好,曹髦也好,在殺掉對方後,就不用擔心事後遭到報復,因為大家都直接或者間接參與了這件事情。

其實,在政治鬥爭中,地位相近的人,誰殺誰都很容易,因為大家見面的機會太多,不要說曹髦可以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他,就是漢獻帝、曹爽,也可以在曹操和司馬懿覲見時殺掉他們。問題是,殺人之後,如何善後呢?

因為,司馬昭也好,曹操也好,甚至司馬懿也好,他們都不是一個孤零零的人,他們身後都還有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在這種背景下,所以人都會思考,你在殺掉對方後,能不能把對方背後的利益集團搞定。



如果大家覺得你能搞定對方背後的利益集團,那跟著你去殺人,自然就可以得到榮華富貴,願意跟著你去殺人的人,肯定如過江之鯽。

相反,如果大家覺得你殺掉對方後,搞不定對方背後的利益集團,那不要說是讓人殺權臣,就是殺權臣的手下,估計也沒有人敢執行,甚至大家還會選擇出賣你。

在當時的背景下,曹髦突然殺掉司馬昭後,肯定是無法善後的!所以,如果曹髦想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暗殺他,那曹髦無論和誰密謀,也有可能被出賣!

一切是顯然的,既然曹髦無法善後,那事後肯定會被司馬家族清算,到時這些參與其中的人,肯定全家都會被殺。既然如此,大家肯定會在關鍵時刻拉稀。

事實上,當時曹髦剛剛說出要殺司馬昭時,馬上就有人向司馬昭告密了。對此《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帝乃出懷中版令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



在這種背景下,曹髦自然只能用強迫大家站隊的方式解決司馬昭。所以,他親自拿著刀殺向司馬昭的家。總而言之,今天我曹髦和司馬昭,只能有一個人活著。在這個過程中,曹髦要殺司馬昭的事情,肯定會鬧得人盡皆知。

於是乎,都城裡的各大軍政大佬,自然就無法再置身其外。因為,曹髦現在公開去殺司馬昭,並且鬧得滿城風雲,作為帝國的軍政大佬們,就只剩下三個選擇:

一是選擇支持曹髦,跑去跟隨曹髦一同砍殺司馬昭;二是選擇支持司馬昭,前期阻攔曹髦,保護司馬昭的安全;三是選擇中立觀望。

當然,如果你選擇中立,其實也就相當於把投名狀較給了曹髦。因為,如果曹髦獲取勝利,這些選擇中立觀望的人,自然可以理解為事先已默許曹髦的行為。因為,曹髦公開去殺司馬昭,他們竟然不管不顧,這不是幫兇是什麼?

在這種背景下,帝國都城的普遍軍政大佬,就相當於全都參與了這場鬥爭,這樣一來,如果曹髦能夠成功殺掉司馬昭,那以司馬昭為核心的利益集團,自然不敢再對曹髦進行事後清算。因為,人家的行為是得到了普遍軍政大佬的默許,你如果想報復,那所要面臨的對手實在太多!



事實上,如果樂觀的估計,當曹髦開始強迫大家站隊時,大多數人都應該會選擇觀望中立。

因為,你替曹髦衝在最前面,可能會死全家,問題是,你替司馬昭衝在最前面賣命,也有可能家破人亡。畢竟,當時隨著司馬昭的權力越來越大,已威脅到了普遍軍政大佬的既得利益,大家或多獲少都已經對司馬昭有所不滿。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昭的控制力實際上是有限的,這個時候帝國普遍軍政大佬再保持中立的話,曹髦幹掉司馬昭,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一個事實,似乎證明曹髦的判斷並非完全離譜。

因為,曹髦率人衝向司馬昭家時,積極站在司馬昭身後的人並不多,甚至連一支前來阻攔曹髦的正規軍隊都沒有,以至於司馬昭完全只能憑藉自己的家丁護衛和曹髦戰鬥,而最後,操戈捅翻曹髦的人,也迫於豪門大佬的壓力,讓滿門抄斬了!


我是趙帥鍋


曹髦為什麼不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誅殺,而是選擇親率侍衛攻打那?這個問題非常好理解,因為曹髦是一個傀儡皇帝,手上沒有兵權,連身邊的侍衛都是司馬昭的心腹,如果在宮裡動手,可以說連拿刀劍的機會都沒有。曹髦親率侍衛攻打司馬昭,確切的說率領的不是侍衛,而是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奴僕和太監,無異於以卵擊石。

曹髦(241年_260年),字彥士,今安徽亳州人,曹魏第四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草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



嘉平五年(254年),司馬師廢曹芳後,立曹髦為新帝,他對司馬兄弟把持朝政十分不滿,於甘露五年(260年)召見王經等人,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遂率領奴僕親自討伐司馬昭。事洩,曹髦被賈充指使成濟弒殺,年僅20歲。


曹髦自小聰慧好學,頗有祖父曹丕的風範。雖然討伐司馬昭未獲成功,但也做到了百分百的努力。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脅下,曹髦沒有軟弱和退讓,而是敢於奮起抗爭,視死如歸。在中國古代有類似遭遇的皇帝群體中,實屬罕見。曹髦是一位壯志未竟的皇帝,也是值得尊敬的勇士。他用生命捍衛了作為一個皇帝的尊嚴,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與其苟且偷生,毋寧高貴赴死”的意義。



子魚問孔1122



如果想分析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曹髦和司馬昭的身份。曹髦(公元241-260年),字彥士,譙(今安徽亳縣)人,魏文帝曹丕之孫。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第四代皇帝。司馬昭(公元211-265年),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是司馬懿之子,司馬師之弟。

同時也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中的一大權臣。那麼作為正牌皇帝的曹髦,必然清楚司馬昭的反叛之心。那麼他為什麼不在司馬昭覲見之時殺掉他,而是選擇親率宮中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呢?其中又有什麼難言之隱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曹髦自身年紀尚輕,在朝中根基尚淺,難以保證能在朝堂上殺死司馬昭。

曹髦身為魏文帝曹丕之孫、少帝曹芳的堂兄,雖然身為高貴鄉公,但他的地位卻並不算高。再加上他長期住在鄴城,消息閉塞不靈通,自然無法接觸到外界的權力中心。而在曹芳被廢后,司馬昭便選擇立曹髦為帝。

但司馬昭立其為帝的原因,不正是覺得其在洛陽根基較淺,容易控制嗎?而且曹髦初入洛陽時,年僅十三歲,在群臣眼中,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群臣也自然明白司馬昭昭然若揭的小心思。


而此時初為皇帝的曹髦,遠不是在洛陽城中盤根錯節的司馬家族的對手。或者說,此時的曹髦,更像是當年的漢獻帝,而司馬昭就是曹操,逼曹髦成為傀儡皇帝,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曹髦雖然生來聰穎,但面對權勢滔天的司馬昭,勝敗早已成為定局。

且不說他才十幾歲的年紀,但說在深宮之中遍地都是司馬昭安排的眼線,朝堂上更是司馬昭一家獨大。曹髦不選擇在司馬昭覲見時殺掉他,顯然也是考慮到了群臣的支持與倒戈等因素。選擇率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恐怕也是無奈之舉。


第二,司馬家族勢力強大,且司馬昭才能出眾,早有取代之意,曹髦並不是其敵手。

在當時曹魏的朝堂之上,分有兩股勢力。一是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士族階層,一是以曹氏家族為代表的宗親貴族階層。但是到了曹髦這一代時,高平陵之變使得曹氏的血脈被迫大清洗,曹氏一族血脈零落。

就算曹髦想要在司馬昭覲見時殺掉他,也苦於沒有宗親相助。但士族勢力卻與其完全相反。經過人才不斷的湧入,士族的實力也在不斷膨脹。可以說曹髦對抗司馬昭是完全沒有勝算的。


司馬昭本身也不是什麼草包,相反,他的心思深沉,城府極深,完全可以比肩其父司馬懿。他將曹髦自鄴城帶回洛陽,自然是考慮到洛陽無曹髦的勢力,曹髦難以反抗。而自身也久居高位,在洛陽城中人脈廣佈。曹髦到了洛陽,雖然貴為天子,但說到底,他也不過是個傀儡皇帝罷了。

宮裡宮外到處都是司馬昭的心腹,曹髦一旦生有反抗之意,或者說想在司馬昭覲見時殺死他,無異於以卵擊石。曹髦自然深知這一點,因此才選擇了放手一搏,親率幾百侍衛攻打司馬昭。


第三,曹髦或許知道自己難以殺掉司馬昭,但仍以此做法表達曹氏家族最終的血性,以及對司馬家族的不恥。

曹髦是個聰明人,但是正是因為他的聰明,更讓其知曉他現在所處的困境。洛陽城中舉目皆是司馬昭的眼線、心腹。他在城中的地位為從皇帝變成了傀儡。曹髦眼看著司馬昭的氣焰一天勝過一天,又知道其內心早有反叛之意,心下憂患難安。此時的曹髦,除了抵抗別無他法,不然便只有等自己毫無利用價值時,被司馬昭斬殺。作為一個有血性的少年人,他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因此,他選擇了以卵擊石。而且明面上說曹髦帶的是幾百侍衛,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又哪來的這麼多人的支持呢?他親率的,不過是一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官,以及一些太監、雜役組成起來的,一共才幾百人的烏合之眾罷了。

而這種反抗,勝敗幾乎是毫無懸念的。而曹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會大大加速他的死亡。但是他仍然選擇用這種近乎自殺行為,來維護曹氏一族最後的血性與尊嚴。並最終激起了朝中中立之人的反感,阻滯了司馬家族代魏稱帝的腳步。但是代價卻是曹髦僅有十幾歲的年輕生命。

由此可知,曹髦不選擇在司馬昭覲見時殺他,而是親率幾百侍衛攻打,其實是有苦衷的。若曹髦能聯合朝堂眾臣,又怎麼不會盡力拉攏呢?不過是司馬昭權力過盛,群臣不敢支持曹髦罷了。因此曹髦的做法也實屬無奈之舉。

你是如何看待曹髦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裡,魏帝曹髦帶領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及宮中數百侍衛、奴僕們呼喊著出了宮,討伐司馬昭。他們在東止車門嚇跑司馬昭的弟弟屯騎校尉司馬伷的士兵,不久和中護軍賈充軍隊相遇。曹髦不愧為魏武帝曹操後代,親自用劍拼殺,卻被騎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濟刺殺。他死時,年僅19歲。

好多人奇怪,曹髦為何不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殺掉,而是不自量力地帶領幾百奴僕飛蛾撲火?曹髦帶領幾百奴僕送死,是迫不得已,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曹髦本身就是被司馬家族的司馬師扶植的,早已沒有實權。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正宗的曹魏皇族。本來曹魏帝位和曹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只是由於曹芳奪權失敗,被司馬師所廢,才被選為皇帝繼承人的。如果沒有權臣,曹髦就是走狗死運了,他可惜的是,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權臣,早已架空曹魏皇室。曹髦雖然貴為皇帝,還不如一個縣令的權力大,自己手下無兵無權,什麼事情都得看司馬師的臉色辦事。

如曹髦公元254年給予大將軍司馬師“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公元256年封司馬昭為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曹髦當時的境遇還不如當年的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而已,手下已經沒有可用之人了。

其二,曹髦已經被司馬昭親信監視,動手沒有勝算。

“劍履上殿”特權,意思就是可以佩戴寶劍上殿。一般情況下,文武大臣們朝見皇帝,必須手無寸鐵,只有給國家做出特別貢獻的大臣,才能享受到這項待遇。如蕭何、梁冀、曹真、董卓、曹操等人都有過這項待遇。司馬昭雖然兩次推辭“劍履上殿”的特權,可是宮廷衛士早已換成忠於司馬家族的人了,這才是司馬昭推辭“劍履上殿”特權的底氣所在。

如果曹髦想要在司馬昭覲見時,除掉他,怎麼也得找人商量吧,得找勇士動手吧。只要曹髦流漏出一丁點對司馬昭的不滿,司馬昭很快就會知道。試想,曹髦這樣的境遇,他還能成功嗎?清朝康熙之所以能夠除掉權臣鰲拜,是建立在有索額圖等重臣的輔佐下,才一舉剷除的。

現在,曹髦沒有一個能夠信任的大臣。如他招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個可能會幫助自己的大臣,結果其中就有兩個向司馬昭告密。《資治通鑑》中記載如下:

帝乃出懷中黃素詔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業奔走告昭,呼經欲與俱,經不從。

其三,即使曹髦僥倖殺掉司馬昭,也無濟於事。

即使曹髦在司馬昭覲見的時候,僥倖除掉,他也很難收拾殘局。因為司馬昭代表的是整個司馬家族及士族的利益,他只是一個代言人而已。司馬師討伐淮南叛亂,受到驚嚇身亡,又出來一個司馬昭。即使曹髦在司馬昭覲見自己的時候,僥倖除掉他,也會出來一個新的權臣,如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

這時,還是司馬家族掌握大權,他們會報復自己,進一步打壓曹魏宗室。如北魏孝莊皇帝元子攸,使用計策,成功誘殺權臣爾朱榮和元天穆。他在除掉權臣爾朱榮後,卻受到了爾朱家族最慘烈的報復,不久被爾朱兆俘虜北上,縊殺於晉陽三級佛寺。元子攸作為一代帝王,卻被手下叛賊擒獲,還被像拖死狗一樣,給關押,最後被絞殺。

而曹髦的境遇還不如元子攸,他無兵無將,而司馬家族鐵板一塊,得到了其他士族的支持。曹髦如果在司馬昭覲見時,將其殺死,下場也可能和元子攸一樣慘。

總結:由於以上三個顧慮,曹髦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出了光明正大地帶領奴僕討伐權臣司馬昭的決定。他在賭,賭沒人敢背上弒君的十惡不赦之罪。沒想到出來一個成濟這個“只知道執行上級命令”的傻蛋,聽從賈充之命,對皇帝曹髦動手,自己也被當作替罪羊處決了,還被滅三族。

曹髦是一個有血性的曹氏族人,他不愧為曹操的後代,沒有像漢獻帝一樣,坐等被廢,被取代,而是奮起反擊,雖然失敗,也是一條好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